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缺限電危機給台灣上的一堂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城市治理失能,引燃高雄大火
◆  聯合報黑白集/辦了東洋,別忘高端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缺限電危機給台灣上的一堂課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缺限電危機給台灣上的一堂課


2021-10-17 23:4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缺電危機從工廠擴散到民生。(美聯社)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出席廣交會開幕式,他除了預告,今年第3季大陸經濟恐因「多種原因」,有所回落;針對大陸連月來能源電力供應吃緊,他也說,要保證今冬明春的供電安全。大陸供電不足,勢必影響生產,進而打擊經濟,這是顯而易見的經濟理路,但問題也就在於,執政者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一旦錯失解決問題的黃金時機,結果往往比預期的還要嚴重,要付出更高的社會成本。

人們經常以「灰犀牛事件」,來形容那些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最終釀成重大危機的事件,大陸缺限電問題就是一例。從去年底,大陸就頻傳停限電事件,讓廣東、上海、浙江等地企業抱怨連連,今年供電情況更加惡化,8月下旬以來,已有浙江、江蘇及河南等20省實施限電限產,就連台商大本營昆山及蘇州,也難倖免。

這波的大陸缺限電,實則已持續發生了一段時間,但直到最近,它已升高為不只影響中國大陸,也可能助長全球通膨、影響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大事。先來談,大陸這波的缺限電,是怎麼發生的,它也是三個長短期問題,在同一時間彼此擠兌的結果。

首先是,做為全球少數不畏疫情衝擊,最早復產、復工的世界生產基地,大陸今年前八月出口,已較去年同期成長33.7%,加上大陸向來又有「金九銀十」出口旺季的說法,生產多,用電量自然水漲船高。

其次是,今年是大陸執行「雙碳」目標的「開局之年」。在大陸實施「能源雙控」(意指政府管控能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多年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進一步宣示:中國將力爭於民國 119 年(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民國 149 年(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大陸中央下達指令,地方官員為了保住烏紗帽,必然要信受奉行。偏偏根據大陸國家發改委8月12日發出今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卻發現雙紅的一級預警區,從第1季的四省,增加到了七省,包括江蘇、廣東、福建等,合占大陸工業增加值近四成。因此不少人認為,大陸各省近期急踩剎車,相繼推出有序用電限產政策,是為了回應上層考核壓力所做的倉促行政決定

其三也在於,當全大陸一面厲行節能省碳,卻也一面趕製出口訂單時,偏偏碰到煤價居高不下,這對以火力發電仍占電力供應近七成的中國大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大陸實際上也存在,煤價基本上是市場決定電價卻仍由政府管控,當煤價居高不下,發電愈多虧愈多,自然影響電廠供電意願。

換句話說,大陸這次的缺限電危機,實際上是長期節能減碳目標,及過去應付諸實行的電價改革並未落實,以及眼下出現短期的疫後生產大爆發等三大問題,在同一時間點相互擠兌結果

正如俗諺所說,所有的問題,都曾經是大到可以被看見小到可以被解決,一旦貽誤改革黃金時機代價勢必是龐大且慘烈的。這一點,值得台灣警惕,尤其是台灣此刻正朝向長期的節能減碳目標前行,卻也碰上中長期電力開發供應存在缺口疑慮電價改革迄今也付之闕如,三大長短問題彼此擠兌,雖然「爆點」未到,但隱然成形的三隻灰犀牛,已在眼前徘徊。

環顧國際,歐盟已宣布,民國 139 年(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民國 115 年(2026年)起還將開徵碳關稅,目前已有美日韓表態跟進國際趨勢如此,也讓台灣的長期減碳問題,更形迫切,政府有責任盡速釐清並排程解決這三大問題,才是上策。












聯合報黑白集/辦了東洋,別忘高端


2021-10-18 00:1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檢調日前偵辦東洋內線交易案,移送總經理施俊良(中)等相關人等前往士林地檢署複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檢調追查東洋藉採購 BNT 疫苗訊息進行內線交易案,查出總經理施俊良等十七名員工涉案董事長林全雖不在名單上,但他領導的公司鬧出這等醜聞,可謂顏面掃地。既辦了東洋,檢調可別忘了高端;要論炒股手筆,後者才是大咖。

林全擔任過閣揆,公司治理卻如此糟糕,令人失望。他當年是應前董事長蕭英鈞之邀出任東洋董座,蕭英鈞自己退居總經理;蕭去年七月退休交棒給施俊良,沒想到短短三個月施俊良就惹出內線交易勾當。這也顯示,林全這個董事長有愧職守,BNT 沒買成,卻惹了一身腥,還賠上公司信譽。

但比起高端,東洋的內線交易恐怕只是小巫。東洋員工揪親友炒股,只在兩個時間點:一是去年十月中宣布取得 BNT 的有條件授權書後,從六十七元飆到九十元上下;但十一月代理破局後,便跌回原點,多空前後不過一個多月。反觀高端,從去年元月到今年五月的最高點,足足漲了十三倍。這麼神奇的飆股魔術,檢調難道覺得很正常?

