◆ 監所裡教化 談何可能
◆ 別人傷口上的寬容 非常虛偽
◆ 大疫當頭 生活不需屈服
◆ 美議員訪台 只是煙火秀
◆ 美日畫靶嫁禍 台海何辜
◆ 刑期無刑 刑罰不是報復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網路起底的道德與自保
◆ 政客只顧烏賊戰 唯有選票能制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網路起底的道德與自保
2022-08-27 03:51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外界原都認為殺警案嫌犯是一名有詐欺前科的通緝犯,但該人22日晚間投案急喊「不是我!」,讓案情急轉直下。圖/讀者提供
台南雙警值勤時因公殉職,民眾深感哀慟不捨,也對冷血殘暴的行凶過程感到悲憤莫名。在嫌犯逃亡期間,全台風聲鶴唳,府城全面警戒。所幸凶嫌十七小時後落網,大家緊繃的心情才逐漸放鬆。
在追緝過程中出現一段意外插曲,值得每位傳送者和閱聽人省思。有名通緝犯一度被誤傳為殺警嫌犯,他一覺醒來,驚覺自己竟然成為全台肉搜的另類網紅,嚇得趕緊投案說明。雖然無辜的阿嬤感嘆「沒有做黑白報!」但覆水難收,他的照片已在網路上廣泛流傳。
在古代,馬路上的耳語可以「三人成虎」,而在數位時代,網路平台更能集結成千上萬網友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反諷的是,網友們起義時以正義為名,到最後卻反而淪為不公不義的幫凶。故在真相未白前,大家不要隨風起舞,盲信未經查證的指控。
類似的烏龍網路肉搜事件,注定在歷史上不斷重演。
猶記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四月發生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在終點線附近的兩次爆炸造成多名跑者傷亡,震驚世人。彼時羅德島有位印度裔大學生,因憂鬱症爆發而在賽前一個月失蹤,他的家人心急如焚,在臉書設置尋人網頁,並上傳生活影像。孰料爆炸案發生後,美國某會員人數高達七千萬人的社群新聞網站,竟有網友誤將這位大學生列為嫌犯,從而觸發其他網友瘋狂轉載和獵巫行動,並引起主流媒體關注。
網友的熱血行動,無疑是在親屬的傷口上撒鹽。他的家人不得不將被灌爆的尋人網頁暫時關閉,並在那漫漫長夜裡,忍受來自各方的撻伐和騷擾。所幸隔日案情轉趨明朗,凶嫌另有其人,可惜這時候再多道歉也難撫慰受害家屬的傷痛。然而冥冥中自有天助,在人聲鼎沸幾日後,失蹤學生屍體在河邊找到,終於結束這場尋人馬拉松。
一樁樁烏龍肉搜事件警惕我們,在數位時代立身處世,虧心事若要人不知,除了己莫為外,還要避免被栽贓。因此,每位上網者都必須妥善保管個資,即使是隨拍影像也不可輕忽,畢竟有時它所蘊藏的資訊,遠比我們想像的多。例如最近有位俄羅斯大叔在克里米亞陣地自拍打卡,竟有網友藉由衛星圖像比對,推敲出照片的地理位置,以及俄軍防空飛彈系統的移動軌跡。又如日本肉搜業者,近日曾根據照片裡珍珠奶茶的粉圓所反射的建築物,推敲出拍攝地在六本木地區。
網路平台龍蛇雜處,步步都要小心,以免惹禍上身。它可以是仇恨製造所,也可以是共善修行處,願大家都能以無上智慧成就一切。
監所裡教化 談何可能
2022-08-27 03:52 聯合報/ 森田琳/諮商心理師(台北市)
明德外役監屬於低度戒備的監所,受刑人可以接見、聯絡親友。圖/翻攝畫面
台南殺警案備受關注,死刑討論又甚囂塵上,筆者對此不多做評價,想分享的是,同樣受關切的「教化可能性」?
