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以舉辦音樂會的態度做每件事
◆ 林中斌/台海終無戰 兩岸漸融冰
◆ 方祖涵/一代球王的時代悲劇
◆ 嚴震生/台灣走向一黨制
◆ 王正方/聰明反被聰明誤
朱宗慶/以舉辦音樂會的態度做每件事
2022-01-21 01:30 聯合報 /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每一次的演出完成後,表演藝術工作者經常會與夥伴相互鼓勵,感謝與慶祝演出圓滿完成,而謝幕與鞠躬的那一刻,觀眾的鼓掌與喝采、表演者完成演出的成就感交融在一起,那樣的氛圍總是令人感動!
然而,看似浪漫迷人的表演藝術,背後有著許多難以為外人所道的辛苦。如何圓滿一場演出,舞台上一百分鐘呈現,需要的經常是舞台下一百倍、兩百倍,甚至更多難以量化的時間與心力投入。
一場音樂會形成,彷彿是團隊共同畫一個圓,圓心點是團隊對藝術的共同追求與熱忱,圓的起點則由作品的起心動念而起,沿著圓心,思考作品的目標與意義?節目的類型?接著,創作與製作端加入,相互撞擊出作品的雛形;演出者透過不斷彩排、雕磨、詮釋出作品的內涵與意義。此外,行政端亦從節目企劃、行銷推廣的搭配,邀請觀眾走進劇場。團隊成員各司其職、不斷溝通與磨合,方能圈起觀眾,將演出具體而圓滿的呈現。
那難以計量的時間與投入,精煉成為演出帶來的感動、能量及反思,正是表演藝術迷人的所在吧!而表演藝術一次性、易逝性、親臨性特質,更使得每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每位前來聆賞觀眾,都值得被看重與珍惜,演出者也有必要為觀眾席每個座位的聆賞品質負起責任。觀眾獲得瞬間感動與體驗的背後,皆是眾多夥伴戰戰兢兢、謹慎以對的成果。
從事表演藝術工作近四十個年頭,這種凡事玩真的、全力以赴、在細節中追求細節精神,似乎也已內化於我的價值觀,最近,有同仁向我提到,我做什麼都像是以做場音樂會態度面對。不論是演奏推廣、藝術教育或劇場經營,甚至日常生活中,我總在意身邊每一個人、每一個環節,更珍惜每一次機會,以製作音樂會時那種全神貫注及投入,運行生命中每一刻。
以教學與演講為例,每一次上課或分享前,我都會針對學生與聽者的背景做了解,並模擬可能情境,來進行分享結構與鋪陳微調,做最充足準備,我堅信著,儘管只是一期一會緣分,也將因人與人間的真誠以對,而讓彼此關係更緊密而有意義;劇場經營、組織管理更是如此,大至願景的設定、策略的擬定,小至活動的舉辦、會議的主持,少不了與工作同仁一次次來回討論,從目標訂定、過程檢驗到具體落實,不怕多一分留意及細心,謹慎與用心的意義,終在讓每件事更臻完美的完成。
多年來,投入自己所熱愛的表演藝術領域,經常聽見觀眾分享,因演出瞬間的感動成為生命中永恆回憶經驗,這都使我更珍惜每一場演出、每一次分享、每一個做事及與人相處的機會,更讓我相信,凡事若能以舉辦音樂會態度,應對生活裡大小事—最真誠的心意、最頂真的態度,加上實際的行動作為,終能將事情做到最好、盡可能做到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