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高雄大火 燒掉執政者面具
◆ 不要讓大陸對和統絕望
◆ 兩岸關係調查解讀/新兩國論 蔡有恃無恐嗎
◆ 兩岸關係調查解讀/對話溝通 化危機為希望
◆ 兩岸關係調查解讀/避免誤判 強化疫後交流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今晚,約會談分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今晚,約會談分生
2021-10-18 00:08 聯合報 /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只要發揮想像力,一杯咖啡、一個甜甜圈都可以和分生或其他的科目產生關係。 圖/張俊哲提供
「分生」,是「分子生物學」的簡稱。如果您想在分子的層次了解生命,尤其是遺傳物質 DNA 的功能,還有各式生物的基因調控,學習分生無疑是最佳管道。加上很多生物科技的發明也借重分生原理,因此要創新研發,具備良好的分生技能,更是必需。基於上述,分生早已成為許多生醫農科系的必修。我很高興能教授分生,以及投稿分生相關期刊,更倍感榮幸能與一群優秀的科學家合授、合作分生,在此感謝他們。
不過事情並非一開始就這麼美好,甚至一直這麼美好。當我還是個大學生時,懷著對高科技的憧憬,「衝」去上分生。猶記得第一堂課人山人海,座無虛席,但上了兩節後,幾乎完全聽不懂,甚是心虛。一周後,硬著頭皮再上,但還是聽不懂,不僅更加心虛,還多了自卑感。當時最感困惑的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專有名詞及其縮寫要背?背了這麼多似懂非懂的名詞難道比較有學問?還有,死背的知識真的能產生力量嗎?說真的,它們僅能幫我在考試時勉強填答,賺些分數,而且分數不高。
很幸運地,後來遇到可把分生原理娓娓道來,每堂課還不吝穿插精彩科學史的老師,心中的陰霾才逐漸散去。我也很感謝讀博班期間的幾位同事,他們任憑我用破英文問再多次,總是不厭其煩地教我,還常常肯定我的提問。因此,我滿懷熱情地想複製上述的成功經驗,甚至想創造更成功的經驗。不過,學生成績的下降和滑手機人數的上升,成為最殘酷的打擊。
我相信多數的同學仍肯定分生有趣和重要,但就是愈學愈沒勁。可想到的原因不外乎成績的低落,時間的擠壓,以及觀念的卡關。然而當我深入了解箇中原因,那更嚴重的內幕竟是:我,和分生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這也很可能發生在其他科目。不少同學將「讀書考試的我」和「從事社團活動的我」分裂,彼此井水不犯河水,而且通常後者更貼近真正的自己。還有,若在選課前就被告知:「學那個沒什麼用!」更是雪上加霜。分生雖很幸運可躲過這個近乎學習死刑的宣判,但也難逃「不用學那麼難!」這個失敗主義的欺騙。
這學期上分生以來,我立志拆掉同學和分生之間的高牆,讓分生走入生活。由於課程結束時間已近傍晚六點半,我鼓勵同學可在晚餐或約會時間分享分生。試想同學認識對方不久,苦無話題破冰,或可用「哇!剛剛學到我們細胞一秒鐘就可接五十個 DNA,而且可邊接邊檢查正不正確」;或已和對方交往好一陣子,但正處於冷戰,則可用「哇!我剛學到打開 DNA 雙螺旋的一個蛋白長得像甜甜圈。沒有這個甜甜圈酵素,DNA 就沒辦法複製。待會買個甜甜圈吃好嗎?不要生氣啦!」來融冰。我相信其他科目也一定有豐富的題材可借題發揮。總之,即使關係緊張,我鼓勵今晚約會仍可先輕鬆談分生,暫不談分手。試試看!
