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社論/指揮中心不能把濫權侵權當日常
◆ 聯合報黑白集/雙林蹭烏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政經情勢已完全重置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政經情勢已完全重置
2022-03-01 02:56 經濟日報 / 社論
除俄烏二國本身外,本次戰爭將改變未來歐洲局勢,也會牽動兩岸及印太地區的動態,如何發展值得高度注意評估。 路透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砲火連天,傷害日增。除俄烏二國本身外,本次戰爭將改變未來歐洲局勢,也會牽動兩岸及印太地區的動態,如何發展值得高度注意評估。
自從民國 103 年(2014年)俄國占領克里米雅島、暗助烏東地區脫離後,兩國就已經進入類戰爭狀態。本次全面入侵開打,歐美國家雖迅速擴大制裁俄國範圍、提供武器裝備,但北約各國及核心美國卻也表明不會出兵助烏。按照俄國說法,本次入侵是因為烏克蘭向西方靠攏,想爭取加入歐盟、北約,威脅到俄羅斯的安全空間。姑且不去評價這個立場的對錯,不少評論認為烏克蘭因選邊站而引來戰火,最終落得獨自面對,選錯了邊很不值得。
另一個發展,是西方世界集體的反制措施,不但凍結俄國央行、銀行及個人資產,祭出制裁北韓及伊朗的「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措施,也實施出口管制。同時德國宣布將追加 1,000億歐元國防預算,首次在民國 78 年(1989年)冷戰結束後,將國防預算提高到 GDP 的2%。本次戰爭觸動歐盟及北約各國罕見的團結總動員,因此有專家認為普亭王朝將因而走向衰敗。戰爭最終如何收場還待觀察,然而世界大不相同,大概已是定局。
對亞太地區也有直接的影響。首先「今日烏國、明日台灣」的比喻不絕於耳。當然台、烏對全球安全、經濟、地緣政治等意涵大不相同;台灣的重要性大家清楚,而烏克蘭以農業為主,與全球經濟距離較遠,甚至有評論指出本次戰爭對歐盟的經濟影響,是歐洲人的早餐變貴了。同時俄羅斯及中國雖類似卻也相異,不過因為將動武當成選項是二國的共同點,這比喻也有一定道理。
關鍵是「今日烏國、明日台灣」對未來對策的意義。烏克蘭的戰略定位有二派意見,一認為軍事、地理等客觀條件不允許烏克蘭有選邊的空間,最佳對策是維持中立並成為歐、俄間的緩衝區。一派主張從匈牙利、羅馬尼亞及波蘭等前蘇聯同儕紛紛加入歐盟及北約,其實已可看出歐盟化無法迴避,烏克蘭只是順勢而為。
兩岸關係與俄烏有異有同。例如兩岸貿易投資往來雖有降溫但密切依舊,而台商也迄今維持美系供應鏈主要代工者地位;兩岸半導體貿易背後的「美企下單、台灣生產、出口中國、組裝賣遍全球」結構,正是全球供應鏈下美、中、台「經濟關係中立」的表徵。這跟俄羅斯獨立於世,烏克蘭供應鏈參與程度低完全不相同。另一方面,台灣近年在政治上確實有選邊傾向;此一做法受到冷靜的地緣科學家批評,卻也接近政治現實地氣。然而台灣的選擇比烏克蘭困難,因為跟俄羅斯不同,無論台灣是否願意,北京的統一大政下並無維持政治中立這個選項,成為台灣需要繼續思辨凝聚共識的問題。
另一個意涵,是對美國重返印太領導地位的挑戰。近年美國透過「印太戰略」積極重建與各國的政治、軍事及經濟網絡。但中國在經貿上是各國最大夥伴,在投資、外交、科技上積極投入,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本次戰爭北約美國拒絕出兵,立即意義不僅影響美國政治威信,也會增加印太國家向「中立」移動不願選邊的意願。未來美國要改變這個新動態,部分取決於美歐國家願意為聯合制裁付出的代價程度及效果的承諾,部分取決於美國在印太經濟領域所端出的「牛肉」。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也必然會評估美國及西方的決心及能耐,重新評估對台灣、對印太地緣對抗的策略調整。世界大不相同已成定局,台灣需要更多智慧布局及彈性調整的能耐,來面對這個新局勢。
聯合報黑白集/雙林蹭烏
2022-03-01 04:49 聯合報 / 黑白集
立委林昶佐表示,如果發生像烏克蘭戰爭,台灣年輕人一定戰到底。圖/新文化協會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國內輿論聲援烏克蘭。不過無黨籍立委林昶佐、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的「聲援」,卻被酸爆。「雙林」蹭烏克蘭反踢到鐵板,讓人意外,也不意外。
林昶佐第一時間發文,除了聲援烏克蘭,還說台灣應強化自身國防戰力,團結民心,抵抗極權;林飛帆則是到莫斯科代表處抗議,高喊「此刻我們都是烏克蘭人」。這種聲援模式近年操作頻繁,民眾早已審美疲乏,因此認定這種「鍵盤參戰」,只是政客話術。
兩人聲援內容,也不免矛盾。蔡政府力稱「台灣和烏克蘭不一樣」,「雙林」卻積極把兩者拿來類比,儼然是蔡英文所斥境外勢力認知作戰的「在地協力者」。而烏克蘭過去「親中」歷史不少,更是解放軍戰力提升功臣,「我們都是烏克蘭人」豈不違反民進黨「抗中保台」價值?