相信大家在媒體上都會看到「精神鑑定」跟「教化可能性」這兩名詞,都會影響審判法官對殺人犯是否判死刑考量;但問題來了,法官會找專家來鑑定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但教化可能性呢?各位可曾看過有專家來鑑定一個人是否還有教化可能性?
個人臆測,法官之所以不找專家鑑定原因,除了因法律規定模糊外,也可能是因為不太會有心理或是教育學者會做出一個人「無教化可能」結論。因為無論如何嚴重的心理疾患,理論上都有回到社會正常運作的方法,也都有成功的案例,即便是思覺失調症、自閉症、戀童癖、妥瑞氏症這類基因成分占決定性因素患者,也能透過藥物及諮商讓他們與社會順利互動,如此一來,又有誰敢說一個人完全沒有被教化,並重新回歸社會的可能呢?
但實務上,教化機率低到可悲。不意外,社會對於監獄所願意給的資源是很有限的,也有很多人的想法是為什麼要花我的稅金去養那些犯罪的人?
因為他們所能獲得的資源非常稀缺,所以被教化的可能性當然非常低,這從高再犯率可得到印證。雖然說再怎麼樣的心理問題,都有辦法能讓他回歸社會,但前提是有關心他們的人,還有良好的醫療資源;可是根據統計,台灣受刑人平均只能使用到○點七坪的監獄空間,這是包含整個公共空間!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要讓一個人心理能健康地發展,必須要提供良好的環境,但在活動空間跟衛生環境都極度缺乏的監獄裡,他們的身心狀態能有多好?
那教誨師呢?先不論諮商時的環境問題,單說時數跟頻率,以一般諮商來說,最快能讓他回復到良好狀態,恐怕也需要一個禮拜一次並持續一兩個月,而在監獄裡呢?平均一個教誨師要面對約六百個受刑人,而只有表現良好的人才能接受諮商,但問題是,不就是那些表現不良的人才更應該接受諮商嗎?就算是那些可以使用到諮商的人,他們也有次數的限制(約四次),也會因為其他原因而使用不完,再加上他們會為了表現良好可以獲得的「點數」,因而會帶著面具進行諮商,更別說,所謂的教誨師,許多是沒有心理師執照的社工或是宗教公益團體人士擔任。
所以,殺人犯到底有沒有教化的可能呢?筆者只能說,理論上絕對是有的,但實務上,以台灣目前各種不良環境跟資源貧乏情況,就算我不敢說不可能,但恐怕也離不了多遠了。要如何面對這些因先天基因不良後天環境失調犯下重大案件的人,恐怕是我們社會難以迴避,卻又不願正視的問題!
別人傷口上的寬容 非常虛偽
2022-08-27 03:52 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警員曹瑞明的叔叔表示,明德外役監人員說凶嫌是「逾假未歸」,是在死者家屬傷口上灑鹽。記者黃宣翰/翻攝
受害警員家屬在媒體上控訴公務員玩文字遊戲,「脫逃」被化妝成「逾假未歸」,並對「廢死聯盟」開砲,激動情緒,連口罩都掩蓋不住。
殺警事件一再發生,離譜的是,一個和警察沒有恩怨的人,竟一次殺了兩位年輕警員,且手段兇殘!當家屬看到這樣為國為民的親人遺體時,我想,沒有誰可以承受得住。
無怪乎!警員家屬會把怒火牽連到「廢死聯盟」。
每個協會都有他關懷的對象,然而,我卻沒見過「受害者家屬聯盟」類似的團體,是因為有撫卹嗎?所以人們才忽略他們的傷痛。這幾年,多少警察因公殉職?又有多少快樂家庭,因搭火車而死傷?又有多少百姓,因為相信政府超前部署,而被超度?
那天去菜園工作,有位農友身體怪怪的,其他農友反應居然不是關懷,而是懷疑他確診,想保持距離。這是一個多麼奇怪的社會?疫情三年,媒體仍出現防疫短片,時時提醒病毒可怕,同時,卻也不斷拉開人與人的距離。
其實最可怕的病毒應是猜忌。
我不能不稱讚政府很會做宣傳!把人民調教得很好,同時,我也感嘆,人們身上那件看不見的武裝,從此被深深嵌進心裡,常常反應過度,還記得那個好心提醒客人戴好口罩,卻死於非命的超商員工嗎?