不要讓大陸對和統絕望
2021-10-18 01:04 聯合報 /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台北市)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觀察到,中共多次在表述兩岸統一目標時,使用「祖國統一」字眼,不再使用「和平統一」的表述。圖/取自中國政府網
兩岸各自紀念雙十,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忠實的繼承者」;蔡英文總統則拋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北京在思考如何「繼承整個中國」,民進黨則盤算如何製造「兩個中國」,兩黨之差異,可見一斑。
國共長期鬥爭,卻又共同尊崇中山先生,難免「一個孫文,各自表述」;如今習近平不但直接指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並認為中共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這換個角度來說,是三民主義,要統一中國了嗎?
若北京願意認同「三民主義」,台灣地區人民也就失去了反對統一的理由;但目前的中國共產黨,民生、民族主義都不在話下,但並沒有顯露出對「民權主義」的嚮往。習總書記推崇孫中山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但國父對「民權」的主張,並不僅以非世襲的「共和」為滿足,還必須包括權力的制衡,人民「直接」對執政者的監督,這才是「民權主義」的全貌。
一直以來,各界對習總書記,有「大陸蔣經國」的期待,希望習先生在集權力於一身、讓中國步入小康社會之後,能夠像蔣經國先生一樣,「以專制結束專制」。
依習近平目前的作為,筆者衷心期待有這樣的可能。目前大陸尚沒有如同當年台灣民主化的條件,但若習先生的施政可以延續,大陸人民又既富且均,也逐步開始地方選舉,又解除黨禁、放鬆對言論的管制,大陸當然也能完全實現三民主義,兩岸「良制一國」之目標水到渠成。
至於蔡英文總統的國慶演說,還是選舉考量,還是在打台獨擦邊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全中國,治權及於台澎金馬;中華民國並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治的範圍,都隸屬於「中華民國」。
蔡英文想要重啟「兩國論」,其實是逼北京下不了台;民進黨有沒有想過,北京下不了台,就必須對台灣更激進、更強硬,才能對內部交代。民進黨對獨派的安撫,其實是大陸「武統」的催化劑。
今天的北京,以發展中經濟體的身分,環保標準卻已比照先進國家;習先生向全世界宣布民國 119 年(二○三○)達峰民國 149 年(二○六○)淨零,與拜登攜手面對氣候變遷。民進黨在想下一次選舉,習近平已經在思考下一個世代生存與幸福。
除了「均富」,習總書記還希望做到「永續」,這等於是要大陸整體的工業轉型,何其不易!要做的事太多,如果台灣給北京一個下台階,「統一」不會是北京的當務之急;但以現在民進黨的路線,北京若不對台灣強硬,中國共產黨的權力基礎也會動搖。
前 AIT 主席卜睿哲曾勸告台灣「不要讓大陸對統一絕望」,卜睿哲講得很含蓄,他真正的意思是,「不要讓大陸對和平統一絕望」。
這句話,我們都應該深思。
兩岸關係調查解讀/避免誤判 強化疫後交流
2021-10-18 00:58 聯合報 / 張五岳/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儘管兩岸關係緊張,今年前三季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仍達1,254億美元(約新台幣3.5兆元)。(新華社)
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從政治、軍事、外交、經貿及社會五大面向評估,可謂為「政冷經熱」、「官冷民熱」的現象。相較於過去十二年與最近六年調查,可發現台灣民眾認為當前兩岸政治對立、軍事緊繃、外交對抗,仍處於高檔緊繃對立狀態,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不佳仍續創調查新高。然相較於政、軍、外等政治領域的對立,經貿與社會這兩個指標,則仍維持相對緩和與較為正面的看法。
