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署擺爛 減塑空喊3年
◆ 游牧.魷魚.五倍券 惡劣的金錢遊戲
◆ 司改跳票 奢談憲政改革
◆ 國際能源危機 給能源轉型的警告
◆ 大新竹合併 還是從長計議吧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冰雪之子焚燒地球
◆ 蘇揆表演秀 到底打臉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冰雪之子焚燒地球
2021-10-14 04:45 聯合報 / 魏國彥(作者是台灣大學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兼任教授)
航天員湯洪波拍攝到了北非大陸上萬家燈火的盛景,宇宙中的繁星與地球上的燈光交相輝映,共同演奏出了一首和諧的生活樂章。(取材自央視)
在人類演化的課堂上,我有這麼一張幻燈片:一隻母猿抱著孩子在森林樹頂上驚恐地看著天上的老鷹,那鷹正以俯衝之姿往下衝。根據古生物學家的記載,這隻獵鷹成功地攫奪了這隻小猿,把牠帶回居住的洞穴,以尖銳的鷹喙戳進小猿的太陽穴…。這個小猿的頭顱在兩百八十萬年後被科學家發現,地點在南非。牠,非同小可,因為牠的頭顱造型和牙齒排列已經預示今日人類的模樣,牠被命名為「唐小孩」,只有三歲大,成為「南猿」的起點,動物界直立行走的先鋒。牠是人類的遠祖。
「唐小孩」當然沒有後裔,但是牠的兄弟姊妹們的子孫很多年後在非洲疏林帶悄悄離開樹頂,雙腳踏上非洲草原,在茫茫草野中探出頭顱,尋找漿果與獵物。他們來到奧都威峽谷,坐在地上敲打石頭,製成手斧,割開追捕來的鹿與兔的皮肉。這是兩百五十萬年前的場景,因為他們會製作工具了,離開了「南猿」的野獸層級,被稱做「能人」,是「人科」的第一人。地球上從此開始有文明。
人類在非洲地平線上出現並非出於自願;他們從樹頂上下來是因為氣候變得又乾又冷,森林消失了,草原擴大了,他們不得不下來在地上直立行走。遙遠的北方山頭積雪了,更遙遠的北極發育冰河了;冰河進退的周期每四十萬年一次,人類的祖先-能人與直立人-就在冰雪的輪迴中熬過一個又一個寒冬,演化的推手是冰河。人類是冰雪孩子。
兩百萬年後,北京的西南方,有個叫「山頂洞」的所在,如果在夜晚,你遠遠地往那暗影中的山丘望去,你會看到幾叢火光,是「北京人」晚上烤肉的炊煙,也是當夜取暖的爝火了;如果有一輪明月在山後升起,你會知道中秋烤肉的基因流傳在我們血液中已經五十萬年了。火是人類的福分與武器。
這把火不燒則已,一燒燎原。人類最早燒木材、燒牛糞。兩百五十年前開始大量燒煤,迎來了工業革命。一百五十年前開始開採石油,地底的碳物質被挖出來瘋狂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一飛沖天,地球暖化,阿拉斯加的森林焚毀,森林裡的動物一起陪葬。一部分人類試圖挽救,喊出民國 139 年(二○五○)零碳排放。另一部分人說:地球暖化是騙人的。他們在地球氣候峰會上吵架,吵幾十年了。
我們是過程,我們也是終點;墓誌銘這樣寫著:「我們愛地球,但是,地球容不下我們」。
環署擺爛 減塑空喊3年
2021-10-14 03:03 聯合報 / 唐安/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台北市)
市面上的可分解塑膠,缺乏回收機制配套,不但讓限塑政策大打折扣,更可能成為環境災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綠色和平從今年一月至十月做了長達二七二天的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自然分解實驗,並與聯合報深入調查,讓號稱「可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 PLA 神話破滅!這些在市面上被濫用的塑膠替代材質缺乏明確的配套政策,不僅讓有心做環保的民眾一頭霧水,更凸顯過去三年政府宣稱致力減塑,實際上毫無進展。
早在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政府開放可用 PLA 等生物可分解塑膠作為禁用吸管的替代方案時,綠色和平與眾多團體就曾示警:PLA 在台灣末端處理設施並不齊全,不應貿然開放。當時環保署回應 PLA 只是「過渡方案」,最終目標仍是全面禁用一次性產品。可是三年過去了,PLA 的市場應用和回收管道仍是一片混亂,環保署說的禁用政策也不見蹤影。
翻查政府「民國 119 年(二○三○年)禁用一次性塑膠」的政策路徑圖,早在去年就該實施一次性飲料杯減量方案。經綠色和平多次追問,得到的都是政府「尚在研擬中」的消極回覆。據估算,台灣一年使用的飲料紙杯和塑膠杯超過廿億個,疫情期間增加的數量更難估計,若再不作為,政府宣示的減塑目標恐怕只是空談!
