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倡議談判 不能閉門造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台灣總在對抗中被提起,在對話時被忘記
◆  聯合報黑白集/幾個膽子敢說世界第二
◆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倡議談判 不能閉門造車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倡議談判 不能閉門造車


2022-07-03 00: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召開會談是好的開始,台美貿易合作往前一步。中央社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已經啟動談判。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政委有感而發的「我等了30年」一語著實令人動容。鄧政委的感慨道盡台灣這些年來追求自由貿易空間的艱辛;如今能坐上談判桌,台灣未來對外經貿關係終於露出能被國際認同的曙光。

美國貿易代表署對這次台美貿易倡議談判十分重視。6月7日在「聯邦公報」正式公告,就美國利益優先的貿易談判範疇徵詢社會大眾的意見,藉以協助其設定此次談判的目標與立場,為期一個月。上周會議顯然只是熱身,未來政府跨部會的冗長談判才會是倡議結果成敗的關鍵。

從美方大張旗鼓的準備工作可知,台灣面對的將是不下於過去爭取加入世貿組織的困難過程。我們看到行政院自信地聲言未來台美可共享價值,各取所需地推動彼此貿易優先事項,進而促成台灣兼具創新與包容的經濟成長。

不過政府繪製台美光明的貿易遠景真能實現嗎?政府能告知立場與底線,讓社會公允評斷其在談判過程中的取捨嗎?

雖然美國仍在形塑最終的談判目標,但這次倡議談判的美方核心價值,仍脫離不了貿易代表署最近公布的貿易政策議程與年報內容。直白地說,美國當今貿易政策就是以勞工權益為中心,協助中小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透過其設定的非關稅產品製造與通關標準,調整與他國進行的貿易關係,達到維護美國生產與就業的機會。至於中國大陸經貿實力則是美國製造業的最大威脅,「重新對齊」(re-align)與大陸貿易關係遂成為重點工作,因此美國所謂高貿易標準顯然有政經角力的斧鑿痕跡。

如果 IPEF 或台美貿易倡議是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貿易談判,我們就必須努力讓談判結果能創造雙贏而非零和局面。不過面對美方強勢談判立場,政府宣稱倡議談判具有「堆積木」效果,未來台美雙邊貿易協定水到渠成,這說法並不務實。

比較合理的看法是透過這次倡議談判,政府可以積極規劃國內產業進步轉型新機制。

未來台灣面對美國要求調整貿易條件的壓力將與日俱增。就以美方強調科學證據與資訊透明決定雙方貿易的作法為例,台灣農產品保護措施就可能再受到美方關注,而製藥與醫療器材產品通關流程也可能會被要求改善。類似去年11月美方要求台灣廠商提供半導體產銷資料的事件亦將層出不窮。如果未來雙方談判結果導致美方此類作為的「正常化」,台灣廠商不僅面對美國企業的優勢威脅,還可能升高美方長臂管轄的司法風險。

我們更需小心倡議談判是否會造成「收之桑榆,卻失之東隅」的結果。鄧振中政委最近在外媒專訪談及台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時,順口帶上「台灣希望降低對大陸出口40%的比例」。我們不清楚這僅是說明台灣出口要多元化,還是如媒體所稱「希望台灣對中國晶片出口大砍40%」。政府迄今未釐清說法,卻似乎已揭露未來台美談判時我方的底牌;倡議談判將順應美方的貿易制中策略,卻嚴重影響台灣產業發展的自主權益。

我們歡迎台美之間啟動貿易倡議的談判,但希望政府必須務實地捍衛台灣權益。可惜台灣的《行政程序法》與《條約締結法》並無類似美國政府向社會徵詢談判立場的做法;政府在對外談判時欠缺法定「事前徵詢」的機制。今天社會關切貿易倡議,也僅能請立委詢問「方針、原則及可能爭議事項」,而由政府「適時」向立法院說明帶過。台美貿易倡議攸關國人利益,我們誠摯呼籲政府廣開言路,與社會共同建立倡議談判的基本立場,讓全民成為政府與美談判時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聯合報黑白集/幾個膽子敢說世界第二


2022-07-03 01: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指揮中心今記者會發佈「5-11歲兒童疫苗接種率世界第一」圖卡,不到3小時被媒體人黃揚明打臉,立即更正「僅次新加坡」。圖/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作圖卡秀防疫成績單,不用說,「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但其中強調「五至十一歲兒童疫苗接種率世界第一」,不到三小時就被查出新加坡才是世界第一,指揮中心只是「烏龍第一」。蔡政府連膨風、假訊息都是「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

台灣新冠死亡人數已逾六千六百人,甚至超越人口十幾億的中國大陸。這對膝射式反中的蔡政府來說,根本是羞辱的數字對比!而陳時中防線潰敗的染疫死亡率、黑洞般神祕莫測的超額死亡、令人揪心難抑的兒童致死率,各種數據糾結纏擾,已成為陳時中落跑參選的絆索。

這些數字其實是防疫的重要參考,但陳時中要落跑,背不動許多沉重的數字。幸好,數字從來難不倒指揮中心。從校正回歸到染疫黑數,確診數不是染疫數,嘉玲也不是真嘉玲;指揮官防疫不專業,政治很專業,數字魔術更專業。從戲字遊戲裡搞出種種「世界第一」,易如反掌!

