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因噎廢食 阻礙了多少文明進化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856/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因噎廢食 阻礙了多少文明進化
◆  陸兵推西方制裁 台應關注
◆  拜登模糊為虛 嚇阻是實
◆  被長照2.0拋棄 聘雇移工家庭求助無門
◆  物理治療修法 不影響其他專業
◆  高效防疫 隨流行期調整
◆  取天花經驗 對抗猴痘病毒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因噎廢食 阻礙了多少文明進化


2022-05-25 06:27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都市街角、街上候車空間應提供必要的休憩佇足座椅、垃圾桶。圖/郭瓊瑩攝影
在紐約各個公園廣場,會由市府公園局提供各種休憩座椅供市民或遊客使用。圖/郭瓊瑩攝影
都市公園中的長型椅、口袋公園中之座椅,均是友善貼心之服務。圖/郭瓊瑩攝影
我們不要過多人造材料之罐頭遊具2.0,我們需要更貼近自然與土地之「遊戲空間」。圖/郭瓊瑩攝影
公共空間的草地提供市民「幸福感價值」應大於「維管價格」。圖/郭瓊瑩攝影
太過依賴法規安全「數字」阻擋了視覺景觀美感,也削弱了人對自然風險之判識力。圖/郭瓊瑩攝影
郭中端(右)與郭瓊瑩(左)會勘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老樹。記者蘇健忠/攝影



一位知名企業家問我,為何台灣的公園裡很少有垃圾桶?街道上很少有休憩座椅?這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問題,卻點出了公共政策見樹不見林防弊心態

台灣將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邁入超高齡社會,如果希望高齡者得以自主活動,公共開放空間內設置的「座椅」也是一種基本人權。高鐵台鐵機場的等候空間是最基本的,公部門為了節省人力物力,怕民眾把自家垃圾丟入公共垃圾桶,怕遊民睡在園椅上…上述基本服務設施就一一消失了。

歐美國家在歷經恐攻後,並未取消所有垃圾桶,而是改用透明的垃圾袋以增加能見度。儘管各大城市的遊民依然無法避免,但透過智慧街道家具設計,提供耐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創新設計,無形間增進社交機會,常見老人在公園樹下閱讀交談。也見年輕上班族在園椅及草地上午餐,享受陽光氛圍

因怕掃落葉,主管單位會請設計師改種少落葉好管理的樹種。因為怕草坪不好維護,許多草坪禁止踐踏徜徉。因怕有意外傷害民眾會訴求國賠,許多美麗的水岸、山徑,還是圍了一一○至一四○公分高的護欄。

為了「兒童」遊戲安全,拆除了許多昔時之磨石子溜滑梯,卻又以鮮豔的人造材質軟墊、制式化組合成之另類罐頭遊具,取代了兒童最愛的沙坑與戲水池,也扼殺許多創意地景設計。為了怕未成年孩子戶外教學過程中發生意外,多數學校的畢業旅行均是制式化的搭大巴士住星級旅館遊有圍牆的主題樂園,甚而也將傳統營火晚會改成室內晚會

為了怕消費者把室內隔間外推,建商賺取暴利,合法的陽台只是聊備一格「沒用的裝飾」空間,不能種樹也不能真正享受有「陽光」的自在活動,更遑論輪椅使用者之適意活動。難怪新加坡、義大利早有充滿綠意都市垂直森林,而我們的住宅立面與頂層依然如荒漠

上述實景已成為國人生活中之「正常」,原來得以用設計創意解決問題的,卻因噎廢食,讓多少得以昇華更細膩之生活環境品質美感,依然裹足不進。

追求「文明化」原是第三世界國家亟求之標竿,也是上世紀中葉大陸各地經常出現的標語。曾幾何時,昔時開發中國家之國人習性已改,公共空間環境之「文明化」已急起直追甚而超前蛻變。

政策治理者與人民之關係,原應是一種雙向互信之承諾,惟在擔心圖利他人之思維下,阻礙了原可藉解決問題而演替蛻變之「文明」進化機會。追求物質文明外,是否應有另一波思維文明革命












陸兵推西方制裁 台應關注


2022-05-25 04:38  聯合報/   黃健群/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俄羅斯今年2月底入侵烏克蘭,引發美歐與盟國的更嚴厲金融制裁。(彭博資訊)



