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30年期房貸就是房價推手
◆ 【專家之眼】小馬可仕當選總統,南海定時炸彈移除
◆ 【專家之眼】戰爭機率升高下的蔡政府手足失措?
◆ 【專家之眼】北約東擴—實力提升抑或負擔增加
【專家之眼】30年期房貸就是房價推手
2022-05-17 07:53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房價高漲,購屋族以時間換取空間,卅年房貸逐漸成為主流,但央行未來不排除限縮房貸期限,專家認為首購族購買力下降,可能轉回租屋市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週傳出央行有意限縮30年期以上的房貸,引發房地產業的恐慌,並稱其為房市「核彈」。雖央行隨即否認將全面限制,但該議題仍引起市場熱議,確實有必要重新檢視超長年期的房貸的必要性。
我國《銀行法》原本對房貸期限設定為二十年,民國 84 年(1995年)修訂第38條:「銀行對購買或建造住宅或企業用建築,得辦理中、長期放款,其最長期限不得超過三十年。但對於無自用住宅者購買自用住宅之放款,不在此限。」正式將房貸期限延長至三十年,並增加後段「無自用住宅者購買自用住宅之放款」之例外。
金管會開放30年期的房貸以來,逐漸成為國內消費者的歡迎,甚至推出長達40年的房貸。引用業者的推算,若以年利率1.6%為基礎,20年期房貸一千萬台幣,每月負擔同樣的費用,改用30年的就可以增加約四成的金額,貸款金額可達1,392萬,大幅提高購買不動產的意願。
根據統計,30年期以上的房貸,已占整體房貸的四成,若央行限制長年期的房貸,將使得不少消費者無法取得貸款或降低購屋意願,因而引起房地產業者的高度緊張。
內政部3月31日發布的房貸負擔率指標顯示,去年第4季全國及6都房價負擔能力指標,本季全國房貸負擔率為37.83%;全國房價所得比為9.46倍。其中又以台北市及新北市最為嚴重,房貸負擔率分別為 65.09%及 50.02%;房價所得比各為 16.29 與 12.52倍。簡言之,雙北房價飆升,若將所得全數來繳房貸,需十餘年不吃不喝才能還清房貸;房貸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相當驚人,以中位數觀之,台北市家戶有約三分之二的收入都拿來支付房貸。
再觀察另一項指標,顯示國人貸款年齡有逐步提升的趨勢,查詢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整理的房貸統計分析表-年齡別資料,民國 110 年(2021年)第4季,35歲到40歲的國人房貸比重最高,占全體房貸案件19.21%;其次為40歲到45歲民眾,占比17.38%,合計35歲到45歲年齡層的國人房貸申辦件數,高占全體購屋申辦者的36.59%。
國人購買房屋的目的,就是要擁有一個安全的避風港,退休後生活無虞。然而,這些35歲到45歲主力貸款族群若是選擇30年期的房貸,又購買雙北的不動產,不但須將過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所得都用來支付貸款,甚且將持續繳納貸款至65歲到75歲。
由於該年齡層的勞保退休年齡為65歲,導致多數人都已經退休了,還要煩惱房貸問題,掏空所有的退休金。如此人生可真是悲慘至極!
超長年期的房貸,拉長還款期間,宣稱「減低一般民眾房貸之負擔」,實務上卻是讓購屋者購買超乎其能力的不動產,提高其金融槓桿,可能成為購屋者一生的夢魘,使其後半生都在還貸款,並排擠其他的商品購買力。唯一的受益者,就是房市相關業者。蓋超長年期的房貸,鼓勵經濟弱勢者與投機客進場購屋,進而推升房價,讓建商與房仲荷包滿滿。
當市場如當前的經濟環境,進入升息循環時期,房貸負擔率也將水漲船高,這些經濟弱勢者將承受極大的壓力。倘通貨膨脹問題無法解決,升息恐成為長期趨勢。可能重演民國 93-97 年(2004年到2008年)我央行升息16次歷史,將重貼現率從 1.375%升到 3.625%,屆時房貸利息翻數倍,許多房貸族不堪負荷,不動產淪落法拍,房市面臨泡沫化危機,還將衝擊金融業。央行於升息起階段適時踩煞車,只是剛好而已。
【專家之眼】從東協美國高峰會 看印太經濟戰略前景
2022-05-17 07:59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前排左五)十二日在白宮與東協領袖合照。法新社
原定在今年三月底的28跟29日召開,卻因故延期的美國與東協高峰特別會議(the ASEAN-US Special Summit),終於在拜登出訪東亞國家的一星期之前,順利在5月12日的美東時間於華盛頓舉行,而有了禮尚往來的良好氣氛。
