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社論/不知米價的官員,豈懂民眾通膨之苦?
◆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神曲對決
◆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重點產業 需要斷捨離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重點產業 需要斷捨離
2021-11-12 04:29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灣有限的資源、「五缺」已成常態的事實。圖為今年中南部大旱水庫見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下拉的力量。 張幼芳
當前的經濟局勢可說空前錯綜紛雜。經濟成長率上看6%,出口屢創新高,電子製造業正享受空前榮景;然而內需服務業及不少中小企業卻正在經歷少見的衰退痛苦。這種兩極化的現象還不僅存在於不同產業間,即使同一產業,不同企業也有盛衰不一的分歧。表現良好的部門固然值得喝采,但如何處理面對困境的產業和企業,恐怕才是未來最應該嚴肅面對的問題。
近日台積電 2 奈米廠落腳中科的消息傳出,中央政府與台中市府積極協助用地、水電需求,但也引發「抓大(招商)放小廠(倒閉)」的質疑。部分電鍍業等加工業陳情願意配合工輔法合法轉型,但都面臨「無地設廠」或「設廠地天價」的困境,市議員質疑市府對大廠、小廠待遇大不同,盼給小廠活路。台中市經發局對此的回應是「已提供相關業者低利貸款媒合等服務」,但這也正凸顯了不同產業所處地位與受到重視程度的大不相同。
日前行政院拍板了因應疫情基本工資補貼方案,旨在協助受疫情衝擊而難以承受基本工資調升的眾多服務業,為廠商「找活路」。事實上,政府對於受衝擊廠商已有過數波紓困措施,只是遇到調幅不算大的基本工資調升,就又馬上遭遇「活路」問題,卻也顯現出眾多服務業廠商普遍低成本經營卻仍難獲利的事實。
除了內部問題外,台灣經濟也正面對諸多國際因素挑戰。RCEP即將上路,台灣的傳統製造業衝擊最大的是外國關稅。此外,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腳步加快,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具體減碳目標快速成形,包含碳稅、邊境碳關稅等即將成為廠商的必要成本,工研院已指出這將會是影響台灣未來30年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重要的是大企業早已著手因應,廣大的中小企業恐怕還未能瞭解其嚴重性,工商團體因此疾呼政府必須盡快推動減碳路徑圖。可以想見向來以追求低成本見長的眾多中小企業而言,此一衝擊也是空前的。
不僅如此,中小企業及服務業廠商還有其他挑戰,數位轉型不足或緩慢正是其一。廠商若未能數位轉型,未來將難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中小企業及服務業廠商之所以數位轉型困難,大致不脫三個原因 ─ 規模小能量不足、成本高、人才難覓,重要的是這三個根本性原因都很難克服,政府必須務實面對。
事實上,政府對於未來的經濟或產業發展早已訂出目標。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為例,掛頭牌的是結合 5G 與 AIoT 發展的各種智慧應用,其次是資安,這顯示了政府欲引領產業由硬體製造轉向軟體應用服務的發展方向;再以推動台灣成為高階製造、研發中心為例,也顯現了產業必須升級以提升附加價值的雄心。當然,作為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還是必須維護,甚至必須提供最多的水電、土地、人才等各項支持。我們可以輕易想見,以台灣有限的資源、「五缺」已成常態的事實,要支應上述產業發展都已捉襟見肘,若還要支援更多產、企業的發展,只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儘管政府有明確的產業願景,我們看到的卻是:大企業要、小企業也不能倒;強的產業要,弱的產業也不能亡;新的產業要發展,舊的產業也不能放棄。偏偏產業和企業面對的困境接踵而來,什麼都要的代價愈來愈大,政府若沒有適度整併、外移、退場等斷捨離輔導機制的規劃,只怕在資源相互牽絆掣肘之下,經濟發展將步履蹣跚。
農委會上個月公布了「小型養豬(戶)場退場補助」相關規範,鼓勵離牧退場,短時間內已見成果。足見只要有夠好的誘因機制,哪怕敏感如養豬產業都可退場以釋放出資源。農委會的作法應該是經濟部可以參考研議的好樣本。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神曲對決
2021-11-12 04:12 聯合報 / 黑白集
黃明志(右)揪陳芳語合唱新歌「玻璃心」,MV上線兩週點擊就破二千萬,被封「反中神曲」。圖/亞洲通文創提供
兩岸尚未兵戎相見,先上演神曲對決。馬來歌手黃明志與澳籍歌手陳芳語合唱《玻璃心》,暗諷中國小粉紅,個人微博立刻被封殺。無獨有偶,對岸也發行一首《坐上那動車去台灣》,歌詞裡刻意標定民國 124 年(二○三五年),當然也敲碎一地玻璃。
動車神曲確有洗腦神效,平鋪直敘不囉嗦。連大陸網民都酸,詞曲只有胡同串子廣場舞水平,卻很快在抖音、微博上竄紅。但民國 124 年(二○三五年)就要坐著動車來看阿里山、日月潭,掐指一算海底工程所需時間,攻台豈不就這幾年?表面深情款款,卻徹頭徹尾是首恐怖情歌。
嚴格說來,《玻璃心》不算台灣製造;黃明志、陳芳語都是外國人,算在台灣帳上有點無辜。但這首拿政治嘲諷入曲的流行歌,MV上線兩週點擊就破二千萬,被封「反中神曲」,對岸豈能安之若素?兩人辯稱沒指名道姓,但歌詞說人家熱愛「蝙蝠、果子貍」,畢竟自甘下流,與動車的恐怖格調相去不遠。
兩曲都不是無緣無故。大陸民心急統浪高,但眼下不是時候,於是編個曲子安撫大家。台灣抗拒不了中國崛起,只能靠酸人家兩句,免得自己更脆弱的玻璃不知要先碎幾回。
問題在,兩岸的尖銳對峙,無法用自嗨歌曲解決。台灣政客每天嘴砲反中,北京當局只懂軍機繞台,拆不了彈的危局,引爆只是剛好!