反觀國際上,即使在疫情間,減塑的腳步也沒有慢下來。法國在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公布接下來五年的減塑規畫,其中公私部門要合力在一年內將外送垃圾減半,且除非特別需要,否則生鮮蔬果必須裸裝販售;韓國宣布自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起店家不能再免費提供一次性飲料杯;澳洲政府今年三月新頒布減塑計畫,直接禁用包含 PLA 在內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上述減塑時間表都比台灣更積極,我們的環保署卻還躊躇不前,更看不見民間和企業早已做好轉型準備。
台灣曾在全球減塑中名列前段班,現在卻自願到放牛班,輸給國際,更落後地方政府。等不到中央制定法令,桃園市已透過低碳自治條例,規定市內連鎖業者須提供消費者可循環使用的容器;台北市率先在公有場館實施一次性餐具收費政策,更呼籲中央盡快訂出統一的容器減量和循環比率。
面對各界聲浪,環保署竟回應將授權地方政府去要求店家減塑,自行訂定時間表及限制對象。此舉等於擺爛、將責任推卸給地方政府,要地方來履行中央「民國 119 年(二○三○年)前禁用一次性塑膠」的承諾。
呼籲環保署應負起責任,提出真正有效的源頭減量政策,切勿放任 PLA 這類生物可分解塑膠充斥市場,盡快訂定統一的減塑和循環容器使用目標。針對已過度氾濫的一次性塑膠,應逐步提出收費、禁用等政策,才能引導台灣往源頭減量的方向邁進。
游牧.魷魚.五倍券 惡劣的金錢遊戲
2021-10-14 04:36 聯合報 / 朱立安/教(嘉義市)
「魷魚遊戲」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圖/Netflix提供
人性惡劣,人發明的資本主義更惡劣,若坦承上述兩前提,就瞭解為什麼電影「游牧人生」成為包括奧斯卡在內各大獎項贏家,也能明白為何韓劇「魷魚遊戲」在全球幾十個國家拿收視冠軍。
這兩部戲風格相反,慢節奏「游牧人生」沒有高潮,敘述一群美國人貧無立錐之地,把全部家當放進露營車,開車在大西部各州打零工。他們生活沒希望,只有流浪。「魷魚遊戲」也講韓國窮到走投無路的人,但有人提供「一線希望」,去參加實境遊戲,贏的人變富翁,輸的殺掉。遊戲開始不久,有個金髮男生被斃掉,同伴先嚇呆,幾分鐘後也斃掉,鮮血噴到旁人臉上,那人驚恐模樣如孟克名畫「吶喊」。殘酷殺戮與兒童遊戲結合一起,是「蒼蠅王」式恐怖寓言,把罪惡歸到人性,人性缺陷則溯源孩提。年紀愈大愈卑劣,道德敗壞的末日感毫無轉圜。
無論「魷魚」年輕帥氣或「游牧」老邁衰朽的角色,在資本主義大遊戲裡,只有上層贏家與下層「魯蛇(loser)」。只是,萬一成不了贏家,仍有棄賽的選擇權嗎?「游牧人生」是棄賽魯蛇的故事,但也因美化棄賽者的下場,遭到一些批評。片中主角兩次到亞馬遜公司打零工,資本主義工廠巨大規模對比孤單老人渺小無助,當老人再次開車上路,並非真迫不及待想去沙漠看美麗夕陽,而是工廠不需要他們了。美國俗話稱這些露營車窮人為「白垃圾(white trash)」,有色人種貧民可能更窮,窮到買不起露營車。
「魷魚遊戲」批判資本主義,毫不掩飾。當金錢遊戲演進到博弈層次,底層人生死搏鬥,成為其他人下注獲利的機會,必然出現很多時時刻刻算計的人。美國流行文化中,從地下拳擊到飢餓遊戲,類似小說電影很多,卻幾乎不見大刀闊斧批判,反而更多期待漫威英雄甚至哥吉拉金剛怪獸神獸來拯救世界的滑稽情節。「游牧人生」導演其實是大陸移民,美國之病難道需華裔眼睛才看得見?而「魷魚遊戲」劇情設定在韓國,引起全球共鳴,非因我們吃很多泡菜,所以格外關心韓國,而是大家在戲裡隱約看到自己的未來。
資本主義「贏者全拿」的遊戲規則,顛覆美國夢「功績制(meritocracy)」,與孔孟學說—認真努力,先獨善其身然後兼善天下的思維。看我們身旁,不都在玩資本主義遊戲?大的有建商在瘟疫時代更積極炒房炒地皮,小的有五倍券這個券那個券目光撩亂的行銷加碼。政府帶頭玩金錢遊戲,我們竟未自覺已經快變成恐怖實境遊戲裡看秀下注的人?而設計與主辦的掌權者,還擺出專家、領袖、慈善家的姿態!