就在今年三月初,東協十國組織的輪值主席國,高棉,傳出有成員國高層因為議程安排衝突,而未能出席在三月底的特別高峰會;路透社旋即透過向高棉外交部長,Prak Sokhonn,做查證,確定會議延期。有趣的是,幾天前美國白宮發言人,Jen Psaki,才在記者會上提出確切的會議時間;並強調緊密連結東協與美國的關係,是拜登政府應對亞太局勢戰略構想的一環。
為了因應南海局勢和在印太區域的再平衡需要,過去十年間由美國府會與前後三任總統,陸續提出特別法案與軍、經、外交的交織考量構想:在中國崛起不可逆之下,如何構建具有牽制與防範作用的戰略布局。
先是由前總統歐巴馬在民國 104 年(2015年)底完成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談判期間還給日本和越南有相當的條款優惠;同時,也著手國會立法的運作。
當時的時空背景,一方面有全球金融大海嘯之後,必須進一步以美國的再工業化和美國製造(Made in America),以投資形成和貿易深化來帶動經濟成長;期能有就業創造與稅收增加,好吸納國債負擔和促成長遠性的金融獲利。
同一時間,則有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競爭,從跨國投資的金融貸放、歐亞大陸和拉美、非洲的經貿緊密,一路到基礎建設的投資,包括在英國、美國、印尼、泰國等,所導入的高鐵合資建案。
遑論是引起軒然大波,中國企業在拉脫維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太平洋島國的港口建設和日後的租用營運。其後前川普總統勝選,並在當選之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廢止國會同意的 TPP 和巴黎氣候協議兩大法案。至於在拜登總統任內迄今,即使有日本、東協組織的殷殷召喚,希望美國能夠回到 TPP 的繼承,CPTPP;卻僅只恢復巴黎氣候協議的參與。
令人疑惑的是,即使美國白宮發布會議新聞稿;但高棉總理還親身喊話,說是提早到25、26兩日,十個會員國都能依約成行。但這樣有戰略高度與明確目標的元首級會議,即令路透社確認其傳聞為真;但負責會議安排的對口國,印尼,並未提出延期說明;即使有排程衝突的當事國家,泰國,也再次表明若能改在28日的一天內完成,那麼該國總理仍將親身與會。
何況即使有賀錦麗副統的親身到訪,美國與印度在印太戰略上的設計歧見,依舊無法排除!像是讓英國加入參與,印度外長 Harsh Vardhan Shringla 即曾公開反對,他說:「由英美澳結盟成立 AUKUS,之於亞太四方安全對話,既無關聯性,也無助於 QUADS 的運作。」
而隨著時間的遞延,印度的立場考量則益加能看明白:一方面,印度著眼於不結盟路線;因此,從非洲、中東到西亞,都是該國戰略的考量範圍,有別於美、日和澳洲所看重的南海情勢。再則,是否與中國和俄國減少依存關係與經軍互動的戰略利益?晚近印度在烏克蘭戰爭的立場選擇,已經夠明確。
對比美國國家公共新聞台(NPR)的報導,文章引述不具名官員的評估,暗示拜登總統的心力都集中在烏克蘭戰爭上;雖然聯合東協組織來應對中國問題,仍是外交政策的核心焦點。作為美國與 ASEAN 協議的一部分,白宮宣布在印太地區提供 1.5億美元的工作預算;終極目標則是籌集20億美元的項目計畫,包括在環境維護、海防勤務與執法、公衛健康等的監測與人員養成訓練。
往下就是拜登總統到訪東亞國家的重頭戲,5月20日至5月24日;將訪問日本和韓國,以及其他「四邊安全對話」國家——澳洲、印度的領導會晤。
印尼總統 Jokowi 在返國之後的新聞發布,他先是表達要期許世界和平;並語重心長的說出觀察:全世界正需要有共同合作來走出疫情,但此刻的敵對衝突卻是越發激烈;我們需要強化多邊主義的機制,卻只看到單邊主義的歪風盛行。
印尼總統並且積極倡議,將邀請美國參加印太基礎建設論壇(the Indo-Pacific Infrastructure Forum);民國 112 年(2023)起印尼將會輪值 ASEAN 主席,並計畫藉此一推動的基建論壇,可以跟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the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取得對接。印尼總統同時說明其細部觀點,他認為行將推動 IPEF 跟該組織的印太前瞻計畫,the AOIP(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在列為優先的項目上合作,必須著眼於產生綜效和彼此在上目標的交相強化。
看似面子十足的一場高峰會議,還有待細細咀嚼各方的細緻與見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