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假日欠缺◆ 聯合報社論/搞砸防疫再來施恩撒幣,蔡政府好意思嗎?
◆ 聯合報黑白集/不尋求獨立,誰的台詞?
◆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帶頭淨零 今天就開始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帶頭淨零 今天就開始
2022-05-28 00: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 台泥/提供
「記住今天就是永遠的開始」,是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今年股東會上致詞演說的最後一句話,揭示台泥的經營目標,也凸顯台泥要從投資人眼中的高殖利率股轉型成為循環經濟股與科技成長股。張安平的談話,既講給股東聽,也是講給台泥的經營團隊聽,更廣一點,是講給台灣聽。
台泥本業是水泥,高耗能的產業特性早在辜成允擔任董事長時代,民國 101 年(2012年)與工研院合作在花蓮和平廠興建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這項實驗不論在學術上或產業上的驗證都有其重要性,也看得出十年前台泥就體認到必須轉型才能跟得上減碳的國際趨勢。十年後,世界的趨勢不單是減碳,更要進一步邁向零碳,台泥在張安平的帶領下加速走上零碳的道路,其他國內產業也都把「淨零」放在企業發展計畫的顯著位置,然而,政府在減碳議題上的速度明顯落後民間。
去年底聯合國氣候峰會確定中長期減碳目標後,我國在今年也跟進提出淨零路徑計畫,這項計畫公布後產業界普遍認為是低估了邁向淨零需要投入的時間與成本,高估了現有能源產業政策轉型的速度與彈性。一個明確但也是棘手的問題是:我國的碳排主要集中在發電業,為了降低發電業的碳排以達成減排與淨零的目標,政府除了要極大化現有的綠能發電占比外,還要另外新增氫能。
現有綠電還能不能擴大占比,其困難度在政府承認民國 114 年(2025年)綠能占比無法達到兩成就可看出,在用電量持續攀升的趨勢下,綠能占比提升難度只會愈來愈高。以國內產業用電量最大的半導體業為例,艾司摩爾(ALMS)正在研發 High-NA EUV極紫外光微影技術的新設備,半導體界普遍預期,新機器將是高階製程不可或缺的利器,但用電量很可能比現行的 EUV機器更高,也代表國內用電量未來只會繼續成長。
另一方面,被政府寄予厚望的氫能,卻看不到政府有詳實的計畫與充分的經費來推動。鄰國日本發展氫能多年,去年底全球第一艘液態氫運輸船自日啟航至澳洲載運液態氫。日本近年常態性投資氫能的金額都在千億台幣左右,中國大陸發展氫能的投入規模也正在快速擴大。反觀台灣,對於發展氫能只有口頭上的表態,卻還沒真正的邁出大步實踐,我們怎能期待未來氫能占比可以達到政府宣稱的10%呢?
在我國淨零路徑計畫公布後,政府進一步公布「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表示企業可以依照上述指引展開盤查,但廣大的中小企業對碳盤查仍缺乏通盤瞭解,甚至缺乏資源與能力檢視自身碳排的情況,如果連最基本的碳盤查都無法完成,我們又如何期待產業界規劃出可實踐的淨零路徑?
計畫不夠縝密與落實減排的動作不積極,是當前政府推動淨零的致命傷。相較民間企業推動淨零,或出於自身產業轉型的需要,或國外品牌商的要求,或應對即將到來的歐洲碳關稅,我們看到多數大型企業已擬定計畫、編列預算和招聘人力,要在國際間如火如荼的減碳競爭中先求不落後,再求領先。放眼先進國家是產、官、學界共同面對減碳挑戰,在台灣,我們卻看到政府還在忙於口頭宣傳與紙上計畫,沒能扮演整合產業減排的關鍵角色。
當前我國減碳的挑戰,近的如碳關稅,中期有民國 119 年(2030)的減排目標,遠的有民國 139 年(2050)的碳中和,每一階段政府都有不可迴避的責任。政府應帶頭協助企業做好減碳計畫,「官民合作」與「產業以大帶小」是政府必須努力推動的方向。
「記住今天就是永遠的開始」是張安平的感性發言,但對台泥與台灣所有產業而言,這是再理性不過與必須面對的課題。
聯合報黑白集/不尋求獨立,誰的台詞?
2022-05-28 01: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交部長吳釗燮。圖/外交部提供
外長吳釗燮接受美國「全美公共廣播電台」訪問時說,美台持續進行「非常高階」的安全討論,為了避戰,台灣將維持現狀,「不尋求獨立」。台灣被美國排除在「印太經濟架構」後,吳釗燮只能溫溫吞吞地說這種話,是說給誰聽?
拜登最近的「失言」風波,屢被白宮和他自己修正,外界才知「心口分離」之妙用。現在,蔡政府也在玩這一套嗎?吳釗燮任內強硬反中搞丟六個邦交國,現在他說不尋求獨立,算是自打嘴巴、知過能改?或只是愚民戰術?