根據報載,大陸學者日前針對美國對俄羅斯進行的金融制裁「兵推」,除分析俄羅斯如何應對美國金融制裁及其成敗因素,更重要的是分析大陸可以藉此吸取的教訓。也就是說,大陸當局正透過觀察此次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手段與成效,預演大陸遭受同樣制裁的情況及有效回應策略。

即使國際輿論一再批評,大陸當局仍堅持不加入美歐制裁俄羅斯的陣營。其原因在於認為國際對俄羅斯的制裁,主要仍是美國主導;任何制裁應由國際組織發起並共同決定,不應由任一國主導。且大陸當局強調,不斷升級的制裁,影響的將不只是俄羅斯,而是全球金融、能源、糧食、交通、供應鏈的穩定,並嚴重衝擊疫情下的全球經濟復甦動能。

即便如此,大陸除多次強調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並在聯合國對俄制裁案投棄權票,盡可能的不牴觸西方禁令,同時與俄羅斯經濟保持距離,避免被捲進西方的制裁風暴。

事實上,大陸對歐美的制裁並不陌生,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多年來對大陸祭出包括武器禁運、出口管制、科技脫鉤、特定人員交流封鎖,乃至官員財產凍結制裁等涵蓋各層面的制裁。這些制裁都產生了一定作用;但對大陸當局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強與全球金融掛鉤,以及強化大陸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

大陸認為,此次歐美將俄羅斯七家銀行從 SWIFT 系統中移除,及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固然凸顯以美國為主的金融霸權和長臂管轄的不合理,卻是有效手段。如西方對大陸祭出同樣的金融制裁,將嚴重挑戰大陸金融安全。因此,考慮到美元的國際結算地位及 SWIFT 系統短期內仍難挑戰,短期內大陸仍將透過積極參與包括 IMF、國際清算銀行、世界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等國際金融機構力求強化掛鉤,以改革對大陸不利的規則和制度;同時逐步增加大陸在全球金融的話語權;中長期則是透過一帶一路、RCEP 逐步擴大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量能,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期能改變全球金融體系的美元霸權結構。

同時,誠如大陸學者所說,由於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石油依賴,美歐並未針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實行全面禁運,以致造成制裁失敗。因此大陸勢將借鑑,透過持續擴大開放吸引外資,同時加強自主研發能量,以增加供應鏈韌性及重要性,維持甚至增加大陸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作為弱化西方制裁的有效策略。

俄烏戰爭後的中美衝突將持續加劇。當大陸為西方可能制裁做預演,甚至擬訂策略時,台灣應提高警覺,以更彈性思維及方式因應可能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










拜登模糊為虛 嚇阻是實


2022-05-25 04:38  聯合報/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系榮譽教授(台北市)
美國總統拜登24日改口稱,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並未改變。法新社



廿三日美日峰會後的聯合記者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回應中國武力犯台華府會做出何種反應時,指出「我們會出兵保衛台灣」,並說「這是我們的承諾」,這已是他上任以來第四次說要履行承諾保衛台灣。

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八月十九日,在倉促撤軍阿富汗後,美國海外信用備受質疑。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訪問時,拜登情急之下說出,一旦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援引北約模式因應。

十月廿一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舉行的市民大會上,當被問及一旦北京侵略台灣,美國是否會出兵防衛,拜登明確指出:「會的,我們對此有所承諾」。

十月廿七日視訊舉行東亞峰會上,拜登重炮攻擊中國在亞太地區以脅迫行動威脅本區和平,並重申美國對台承諾「堅若磐石」。

為何拜登不斷重申美國對台承諾或說美國會出兵保台?