當今世代面對的世界,不論是職涯、商場、政治、人際,都愈來愈走進美式資本主義的死胡同。邏輯上,不可能每個人都是遊戲贏家,贏家也不可能只靠自己一人就贏。倘若此本質和「魷魚遊戲」講的一樣,必須把別人的錢挪到自己口袋裡,那麼,輸家需要什麼?尊嚴?更多機會?還是當垃圾處理掉?
司改跳票 奢談憲政改革
2021-10-14 04:48 聯合報 / 林世宗/退休美國憲法教授(台北市)
蔡總統一上任就宣示司法改革,但五年過去了,人民對於司法信任卻愈來愈低。右為司法院長許宗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於二次就職演說,都重複承諾國人,絕對積極的進行司法改革;五年多的任期過去了,至今卻有八十三點八%的民眾不知道蔡總統的司法改革理念或措施,可說幾乎一事無成。詎料,蔡總統於一一○年國慶講詞中,對其親口承諾的「司法改革」一字未提,故意避開,卻跳躍至「憲政改革」議題。試問:連司法都無法改革,有何能力改革憲政?
司法乃為維護社會人與人間權利義務規範之準繩;司法審判更是具體裁斷是非善惡之定奪,被稱為社會最後之良心。因此司法正義乃衡量一個社會公平合理之標準,成為社會正義之最後防線。欠缺司法正義之社會,人民之權利將難以公平保障,更無安全可言。
台灣社會長期被譏為是一個「有錢判生,無錢判死」之殘破司法,多數民眾仰望明君能進行全面性司法改革。蔡總統對其承諾的司法改革,棄之不顧,乾脆跳躍至「更高境界」之憲政改革。蔡總統似乎不了解,憲政不是在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利用其多數與對少數黨之運作,舉手表決、通過修憲條文,即為「憲政改革」。
憲法機能在於限制政府權力、保障人民權利。環顧世界,一個健全國家,必定有其完備且強而有力之憲法與憲政。被稱為世上最強大之美國,即建基於其建國時所制定之聯邦憲法;美國的偉大,即立基於其有絕對健全之憲法制度。
但一部健全與有力量的憲法,絕非修憲得以獲得。美國於一七八九年制定憲法時,僅有七項條文,迄今二百多年來完全未曾變更,僅是增添二十七項增修條文。但卻是一部為舉世公認最強而有力之憲法,其關鍵在於二百多年間職司解釋憲法之聯邦最高法院,歷任大法官不但法學造詣、人格品德、智慧勇氣均極為優越,更以守護憲法為職志與情操,將憲法之「死條文」,闡釋出最符合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之「活憲法」解釋,擴增憲法條文之意旨與力量。美國憲法之力量,絕非修憲得以成就。
反觀台灣這部憲法在過去的李登輝與陳水扁二位總統,都假「憲政改革」之名,進行修憲,共達七次,將這部已並非完美之憲法,修改成更不健全,甚至削弱其原有之憲政能量,造成一部更為殘破之憲法。加上大法官多屬政治任命,尤其蔡總統更有「違憲大法官」,更難有真正符合憲法職責之「憲法人」,更難能有讓憲法增添「憲法能量」之解釋。目前這部不甚健全之憲法,更需要有真正適格之「憲法人」,職司大法官,始能有其憲法能量,絕非憲政改革能觸及!
