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日報社論/物價上漲成最有感經濟傷害
◆ 聯合報黑白集/吳釗燮與陳柏惟
◆ 聯合報社論/大內宣密帳成為蔡政府濫權的工具
經濟日報社論/物價上漲成最有感經濟傷害
2021-10-08 03:30 經濟日報 / 社論
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2.63%,漲幅創八年半以來新高。一如我們先前的擔憂,疫情下的貨幣極度寬鬆政策所導致的物價上漲現象已逐漸來襲。
總體經濟良窳最重要的兩個指標,一是產出與其代表的所得水準,另一就是代表生活成本的物價水準。就產出而言,台灣今年經濟成長上看6%,表現優於全球,雖然內需服務業受到疫情管制的衝擊,但在疫情趨緩、解封可期,加上振興五倍券登場助威下,可望回穩挹注經濟成長,不需過於憂心。然而,經濟成長要能令人民有感,還須能反映在薪資所得的提升上,而這向來是台灣經濟最難達成的任務。如果物價平穩,不傷害所得購買力,人們尚可在可預期的未來下規劃經濟活動;但若物價持續上升、生活成本提高,則不僅購買力受到影響,也將打亂對未來經濟活動的規劃,造成有感的經濟傷害。
今年上半年,美國物價開始明顯上漲,甚至到超過6%的高水準,主要是去年開始的極度貨幣寬鬆政策所致。美國聯準會不斷以「暫時現象」來安撫市場人心,也宣稱只要供應鏈問題解決,物品供應充足,物價就可望回穩。事實上,全球供應鏈卡關的問題在下半年起日益嚴重,不但看不到緩解的跡象,甚至還是方興未艾,近日對通貨膨脹的隱憂已開始襲擊全球股市。
今年以來,作為全球重要生產基地的東南亞各國飽受疫情侵擾、停工嚴重,航運價格高漲數倍,晶片荒衝擊汽車製造等許多產業,這些供給面的衝擊已使全球經濟低迷不振。近來中國大陸能耗雙控、煤價高漲引發的限電危機更動搖了其世界工廠的地位,也弱化了透過大量生產以平抑全球物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大陸的煤炭庫存連今年度冬都嫌窘迫,因此危機實屬伊始階段,不容樂觀。長期來看,即使限電危機得解,因為能耗雙控政策及煤價高漲現象的不可逆,大陸過去的低廉生產成本恐再也回不去。
雪上加霜的是能源價格高漲。近來全球天然氣價格飆升,油價也上看每桶100美元。這兩項主要能源價格飆漲已多年未曾發生,卻發生在全球供應鏈卡關、生產頻頻受阻的今年,也無怪乎許多經濟學家已發出全球經濟可能重蹈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覆輒的警告。
對台灣而言,近來各種原物料成本上升,加上高度依賴進口的能源價格高漲,這些供給面衝擊對物價帶來很大的上漲壓力。就需求面而言,寬鬆資金本已大幅促進對房地產買氣,助長了價格提升;限期振興措施提振的買氣固然有助於服務業的復甦,卻也容易帶來因過度消費而助長的物價上漲壓力;最令人擔憂的是直接紓困的移轉性支付,由於未能同步促使產出增加,最易直接反應到需求增加帶動的物價上漲上。紓困與振興措施當然不可或缺,但政府必須體認物價上漲所造成的傷害可能較紓困振興政策的美意更為有感,必須預加防備。
這其中,兩年來漲勢未歇的房價最值得關注。儘管政府推動打炒房政策已近一年,住宅價格指數卻還是屢創歷史新高,民怨不斷累積。年中上路的實價登錄2.0政策顯未奏效,財政部長認為房價上漲「多是」成本因素,但既然不全是成本因素,「買氣」就是關鍵、也是事實。央行近日又推出「提高第二戶房貸利率」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並暗示效果「等同升息1碼」,只是市場普遍認為效果有限。
央行須知市場已經形成物價上漲的預期,這除了造成人民的有感傷害外,更已大幅推升房地產市場的「避通膨」買氣,使高房價擴大加重了傷害。面對資金豐沛、投資暢旺的市場,加上開始走貶的新台幣匯率,央行升息以抑制物價上漲,實利大於弊,既然維持物價穩定是央行天職,何不就痛快升息,學學剛剛升息以對抗通膨的紐西蘭央行。
聯合報黑白集/吳釗燮與陳柏惟
2021-10-08 03:28 聯合報 / 黑白集
外交部長吳釗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圖/陳柏惟辦公室提供
外交部長吳釗燮近日對共機擾台慷慨激昂喊出,台灣對陸將「戰鬥到底」。由於話說得狠,外媒覺得他像「國防部長」,而非外交部長。對此,國防部長邱國正回稱,吳釗燮自己的工作都忙不過來,不會取代他當國防部長。
吳釗燮大概是內閣中最會「罵中國」的部長。不論是國會報告、接見外賓、媒體受訪,或是寫推特臉書,痛斥對岸是他的日常。在民眾印象中,只記得他任內丟了五個邦交國,此外不記得他做了什麼建樹。更別提,他上月和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興沖沖赴美,談駐美代表處改名「台灣代表處」事宜,卻兩手空空而回,顯然時機和事態都算錯。
除了「反中」就沒其他台詞的,更厲害的人是立委陳柏惟。這位「3Q哥」上任以來,只會到處扣人紅帽。他痛斥退將陳廷寵的促統言論,還把陳廷寵姪輩的國防次長陳曉明叫上台,逼對方表態大義滅親。在實質的外交國防議題上,陳柏惟只留下一堆笑話,包括主張成立「內交部」,質疑大陸抽海砂是為開挖潛艦密道等。最近面對罷免聲浪,他還耍酷搞台語質詢,結果反弄得負評暴增。
「反中」不能只有口號,要問實力,要講戰略,要辨形勢。如果都像吳釗燮、陳柏惟這樣濫竽充數,如何讓人對「抗中保台」大業前景感到勝利在望?