首先,拜登是外交老手,在出任歐巴馬總統的副手前,在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不是擔任主席,就是資深委員。偶爾一兩次說溜嘴也許情有可原,但連說四次不免啟人疑竇。

也許拜登知道,無論他對台灣做出什麼承諾,都會有美國官員做出澄清。例如,當他首次提出會用北約模式因應中共侵略台灣後,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北約峰會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立刻表示美國政策沒有改變。白宮發言人也隨後表示美國對台政策不變。

後來拜登的三次對台承諾或出兵保台發言,白宮發言人都予以澄清。這次,在廿四日印太四方會談(QUAD)峰會後的記者會上,拜登甚至親自澄清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政策並未改變。

其次,不論拜登的對台承諾或出兵保台談話引發多大熱議,美國官員都會出面表示華府仍將遵循「戰略模糊」,或否認美國會採取「戰略清晰」。白宮印太總監坎伯就至少說過兩次,美國仍將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並說「戰略模糊」最符合美國利益,可讓對手投鼠忌器。

的確,只有讓對手不知道美國準備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手才不會輕易對台用兵。

最後,這次拜登發表出兵保台談話,無疑是他四次對台安全承諾談話中遣詞用句最強烈也最明確的一次。日本媒體認為,拜登這次的談話顯然已超越「戰略模糊」。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前,拜登多次揚言美國不會出兵介入俄烏衝突。現在來看,拜登表示不會出兵介人俄烏衝突,倒像是誘敵深入,讓俄羅斯陷入戰爭的泥淖。

然而,拜登這次卻公開宣布,一旦台海有事,美國將出兵保台,顯示他對俄羅斯與中國是採取不同的策略。

如果說「不出兵介入俄烏衝突」是誘敵深入,則「出兵保台」就是公開嚇阻。由於美國仍然堅稱對台政策不變,加上仍然在兩岸政策上採取「戰略模糊」;因此,「戰略模糊」本是虛招,化為「公開嚇阻」變成實招,又有何不可?

虛實之間既可以相互轉換,也可以虛實互用,讓對手更無法掌握美國心中的真正想法,可說將「戰略模糊」推往更高的境界,但又不脫「戰略模糊」讓對手猜不透美國心意的本質。












被長照2.0拋棄 聘雇移工家庭求助無門


2022-05-25 04:37  聯合報/   葉琇姍/台大社工博士(新北市)


新北市發生疑患失智老翁懷疑照顧妻子的外籍看護想毒害他,涉嫌持菜刀砍傷外籍看護案件。這樣的衝突性勞雇問題,在台灣並不少見。

近年來,部分移工雇主組織團體,不斷提出對移工更嚴格的管束與懲處建言;相對的人權倡議團體也高呼將外籍看護工納入勞基法適用對象,確保移工的勞動條件。然而聘用外籍看護工,居住在雇主指定地點,照顧雇主或被看護人,這種獨特勞動環境,,使得家中勞雇問題更難解。

這些家庭與移工,其實在面對照顧問題時,都是一樣束手無策的人。台灣長照的布建速度,趕不上人口老化,而外籍看護工提早進入照顧市場,家庭在沒有選擇,或者既有的選擇彈性不足下,只好選擇聘用移工,以自費的方式解決家中的照顧問題。而移工進入台灣家庭,沒有任何支持系統,面對病情多樣的被看護者,沒有人指導,語言隔閡與生活習慣差異,使照顧問題本質更加複雜。一個家庭因長輩需要照顧而請移工,卻常常忽略家中長輩配偶也是老邁,移工面對的照顧挑戰更高。

這種勞雇緊繃關係,關鍵仍是雇主家庭照顧問題與對照顧品質的期待,台灣移工政策歸勞動部,只管勞動力引進,不問勞動品質,主管長照的衛福部,卻表示家庭聘請移工,他們的身體照顧問題不是國家介入的領域。廿五萬聘雇移工家庭,被長照體系抛棄,只有長照3.3包錢能用,還要自掏腰包支付移工薪資及就業安定費,廿五萬名移工,被當成沒有靈魂的勞動力。在照顧失智長輩時,經常面對各種照顧挑戰,諸如懷疑移工偷錢、抱怨移工未給長輩吃飯、對於長輩可能的傷人行為,雇主也不知道如何預防或開導移工,累積下來就成勞雇爭議,最後走上終止契約。雇主家庭要面對照顧空窗期,移工也帶著照顧挫折與負評再尋找下一個雇主。

這種惡性循環,緣於勞動部與衛福部的各自為政,衛福部不願肯認移工分擔長照供應量能不足的貢獻,不給支援,勞動部則死守移工是補充性勞動力的說法來麻醉自己,使得聘雇移工家庭在照顧管理上的緊繃與調適,求助無門。疫情期間外國勞動力引進受限制,更加凸顯長照服務供應不足困境,但衛福部仍堅守移工與長照無涉態度,忽視這些家庭的照顧期待與照顧品質。