政客對選民暗渡對立與猜忌,藉此掌握民心!卻忘了,每次拯救我們的,都是陌生人無私的愛。
多年前曾參加某單位舉辦的「廢死」辯論。我們進行五天激烈辯論,希望聽到更多聲音,「廢死」的人是怕冤獄,也覺得坐牢比死更痛苦,問題是:現在假釋條件寬鬆,法官判刑也都充滿佛性,整個社會好像往加害人那邊傾斜。因此,往往讓人覺得,我們的寬容,是建立在別人的傷口上。
這其實非常矯情、虛偽,不過,廢死聯盟的意思是,每個罪犯背後,都藏著一個社會問題!那才是重點。我覺得那個重點應該是:執政者的硬坳、狡辯、虛偽…。為何現在詐欺犯那麼多?還不是很多百姓看到那些說謊的人卻大權在握、功成名就,即便被抓,也不用付出太多代價!
最近例子是:兩本論文抄襲,卻受總統青睞。想必很多去柬埔寨的人,都是受此啟發。
身為佛教徒的我,在那次參加辯論後的結論就是:罪犯的形成,有遠因和近因,都必須被發掘與討論,政府應該介入並改變。
而已經罪證確鑿的人,必須接受因果報應;有時殘酷也是一種慈悲,沒有智慧的心軟,是非常虛偽!會顛倒黑白,誤導這個社會的價值觀。
大疫當頭 生活不需屈服
2022-08-27 03:51 聯合報/ 李艾格/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疫情解封後無薪假人數減少,逛街民眾變多,傍晚時餐廳用餐民眾也多。記者潘俊宏/攝影
NHK 特別劇集「流行感冒」,改編志賀直哉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發表的小說,以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擴散全球為題材,呈現疫情蔓延下的眾生相,此時咀嚼,環顧當下防疫生活,感觸良深。
劇中的小說家,在疫情初起時擔憂幼女染疫,緊張到企圖阻止村裡開運動會,不准家裡兩個年輕女傭去群聚看戲;劇組再現百年前日本市中心戴口罩防疫規定,還有警察沿街勸導,最後小說家自身成破口,違令偷溜觀劇的女傭,反而成為唯一倖免、照顧確診一家的支柱。
小說家名言:「人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去活」,催化青春女傭夜奔一年來表演一回的劇團演出;主僕之間,在防疫與心靈渴求中拉扯衝突,也在不畏病毒威猛的照護中徹底化解;小說家夫婦反思疫情波瀾結語:「連結人與人的東西還很多」、「人並不會那麼簡單屈服」,放在當下此刻的台灣竟完全吻合。
開學在即,BA.5疫情開始升溫,詢問身邊好幾位孩子將上小一的家長們,不約而同展現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態度;二寶媽誠實地說:「現在看到小孩沒戴好口罩,不再緊張到立刻衝去幫他戴好,出去餐廳吃飯,也不會很恐慌了。」
在夜市和夫婿開小吃店的育兒媽媽說:「店已經恢復營業很久,現在內用也不會害怕,一切盡人事,聽天命。」
生活必須繼續,孩子們的教育也不可能因疫情停擺;祝福大家健康平安,像「流行感冒」一樣,早日群體穿越病毒考驗,笑談人生。
美議員訪台 只是煙火秀
2022-08-27 03:51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
總統蔡英文(右)在總統府接見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布萊克本(左)訪問團,並表達希望加強與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合作。圖/總統府提供
美國聯邦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引發有史以來中共在台灣周邊海域最大規模事演習;台北隨即宣稱月底前還有四波美國議員及其他國家國會議員來訪。隨後,星國總理李顯龍在廿一日星國國慶演說中,公開表達對華府、北京在本區發生衝突的擔憂。台海顯然進入了潛在衝突的情境。
就各國相關目的而言,美國是希望在本區維持其仍具若干優勢的戰略架構,毫無疑問其中包括台灣;而台灣則是在相當程度上,繼續其與美國戰略利益有相合拍的分離主義路線;北京則是在面對一個日趨分裂路線的台灣時,重新反思其過去卅年懷柔政策,並開始出現不同於往昔的態度;而此一新政策看來將於中共廿大中定調。
華府與北京真正的衝突,台海危機與李顯龍所擔憂的區域不穩定,那時才會真正開始。
若就目前情勢而言,美國並不希望在台海及相關海域地區採取軍事行動,更多的是一種軍事象徵主義。採取軍事行動,意味著潛在與中共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這是美國軍方當前所極力避免的;這是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時獨立號航母戰鬥群與日前雷根號航母戰鬥群始終不入台海的原因。
