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從能源到基本工資 政策要透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382/web/ 

◆  聯合報社論/團結在蔡英文獨斷意志下的固權大會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棄守中間選民?
◆  經濟日報社論/從能源到基本工資 政策要透明







經濟日報社論/從能源到基本工資 政策要透明


2022-07-19 00:22  經濟日報/   社論
月底公布的最新燈號有可能進一步下滑變成黃藍燈,代表國內景氣正面臨可能轉向的關鍵點。路透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兩年多後,各國陸續邁向疫後生活,原本各界期待疫後經濟逐漸回到常軌,但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與通膨的發展,全球響起了經濟衰退的警鐘。台灣難自外於這一波經濟變局中,今年2月景氣燈號從黃紅燈轉為綠燈,月底公布的最新燈號有可能進一步下滑變成黃藍燈,代表國內景氣正面臨可能轉向的關鍵點。

外在經濟環境詭譎多變,國內產業年初已展開應變,包括嚴控庫存水位,收緊應收帳款條件等,都是為了經濟變局預做準備。深挖洞、廣積糧是「自助」,產業更需要的「人助」是政府重大財經政策的可預期性,因為唯有更透明的財經政策,產業才能據此訂立可執行的短、中、長期計畫。

放眼下半年到明年的總體經濟情勢,眼前對產業影響重大的兩大政策分別是能源供應與基本工資。上月底政府宣布調漲電價,其中又以工業用電大戶調漲15%最受矚目。過去三年多來我國連續七次凍漲電價,此次調漲電價雖然是因為國際能源價格飆漲的不得不然舉措,但一次調漲15%仍讓產業措手不及。2015年立法院通過的新版電價公式,用意就是要讓電價調整有一個透明可預期的機制,當國際燃料成本上升或下降時,國內電價跟進反應,不只台電可以掌握電價的調整方向,產業界也可憑著公開資訊預期電價的可能走勢。

可惜的是,新版電價公式2017年正式上路後,七次凍漲讓電價公式流於形式,產業界也可能因此喪失了對電價調整的警覺性,總是預期政府最終會出手干預。過去一年全球減碳趨勢與俄烏戰爭大幅推高了能源價格,政府最終無法承擔高昂的虧損,出手調整電價。產業界關心的是,兩個多月後政府又要檢討電價,依目前的能源價格,10月很可能再調漲電價,但11月即將舉行選舉,依「往例」凍漲的可能性較大,如果今年不再調漲電價,由於明年沒有選舉,屆時是否又會重演今年的大漲電價?

除了電價調整,我國能源政策是否做出改變,也是產業界關心的議題。今年以來我們見到歐盟、南韓多國調整能源政策,或延後燃煤發電退場時間,或重新擁抱核電,背後都有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的因素。我國自2017年起經歷四次大範圍停電後,電力供應穩定度以及綠電的發展一直是產業界關心、甚至擔心的一環,尤其是國內電力最重要的支柱天然氣發電,新增接收站的推動一直不順利,若天然氣發電成長不如預期,我們還能倚靠的能源種類為何?

基本工資調漲是另一個影響產業的重要政策。今年前五月我國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呈現年衰退,這是六年來首見,顯示薪資成長速度趕不上物價增幅,這也是月前蔡英文總統出席全國產業總工會時宣示政府一定排除萬難、務必讓最低工資持續調升的主因。總統這番宣示不無選舉考量,因為她的政見就是要解決低薪問題,加上年底地方大選是另類的對政府信任投票,政府必須正面回應通膨的挑戰。

不論是能源政策、電價調整與基本工資調漲,都是關係產業生產成本的大事,政府必須更深入、更全面的跟產業界溝通,既是瞭解產業的現狀與困難,更要藉此讓產業知悉政策的可能演變方向,以此為基礎制訂各自的發展與生產計畫。今年跟後年分別有地方與總統大選,政治影響經濟的案例只會愈來愈多,同時間要面對國際間經濟的變局,又要分神面對國內各項政策的波動,絕非產業之福,也可能影響總體經濟表現。對企業經營而言,最怕的不只是變動,而是更多的不確定性。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棄守中間選民?


2022-07-19 00:17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記者胡瑞玲/攝影



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的陳時中,陸續組建了競選團隊。除民進黨在地立委,還包括發言人林楚茵、副主委林昶佐、負責政策的管碧玲和范雲,以及據稱是「網路操盤手」的陳嘉行。這些人,多半是造成族群對立和操作意識形態的能手;由此,陳時中的選戰策略也隱然浮現。

首都選戰,目前是蔣萬安、陳時中和黃珊珊「三足鼎立」之局。陳時中的策略,顯是針對上屆綠營選票被柯文哲橫掃、導致姚文智慘敗的教訓而來,專注鞏固綠營基本盤,讓蔣萬安、黃珊珊相互廝殺,以便自己分食「非綠營選票」而得利。

