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印太經濟架構 能脫鉤陸?
◆ 數A可以難 但怎能失去鑑別度
◆ 15級分 學測失靈致命傷
◆ 學測國寫 樂齡出遊 怎麼遊?
◆ 溫水煮青蛙式的勞保年金改革
◆ 隔靴搔癢的酒駕修法
◆ 香港提早「淪陷」 台灣如何因應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愛米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愛米老
2022-01-25 01:25 聯合報 / 林一平(作者為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圖/林一平繪
台灣談創意,紛紛成立新創基地、孵化器,認為這類機制建立後,按表操課,就可培養出具有創意的人才。其實創意的培養,必須經由觀察有創意的人的過程中學習。換言之,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這是所謂的米開朗基羅效應(Michelangelo Effect)。
這個效應是心理學家觀察到的現象:如果你有決心學習創意,在觀察有創意的人的行為過程,就漸漸能雕塑出自己的創意風格。一般大學進行系統式的授課,沒有創意涵養的教授仍然可以照本宣科,產生負面的「自我限縮效應」,教出沒有創意的學生。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是真正有創意的大師,一塊頑石在他手中能化腐朽為神奇,雕塑出藝術的靈魂。因此心理學家以米開朗基羅命名這個效應。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的人物,個個筋骨畢露,氣態剛毅。尤其是他的壁畫《The Creation of Adam》,當中的亞當的肌肉呈現,我特別喜愛,曾多次模仿畫其裸男的體態。在亞當碰觸上帝手指時,包圍上帝的紅斗篷,形狀正是人類大腦的橫剖面。上帝位於大腦的正中央,米老巧妙暗示著人的神性存在其腦中的思想智慧,之後才能驅動肉體的活力。
米開朗基羅智商高,對於批評他的人,有一套反擊的方式。例如教宗的典禮官長極力詆毀米開朗基羅的裸體畫,讓米老忿忿不平。於是在替西斯篤殿(Sixtus)創作的偉大壁畫《最後的審判》(dies irae)中,將典禮官長畫成地獄的一個惡鬼。而壁畫聖徒巴托羅謬(Bartholomew)手中的人皮,相貌正是米老自己。巴托羅謬承受苦難、活剝一層皮後仍堅持信仰。米開朗基羅以自己的容貌作為殉道時被割下的人皮樣貌,顯示出他追隨使徒殉道,強烈期待被救贖的心。
我常在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作品中感受其精神之高超。不同境界的人對滿足有不同需求,米老追求的是精神的至高境界,時時尋求神的啟迪。他認為大多數人面臨的危機不在於把目標訂得太高,無法達成;真正的危機是完成了太低的目標。他在藝術上探求如何更接近上帝的想法,以獲得窺視至高真理的滿足感。
米老能看到天使蘊藏於大理石內,因此他的使命是虔誠雕刻,直到天使由大理石中釋放出。世俗的享樂對米老而言是低級欲望,遠遠不如因為虔誠努力所感受的精神享受。他苦行僧的修為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米老曾說,如果人們知道我有多努力才能掌握藝術,那麼對我就沒那麼好羨慕了。
入印太經濟架構 能脫鉤陸?