「雙林」被酸,還有兵役問題。台海發生戰爭,兩人都不需上戰場。此外,兩人身居要津,名利雙收,不是靠能力,而是政治立場「站對邊」。說是酸葡萄也好,世代剝奪感也罷,看在得上戰場的役男與在基層拚搏的年輕人眼中,反脣相稽,再正常不過。
現在「雙林」正有洗白機會。烏克蘭公開號召,國際上支持者可加入外籍志願軍。兩人如要證明自己不是只會「鍵盤參戰」,又想洗脫兵役惡名,請即報名。
聯合報社論/指揮中心不能把濫權侵權當日常
2022-03-01 04:51 聯合報 / 社論
陳時中表示,走向經濟防疫之路,疫苗是一個決戰的工具,呼籲民眾盡快施打。圖/指揮中心提供
基於國內疫情「穩定可控」,指揮中心宣布國內邁入「經濟防疫新模式」,今天開始鬆綁多項防疫措施;二年多來已成國人日常的疫情警戒分級,也正式取消。不過,防疫鬆綁前夕爆發的檢疫所侵權爭議,在高唱民主與人權的政治氛圍裡,卻顯得相當諷刺,也對仍然持續運作的指揮中心再度提出濫權的警示。
疫情爆發兩年多來,蔡政府堅持不頒布緊急命令,實質上卻把《傳染病防治法》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當成空白授權支票,甚至有凌駕憲法的緊急命令之實,這種以防疫之名,任意擴張法令解釋的侵權濫權作為,比比皆是。
例如日前民眾投訴入住集中檢疫所,不僅行李遭翻動,連家人送來的零食、菜餚也被壓碎、翻攪,簡直被當成犯人對待。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說,這是因有民眾夾帶菸、酒甚至毒品等違禁品;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更在臉書公布檢疫所人員抽驗民眾物品的影片,佐證確實查出違禁品。問題是,有哪條法令授權指揮中心可以恣意搜查一般人的私人物品,此舉早已侵犯人權,更凸顯陳時中毫無法治觀念。
事實上,收容人進入監所前雖會被搜身、檢查行李,家人送來的「會面菜」及物品也會被檢查,但這些查驗作為都取得《羈押法》及《監獄行刑法》的明文授權,當中並規定「不得逾越必要之程度」,收容人還有不接受檢查就退回物品的選擇。更遑論入住檢疫所的民眾並非收容人,而是為了保護他人而自我隔離的一般人,指揮中心有什麼權力可以行「搜索」之實?
王必勝稱檢疫所抽驗入住者物品,是依據中央集中檢疫所的工作指引,更是荒謬,居然以連法律位階都不是的行政規則,進行這些限制人民的行為。說穿了,指揮中心只為方便管理,就拿著雞毛當令箭,把人民當成罪犯。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早在疫情爆發之初,指揮中心便與電信業者合作,透過居家隔離者的手機定位監控行蹤,列管者只要一離開畫定區域就會收到告警簡訊,後來指揮中心更進一步將監控對象擴大到自主健康管理者,成了台灣版的「天網」,進化成電子圍籬2.0。然而,這種作法不僅違反《個資法》,更屢遭法界質疑有違憲之虞。
面對外界質疑,蔡政府總以《傳染病防治法》當擋箭牌,更把《紓困條例》當成萬用條款。然而這兩部法令皆未明載可用電子圍籬監控一般人行蹤,政府若基於防疫所需監控列管者行蹤,至少應先修法,取得法源。但兩年多來,指揮中心的濫權作為,都在「防疫第一」的大帽下遭到漠視,民眾必須忍受,否則就會被冠上「防疫破口」,甚至會因「逆時中」遭到圍剿。
二年疫情造成全球民主大倒退,外媒望遠鏡看不到的真實台灣,也陷入相同困境。面對疫情威脅,警戒分級與相適應的防疫措施,旨在保護民眾生命安全,但也因此束縛人民行動自由,並可能侵害人權。因此科學防疫與法律授權,是維護疫情防線同時堅守民主底線的重要基礎。
最近憲法訴訟法上路,憲法法庭就做出兩號人權判決,警察可強制抽血測酒測和法官強制要求刊登道歉啟事,都被指違憲。兩號判決雖有配套不備之憾,但核心仍在保障人權、維護尊嚴。判決出爐之際,指揮中心卻正放任檢疫所侵害人權與尊嚴,豈不諷刺!防疫不能違背人性,更不能逾越法令。疫情趨緩,閣揆蘇貞昌說要讓人民生活逐漸回歸正常,指揮中心也不能繼續濫權,甚至把侵犯人民權利當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