台北市在一○八年推動聘雇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顧名思義,要協助家庭盤點照顧資源,運用長照、移工及家人三方力量,做好照顧安排,只有回到家庭聘請移工的核心需求(即照顧),才能找到可能的對話空間,可惜也將被腰斬。

面對台灣自身勞動力不足及急速人口老化,未來聘請移工照顧只會更多。如何發展一種家庭、移工與長照的協力照顧模式,是當務之急。那些現在由移工單獨苦撐,或由家人與移工分工照顧的家庭,更需要長照體系主動介入。移工已是國家長照供給面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也是需要被肯定的一群照顧者。但如果主政者不察覺、甚至刻意忽視家庭看護工所處的勞動場域特質,還要用舊的管理思維與工具,未來可能更多家庭會陷入勞雇衝突、對立或照顧悲劇,長照2.0與社會安全網難道能置身事外?













物理治療修法 不影響其他專業


2022-05-25 04:37  聯合報/   鄭智修/長庚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系教授(桃園市)
物理治療師協助患者以活動拉開患側肩部關節囊的沾黏。圖/衛福部台中醫院提供


廿三日活躍老化一起來,不應寡占」一文,對於物理治療師法修正草案有所誤解。

該文指物理治療師要寡占健康促進、傷病預防,與事實不符。現況是健康促進、傷病預防大家都在做,唯獨治療師執行時有違法之虞。物理治療師修法草案主旨在鬆綁物理治療師執行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之業務限制,條文若涉及正面表列之文字,如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照護等,皆為「專業不專屬」、以「目的」論之服務內容,絕非限制其他人從事相關工作。

其次,該文提及台灣高等法院一○九年度醫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然該案行為人並非物理治療師,所涉罪嫌乃「未取得物理治療師資格而執行物理治療業務」,與此次第十二條之修法無關。現行法條認定物理治療師執行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之業務,仍是存在違法之虞。物理治療師衷心期盼的是在執行業務時,能夠有合法安心的環境。

最後,該文擔心修法通過後,物理治療師將無需醫囑即行使疾病治療,病人權益無法保障。此又是誤解。物理治療師執行疾病治療業務,需有醫師之診斷、照會或醫囑,本次修法沒有改變這個部分。修法法條並非讓物理治療師具備診斷權,業務條文更未因修法而擴充。本次訴求是讓物理治療師能合法提供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之服務,讓民眾能夠擁有選擇物理治療服務的健康權,以增進民眾健康福祉為目標,效法心理師法、護理人員法、驗光人員法之精神,落實專業分工。












高效防疫 隨流行期調整


2022-05-25 04:37  聯合報/   
楊崑德/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
金傳春/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何時到高峰引關注。路透社



最近台灣新冠病毒重症病例增,尤須思考新興傳染病的高效防疫策略,隨著流行時期而調整。

流行初始期:病毒毒力強、無群體免疫力與高致死率,防疫策略是動態清零。

此期的防疫決戰於關口防堵與隔離(包括口罩和社交距離)。台灣在SARS 爆發和 COVID-19 的早期流行,曾以此法防控得宜!但當病毒變為高傳播力,或突變成可逃避免疫時,布建疫苗、抗體和抗病毒藥的多重準備顯得更為重要!

流行中期:病毒散播力強但群體免疫力未普及,需要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繼 AIDS、SARS、MERS 和 Ebola 的研究經驗和平台,人類面對 COVID-19 挑戰卻破天荒地在疫情爆發一年內有疫苗、特殊抗體和抗病毒藥!但是此戰役尚未結束,疫苗突破性感染、多數單株抗體轉為無效、抗病毒藥需要早期服用。人類必須謙卑地提升疫苗覆蓋率和研發有效疫苗、備妥快篩試劑和在三天內早期治療(表)。早期診治必須由基層診所執行:將減少八十九%的重症率;讓醫院治療中重症者,才能保住醫療量能,維持常態的疾病治療。