蔡總統於其剩餘二年多任期,不顧其對全民承諾之司法改革,急於國慶日大談憲政改革,絕非真心、用心於今日憲政的缺失有所改正。其真正用意,國人應探知完全為總統任期屆滿後,能繼續其政治能量,以護衛其個人利益;更甚者,應係為確保民進黨能在未來政局選舉,保有勝選與繼續執政之機會,明眼人一看應知。蓋憲政之健全,完全繫於司法正義之基石。司法弱,憲政無以為強。蔡總統司法改革跳票,何能奢談憲政改革?國人不應再被騙。
國際能源危機 給能源轉型的警告
2021-10-14 04:57 聯合報 / 趙文衡/明日智庫執行長(新北市)
中國缺電危機加劇。 美聯社
近來全球各地出現缺電與化石燃料飆漲的能源危機,以亞洲與歐洲國家受害最深。此次危機主因是全球經濟由新冠疫情復甦後,能源需求暴增,但供給無法及時滿足,加上一些氣候或人為因素拖累產出,諸多因素匯集後造成的完美風暴。
儘管國際能源總署表示,此次能源危機不能歸咎於能源轉型,良善管理的能源轉型反而應是解方。但由此次主要的能源轉型國家都身陷危機,可見良善管理目前還只是一個理想。
此次危機與能源轉型相關的原因有:第一,棄燃煤發電改用天然氣,易導致天然氣供給緊俏,此為長期性的因素。第二,關閉煤礦場,煤炭開採投資減少。此原本是配合棄煤電的趨勢,但多是由官方主導,易導致市場供需失調。
第三,國際碳交易價格飆升,有研究指出此次能源上漲,約五分之一導因於碳價上升。第四,風力不足導致風力發電量減少。風力是歐洲最重要的再生能源發電,今年歐洲風力普遍減弱,是導致天然氣價格飆漲的直接因素之一。
以歐洲受害最深的英國與亞洲的中國為例。風力發電原本占英國總發電的廿五%,今年北海風況不佳,占比降至七%,只能依靠占比卅六%的天然氣補足,但由於國際天然氣價格飆漲,英國又未有足夠的儲備,導致電價上漲達十倍之多。
中國則是為達到減碳目標,啟動大規模煤炭去產能行動,截至二○二○年底,累計約五千五百處煤礦場因減碳或安全顧慮而關閉。中國煤礦場普遍存在產能利用率過低的問題。在需求上升時,若法規未鬆綁則無法依市場需求增產,導致供需失調價格飆漲。
英國與中國的例子說明,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良善管理的困難。原因是天氣狀況不可控,天然氣與煤炭的供需不是任何國家可以掌握的,若要達到良善管理可能需要成立一個超國家組織,但目前還看不到這個可能。
但有一個重要的原則,「能源多元化」是各國可用來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解方。自從追求能源轉型以來,各國逐漸放棄能源多元化,能源組合朝向少數靠天吃飯的變動性再生能源(風電與太陽能)集中,讓能源供給失去彈性。這是導致此次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事實上,對重度依賴風電的歐洲而言,若風力不足必然會引起天然氣價格的上漲,發生機率並不低。
另外,要能源轉型只要控制需求面,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使用,不需要同時限制化石能源的生產,讓市場自然調節即可,政府不是全能,不可能同時控制需求與供給而不會產生供需失調。
此次危機顯示,我國的能源轉型不能放棄能源多元化原則。筆者主張變動性再生能源不宜超過卅%,其他可由非變動性再生能源與天然氣補足,包括地熱、生質能、水庫型水力發電、氫能。尤其是氫能,需要政府嚴肅面對。此外,可維持少量配有碳捕捉的燃煤電廠,以維持能源多元化。
大新竹合併 還是從長計議吧
2021-10-14 04:46 聯合報 / 陳易聰/執業律師(竹縣竹北)
大新竹合併升格議題延燒,一群竹科媽媽廣設看板,訴求大新竹升格將促成「交通就很順」、「竹科就很有力」、「水就很好喝」等情境,引起用路人矚目。記者張裕珍/翻攝
作為定居新竹縣竹北市多年的民眾,對新竹縣市合併議題被廣泛討論,感到欣慰。
高科技業金字塔頂端工廠固然多在科學園區或周邊,但相關產業鏈包商可能選擇竹縣新豐、湖口、竹東…,乃至於苗栗頭份、竹南設廠,竹竹苗確因科學園區成一日生活圈。上下班時間,頭前溪橋、經國橋、興隆橋,中山高,車輛動彈不得。嚴重程度,連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都不得不從新竹市搭台鐵六家支線到竹北轉高鐵,以便北上參加會議。
整個大新竹交通問題,多肇因於高科技業發展引入大量人口,道路基礎建設無法跟上。其中建設落後當然有部分跟縣市不同調有關,不過若是考量交通習慣,加上人員流動並非僅限新竹市和竹北地區,還有周邊幾個鄉鎮,為何不是多蓋幾座橋或聯絡道,或至少改善現有橋梁?