聯合報社論/大內宣密帳成為蔡政府濫權的工具
2021-10-08 03:35 聯合報 / 社論
立法院即將審查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大內宣的預算再度引發爭議。 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即將審查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大內宣的預算再度引發爭議。民眾黨團總召邱臣遠與幹事長蔡壁如詳列了廿四個部會機關與所屬單位總共編列十八・六億元的媒體宣導經費。國民黨立委曾銘宗則指出,總統府、行政院主管院本部在內十二個機關、司法院、考試院及內政部等十八個部會主管預算,編列媒體宣導經費超過十一億元。蔡政府打造的內宣巨獸,經費東藏西藏,但在野黨立委仍摸出大內宣的兩本帳。
蔡政府失能失政,內宣巨獸卻越養越大,且擅長偽裝變形,連立委都無從一探真相。民眾黨和國民黨立委各自搜索蔡政府各機關的媒體宣導經費,得出十八・六億和十二億元兩本帳。邱臣遠與蔡壁如的統計,如以部會機關與所屬單位為主;曾銘宗的統計,則涵蓋總統府、司法院、考試院以及部分部會機關。兩本帳雖有部分重疊,但略作對照,即知在野黨對蔡政府的大內宣經費,仍難窺全豹。
以豢養「1450」的鼻祖農委會為例,曾銘宗指出,它編列了一・五億元的媒體宣導經費,居各部會之冠。相形之下,行政院主管單位包括行政院、國發會等十二個單位,總計也才一・九億元。但根據邱臣遠與蔡壁如的統計,農委會及所屬單位編了二・三億的大內宣預算,遠遜於經濟部及所屬的三・七億,以及衛福部及所屬的三・二億,在蔡政府裡僅名列第三。
一個農委會,兩本內宣帳,可能是計算基礎不同,也可能是小金庫曝光程度不同,預算隱匿情形不一所致。但許多國人可能更相信,對於屢因廣告預算不符規定遭到糾正的農委會來說,說它兩本帳可能都太保守;畢竟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兩大法寶,就是補貼與內宣。
但陳吉仲並非內閣特例。行政院長蘇貞昌就是「政務放兩邊、內宣擺中間」的領頭羊:不必做事,或不做正事,光用大內宣就能打造金光政績;否則也能迷惑民眾、轉移焦點,甚至扭曲政媒關係。而今的大內宣,已不止是立委批評蘇揆的「執政只剩出一張嘴」,更成了蔡政府對人民進行「認知作戰」的關鍵手法。
尤其,行政院開辦了「網軍中央廚房」,一手大內宣,一手帶風向;一邊操縱言論,誤導民意,一邊網軍出征,追殺異議。農委會的「1450」,比起行政院的「網軍中央廚房」,只能算是小巫。只要看行政院前發言人丁怡銘因失言風波下台旋又升任政務顧問,即可知道蘇貞昌的「大內宣成癮症」有多嚴重。
蔡英文總統上任前曾自詡將是最會溝通的政府;她還教年輕人「不用太溫良恭儉讓」,講三次政府沒聽見,「可以拍桌子」。但五年多過去,人們發現蔡政府的字典裡,根本找不到「溝通」二字;反而是在每年的政府預算書裡,為越來越膨脹的大內宣經費備妥銀彈。
最近金鐘獎揭曉,外界才知道《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等影集都領有「前瞻建設」的預算補助,是以「數位基礎強化」之名撥款,讓製作團隊建置高畫質硬體設備。這樣的經費支出,不循正常預算管道進行,卻利用前瞻特別預算補助獎賞政府屬意的團隊,等於是政府在大內宣之外,還拿公帑當錢包;如此暗渡陳倉,政府還能受誰監督?
民眾黨質疑政府大內宣預算「該編的未編」,如觀光局;「不該編卻編」,如促轉會和黨產會。這些,一則反映蔡政府施政本末倒置,二則凸顯它不惜挑撥仇恨、撕裂社會。當大內宣淪為濫權的工具,蔡政府也埋葬了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