流行後期:病毒毒力降低,防疫主其事者常思考「與病毒共存」,但必須保護「低」免疫力者。

當病毒散播力升而毒力下降時,免疫力低下者成為高風險群。如何保護這些老弱婦孺,是高挑戰的任務!特別是孕婦和胎幼兒能使用的疫苗少或無、能安全使用的藥物也有限;老人有共病症時,使用新藥又擔心其與原用藥物交互反應!因此兩類免疫力低下者,須有不同預防重症/死亡的策略:

一、先天免疫力缺陷:例如兒童有異常免疫基因,感染後可能快速擴散為腦炎或壞死性肺炎;又如胎幼兒免疫力尚未發育完成時,面對新興感染症易快速轉為重症/死亡!必須早期診斷與及早治療,若待重症跡象才入加護病房,易增致死率!因此第一時間監測發燒程度、病毒量和免疫反應,當病毒量高而無免疫抗體時,提供同病毒型別的有效單株抗體或高抗體效價恢復期血漿,是救命的策略;當免疫風暴出現,須立即用免疫調節劑!

二、後天環境因素致免疫缺失:懷孕、癌症化療、自體免疫病使用免疫抑制劑及具中風、糖尿病、洗腎等合併症的免疫低下病患一旦感染,更易有病毒逃脫免疫!若快篩陽性,要立即投予抗病毒藥,或盡早用高效價抗體或恢復期血漿。另照顧這類病患絕對要超前部署:除了追加疫苗注射之外,需要提供基層醫療人員免疫低下者早期防治重症死亡的指引,如醫護人員得先例行篩檢確定沒有感染,才能照顧孕婦、養護機構/家中老人,期達減災目標。

台灣的疫情有如棒球賽第八局,如何完勝減災,有賴我們謙卑地釐清不同流行期的感染免疫生態,超前部署保護免疫弱勢,完全堵住與病毒共存的缺口。











取天花經驗 對抗猴痘病毒


2022-05-25 04:37  聯合報/   林基興/大學教授(新北市)
英國公共衛生官員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又發現37件猴痘病例,迄今英國感染總數累計達到57例。路透社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截至五月廿一日中午歐美十二國確認九十二個猴痘病例。非洲多國波及,例如剛果一,二三八個案。比利時是全球首個開始強制廿一天猴痘隔離檢疫國家。猴痘由猴痘病毒引起,與天花同屬「痘病毒」家族。

筆者想起美國公衛學家韓德森曾在民國 56-66 年(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七)的十年間領導世界根除天花,後來受邀為我國科技顧問五年,協助我國甚多。民國 98 年(二○○九年),他寫書《天花之死》交筆者中譯,此書助益我國疾病管制思維。當前新冠病毒與其多變種重襲全球,猴痘居然逐漸露臉,人類當可汲取之前對付同一家族天花的經驗,成功抗痘。

猴痘最初症狀包括發燒、腫脹疼痛等。接著出現皮疹,從面部開始而蔓延,常見在手掌和足底,但約五成患者會出現淋巴結腫大(由於天花不會出現此病徵,可藉此區別兩者)。潛伏期約為十天,病症持續十四到廿一天,通常會自行消失。猴痘可以通過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而傳染。染病途徑包括破損皮膚、呼吸道、眼、鼻或口腔。也可因接觸猴與鼠等受染動物,或床單與衣物等病毒汙染物。

首次出現猴痘病毒是在民國 47 年(一九五八年),從新加坡進口到丹麥小兒麻痺症疫苗實驗室的食蟹猴爆發水皰病,因此得名。但自然宿主不是猴子,而是非洲嚙齒類動物。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以來,在非洲約十國零星爆發。民國 92 年(二○○三年)美國有人與受染草原犬鼠接觸感染,導致八十一病例但無死亡

它主要有西非和中非兩病毒株,前者致死率十%、後者一%,但這些估計是以前在貧窮非洲的不佳健康照護狀況之統計。當前初步基因資料顯示,主要是西非病毒。不像當前肆虐 SARS-CoV-2 病毒快速演化 RNA 病毒躲藏「疫苗與先前染疫的免疫保護」,猴痘為相對較大的 DNA 病毒,比 RNA 較能測得與修護突變,因此,猴痘較不易突變導致大傳染。不像 SARS-CoV-2 產生無症狀個案,猴痘常因其導致皮膚病灶而較易察覺。目前沒有針對猴痘的治療方法,但天花疫苗八十五%有效預防猴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