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對抗通膨 央行應堅守緊縮立場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外在不利與內政不力,民眾飽受通膨折磨
◆  聯合報黑白集/戲精共和國
◆  經濟日報社論/對抗通膨 央行應堅守緊縮立場





經濟日報社論/對抗通膨 央行應堅守緊縮立場


2022-06-11 00:3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再次突破3%,國內持續面對通膨壓力,對於央行本月是否該再次升息,專家有不同解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攀高至3.39%,不但連續三個月飆破3%,且續創近十年最大漲幅。這項統計顯示,當前通膨反噬的力道強勁,更重要的是,當面對多元政策目標相互抵觸的艱難挑戰之際,央行必須在迷霧中釐清各項政策目標的優先選項,唯有堅定不移地持續升息措施,以實際緊縮行動展現政策決心,履行對全民穩定物價的承諾,以及維繫央行貨幣政策信譽,才是直接與有效對抗通膨的明智抉擇。

這一波物價漲勢來得凶猛,其實一年前便見端倪。從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準會(Fed)及全球主要央行不斷祭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早已埋下今時通膨隱患。隨著美國與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復甦,聯準會盱衡情勢,去年政策基調開始轉向,加上俄烏戰爭的推波助瀾,大通膨時代果然來臨,聯準會不但啟動升息循環,已將利率提高了0.75個百分點,大部分官員並支持在未來兩次決策會議再各升息0.5個百分點。聯準會副主席布蘭納德明言,目前看不到能讓聯準會暫停緊縮的理由。

更能彰顯當前通膨真實面貌的,還有美國前聯準會主席、現任財長葉倫日前才坦承,過去一年她誤判美國通膨情勢,以為不致成為持續的問題,如今證明自己是錯的;她說,美國正面臨「高得令人難以接受的通膨」。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則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放緩至2.9%,比1月的預測大幅下修1.2個百分點;世銀還警告,全球經濟接下來將面對數年高通膨、低成長的停滯性通膨風險。

聯準會正傾全力對抗40年來最險惡的通膨壓力,各國陸續尾隨升息,貨幣政策優先對抗通膨態勢明確。我國難以置身事外,央行已於今年3月的理監事會議果斷決議升息1碼,央行總裁楊金龍在會後記者會上坦承看到國內通膨壓力,升息1碼是為了平抑民眾的通膨預期,之後他更多次強調,央行的貨幣政策「朝緊縮的方向走」。

隨著物價漲勢愈發明顯,加上聯準會必將持續升息,市場多預期央行在6月16日的第2季理監事會議,將再次調升政策利率。不過,近日卻有部分聲浪,認為此波通膨壓力來自於供給面,若是疫情不止、俄烏戰爭持續及中國大陸再行封城,即使升息也無濟於事。更有學者認為,央行在這個時點不應該升息或應放緩升息幅度,否則將使家庭經濟雪上加霜,例如造成房貸族壓力增加,將排擠其他消費支出,間接再衝擊內需,且全球消費需求也會因各國升息而下降,結果將犧牲經濟成長。

對於這些不同的聲音,首先我們必須要提醒央行,穩定物價是央行的天職。「中央銀行法」明文規定央行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包含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穩定,並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發展。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穩定即是指物價及匯率的穩定,當睽違數十年的通膨大舉反撲,央行的主戰場已經相當明確。其次,雖然央行近二年已調整貨幣政策架構,建立兼顧利率、匯率、貨幣及物價乃至經濟成長的多元目標機制,但遇此經濟波濤,多元目標勢必難以同時顧及,在情勢急遽變化之時,央行必須有所取捨,拿捏各項政策目標的輕重緩急,尤其當前預期物價上漲心理早已瀰漫街頭巷尾並陸續實現,央行須以明確的雷霆動作,展現穩定物價的決心,以免連鎖效應不斷擴散,更加惡化通膨情勢。

眼前優先對抗通膨巨獸幾無懸念,央行唯有嚴陣以對,明確貨幣政策矛頭且採取足夠力道的緊縮措施,來日才有再談經濟如何「著陸」的空間。










聯合報黑白集/戲精共和國


2022-06-11 00:3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交部長吳釗燮(本報系資料庫)



五角大廈公告對台軍售,以往都由國防部證實;但吳釗燮任外長後蹭光環不遺餘力,常搶發新聞稿感謝「美國對台灣國防需求高度重視」。這次軍售貨品,其實只是艦艇零耗材,總價才一・二億美元。拜登政府取消M109A6自走砲後,對台軍售僅剩三億美元,多項我方力爭裝備都遭卡關。外交部急著對華府演出感恩戴德,暴露對軍售概念的嚴重不足。

這樣的「戲精」,可不只吳釗燮。蔡總統經常視察國軍,「行頭」一次比一次誇張。先前視察後備教召,全身上下標準野戰服,連頭盔防彈衣都一應俱全。上周走訪陸戰隊,她在中外記者鏡頭前,突舉起國造紅隼火箭筒試瞄,當然引起攝影記者一陣狂拍,再度成功創造議題。