美國自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迄今,航母進入台海只有一次,那是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美軍航母希望在香港過耶誕節,但當時雙方氣氛不佳,北京遲遲未首肯,最後北京雖同意,但美軍已負氣而去,當時負氣而去的美軍刻意選擇行經台海後北返日本;這其實是典型的軍事象徵主義的作法。
在情況危急時,進入台海是一種軍事行動,自然要負擔軍事行動後果;而在一般非軍事緊張時進入台海,則是表示一種軍事上(優勢)的存在。截至目前,美國在台海行動大致遵循這一準則;過去數十年來,北京與華府在台海的互動,大致也遵循此一概念。
自裴洛西事件後,現階段美國國會議員絡驛於台北訪途,這在兩岸和平穩定議題上,最多只能算是一種放煙火式的戰術性騷擾行為,對蔡政府也多少也算是一種安慰劑。這對於兩岸與美國未來於台海所必需重新考量的穩定安全架構,並沒有什麼作用;最多也就是噁心一下北京或隱含著台海國際化的意圖而已。真正會影響下一階段本區域和平穩定的,除了中共廿大,還有美國期中選舉;因為這極可能影響到美國下一任總統、民主共和兩黨日趨白熱化的鬥爭,乃至未來美國本身整體發展與對外政策的態度。
在這兩強交手過程中,台北要做的應該是,仔細思考李顯龍在其國慶講話中的精髓,全面考量台灣整體未來依托於地緣戰略的格局與形勢,而不是出之於黨派,乃至個人利益之私與分離主義的意識形態。
美日畫靶嫁禍 台海何辜
2022-08-27 03:51 聯合報/ 李清潭/中山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高雄市)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57周年國慶談話中提到,印太地區將因美中關係短期難以修復恐有風暴,呼籲新加坡人團結因應變局。美聯社
至今令人不解,何以日、美、歐諸國在台海畫靶,兩岸卻是應聲接受?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八月廿一日稱台海局勢急遽升溫,籲新加坡人民做好心理準備。接著,中國海事局網站則發布航行警告,共軍並於廿三日起又於東海及珠江口等海域進行軍事演習。針對當前台海形勢,憂慮之聲四起,而兩岸地緣戰略實宜早日改變。
首先,兩岸當局應早日解除「美日畫靶、台海挨打」的戰略被動。例如,安倍晉三將美日安保條約的「周邊有事」條款,移轉概念為「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詛咒,不僅做為日本介入台海的藉口,更是對於台灣人命運的咒符化,暗示台灣會先於日本有事。台灣人竟不曾思考,為什麼不是日本先有事呢?為何不能改為「日本有事,台灣有事」?或者「日本有事,台灣哪有事」?台灣的地緣戰略實應早日將那句詛咒解除,並化解台灣人頭上飛彈的陰影。
其次,兩岸當局對於海峽對峙,應改為釣魚島風雲,將台海地緣緊張往東北移一四○公里。釐清歷史,重新點明釣魚台列島在國際公法上主權的爭議。即在「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六月,美國以日本對琉球仍有所謂『剩餘主權』而與日本簽訂『沖繩歸還條約』,並於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五月將琉球『歸還』予日本,同時將釣魚台之『行政權』一併轉送,此舉引起海內外華人強烈抗議。自此,日本強勢控制釣魚台列嶼,並開始驅離進入該列嶼十二浬的台灣及大陸漁船。」(以上引自「中華民國對釣魚台列嶼主權的立場與主張」,詳見外交部網站資訊)。以兩岸立場來說,對於在二戰後國際和約中,第一島鏈中有國際法爭議的是釣魚台列島,是俄羅斯南千島群島,是大韓民國獨島爭議,但絕不是台灣。
最後,地緣戰略的地理交界處,並不以軍事衝突或演習為多方互動唯一模式。台灣方宣稱擁有主權的釣魚台列島,曾在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八月提出由中、日、台三方和談的「東海和平倡議」以「擱置爭議、尋求共識、和平解決、合作開發」為原則,期望藉此解決由日本實質治理的爭議;台灣大可重新豎起和平主義的大旗。
對於國際法與秩序而言,第一島鏈的戰略破口,是在日本涉及爭議的各列島,不是台灣。兩岸必也正名乎,以解台海被列為國際局勢緊張焦點、誘發戰火的汙名。日本讀賣新聞八月廿一日報導,日本考慮部署一千多枚遠程巡弋飛彈,以增強抗中能力,台海何苦繼續當日本的代罪羔羊?
