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防疫英雄「本色」
◆ 聯合報社論/六中全會為權力加冕:一個人的京華煙雲
◆ 經濟日報社論/妥善解決兩岸水果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妥善解決兩岸水果問題
2021-11-13 00:2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先後兩度停止進口台灣鳳梨、釋迦、蓮霧三項水果,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在今年先後兩次以發現有害人體健康蛀蟲為理由,禁止由台灣進口鳳梨、蓮霧及釋迦,由於禁令來得突然,對台灣出口造成重大影響。我方認為中國不但欠缺客觀證據,僅以少數個案就全面禁止,以偏概全更不符合 WTO 規範;所以透過 WTO 處理特定貿易關切事項的模式,近日在 WTO 會議上提出,希望可以獲得合理解決。
WTO 特定貿易關切程序,主要是為降低會員引用技術性貿易障礙,並以解決會員貿易紛爭為目的。台灣在會議中主張中國在欠缺科學依據下禁止台灣產品進口,明顯逾越 WTO 所規範的「必要程度」。中國則強調發現蟲害是事實,暫時禁止進口是必要措施,內容仍是千篇一律,而且中國僅是由北京官員透過視訊發言,並非由 WTO 駐地官員發聲,刻意避開兩岸在 WTO 互動的政治敏感性,更凸顯此問題的複雜性。
距離下次會議大約還有三個月,如果台灣決定繼續利用此管道,未來如何證明水果沒有再發生蛀蟲為重要關鍵。台灣藉此並可以凸顯中國之不合理措施,以及漠視 WTO 規範,但是也可能必須面對中國故態依舊,只是敷衍而不做處理的結果。
WTO 特別貿易關切機制並不具有約束力,過去曾經有些問題雖然不斷被提出,但並沒有得到解決,最後仍是不了了之。有些當事國則另外透過爭端解決機制來處理,但是爭端解決機制程序冗長,再加上過去在美國川普政府強力杯葛下,目前仍未恢復功能。所以台灣即使提出爭端解決程序,中國很有可能還是相應不理,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台灣要有 WTO 管道不通的準備,未來也不能只靠政府鼓勵國人多吃愛國水果,並透過大力補貼出口,僑胞全面配合等短期放煙火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應有長遠規劃,制定具體分散出口市場的策略。
鳳梨、釋迦、蓮霧之所以出口集中在中國,一則由於中國早在民國 94 年(2005年)即提供台灣零關稅,另外則因為此類水果保鮮期短,自然以鄰近國家為優先出口目標。
事實上,在中國片面優惠以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加持下,中國目前是台灣農產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台灣長期享受貿易紅利。只不過在兩岸關係走向更嚴峻之際,此種單方向優惠下的紅利,面對的風險會更高;另外,近年來 ECFA 可能終止之說,更大幅增加兩岸貿易之不確定性。
此次中國雖以蛀蟲為貿易禁令的理由,但其中不乏政治操作,更會影響到兩岸經貿發展。
台灣未來必須積極拓展海外其他市場,以取代中國大陸。台灣農產品多以內銷為主,國際品牌形象不足;再加上農產品關稅普遍偏高,台灣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加持,也是拓展海外市場必須先承受的劣勢。台灣未來更必須面對現實,評估因蛀蟲而被中國禁止進口的產品,在其他國家是否可以過關的問題。
基於此,政府必須重新檢討民國 105 年(2016年)以打造行銷國家隊名義,肩負拓展農產品出口所成立的台灣農產國際開發公司。此公司成立迄今成效不彰,又不受立法院監督,如果仍然無法發揮拓展出口功能,政府必須加速汰舊換新。
除了解決出口端問題之外,政府必須有效規劃生產面,使產銷更為協調。農業生產有季節性,農產品需求也有周期性;政府至少應該先選擇出口比重高,較集中在單一市場,容易發生產銷失衡、價格失控的農產品著手。由源頭開始掌握國內種植概況、生產情形、市場需求,以及外銷市場競爭情況等基本資訊,以提升產出效率、提高產品品質,並能確保產品衛生安全推動農業創新,才是治本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防疫英雄「本色」
2021-11-13 00:3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長陳時中。 記者曾吉松/攝影
陳時中每天威風凜凜下指令,叫大家口罩戴好戴滿,不得群聚放縱,要保持社交距離;誰料,他的夜生活那麼多彩多姿。最近流出的影片,他未戴罩引頸高歌,間奏時舉杯「呼乾啦」,左近美女穿梭,桌上杯盤狼藉。原來,我們的衛福大官這樣過防疫生活。
當然,也有人過著不同的祕密生活。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被譽為「救援王」,卻被爆出七年的不倫戀史,還有個身分待驗的孩子。公務繁忙之餘,他悠遊於兩個家庭之間,玩撒謊的遊戲;在公眾面前,他則一派正氣扮演「防疫英雄」,毫不違和。這種雙面亞當的本事,豈是凡人所能?