2022-01-25 00:00 聯合報 /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台灣一直在尋求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特別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及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記者陳正興/攝影
過去一年美國為了要抗衡中國大陸的勢力積極地推動印太戰略,已在政治、外交及軍事等各方面有所掌握及布局,今年更提出將啟動「印太經濟架構」,補足經貿的這一塊拼圖。綜合最近商務部長雷蒙多以及白宮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的說法,這個經濟架構是美國針對供應鏈韌性、數位經濟、科技標準、出口管制、清潔能源等幾個領域,要與印太夥伴尋求共同合作目標。
台灣一直在尋求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特別是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及 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因為中國大陸與東協各國是我們排名前茅的出口地區,占台灣貿易總量將近六成,如果被排除在門外,將會對台灣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然而 RCEP 是由中國大陸主導,以當前兩岸的緊張關係,要想加入並不容易,對比之下由日本主導的 CPTPP 較有可能。但是去年 APEC 之後,中國大陸積極表態要加入 CPTPP,日本等國也表歡迎;而美國在提出「印太經濟架構」後,顯示重返 CPTPP 不再是其選項,那麼兩個國際貿易組織背後都有中國大陸的勢力,台灣要想取得門票將更加困難。
很多人認為或許我們可以爭取加入「印太經濟架構」來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然而這個架構的性質和傳統的區域經濟合作大不相同,它強調的不是開放、多邊、平等互惠的自由貿易,而是由美國來整合及主導。除了要使半導體供應鏈透明化,以解決晶片斷鏈所造成的全球危機。同時也制定數位資訊安全性的「管理」及「標準」。最大的目的在於制衡中國大陸過去透過一帶一路在印太地區所建立的影響力,同時也壓制中國大陸在電子資訊及AI領域上的發展,維護行動交易及電子商務的安全。整體而言是從「美國優先」的角度出發,企圖透過強化區域整合來樹立美國的領導地位,和台灣希望加入後經濟不要被邊緣化的目的,並沒有直接關係。
然而以美中台三方暗潮洶湧的態勢以及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上的重要地位,我們很有可能會被邀請加入這個經濟協定;如果美國示意,台灣似乎也沒有選擇的餘地,那麼我們的處境就非常微妙了。一旦被納入這個對抗屬性濃厚,擺明和中國大陸對立的機制,是否代表在經濟上我們就要和大陸做一個切割?但是兩岸之間的貿易環環相扣,我們出口大陸的貨物占比已高達四成以上,且有大幅的順差,如果要硬脫鉤,對台灣經濟而言將會是個大傷害。
目前這個經濟架構的實質內容尚未公布,也不知東南亞國家要如何回應。但我們需要密切注意,審慎評估,謹慎應對。不要因為可以進入美國全球經濟版圖而自喜,也不要認為可以藉此抗中而自得,應該要有完整的考量及權衡的備案來因應二大強權交鋒所可能發生的狀況,否則我們要面對的可能會是被政治逼迫的經濟困境。如何之處,值得政府深思。
數A可以難 但怎能失去鑑別度
2022-01-25 01:21 聯合報 / 張祐嘉/本屆學測考生(宜縣蘇澳)
今年學測數A被評為「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甚至頂尖學生也無法凸顯優勢。記者余承翰/攝影
今年學測數A被評為「沒有最難,只有更難」,我想一點也不為過。然而真正的問題是當整份考卷已經讓程度中上學生與程度相對差的學生的成績不相上下,甚至頂尖學生也無法凸顯優勢,那其鑑別度實在備受質疑。
過往學測就時常被檢討每年難易度相差太大,但如今年這般誇張可是第一次。首先,我們必須先認識學測的級分算法。目前的計分方式是,以該科成績前百分之一考生的平均得分除以十五計算,作為級距,依序可得十五、十四、十三……○級分。這樣的算法導致在遇到今年的這般情況時,不是頂尖與中段學生成績落差太大,就是大家成績都很不理想,並且差距極少,而缺乏鑑別度。
實際上,這並非意謂難題題數受到限制,而是「難題的難法」是否能測驗出考生的程度。顯然,今年的試題不僅缺乏基本題,連難題的鑑別度都很不理想。試問,當大多數學生的成績都落在差不多的區間,那這還是「學科能力測驗」想看見的結果嗎?
