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蘇益仁/強化疾管署科學防疫的角色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益仁/強化疾管署科學防疫的角色
◆  楊志良/「毒」你千遍不厭倦
◆  王正方/用英語教授中文文學






蘇益仁/強化疾管署科學防疫的角色


2022-07-20 04:30  聯合報/   蘇益仁(作者為南台科大講座教授、前疾管局局長)
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上任防疫鬆綁第一槍,三條件不用戴口罩。記者楊雅棠/攝影



七月十八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已正式由陳時中傳給新任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繼續執行台灣新冠防疫的第二階段重責大任。

雖然在過去兩年多來,指揮中心在疫苗採購儲備及施打、快篩試劑的全民應用,以及抗病毒藥物的即時使用,未能符合超前部署的防疫需求,但在成功的邊境管制及全民配合防疫措施下,雖然被新冠病毒 Omicron 變異株掃到颱風尾,引起了四百多萬例的確診,但經過三個多月每天數萬案例,全民似乎已逐漸接受及適應。大家擔心的是未來 BA.4 及 BA.5 的來襲及今冬流感的可能威脅,這是新任指揮官必須面對的即時任務。

但在過去指揮中心每天下午二時的記者會中,公共衛生及醫學界最期待及失望的是,除了每天疫情數字及各縣市的染疫資料外,很少看到經科學分析所呈現出的疫情背後資料以及決策的科學依據。比如,何以接觸者隔離是3加4,而不是0加7,也衍生出中央及地方不同的政策考量。又如,何以快篩後必須 PCR 確診的決策,模糊了大量防疫量能的實際需求。

經過各方的反映後,指揮中心也在大量的隔離及醫療量能不足下,被迫更改了決策方向,至今一個多月來也能證明了地方政府及公衛界的原建議是正確的方向。

目前在疫情上所面臨到的防疫問題是,當初大家所擔心的重症及死亡病例都已累積至八千例以上,遠遠超出其他國家,未來可能會持續增加。在疫苗覆蓋率達八成,有快篩試劑可應用,且有抗病毒藥物可以及早治療下,在新冠疫情後期何以仍會發生高死亡率,這是不少專家的共同疑慮。

有公衛學者認為在過去兩年多,疾管署,尤其是防疫醫師及署內科學家被弱化所致,防疫仍流於被動資料的流水式報告。在 SARS 後,台灣設立了防疫醫師制度及專業科學家,旨在強化台灣的防疫科學能量及決策依據。這次指揮中心的防疫五月天確也看到他們的角色,但據內情人士指出,在繁忙的疫情下,中央及地方防疫人員疲於奔命,應付長官的需求及第五類傳染病的行政作業,已經人仰馬翻。如果指揮官未引進專業的決策,則即使再好的防疫醫師制度及專業幕僚也徒勞無功。

公衛學界及醫學界大家對新任的指揮官有很深的期待,希望以他的胸腔醫學專業及過去兩年多的實際防疫經驗,能強化疾管署的科學防疫角色,並與醫界配合改善中重度病人的醫療品質,開啟下一階段的防疫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