聯合報社論/不知米價的官員,豈懂民眾通膨之苦?
2021-11-12 04:15 聯合報 / 社論
物價上漲,主計長朱澤民(左)以短期上漲解讀,但答詢時一句「蚵仔麵線一碗20元」,引發外界譁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球經濟受到供應鏈中斷及通貨膨脹的衝擊,威脅正逐漸加深。台灣十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二・五八%,比起去年全年的負成長○・二六%,明顯可看出物價蠢動的軌跡。但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被問到這個問題,卻稱「是物價上漲,不是通膨」,不必擔心。幾句輕描淡寫就打退通膨,功力非凡。
檢視台灣過去十年的物價指數,有五年是一點幾趴,有三年是零點幾趴,有兩年是負成長。在這樣的脈絡下,今年還是新冠疫情的第二年,台灣的物價指數從四月起便逐月飆到二趴以上,這難道不是值得警惕的訊息?為何在張建一眼中,卻認為人們關注疫情比較重要,不必擔心通膨?再說,疫情衝擊民眾生活,但通膨影響民生難道不更深刻?
上月底統一泡麵「滿漢大餐」漲價六元,開出第一槍,漲幅超過一成。最近知名泡麵「味味一品」也傳出要調漲,幅度也超過一成,顯示漲價的連鎖反應已經啟動。泡麵是普羅百姓的日常食品,一成的漲幅,即意味著負擔的增加。不僅泡麵漲價,所有豬、雞、牛等肉品皆漲,牛肉更是漲價在五成以上,不少餐廳業者只能被迫跟進調高售價。包括汽油價格,在國際原油推升下連五漲,九五無鉛已來到七年最高價位。
當漲聲四起,官員卻沒有感覺,或裝作若無其事。麵線一碗多少錢,主計長朱澤民還停留在「一碗廿元」的古早時代;奶油漲價三成,經濟部長王美花說她看報才知道。但民眾的荷包因此變扁,官員知道嗎?
政府上月宣布調高基本工資為二萬五千多元,時薪則調漲五・二一%至一六八元;對打工族而言,這不無小補。然而,如果各類物價持續飆升,這點漲幅很快會被漲價吞沒。更糟的是,政府可以用公權力調高基本工資,但一般上班族許多人薪資卻多年未漲;一旦通膨發作,要養家活口的人必然備感負荷沉重。尤其,蔡政府宣布明年軍公教將調薪四%,此舉未必能帶動民間企業跟進加薪,卻可能成為刺激物價上漲的藉口。果真如此的話,民營企業受薪者夾在薪資停滯及物價上漲之間,生活將加倍辛苦,這是可以想見的事。
站高一點看,這波通貨膨脹的壓力並非台灣所獨有,而是全球性的現象;因此,並不是台灣關上門即可解決。這波通膨的來源大略有五點:第一,是全球在疫情下缺工、停航引發的原物料「斷鏈」效應;第二,因為極端氣候造成的各國農作物歉收,導致小麥等糧食價格大漲;第三,因為各國為挽救經濟而實施量化寬鬆,加大了通膨壓力;第四,各國民眾在疫後的消費能量出籠,製造商卻出貨不及;第五,能源價格飆升,拉抬生產成本上揚。
以美國為例,十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六・二%,創下卅年最大的漲幅,顯示通膨壓力比美國聯準會預期的更棘手,也難怪拜登馬上說治通膨是他的第一要務。再看中國大陸,十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上漲十三・五%,創下廿六年來最高紀錄。這也意味,這個「世界工廠」製造的產品,會向全球下游繼續傳遞漲價的訊息。
由於涉及全球的多重複雜因素,通膨的壓力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而能源價格飆升及供應鏈中斷問題將會繼續困擾著台灣。不知米價的官員,就算不懂百姓疾苦,也要謹慎因應物價。最明顯的觀察點,就是瓦斯價格了,中油已經連續十一個月凍漲天然氣,忍著虧損也要壓住這個敏感源。如果連小吃攤的桶裝瓦斯都漲價,通膨就立刻燎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