東洋高層搞內線交易,絕對不可原諒。但高端的股價,一則有府院高層衛福部利用政策放話助燃,再則扭曲審核程序強行讓它過關,誰在其中賺飽吃肥,民眾都很想知道。檢調發動廿六路搜索東洋,接下來搜查高端,恐怕得兵分百路才夠!












聯合報社論/城市治理失能,引燃高雄大火


2021-10-18 00:1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辦案人員再進入城中城大樓火場蒐證,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要查個水落石出。記者陳玫伶/攝影



高雄城中城大樓火災帶走四十六條人命,是民國 84 年(一九九五年)台中衛爾康餐廳大火六十四死之後台灣最嚴重的建築物火災;但城中城大火的嚴重性更甚於衛爾康,因為類似城市治理未及的黑暗角落,存在太多的災害發生潛因蓄勢待發

高雄市長陳其邁率領三位副市長鞠躬道歉,承諾檢討全市老舊公寓大樓問題;但面對十年前因阿拉夜店大火九死批評台中市長胡志強「要死幾個人才下台」的迴力鏢,陳其邁沉默良久才說「會深切反省,不會迴避」。事實上,城中城惡火,燒出了消防、建管、社福、經發、警政、住宅、地政,甚至都市再造城市治理失能的窘境,這是陳其邁完全無從逃避的。而且,不只燃燒中的高雄,各縣市都不能視而不見。

城中城大樓這把火究竟怎麼燒起來的?高雄市的消防和檢警都有一些初步的追查和說明,但完整的火災真相,卻不是只靠一樓空房那個點著檀香的香爐罐就能釐清。

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六月英國倫敦格藍菲爾塔大樓公寓七十一死火場調查值得參酌。時任首相的梅伊,任命退休法官組成調查小組,五位專精災害、消防領域的專家學者,經過一年實地訪談、火場模擬重建,隔年六月初舉行聽證會,公布火場調查報告,接受各界質疑與批評。更重要的是,聽證會只是調查起步,專案小組繼續在各地開聽證會,聽取每一個與火場有關的訊息。再過一年,第一階段調查報告終於出爐;然後,開始第二階段不同重點更漫長調查

台灣不可能有這樣漫長的調查來決定在刑事上要起訴誰。不過,以一份相較粗糙許多的火場調查第一時間初勘報告,得出檀香爐罐推論,雖然不能說沒有根據,但對火災完整真相相關責任的調查,當然不能到此為止。

尤其,城中城大火讓社會驚懾,這不是單一縱火消防公安的事故,而是城市治理失序與失能。陳其邁說城中城大樓是相關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制定前的老建物,但對如此「史前時代」的都市成員就能視而不見?何況這樣的都市成員比率愈發增高,一座城市兩個世界,市府如此消極怠惰,這是市民能接受的嗎?

再者,一堆城市治理論述能不能落實都市角落?例如危老重建、都更,當然說得漂亮,但危老聚落若沒有政府力量扶持,危老一族怎可能有力量重建或都更?不要說複雜的產權問題他們無力處理,平常都只能有一頓沒一頓的勉強粗飽,重建、都更聽來只是天邊彩虹。

陳其邁說要成立行政調查小組,由副市長林欽榮擔任召集人,釐清事件的責任歸屬,並追究相關行政責任。但火災發生後,林欽榮立刻說曾對城中城大樓執行四次公安及消防安檢,卻因大樓設有柵欄而無法進行,已貼公告要求改善。如此公然推託卸責的官員,市民能期望他主持的調查小組作出怎樣的調查報告?尤其面對市長與副市長的可能責任,林欽榮有十年前陳其邁的氣魄嗎—能否問問,「要死幾個人才下台」?

中央呢?對於格藍菲爾塔大樓火災,英國首相下令組特別調查小組對於高雄史上最嚴重大火也是台灣第二大建築火災行政院又怎麼看待?「三加十一破口引爆本土疫情行政院疫情指揮中心全力卸責,對八百多條無辜染疫人命無動於衷;對光鮮城市邊緣角落四十六條火場人命,行政院有感嗎?

必須強調,這不是單一火警,也不是高雄單一事件;全台還有多少因城市治理失能行政崩壞埋下的災害病灶,蔡政府必須嚴肅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