筆者相信命題教授、老師們絕對是用心命題,在試題的創新度上也值得肯定。可是,希望大考中心能聽見考生及高中教師乃至補教業的建議,在命題時多加留意,避免今年的慘劇重演,讓學測喪失它該有的本質。畢竟,參採學測成績的個人申請入學或繁星推薦,依然是廣大莘莘學子的主要升學途徑,實在馬虎不得。
15級分 學測失靈致命傷
2022-01-25 01:19 聯合報 / 鍾邦友/高師大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高雄市)
今年學測數學A被說是「沒有最難,只有更難」。記者余承翰/攝影
今年學測數學A被說是「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相較去年已是被嚴重詬病的高難度,今年非但沒有出現「鐘擺效應」,反而難度更上層樓,強烈打擊高中生學習信心,更影響繁星與申請入學的甄別力。
由於數學題數較其他科目少了很多,在測驗與統計原理中,題數過少信效度必然不佳,然而難易度本身並不是學測失靈的最大致命傷,區別度不足的十五級分,才是讓數學科命題陷入左右為難的最大元凶。難度太低,將導致高分群大塞車,難度過高又會讓中上或中等程度眾多考生陷入膠著。
以較簡單的一○九年學測數學為例,滿級分人數超過一萬四千人,十五級分者占百分之十一,到十四級分就累積至百分之廿,如果到九級分就已是超過半數的百分之五十四;難度高的一一○年,十五級分者占百分之一,到十四級累積還不到百分之三,如果要到過半數則得陡降到六級分,顯見這種級分的分派,極易受到難易度影響,相當不適合當成甄別考生程度的有效工具。
倘若招聯會堅持學測只能區分為十五級分,那不如考慮採用心理測驗中常用的「標準九」,並增擴為「標準十五」的作法。即強迫每個級分固定比率的概念,如十五級分只能固定占比全體考生的百分之三,到十四級分時累積固定占比百分之十,並依次類推,至中位的八與七級分之間達到百分之五十的全體考生人數,如此考題的難易度便無法左右級分的有效性,或許較能有效達到區辨考生的目的。
學測國寫 樂齡出遊 怎麼遊?
2022-01-25 01:17 聯合報 / 林世奇/高中國文老師(台北市)
學測國寫第一題引述弘道老人基金會「不老騎士」和丹麥「樂齡卡打車」,要學生以「樂齡出遊」為題,寫一短文說明出遊意義,並思考如何照顧長者需求。記者黃仲裕/攝影
今年學測的國寫題,是「樂齡出遊」,要求考生思考長者的需求,並寫出活動意義。樂齡,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
這個題目乍看容易,照顧長者,表現愛心,似乎可以輕易說出一番道理。但正因這些道理顯而易見,往往老生常談,了無新意。若缺乏真實感受,寫來更如隔靴搔癢。
青少年關注、投入的領域多不在此。若缺少相關經驗,對老人的生活起居、心理需求很難把握。那麼,往哪裡切進去,才能深刻精準?
所謂樂齡,就是樂以忘齡。《論語》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老」不可避免,唯一能做的是忘。這不是消極逃避,而是心裡出現了樂,將老的壓力解消了。但孔子的樂以忘憂來自生命實踐,樂齡出遊則屬活動規畫,思考焦點就不是自我提升,而是關懷的本質。
眾所周知,有些偏鄉服務成了夏令營,為當地學校帶來無形困擾。有些老人院配合慈善安排節目,老人們卻毫無興味,虛應故事。所以,我們首先應思考的是:老人需要什麼?環島騎車有許多風險,承受風險的意義何在?