雖然美中大國持續博弈,香港議題持續發酵,疫情制約兩岸人員正常交流,但台灣民眾對大陸人民的正面印象,今年仍有五成九比率和去年大致相當。進一步分析也可發現,曾去過大陸者有六成六對大陸人民留下好印象,也較未曾去過者高出一成多。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發布數據,民國 110 年(二○二一)上半年兩岸進出口總額一,五一四點六億美元,成長卅四點八%。大陸對台灣出口三六七點一億美元,成長卅四%;台灣對大陸出口一一四七點四億美元,成長卅五點一%;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因此達到七八○點二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五七八點二億美元增長近卅五%。凸顯今年在兩岸政治關係低迷與新冠疫情之下,兩岸經貿依然保持強勁增長,台灣對於大陸的出口也優於韓國與日本這兩個主要外貿競爭對手。「政冷經熱」、「官冷民熱」的現象,也讓台灣民眾認為當前發生戰爭機率不高。
回顧過去前瞻未來,雖然影響兩岸關係內外的三大因素:美中大國對抗多於合作的博弈、兩岸政治互信與領導人的意志幾無交集、兩岸各自民意對統獨的日益激化,都使得至少未來二年內,兩岸幾乎不可能找到新的政治互信,開啟談判協商。從習近平在十月九日紀念辛亥革命一一○周年的講話,與蔡總統在今年雙十國慶的演說,就可以清楚看出習、蔡雙方對於兩岸關係各自的堅持與底線難有共識。
面對未來諸多挑戰,雖然美、中、台三邊互動各有其利益盤算,但三方罕見的交集與共識厥為:「確保台海和平不生變」。是以,兩岸當務之急:在政治上面對分歧也能夠「避免誤判、有效管控分歧」;在軍事上面對軍機軍艦在空中海上近距離對峙,也能「防範意外、避免擦槍走火」;在社會上面對兩岸民意誤解與民粹對抗,也應「避免人民對立與敵意螺旋加深促使兩岸和平基石不斷腐蝕而崩解」。
從今年乃至過去六年的調查中,可以清楚看出兩岸經濟,特別是社會交流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兩大基石,也殊值兩岸各界重視與推動。伴隨著疫苗注射的普及與口服藥物的上市,相信疫情對於兩岸人員往返的影響可望逐步恢復。
如果讓兩岸民間各界逐步恢復正常、多元交流是兩岸官方與民間共同的期待;如果疫後兩岸各式各樣人員開放與交流,包含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二月北京冬季奧運的舉辦,也需要兩岸公權力各自扮演適當角色甚至必要合作。是以,如何在各自不失政治立場下恢復兩岸各項民間交流,並確保交流中人民的權益?如何讓公權力成為兩岸社會交流的助力,而非阻力?此一課題亟需兩岸各界共同務實面對已是刻不容緩。
兩岸關係調查解讀/對話溝通 化危機為希望
2021-10-18 01:01 聯合報 / 張國良/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全球傳播研究院院長
柯文哲的臉書表示,今年,蔡總統再度提到了「和平對話」,但改善兩岸關係,是要靠互動的、是雙向的,各說各話永遠不會改善問題。圖/歐新社
由聯合報策劃、實施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已結束了第一個十年的周期,而開始了第二個十年的工作,拳拳之心,難能可貴。從本次調查的資料看,與去年的情況大致相似,即「局勢趨緊、民心趨近」。
具體來說,台灣民眾認為,政治、軍事、外交、經貿、社會等五大領域的兩岸關係全面收緊,尤其是前三個領域即政治、外交、軍事的評分,分別為七點一、七點三、七點四,皆跨入「緊張或競爭」階段;後兩個領域即經貿、社會的評分,分別為六點三、五點八,還屬於「和緩」階段,但也到達了歷史的高點。與此同時,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持好感的比率則保持了五十九%的歷史次高紀錄(僅低於去年的六十%)。
我在去年的感想中曾說,希望民心的陽光驅散局勢的陰霾,可是,願望畢竟不等於現實。一方面,人民的意志固然終將決定歷史走勢,但其過程往往曲折;另一方面,人民與為政者之間的互動是否順暢、高效,也至關重要。從目前各種跡象看,戰爭的危險確實在增大而非縮小,這當然是兩岸人民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呢?僅從本次調查的結果看,似有以下三點可供思考。
一、問題之源何在?就兩岸關係何以趨緊的因素而言,民眾其實是有共識的,在不提示選項的情況下,十一年來,「台灣獨立」始終列於首位,在一成半至三成三之間波動,今年為二成,而其他因素無一持續超過一成。與此呼應,在統、獨之間,選擇「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也位居第一,始終在一半左右,今年為五十一%,與去年一致,而十一年前恰好也是五十一%,這實際上顯示了至少有半數民眾意識到「台灣獨立」乃導致戰爭的首要因素,故務須力避。