何況閣揆蘇貞昌已喊出「我國的防疫世界第一」,除了外媒不長眼,指揮中心有幾個膽子敢說「世界第二」!

蔡英文首次選總統時曾暗諷馬英九說,她不會成為只看數字不看人民感受的「數字總統」;但蔡政府不但只看數字,更戴著哈哈鏡看數字;而如果這樣還看不到「世界第一」,那就自主應變,製造數字!









聯合報社論/台灣總在對抗中被提起,在對話時被忘記


2022-07-03 01: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北約領導人峰會6月29日批准了「北約2022戰略概念」,首度觸及遠在北約防禦範疇之外的中國,認定中國是北約關切的「系統性挑戰」,圖為北約峰會現場。路透



北約峰會提出新版「北約二○二二戰略概念」,對北約戰略作出重大調整。俄羅斯不再是十二年前被期望戰略夥伴,而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威脅」;中國則被認為構成「系統性挑戰」,這也是北約自上世紀中葉成立以來首度將中國的威脅納入戰略概念。至此,美歐對抗中俄的全球戰略形勢確立,周邊各國面臨選邊壓力;而台灣,往往衝到美中對抗的前沿,然後被擠到美中對話的邊緣。

法國總統馬克宏曾把遭到美國川普政府背棄的北約,形容為「正在腦死」,莫斯科對此表示讚賞。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卻激活了北約;俄羅斯對歐洲和平秩序與安全環境的破壞,促成北約戰略概念的重大調整。而這個以北美和歐洲為主體的區域性集體防衛組織,原來的戰略概念沒有一個字提到中國;如今遠在太平洋的中國,卻因對歐洲大西洋安全帶來「系統性挑戰」,而進入世界最大軍事聯盟的戰略概念範圍內。

其實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去年就指出,隨著美國調整亞洲地緣戰略重心,北約也重新思考戰略目標,並預告今夏將修改戰略概念,對抗中國崛起。俄烏戰爭讓北約把焦點從中國拉回俄羅斯,但新版戰略概念仍以僅次於俄國的篇幅,討論應對中國的挑戰。而且新版戰略概念雖沒提台灣,史托騰柏格仍舉「霸凌台灣等鄰居」為例,說明中國的嚴重威脅。

北約分神亞洲,我外交部稱道,樂見北約展現全球視野。但北約雖表明願長期支持烏克蘭,卻和美國一樣堅持不派兵對抗俄軍;北約也不告訴烏克蘭應該接受什麼條件,史托騰柏格卻暗示「和平是可能的,只看烏克蘭願意在領土和主權上妥協多少」;法德軍艦現蹤亞洲,但台海有事,台灣能期望北約萬里出兵對抗共軍?或者會被問願意妥協多少?

根據新的戰略藍圖,美國增兵強化北約東翼,北約邀請瑞典芬蘭加入,日韓澳紐出席北約峰會,從歐洲大西洋連結印度太平洋,明白繪出美歐對抗中俄的戰略走向。美國總統拜登說,「普亭企圖將歐洲芬蘭化,結果卻導致歐洲北約化」。其實如果俄烏戰爭促成「歐洲北約化」,那麼美國在川普政府時期就想建立「亞洲北約」,拜登政府則讓北約延伸到亞洲。

但北約只視中國為「系統性挑戰」,美國則認為中國不僅是「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更是唯一兼具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和能力的國家,美國將以「投資—結盟—競爭」的戰略,聚焦於中國帶來的挑戰。從美國與日、韓的雙邊軍事同盟,到四方安全對話、英美澳安全聯盟、印太經濟架構,都是劍指中國的結盟布局;從拜登亞洲行,到美國與東協峰會、G7峰會與北約峰會,也都是圍堵中國的重要環節。世界從冷戰走向後冷戰,又回到新冷戰;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高,從印度太平洋到歐洲大西洋上演的大國競爭日益激烈。

不過,美國與中國競爭,但努力避免衝突;北約視中國為系統性挑戰,但並未視為敵人;美歐都表示要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於是,美歐與中國競爭時,台灣就是對抗中國的有力理由;但要進行建設性接觸或避免競爭變衝突時,台灣就被迫迴避。美國完成了與中國競爭的結盟布局,卻同時進行著拜習通話的布置,並釋放台美關係升溫的訊息;但台灣反中抗俄、吃萊豬、奉獻台積電,還是不知道世紀倡議的牛肉在哪裡。當兩岸只有對抗沒有對話,只有衝撞沒有橋梁,台灣就會繼續在美歐與中國的對抗中被提起,然後在對話時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