外交部作法,是算準民眾只知「軍售」,未必搞得清楚額度多寡、內容及意義。總統全套軍裝與扛火箭筒,則是趕搭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風潮。至於是否需全程鋼盔防彈衣,台灣是否已逼近戰爭,民主國家元首適不適合屢屢扮成軍人,在創造國防新哏引領選民情緒的思考下,都變得不重要。

蔡政府的廣告功力遠勝前朝,更深諳「印象重於真相」,知道只要自己演得夠認真,觀眾就能被引領入戲。問題是,就像「葉公好龍」之寓言,若蹭烏克蘭蹭久了,劇情哪天成了現實,高官們還有更多戲精本事面對嗎?










聯合報社論/外在不利與內政不力,民眾飽受通膨折磨


2022-06-11 00: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出席「全國產業總工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致詞,允諾將排除萬難調高基本工資。記者許正宏/攝影



蔡總統出席全產總大會時稱,政府會「排除萬難」調漲基本工資。明年工資是否調整,勞動部要到下一季才討論,蔡總統搶先談基本工資頗有玄機,或許她已先一步得悉次日要發表的通膨數字並不好看。我國五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三・三九%,創近十年新高。物價不僅連三月超過三%,更是連十月超過通膨警戒線二%,顯示國內正遭逢十年來最嚴峻的物價挑戰。

我國第一季經濟成長僅三・一四%,而物價上漲超過此數,顯示國民實質可支配所得正在遭到侵蝕。去年一波漲價風潮,低薪民眾已飽受煎熬。今年食物類民生物資皆價格飆升,雞蛋漲了三成,豬肉漲了九%,麵包七%,台北地區許多便當皆超過百元。民眾外食費上漲五・八%,創十三年半新高。民眾一頭要承受物價壓力,另一頭要忍耐疫情困頓,像蠟燭兩頭燒,其辛苦可知。蔡政府近年常自詡的台灣經濟處於廿年來最好,但人民的感受並非如此。

台灣面臨的通膨挑戰,也是全球通膨大環境下的一環。兩年多的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海空運費用飆升。而俄烏戰爭的爆發,加上西方國家的各種制裁,又使問題益發惡化。全球石油及天然氣價格的飆升,小麥、黃豆、玉米等糧食的缺貨,在在抬升了能源及糧食的不安。從美國、歐洲到非洲,許多人都深受高物價之苦,台灣當然無法倖免。

然而,外在因素不是唯一問題,我國的內政問題也難辭其咎。蔡政府近年大幅編列特別預算,包括國防軍購、防疫振興、濫行補貼,連串的決策錯誤及施政不力,在在把台灣帶向通膨的深淵。這點,才是國人必須警惕,也是在野黨必須加強監督之事。

台灣目前的通膨數字看似低於西方國家,這並非蔡政府施政有何獨到祕方,而是政府不斷利用不當方式干預、粉飾的結果。舉例而言,近四年來蔡政府連續八次凍漲電價,就是用黑手在干預市場機制以討好選民。凍漲油電價本來是選舉年的慣技,但在能源轉型政策失效不時導致停電、跳電後,即使在非選舉也同樣蠻幹。如今,凍漲電價的壓力已幾乎壓垮台電與中油財務,本月底召開的電價審議委員會也許無法再維持凍漲;但一旦漲電價,又會觸發百業因成本上升而調高價格。這是無法避免的兩難。

蔡總統推動能源轉型已六年多,除堅持快速廢核,也要求天然氣發電占比要高達五成。天然氣當然比較乾淨,問題是近年天然氣價格暴漲,立即帶動發電成本大增。尤其俄烏戰爭後,全球天然氣價格一飛沖天,就算我國能順利買到足夠的天然氣,電價必然隨之水漲船高。更嚴重的是,這根本不足以填補廢核所留下來的電力空缺,因此「跳電」及「停電」絕對是比電價更恐怖的噩夢。

蔡政府原有機會務實調整能源政策,讓國人避免面對通膨與缺電的雙重夾擊。遺憾的是,蔡總統堅持不改,錯過了從容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天氣轉為炎熱,家戶冷氣用電大增,台電能否維持電力供應的平穩,殊難期待。而四月以來的Omicron疫情,餐飲零售業又陷入新一波慘況,內需產業搖搖欲墜,住宿餐飲業無薪假人數創今年新高。政府此時若調高電價,將更加劇通膨;對低收入家庭而言,今年夏天是冷颼颼的荷包寒冬。

在巨大的通膨陰影下,台灣或許無力對抗國際性的因素,但政府內政如果足夠理性並具遠見,至少可以稍減民眾的痛苦。然而,蔡政府的短視近利,卻把問題越積越深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