二、應對之策何在?按理,既然多數民意反對「獨立」(還有一成民眾主張「統一」,故也在反對「獨立」之列),則和平本應無虞,何以時局仍生危象呢?除了外部諸多變數之外,就台灣自身而言,當有一些對策值得反思。在本次調查中,「優先改善兩岸關係」和「優先強化對美關係」這兩個選項,各自獲得四十七%、卅四%的首肯,這可以說顯示了台灣民眾的理性判斷。
為此,今後如何盡最大努力—尤其是通過具有建設性的對話和溝通,切實有效地改善兩岸關係,可謂是當務之急。
三、不滿之處何在?與上述對策可能有關,對於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評價,「滿意」和「不滿意」的比率,由去年的四十八%、四十%逆轉為四十%、四十八%,其中具體緣由,亟待為政者認真瞭解、準確把握,方能貫徹民意,轉危為安。
總之,所謂「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希望總是孕育於危機之中,若能在充分掌握資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汲取朝野、官民的智慧和見識,洞悉歷史與現實的規律,則兩岸關係必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兩岸關係調查解讀/新兩國論 蔡有恃無恐嗎
2021-10-18 01:02 聯合報 /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蔡英文總統。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影
台灣與中國兩岸關係和戰的民調,大致上可以歸納為對於現狀的看法、病痾的分析,以及未來的期待與藥方。
首先,有六成八的選民認為雙方的關係呈現緊張的狀態,儘管與去年的看法變動不大,除了民間互動及經貿往來趨緩,其他面向如政治、軍事或是外交都是緊張競爭狀態。在這樣的認知脈絡下,台灣人對於中共印象不佳的比率攀升為七成。
相對之下,六成六的台灣民眾對於中國人民有好的印象,同時也有將近五成看好中國在未來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甚至六成的人並不擔心如此的發展會不利台灣。弔詭的是,儘管台灣人與中國人的經驗已經並不算少,包括曾經前往旅遊工作過、或接觸來台的各類人士,願意前往中國就業、念書、或定居的比率持續低迷,頗有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傾向。
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彼此緊張的關係?相較去年的強度依序是台灣獨立、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美中角力及對岸不放棄統一,今年是大陸政策及美中角力的重要性下降,中國軍事威脅及統一政策往上竄,而雙方的外交競逐也入榜。令人好奇,難道民進黨執政與其大陸政策是兩回事?答案是,百姓對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的評價回歸否定高於肯定。
在這樣的態勢下,台灣人對於未來的走向,維持五成支持維持現狀,贊成獨立的略多於三分之一,主張統一還是一成。基本上,百姓以為台灣當下未具宣布獨立的實力,甚至民進黨及台獨支持者都有超過五成有這樣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綠營或獨派有四成認為台灣已有實力,也就是政府宣布獨立的時機已到,那麼,這是民進黨政府不可忽視的一股民意。
民調結果很清楚,台灣百姓對於中國的規避、甚至於嫌惡,當然要歸咎於共軍共艦密集地繞島騷擾,即使遠親也不免會淪為惡鄰。兩年多來,自從「習五條」被民進黨結合「香港送中」,進而夾殺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中國領導者已經避談台灣,以免給民進黨政府在選舉之際進補。習近平在辛亥革命一一○周年的談話,也只能小心翼翼地脫鉤「一國兩制」及「九二共識」。
相較之下,蔡英文不知道是因為支持度低迷,還是有恃無恐,在「維持現狀」的底線下,首度提出「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依違於李登輝的「兩國論」及馬英九的「九二共識」。儘管都是「中華民國派」,老李含混其詞「兩岸分治」,小馬的德國模式暗示三國演義「分久必合」,小英的「中華民國台灣」避得開「兩個中國」弦外之音嗎?