但在不談禮義廉的時代,政府上下都假裝這與「官箴」無關,覺得不理就撐過去了。陳時中還先發制人,一口咬定是「假新聞」,還恫嚇要交「法制組」處理。且慢,人家搞錯日期就違法;而你不戴罩、室內抽菸、不當宴飲,倒能盛氣凌人。台灣的法律,是專門為你量身訂造的嗎?
陳時中喜歡跑攤、喝酒、唱歌,只是個人格調問題。但是,他訂出一堆鐵律管死百姓,自己卻把規矩踩在腳下;一曝光,全推稱是「阿共的陰謀」。試問,和有收賄、詐領保費前科的醫師把酒言歡,沒違反利益迴避原則嗎?
人民兩年煎熬,最後看到這些防疫英雄的「本色」,甘心嗎?
聯合報社論/六中全會為權力加冕:一個人的京華煙雲
2021-11-13 00:3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共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是為習近平量身定製的文件,塑造他的強人形象,以一舉越過連任的道德與政治障礙,在明年廿大後不必卸任,繼續統治江山。
一份歷史決議,並不能真的授予一個人英雄甚或偉人的封號。六中全會試圖複製毛鄧走過的舊路,撰寫一帖歷史決議,為習近平增添崇高性讓天下臣服,為其無上權力加冕。此舉,形同將中國再度拉回毛時代的舊思維,仍以為中國是秦皇漢祖迤邐而下的天朝,需要一位英明的君主號令天下;中共的邏輯顯然不認為中國大陸人文薈萃的知識群體已逐漸成形,他們也有參與政治生活的客觀需求。
鄧小平也曾呼喚政治改革,他容忍過西單民主牆對黨的批判,雖然後來以「四個堅持」將它扼殺,但其後發表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談話,卻成為中共黨史上少見的一塊民主豐碑。他亦據此藉修憲取消了領導職務終身制,將黨政分離,為政治改革鋪平坦途。
然而,「四個堅持」仍成了政改的緊箍咒。在「八九民運」浪潮來襲時,鄧小平錯誤地選擇用槍桿子將他的民主聲譽和中國的政改前程一併擊倒。但民主改革呼聲不曾稍歇,胡溫時代,溫家寶亦鼓吹政治體制改革。中共藉政改逐步解禁,曾是世人的美好憧憬,但習近平上台卻讓一切戛然而止,代之以民族復興的主旋律。
西方的民主實踐雖亦弊病叢生,但已證明歷史無法逆行,習近平上台後卻逮捕維權律師,重挫已然困頓的民主腳步。當十九大決定取消國家主席兩任制,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也走向難以和解的歧路;全國人大修憲取消任期制之際,美國向中國貿易開戰,豈是無端的巧合?
審視這段歷程可以覺察,美中對抗的本質並不只在「修昔底德陷阱」,更在深層難解的制度矛盾。這種矛盾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新疆以反恐為名實施再教育營,在香港對市民抗爭秋後算帳,以國安法 DQ 議員,實質瓦解了反對派,從而與西方尖銳對立。
西方對中國的批判與制裁固有其自私盤算,但雙方的制度及意識形態矛盾,才是對抗愈演愈烈的柴薪。我們很難假設中國民主化即可緩解西方的圍剿,但習近平顯然認為未來世界是一場集權與民主制度的大鬥爭;於是中央權力愈加集中,政治管理愈趨嚴格,離民主之路愈是遙遠,因而造成了目前民族愈復興、國家愈孤立的局面。
這些作為不僅否定了自孫中山以降的百年民主奮鬥,甚而背離了鄧小平等黨內先驅的政改理想。即使如此,習近平不忘託詞民主,六中全會前,他稱中國實施的是「全過程民主」;六中開幕同日更發行收錄他的談話選萃「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以表彰他對民主的推崇。
他的民主思想可以一語貫穿: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但尋求這三者的統一卻是國際一般認定的民主悖論,當黨領導一切,既無法讓人民當家作主、更不可能依法治國。
現實的情況是,北京十四名以獨立候選人身分參選區縣人大代表的公民,也在全會前宣布在恐懼和壓力之下停止參選,正是對其所謂民主的無聲抗議。至於中國大陸的民主前景,在民族復興的大前提下,恐不止於頓挫而已。
「東升西降」是習近平對歷史走向的判斷,但不容人民妄議中央,權力亦無制衡的東方集權主義,真的可以戰無不勝?「萬馬齊喑究可哀」,中國的復興夢應該要有更強大的說服力,更不應是一個人的京華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