對失去主場的老人來說,退居社會邊緣,許多活動已和他無關。樂齡出遊,並非遊覽車豪華團,而是騎車環島兜風,這意味什麼呢?他是失去青春,但並未失去尋找快樂的資格。他不是只能種菜,看家或盯電視打盹,他需要活動場域和舞台,需要可投入的目標和成就。他不必只是退場者,還可以是自由人。
我曾行經一間「敬老院」,看到門口立著招牌,上面的紅字怵目驚心:嚴禁私自外出。這當然是為保護老人所做的限制,但也凸顯了老人的困境:肉體安全了,心靈卻禁錮了。
我父親中風後,曾插著鼻胃管進食,他一難受,總要伸手去拔。但這一拔就前功盡棄,護士必須重新來過。為避免反覆插管,必須將他的手固定。那失去自由的畫面,真是老人的噩夢。
我們未必都有照顧老人的經驗,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老人和我們一樣,需要自由。老人病痛既多,出門就需要專業照護,但所有的技術難題,都無法和自由相比。
「出遊」的基本意義,是在開闊的空間移動,擺脫了斗室的密閉環境,為自由創造條件。老人同遊,是共享和交流;青銀同遊,是在乎和傾聽。他們在旅途中成為主角,獲得舞台,完成挑戰。既不再是退場者、邊緣人,也不再扮演被要求的角色,重新成為了自己。
樂齡出遊的意義,若往這方向寫,就不再只是對特定族群的關懷,而是對「人」的深沉關懷,或許更容易寫出分量。
溫水煮青蛙式的勞保年金改革
2022-01-25 01:24 聯合報 / 林昭禎/國政基金會研究員(台北市)
勞保基金每回公布財務狀況,總令人無比焦慮。本報資料照
三年精算一次的勞保基金,每回公布財務狀況,總令人無比焦慮,不是因破產在即,引發擠兌潮,就是「多繳、少領、延後退」的改革方案,讓所有的勞工都如坐針氈。但日前出爐的最新報告則大大出人意表,居然不經改革就能使基金延壽兩年。彷彿只要提高基金投資收益,加上政府持續撥補,就可以免除勞保財務墜崖危機。
但勞保局長直言,此次精算不論投資報酬率是以四%、五%或六%設算,勞保基金都是民國 117 年(二○二八年)破產。這表示勞保早晚都要改革,也意味基金投資不是萬靈丹。那麼靠著政府挹注能讓基金延緩破產嗎?
其實勞保自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起保費就入不敷出,根據精算預期今年收支短差八一一億元,可見即便今年政府撥補三百億元,仍無法弭平缺口。何況至民國 117 年(二○二八年)財務短差更會達到二,三六○億元,為今年度預算規模的一成,屆時就算政府仍有撥補,只是更顯得杯水車薪而已。
記得蔡政府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提出的勞保年金改革版本,包括檢討費率、將投保薪資採計期由最高的六十個月延長至一八○個月、提高基金資產收益率、政府每年至少編列二百億元預算撥補,整個方案頂多讓基金苟延殘喘二年。而今單靠提高投資收益,與政府撥補卻能達到一樣效果,據主管機關表示,是因選擇年金的人由八成提高至九成。
年金與一次金的差別是,一次金是退保時一次把錢領走,而年金則是分期領,人們之所以選年金就是「活得越久,領得越多」。可知領年金的人多,在退保當年給付金額會降低,可達到縮減財務缺口之目的。然而領年金的人數一直累積,日後的支出也隨之增加,顯見此舉不過是延遲給付罷了。
勞保財務根本問題在入不敷出,解決之道無非是提高保費與降低給付。但多繳會得罪在保的千萬勞工與分攤七成保費的雇主,這在選舉年相當不利。那麼降低給付呢?目前月領勞保年金者有一四六萬人,平均給付金額不到一萬八千元,每月可領四萬元以上者僅一,二一七人,降低給付恐引發老年貧窮風暴。
這回透過精算報告指出,勞保基金可以晚兩年破產,無疑是為蔡政府的年金改革釋壓。儘管勞動部長稱只要有共識,改革很快就能進行,但共識不會從天而降。唯一的辦法就是確保投資收益,為免基金操作再有人謀不臧情事,主管機關應藉助金融科技,透過機器人理財,選取投資標的並進行買賣,此舉除可減少委外操作支出外,更具鼓勵新創產業之意義。
當勞工猶如裝在溫水煮鍋中的青蛙,冷不防就得被迫接受老年經濟安全無著的情況前,就請當局行行好,起碼為大家做件好事吧!
隔靴搔癢的酒駕修法
2022-01-25 01:23 聯合報 / 關宇/平面設計(台南市)
立法院三讀修正刑法、道交條例等,加重酒駕處罰規定。圖為中和分局員警在環河路執行取締酒駕勤務。記者林澔一/攝影
看完立法院通過所謂「重懲酒駕」的增訂修正法案,又看到網路負評一面倒,只有一句話「隔靴搔癢」可以形容。
筆者要問所謂的「重懲酒駕」,不是應符合民意,對酒駕零容忍嗎?不是應對酒駕肇事者從重量刑?