所謂「綠營基本盤」,千篇一律不外「抗中保台」。可預見,陳時中為貫徹「鞏固基本盤」目標,極可能主打蔣萬安「蔣家後人」,攻黃珊珊、柯文哲「親中」。根據這項既定套路,這些輔選大將就可派上用場。

但去今年兩波疫情,台北市都是重災區。林昶佐曾因漠視萬華疫情遭在地民眾反嗆,范雲是「三加十一」政策的疫情破口元凶,陳嘉行則曾提出「積極染疫」謬論引發抨擊。這些作為,中間選民點滴在心頭,不可能無感。陳時中的團隊布局,形同是放棄中間選民。

棄守中間選民,是民進黨料定:只要「鞏固基本盤」就贏了。但若連中間選民都「可割可棄」,選這種人當市長,豈非請鬼拿藥單?









聯合報社論/團結在蔡英文獨斷意志下的固權大會


2022-07-19 00:14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前天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黨主席蔡英文(中)帶領被提名的縣市長參選人高呼「凍蒜」,並舉起大拇指比讚。記者許正宏/攝影



民進黨喬定雙北提名後,全國黨代表大會順利登場。這屆全代會以「團結台灣,顧好未來」為名,說不出什麼新願景,只是行禮如儀地為候選人造勢,目的只為年底選戰凝聚意志。提名過程中雖不時浮現派系角力,但在主席蔡英文的獨斷意志下,派系練兵有如家家酒,影響不了任何黨的走向,也改變不了綠營保權力、顧職位的短線操作。

以往民進黨的全代會,多少會有黨內路線分歧的爭議,以及派系奪權的你爭我奪。但在蔡英文領導下,這類異見越來越少,派系人馬也因投靠「英系」眾,加上實質主導的新系堅不可摧,多數職位均經由協商喬定。無論是中執會或中常會,在民進黨的權力運作中,均只剩聊備一格的「諮議」功能,大半決策都是英明主席一人說了算。如此一來,民進黨全代會即淪為選舉的造勢場,徒有標語和燈光秀,看不到黨內民主,更看不到治國願景,只剩空洞的「團結」口號,襯托全黨服從一人意志的倒退景象。

民進黨的虛矯,由此可見。宣稱要「團結台灣」,卻從無意願或作為與黨內外不同意見者溝通,從未向社會公正人士請益,更拒絕將政治資源與非黨籍人士分享。不僅如此,從行政決策到立法執法,蔡政府將許多力氣用來打擊異己,甚至把民眾劃分為「死忠的」與「不同路人」,透過側翼與親信媒體不斷地分化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實質上已經被民進黨裂解成為「綠」和「非綠」兩塊,在它貧乏的包容力底下,更多的是被它不屑、排斥及討伐的同胞,台灣哪裡可能有團結?

這次縣市長人選提名,除屏東舉辦初選外,有十四縣市都由蔡英文欽點黃袍加身,「滿朝都是英文系」,爭也沒用。即便林佳龍希望爭取出征北市,廿四次明示拒選新北,最後仍被迫俯首聽命。林佳龍只要忍下一時全國恥笑,或許能換得未來內閣高官前程,選輸也值得。擺平了林佳龍,陳時中自然就能拋下疫情,順利登場。包括早說過不選桃園的「小英男孩」林智堅,就算論文抄襲風波纏身,只要獲蔡主席青睞,便急急上陣。表面上看,他們都是「為黨承擔」,說穿了,其實是在「為小英承擔」,哪有一點一絲「為台灣」?

好笑的是,陳時中在全代會開幕片中擔綱,說出「心中有市民,就是好的父母官」的主台詞。別說「父母官」三字太封建,陳時中做了兩年半的防疫大臣,何曾以台北市民為念,乃至以全台人民為念?他咬死不承認桃機是破口,咬定「萬華是破口」,這算什麼父母官?陳時中親自主持了五百多場防疫記者會,也隻手管控記者會內容,有記者膽敢挑戰指揮中心決策,必遭中央指揮網軍圍剿。「順時中」的專擅霸氣,幾乎就是「男版小英」之翻版。當初他為了護高端而力擋國外疫苗,使全台深陷染疫危機,所幸鴻海等民間團體自告奮勇捐購疫苗,否則危機不知將有多深。這種只顧個人權力、無視國人健康的官員,還有臉自誇防疫成績;如此形象,騙得過台北市民嗎?

從陳時中去年在防疫時發明的「校正回歸」術,不難想像,民進黨對於是非對錯、乃至事實真相之操弄,到了多麼得心應手的地步。任何不利的訊息,只要經過全黨上下及側翼媒體的集體巧言轉化,立刻可以轉黑為白,化假為真。這就是民進黨的選戰本事,再加上蔡政府的話術治國,如今已無堅不摧。但當民進黨是一片形勢大好,而台灣的未來在哪裡,這才是人們該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