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壓低房價為何徒勞無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7989/web/ 

◆  聯合報社論/接種致死,政府和高端須提出合理說明
◆  聯合報黑白集/重演的荒謬劇
◆  經濟日報社論/壓低房價為何徒勞無功?








經濟日報社論/壓低房價為何徒勞無功?


2021-08-27 04:0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房市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房市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立法院財委會罕見地在休會期間赴財政部考察「打炒房措施執行成效」,隨後又到中央銀行考察「選擇性信用管制執行成效」。財委會關心房價的作為讓社會耳目一新,並為立院其他委員會樹立了問政典範。

房地產價格高不可攀一直都是台灣無殼蝸牛族的痛。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第1季全國房價所得比為9.13倍,亦即平均家庭要工作九年以上才能付清房價。若以個別縣市觀察,台北市與新北市15.54與12.25倍的房價所得比更是高得驚人。年輕人面對高房價的殘酷現實,不僅生活上難以喘息,更影響人生與家庭規劃,是形成少子化現象主因之一。

雖然最近政府各部門齊心協力的「打房」獲得社會正面評價,不過嚴格地說,在各種壓抑房價措施中,只有禁止預售屋的紅單交易與實價登錄2.0對嚇阻房市投機心態稍有幫助。至於政府藉7月實施的房地合一稅2.0,以及央行先前推動的信用管制政策,想對房價產生立竿見影的壓制效果就恐怕會失望了。

財政部說明房地合一稅2.0實施一個月,房地產交易案件萎縮四成,所以看起來「打擊短期炒作已有初步成效」。而央行也認為過去除了信用風險管控,更進行14次的專案金檢,總裁因此對上漲房價感性地說「我總覺得這一波,比上一波來得小一點」。可是房地產交易的實情卻是7月份大台北地區信義房價指數竟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0.7%;台北地區房價並未因政府的打房政策而緩漲。

檢討起來目前政府執行打房政策是忽略了預期心理的運用,且過度相信租稅與信用政策的能耐,卻未正視住宅政策須配合國家整體的發展策略。過去政府推動房地合一稅1.0時有六個月的緩衝期,能讓市場有充分的時間形成預期心理,進而成為抑制房價的有效壓力。可是這次房地合一稅2.0從通過到施行僅短短二個月,市場反應措手不及,反而遏止房價向下螺旋進行的動力。顯然政府急於展現打房的決心竟抹殺了房地產交易需要時間醞釀的特性。

房地合一稅2.0的設計加重短中期房地產買賣的稅負,這樣反而讓持有者惜售,影響到房地產供給,房價自然也就無法回落。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亦是房價高攀不起的癥結。

我們若以四年前的房價負擔能力跟現在做比較,便可發現兩者其實相差不大,甚至平均還有些微改善。所以房價負擔不起應與作為分母的勞工薪資成長遲緩有關。這十年來台灣每人GDP年平均成長率為4.7%,但勞工經常性薪資與總薪資卻只有2.2%與1.7%的年成長率。勞工薪資成長過緩,房價自然高不可攀,而富人買豪宅保值的示範效果,讓房價要跌也很困難。所以合理分配經濟成長紅利,有效提升勞工薪資水準才是舒緩房價過高的重要手段。

決定房地產價格的另一特質就是位置因素。政府如果能重視區域的產業、交通、衛生、教育與活動機能的平衡發展,人們就不會侷限只想在特定地區生活,自然就舒緩都會區房地產的供需壓力,房價長期也就會趨於平穩。所以政府除了要在都會區推動社會住宅外,更要規劃台灣全島各個生活區與城鄉平衡的發展。

讓房價變得能夠負擔永遠應該是政府的優先施政目標。目前政府以財政及金融手段急就章地打壓房價,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充其量只是政治減壓的作為罷了。

我們呼籲政府應以全面性的社會建設來解決年輕人住的問題,而其中社會住宅、所得分配與區域平衡發展都是必須落實的重點項目。很可惜目前除了社會住宅稍有進度外,執政者似乎忽略所得分配與城鄉建設才是長期減輕房價負擔的王道。











聯合報黑白集/重演的荒謬劇


2021-08-27 01:4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地院審理「三中案」,前總統馬英九出庭。記者王聖藜/攝影


早年黨外人士諷刺情治機關不學無術卻任意栽贓,常舉馬克斯韋伯和左拉為例,說官員看到前者,以為是提出共產主義的馬克斯;看到後者名字有「左」,八成是鼓吹邪說。

國民黨出售三中案,檢察官要求判前總統馬英九重刑;理由是,他在審判前多次找律師演練避罪串證。但花錢請律師本來就是要證明自己無罪,當然須充分討論案情。難道一味附和檢方想法,搶著認罪,才不算串證?