酒駕未肇事的刑度從最重可判二年增加為三年,併科罰金也從最高廿萬元提高到卅萬元;酒駕肇事致人於死或致重傷者,不論初犯或再犯,維持現行刑度,但增訂得併科罰金一百至三百萬元不等的規定。這是所謂的「重懲」嗎?
現行刑度令民眾不滿要求修法,結果修出十年內第二次酒駕累犯者,主管機關得公布姓名、照片及違法事實的條文,筆者不禁要問其用意何在?是嚇阻酒駕者,讓人自知羞愧不敢再犯嗎?
若是揭露酒駕姓名、照片及違法事實,能發揮嚇阻作用,那為何還有知名藝人膽敢酒駕再犯而被逮?允許自己酒駕,不都是僥倖心態無法自約自律者嗎?再者,酒駕累犯者被披露個資又如何?民眾要如何得知遠處奔馳而來的汽機車,車上的人正是酒駕累犯者?用路人要如何記取酒駕累犯者面貌,因此戒慎恐懼,避而遠之?
難道每個用路人的交通安全,只能依據駕駛車輛及酒測值,而有不同的罰鍰級距來衡量生命價值嗎?政府不拉高刑度,怎能嚇阻酒駕?
香港提早「淪陷」 台灣如何因應
2022-01-25 00:00 聯合報 /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中共中央直接對於香港進行國安立法,香港相當於提早「淪陷」。路透
在舉世注意台灣面臨台海戰爭危機時,香港已處於「孤島」以及逐步「內地化」的處境;如同民國 38 年(一九四九年)的狀況,香港「淪陷」了,要返回過去自由寬鬆時代已經沒有可能。
民國 86 年(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在香港回歸之前,港人認為是香港的「大限之日」,這話曾引起中共的不滿,然而卻相當符合當時港人普遍不安的心理。之後香港民眾日益爭取自己的權益,終至徹底失敗,可以說,港人完全錯估與低估了中共的反應與目標。
回顧民國 92 年(二○○三年)七月,港府推動基本法第廿三條「關於顛覆、分裂國家」等罪的修法,引發五十萬民眾上街抗議。民國 96 年(二○○七年)十月,香港民眾上街遊行要求立法會議與特首普選。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九月占中運動(雨傘運動),一二○萬人聚集要求港府落實普選。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六月二百萬人上街,要求港府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示威活動進入十一月,發生激烈警民衝突。
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六月卅日,「港版國安法」在香港以基本法「附件三」形式生效,是為中共中央直接對於香港進行國安立法,引起香港社會恐慌。至十一月底,警方在多場示威活動中拘捕超過一萬人,二千六百人被檢控,當中逾一千人完成司法程序。期間,香港警方拘捕黎智英。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六月,港警搜查壹傳媒大樓,凍結相關資產,《蘋果日報》停止營運。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等九名民主派人士亦被逮捕判刑。
此距離鄧小平說的五十年不變還有廿五年,中共對於香港一國兩制政策的實施已經失敗。
由於香港的提早「淪陷」,以目前中共黨政的走向,今年秋習近平續任國家領導人職位以後,台灣將日益面臨香港相同的命運。台灣是華人社會中唯一具有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的社會,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上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因而我們責無旁貸,為了整體中國的發展以及台灣、港澳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安全與福祉,一方面必須保障自身的安全,一方面應對中共的施政提出建言與進行溝通。
日前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表示,中共廿大將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案」,大陸將單方面一次處理台灣問題,不跟台灣談判,而在統一之後才進行商議。華東師範大學周志懷教授則稱,大陸將按自己步調「建構單方面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機制」。筆者建議執政的民進黨,及早邀請台灣各黨派的主要領導人,召開國是會議,集合朝野共識,制訂有效的兩岸政策。否則,以台灣近年來不停的炙熱內鬥情況,遲早淪亡,而且到時候幾乎完全沒有可以和中共應對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