要問的是:「不尋求獨立」是誰的台詞?對於主權,真正有資格發表立場的是元首;那麼,能否請蔡總統公開宣示一下,並說明反中政策會有不同作法嗎?民進黨上下對此若無異議,是否召開黨員大會,集體把「台獨神主牌」請下供桌?至於自命稱「台獨工作者」的副總統賴清德,要不要發表聲明把這個附身符咒撕掉,換一張新的?
當「台獨」好用的時候,蔡政府就拚命炮製「芒果乾」,把所有意見不同的人打成「賣台」、「中共同路人」。這下好了,對於吳釗燮的發言,綠營和側翼網軍難道不該群起攻之,批他「舔共」、「中共同路人」?
理性的人都知道,為了人民福祉,兩岸要避免發生戰禍。吳釗燮卻是聽了老美的話,才知「避戰」,這是太傻還是太狠?
聯合報社論/搞砸防疫再來施恩撒幣,蔡政府好意思嗎?
2022-05-28 01: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中常會防疫專案報告,要傳遞「台灣將與病毒共存,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的訊息」。圖為疫情下美食街冷清。記者侯永全/攝影
儘管政府不斷強調這波疫情九成九為輕症,並維持二級警戒;但餐飲、觀光、運輸等產業,卻面臨比去年三級警戒更嚴峻的急凍現象。行政院日昨拍板,將投入三四五億元協助受衝擊的產業和勞工,有九十萬人「受惠」。台灣會演成今天百業蕭條的慘況,正是政府在核心防疫物資都未備妥下便貿然大轉彎,導致亂象叢生,悲劇不斷。如今,其實是民眾為了自保而自動提升至「類四級」警戒,可以說官災人禍甚於疫情衝擊。
多數民眾均能體認,共存是追求「解封」不得不走的路。然而,民眾如今「自肅」的程度,為何卻遠甚於去年的三級警戒?關鍵就在,政府各種整備不足,導致民眾對共存的信心崩盤。共存的重要前提,是要輕重症能有效分流:輕症居家照護並獲有足夠藥物,中重症患者須有足夠的病房收治,與完善的轉診制度。至於一般民眾,則要有便宜易得的快篩試劑自測,以維持生活和工作的正常運作。
兩個月來,醫療亂象不斷上演,每一樁都撞擊民眾與家長們的信心。新北與基隆先後發生兩歲幼兒確診,卻因送醫過程冗長屢屢碰壁,孩童發燙的身軀變成冰冷的屍體。基隆一位重症確診患者兩度求醫卻被拒絕收治,最後只能在家等死;更有六個月大嬰兒因為緊急醫療系統癱瘓,在急診室外斷氣。這些悲劇,因為政府事先沒有妥善規劃,而反覆在國人眼前上演,「共存」變成民眾賭命的「共存亡」。
政府對於抗病毒藥物的施放,更是重重設限。這些抗病毒藥物最大的特性,是須在發病初期投藥,壓制病毒於輕症;但政府惜藥如金,民眾期盼一藥而不得。加上指揮中心先前對確診認定的嚴格限制,導致民眾取得藥物往往早已是發病的四、五天,皆增加了輕症轉為中重症的機率。政府對給藥如此嚴苛,除藥物價格昂貴外,恐怕也是因為初期採購不足,才會訂出苛刻的發放規定,讓民眾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不止抗病毒藥物,就連治療輕症患者的本土研發中藥「清冠一號」,也全台缺貨。衛福部宣稱每月產量有八萬多人份,但立委高嘉瑜爆料,從去年十二月起迄今,取得公費「清冠一號」的確診者竟只有○・二六%,根本看得到吃不到。民眾即使想自費購買,亦難如登天。何況,國內近期經常單日就有八萬多人確診,業者卻只能「月產」八萬份,差距未免太大,也難怪庫存總是掛零。若政府在疫情之初即大量採購備用,會演變成今天的一藥難求嗎?
四月以來的快篩之亂,正源自政府事前毫無準備。Netflix 臉書小編最近一則酸台灣買不到快篩的迷因哏,竟遭網友及綠營側翼出征,終而被迫刪文道歉。然而,政府防疫驟然從「清零」轉為「共存」,期間,國內有哪一項防疫核心物資不缺?正因政府的顢頇遲緩,加上徇私苟且,民眾恐慌之餘,只能選擇「自肅」自救,不出門、不內用、不聚會,致使捷運、台鐵和公車都因人潮銳減紛紛砍班。可以說,這波內需急凍,不是疫情而是人禍使然。
為了防疫,政府編列了八千四百億的防疫及紓困特別預算,但其中僅一成多真正用在疫情防治,其餘多數用在胡亂撒錢補貼。如今,由於政府疫情防治失控,逼得消費停滯、經濟動能銳減,政府竟火速通過要以三百多億元來補助產業與勞工,一派施恩姿態。天下之荒謬,莫過於此!
看來看去,這波疫情台灣唯一準備充裕的物資,就只有名叫「高端」的疫苗。那你還能相信政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