刑期無刑 刑罰不是報復
2022-08-27 03:51 聯合報/ 徐勉生/公退(高雄市)
殺害台南雙警的兇嫌林信吾23日凌晨被新竹市警方逮捕壓制。記者張裕珍/翻攝
台南雙警命案,連日來政府及民間檢討聲此起彼落,然各方論點沒有針對問題核心提出看法。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當為首要之務。
首先,加強員警警覺教育誠為當務之急。各行各業均有不同職災風險,警察無疑是具有高風險職業。因為警察出任務,大部分面對的不是違規,就是犯罪者。被警察糾舉者往往會產生怨懟及抗拒心理,因此出任務時,都必須提高警覺,不得有絲毫大意。
其次,要加強員警搏鬥技能及自我保衛意識。此次事件兩名員警對付一名逃犯,竟雙雙殉職讓逃犯逃逸。顯然員警搏鬥技能未正常發揮,也沒有做到自我保衛。
另檢討聲中,有人提及判死不執行問題。殉職警家屬自殘抗議,並嗆廢死者滾去十八層地獄;至親無端遭害,憤恨不平屬人之常情。但死刑問題為重大議題,必須理性。歐盟國家已全部廢死,難道人民全都應下地獄嗎?尤其每次我執行死刑,歐盟必發聲明,顯示對廢死立場堅定不移。其實,「刑期無刑」,刑罰目的不是報復,而是避免再度發生憾事。
政客只顧烏賊戰 唯有選票能制裁
2022-08-27 03:51 聯合報/ 陶以哲/高中教師(新北市)
林智堅的台灣大學、中華大學碩士學位都被撤銷。本報資料照片
在台大與中華大學認定林智堅碩論抄襲後,他仍舊沒有道歉;當然,他可以提行政救濟,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只想以政治動作混亂學術與選民認知。
論文門事件中,筆者注意到有許多泛政治性語言,企圖模糊大眾視聽。無論是總統支持清白辯護說,或綠營稱是敵對政黨抹黑說,都是政治性語言。這兩天顏姓作家在臉書發言,認為這兩所大學有詐騙之嫌,應該退還學費云云論調,招來噓罵聲可說響徹雲霄。
台灣社會泛政治化很嚴重,各領域專業經常被政治語言轉移了焦點,光就林智堅論文案,清楚抄襲的事實,綠營的政客與支持者們,卻持續大玩語言遊戲,扯東扯西,是低估台灣民眾的智慧。
執政者刻意用權位、話術轉移焦點,特別伸手進學術圈想操控一切,對認真寫論文的廣大學生,是一種相對性剝奪,在正常理性民眾眼裡,特別感覺可悲與氣憤,為什麼我們會選出如此政治人物?
台灣政客們醜態,真的需要教訓,有良知選民必須跳出來,用選票制裁不肖政客,讓他們下台好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