交通問題在大部分住民都開車、騎車通勤的前提下,其實應該優先考慮多蓋幾座橋,但目前也沒有聽到支持縣市合併者有較多這方面討論?反而新竹縣有開始規畫改善經國大橋,增加匝道,進行汽機車分流,似乎能略舒緩主要交通問題。
再把眼光擺在另一重點:多數支持者主張升格後統籌分配款會增加。但如果是為分配更多財源合併升格,甚至還要修改地方制度法,不僅削足適履,且欠缺經濟效率。
直轄市總體分配比率超過其他縣市甚多,那是財政收支劃分法及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設計不當,該辦法缺乏彈性,應改採比較公平的分配法,或至少設計幾個標準,讓非直轄縣市可在條件達成下分配更多稅收(例如營利事業所得更高、總體納稅率更高、產業規模及人口增速、負債減少)。長遠來看,也能激勵非直轄縣市進行財政改善與妥當建設,縣市長為能升級而盡力做好市政,爭取人口增加後再升格為直轄市。
這樣就能在不用大幅調整組織人事情況下,重新分配地區財源,而不是去修地制法。且此例一開,其他縣市起而效尤,找藉口要再調降升格比例,最極端情況變成全台都是直轄市,這豈是設置直轄市的原意?
以筆者老家台南為例,當年縣市合併升格後,雖然是以原台南市政府為市政核心,但仍保留新營縣府辦公室,除了服務附近市民,減少負面輿論現實外,主要也是避免突然進行過大組改影響市政運作。是以,未來新竹縣市合併,要考量的不只是財源是否增加,也要面對轄區擴大、組織不見得會簡化很多、還有原縣市人員行事差異問題,這還是會拖慢行政效率。
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應該好好討論利弊,以數年時間妥為規畫。合併升格固然可以讓整個新竹發展向前進,但新竹縣各鄉鎮發展程度有別,環境、產業、人口結構也複雜,容易顧此失彼。從目前主要支持者提出的論述,還看不到對整個新竹縣市的差異與共通點有通盤的了解,還是好好從長計議吧!
蘇揆表演秀 到底打臉誰
2021-10-14 04:37 聯合報 / 袁青/出版業(新北市)
季青漫畫
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說,鄭麗文立委質詢行政院長蘇貞昌是情緒性發言,但明明是蘇貞昌對核子動力潛艦的議題不熟悉,又不請在旁邊列席的國防部長代為詢答,才見笑轉生氣,用粗鄙的語言辱罵在野黨國會議員。如此倒果為因的政治詮釋,蔡總統實在有失國慶文告中才疾呼與在野黨對話與團結,而蘇揆小鼻子小眼睛的政治表演秀,更是不良示範。
行政院長率部會首長列席國會,接受立委質詢,是憲法所明定。蘇貞昌多次針對在野黨立委質詢實問虛答。國會是民主殿堂,豈容行政院長辱罵在野黨立委,糟蹋民主憲政價值。
蘇揆批評鄭麗文委員是叛徒,其實大可不必。政治人物因為理念不同,而改投效其他政黨,本是個人選擇。蘇揆在批判鄭麗文委員前,是不是也想想自家立委陳明文也是由藍轉綠,蘇貞昌情緒性衝動言論,不知道是打臉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