另有週刊報導退伍軍官涉入「史上最大共諜案」,近日指控對象再加上前空軍司令沈國禎,說他五年前赴對岸打高爾夫,除在孫中山紀念大會聽習近平訓話,還與對岸國安官員見面。報導中引我「國安人士」說法,稱四月我發現共機刻意貼海飛行躲避我方雷達偵測,可能偵搜水下潛艦,「是誰提供對岸這些情資,值得細究。」

事實上,低空是地面雷達不易偵獲的死角,反潛機想偵測潛艦必須貼海飛行,只是基本軍事常識,放話者卻宛如發現新大陸。而沈國禎前往大陸,到所謂共機貼海飛近台灣,時間相隔長達五年。中南海若真如此魯鈍,美國何須為「中國威脅論」緊張?

馬克斯和左拉可以當罪證,多年後只剩下脫線鬧劇效果。把轉型正義掛在嘴上的政府,卻仿效當年的入人於罪,手段同樣拙劣,把荒謬劇演到最高點。











聯合報社論/接種致死,政府和高端須提出合理說明


2021-08-27 01:4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高端疫苗開打後,已傳出4名猝死案例,圖為高端疫苗接種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端疫苗接種三天,造成四名青壯者死亡及多例不良反應;這些事件除影響預約民眾的接種率,在野黨更要求應該暫停施打。指揮中心不為所動,聲稱不會叫停,進而提前公布高端第二劑的施打預約。蔡政府全心扶植高端,絕不可能為幾例失敗認錯道歉;但高端疫苗是全球首支採取「橋接」方式破格取得緊急授權的疫苗,就算不暫停施打,至少應由相關專家調查相關事件之因果,才能釐清外界疑慮,避免國民生命的無謂損失。

先前開放施打AZ和莫德納疫苗時,國內也發生不少猝死案例,其中AZ高達六百例。但高端的情況,無法與這兩者相提並論。原因是,其一,AZ和莫德納疫苗都經過完整實驗程序,取得世衛組織及多國認證;AZ因價格低廉,在一百七十多國有超過十億人施打。其二,AZ的高死亡率,主要是當時施打者皆為超高齡的長者,身體較為脆弱;而高端的施打者多為正值盛年的青壯族群,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進一步說,高端疫苗上架,是在全台人民眾目睽睽下經過三次黑箱放水,取得衛福部的緊急使用授權。其中,包括獨步全球的「免疫橋接」之投機取巧,包括無法露臉的專家以黑箱審查同意發給EUA,乃至最後在生產過程以不連續批號送驗封緘,食藥署再度放水。每一段過程,都留下嚴重的政治操作痕跡,也留給民眾偌大的疑慮。所有經國際認證的疫苗,在第三期臨床試驗都有多達三、四萬人參與;而高端的二期試驗人數不到四千,卻要打進數十萬人身上,這是其可靠性及安全性備受質疑的原因。

退一萬步說,假設高端疫苗研發的技術無虞,確能為接種者帶來保護作用;但高端在生產上的疏忽或政府封緘的草率,也極可能造成接種者難測的負作用。近日高端疫苗的猝死和不良反應事件,都集中在北部數縣市,被懷疑可能與高端某個批號的藥劑品質不良有關。對此,衛福部必須認真調查,並儘快公布調查結果。

這個推想並不是無的放矢。七月間,曾傳出高端在二L放大規模到五十L的生產過程中,有八成二遭到退貨,這表示它無法在量產過程維持疫苗品質的穩定和一致。同一問題,也曾發生在與高端採同一重組蛋白技術的美國疫苗諾瓦瓦克斯(Novavax)身上。該疫苗在三期試驗表現的有效率高達九○・四%,但在向美國食藥局(FDA)申請緊急授權時,卻因合作廠商的問題,使其大規模量產的品質無法維持,而遭FDA勒令停工,諾瓦瓦克斯只好延至十月再提申請。且看美國食藥局的鐵腕把關,對比我國食藥署的黑箱放水,正是「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之別。也難怪,陳時中對於三天四死一事無動於衷。

不同技術的疫苗產品,可能引發人體的不同反應或病變,這是政府有責任預警與說明的事。開打前,指揮中心曾說打高端會有「眼壓高」和「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實際開打後,首日多人有不良反應,陳時中又呼籲有慢性病及身體狀況不穩定的人別打。及至猝死案例相繼發生,陳時中卻企圖用吸毒、肥胖、心肌梗塞等理由搪塞,死者家屬顯然無法接受。其中真相,包括先前諸多施打AZ致死的事件,政府有必要請專家調查,儘速作出客觀的分析和解釋。

三月間,丹麥在施打AZ疫苗後出現兩起血栓案例,其中一人死亡,該國隨即宣布暫時停打AZ。一個月後,更宣布永久停打。台灣的情況,或許不能和丹麥完全類比;但一個政府是否以人民的生命為念,在此已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