對內而言,蔡英文總統一再重複「中華民國立足台灣七十二年」,還是回到李登輝以「本土化」改弦更張蔣介石的「內地化」,彷彿又有辜寬敏「華裔移民國家」的影子,也就是美國、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所建立的「墾殖國家」(settler state)。這四個國家與英國結合為「五眼聯盟」,儼然是美國的國安核心,台灣內外又要如何自處?
一場高雄大火 燒掉執政者面具
2021-10-18 01:05 聯合報 / 荷世平/台大土木系教授(台北市)
蔡總統上任前開出8年內「興建」20萬戶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支票,圖為桃園市施工中的蘆竹2號社會住宅。本報資料照片
什麼是「不要臉」?不要臉就是指不知羞恥,就是為了自己,不做該做的事,故意做不該做的事,還不知檢討。當商人欺矇消費者或以假品充真品,我們說他不要臉;當學者拿假論文假數據欺騙學術界,賺取地位,我們說他不要臉。所以,當執政者只要選票和政權,卻不盡該盡的義務,待釀成大禍又不知檢討與進退,我們說他們不要臉。
有什麼可以制衡他們的?就是人民、輿論,就是看他們要不要臉!當他們未盡義務、傷害了人民基本的生存權、工作權等種種基本權利時,卻不知負責、檢討,他們就是不要臉的執政者。
政府有義務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其中包括人民生活基本安全之權利,特別是資本主義下弱勢族群的生存權。目前居住正義口號下的打房、社宅,照顧的是那些還有點經濟資源、住得起便宜一點的社宅的族群,說穿了就是普通收入的廣大的選民。真正的弱勢族群的居住權、居住「基本安全」的權利的保障在哪裡?政府有確實、努力在盡這個憲法所規定的義務嗎?
居住正義、轉型正義、薪資正義等口號和政策,都與廣大的族群、選票有關,與族群矛盾有關,只是選舉的面具,離社會正義核心遠得很!與選票無關的正義在哪裡?
以社會住宅來說,社會住宅已被神話為解決居住正義的萬靈丹,是社會正義的幌子。現在的社會住宅只是針對想住在一級都會區者的住宅補貼,是針對住在都會區領一般薪水的人,還包括年輕人,對真正弱勢族群沒有意義。即使對領一般薪水的人或年輕人,也無法達成居住正義。
社宅基本上違反經濟供需原則,跟一級都會區所吸引的巨大居住需求相比,社宅就算有再多的供給,也只是滄海一粟,當社宅價格被人為制定在所謂「合理」價格,最後只能回歸到抽籤,居住正義就變成了「居住抽籤正義」,我們只得到了抽籤權,得到了一點點的公平感、正義感!
弱勢族群的照顧是複雜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是執政者的義務和挑戰。但單就保障他們的「基本居住安全」,就有許多過去該做的,卻沒有作為。例如:一、政府可基於保障基本居住安全而爭取「排除人民居家重大危險」的權力,主辦並強制一級危老、鬼樓、鬼違建的更新甚至拆除,同時以真正的社會住宅安遷受影響住民;二、針對消防安全確實執法;三、針對無力執法或符合法規之「極弱勢之社區或大塊違建」,政府應提供基本安全防護,包括消防設備、設施或建物改良等;四、政府有對全民進行正確防災教育之義務,一是透過學校教育,另一是社會教育,這是早就該做、且要不間斷做的。方式包括電視廣告、公車捷運廣告、弱勢社區與大塊違建之消防演練等等。請教教我們,城中城火災、KTV火災時該怎麼避難?政府有預算播放一些形象廣告,沒預算播放這樣攸關性命的廣告?
高雄大火燒掉了面具,剩下什麼?執政者是選擇要臉還是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