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第一與唯一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416/web/ 

◆  畫中有話/無薪假 誰來解
◆  防疫決策不敷衍 要便民更應務實
◆  仇中聯美,錯失外交籌碼
◆  補教未解封 問疫苗何時夠
◆  充滿貓膩、未知與期待的疫苗預約平台
◆  民之所好 危老屋的第三條路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第一與唯一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第一與唯一


2021-07-09 01:29  聯合報 /   張俊哲(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在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第一與尋求唯一所愛的旅程,經常是孤獨的。然而只要啟動旅程,就有希望。 圖文:陳佐才/張俊哲


首先,我很誠實地跟大家說:我沒買過捷安特腳踏車,甚至不太記得曾否騎過捷安特。不過,日前捷安特執行長羅祥安對應屆台大畢業生的線上演說,從六月底迄今不到兩周,我至少已聽了四遍:第一遍為線上首播;第二、三遍為重播,分別和研究室與新生專題的同學一起聽;第四遍用來補作演講筆記。聽這麼多次的原因無它,只因言之有物,獲益良多。其中,又以「不求第一,要作唯一」的論點最為精彩,直到今日仍在腦海餘波蕩漾。

其實這個論點只被講不到兩分十五秒,然而我卻深受感動。在聽第二遍時,我馬上想到:要奉「不求第一,要做唯一」為行動圭臬,恐怕有「知易行難」的挑戰!對長期活在長輩期待、同儕壓力、經濟困境的年輕人,不僅早對「第一」無望,還要鼓勵他們喜做「唯一」,實屬奢求。回想自己在年輕時若遇相似景況,也一定只想說:「謝謝收看,別煩!」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可乾脆暫時兩手一攤,坦承無力拚第一、做唯一,但千萬不要做「唯一的失意者」。請趕快找好朋友或師長聊聊,把苦水吐一吐,聽聽安慰,或能克服接納自己的障礙。接納了自己,才有動力重啟「第一」與「唯一」的探索。

另外,「不求第一,要做唯一」雖蘊含不隨波逐流的美意,但也很可能落入畫地自限的窠臼。例如,在數千萬的物種當中,不難擇其一而專,成為全球研究該物種的少數,甚或唯一。然而若自恃「唯一即第一」,卻缺乏認真的態度,以及踏實的行動,只會自吹自擂,又有何意義?反之,近期遠古甲蟲的新發現,倒為「扎實的唯一」,提供有力的見證。長話短說,科學家運用高科技,在恐龍先祖糞便化石中找到甲蟲新種,由其所處的環境條件,可推估二億三千萬年前的食物鏈解開地球生態變遷之謎,提供重要線索。這樣原本看似冷門的研究,卻提供了宏觀震撼的論述,且被熱門的國際期刊專欄肯定。「認真做唯一」得到實在的回饋,相信在業界也不乏其例。

我深信「第一」與「唯一」非僅不相斥,甚至相輔相成。「第一」可怕之處在於奪冠的壓力,以及得不到第一的痛苦。建議先掙脫要得第一的綑綁,然後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第一,方能享受真正的成就感。至於唯一」,建議即日起積極找尋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和主題,邊學邊找,「唯一影像之浮現,指日可待。不過,若您有興趣的工作已落在公認的熱門領域,也請當仁不讓。「喜做唯一並非要人往冷門鑽,乃是鼓勵勇於聆聽自己。如同行筆至此,我已將演講聽了第五遍。沒有人逼,我只是喜歡聽,並想更精確地掌握內容,作更深度的思考,為讀者負責。很幸運地,第五遍讓我在「求第一」與「做唯一」之間找到了橋梁,那就是—「真誠」。











防疫拚經濟 微解封的共存、創新


2021-07-09 01:48  聯合報 /   吳怡彥/大學教師
三級警戒鬆綁,主要在舒緩內需型產業的壓力。餐飲場所有條件微解封,若能在確保防疫情形下,對餐飲業者業績將有所提升。記者林俊良/攝影


五月中旬,台灣進入三級警戒,之前對照於世界疫情嚴峻的歌舞昇平,彷如昨日雲煙。國際間主要經濟體歷經數月困頓固守,加上疫苗陸續到位,經濟需求復甦動能強勁,連帶推升台灣出口導向產業之營收;對比當前內需型產業,諸如餐飲、交通、觀光、百貨零售業等陷入泥沼,惶惶未知所終。伴隨這些負面訊息而來的,不僅是每日確診數字持續攀升噩訊,還有缺水缺電的不確定感與不安感,幸而六月梅雨鋒面暫解缺水之困。

儘管缺電問題伴隨出口導向產業用電需求攀升,加上台灣進入夏日用電高峰而難見舒緩;單日確診人數在五月底加上校正回歸超過五百人後,大體上疫情仍在嚴格管制流動下獲得控制。數次延長三級警戒下與疫苗零星到位後,指揮中心於八日宣布適度放權於地方政府有條件鬆綁。固然三級警戒再次延長至七月廿六日,但這樣的鬆綁已然是諸多內需產業的殷殷期盼。

細究此次鬆綁,主要在舒緩內需型產業的壓力。餐飲業方面,在符合指揮中心指引下,開放餐廳、傳統市場及夜市、百貨賣場及美食街得以內用;觀光遊樂業、國家風景區、國家公園、文化園區、休閒農場等景區,則在全程佩戴口罩、落實體溫量測、保持社交距離下得以開放;而國內旅行團則規範含隨團服務人員最多九人,且須符合前述相關管制作為。

就餐飲業者與景區商家而言,這些鬆綁,增加國人流動與消費機會,可舒緩其迫切之經濟壓力,也可一解國人窩居多日的鬱悶。然而對於旅行業者而言,旅行團限制在含服務人員九人以下,大幅翻轉過往國旅走低廉大衆旅遊之模式。對於一般旅遊社立即的助益相當有限,但對於已與社區或部落緊密連結,創造特色遊程產品,具有藍海優勢得以區隔市場的旅行社而言,是很大的機會!不同於之前帛琉旅遊泡泡的短與淺,慢與深度才是後疫情時代旅遊產品的賣點!

作家老舍曾說「聖人有云,好死不如賴活著」,這也是當下國人對於疫情的心境。而對於政府而言,放與不放,都是兩難。指揮中心漸進式的鬆綁並放權於地方,探試狀況的「動態式調整」,這部分須予以肯定。真要說問題,在於分權狀態不明;因相關鬆綁產業或地點,有屬於中央管轄、有屬於地方管轄,在地方政府得視防疫需要因時因地調整上,如何中央與地方合作,需要更清楚的指引,方不致防疫期間中央與地方常見的口水仗。

固然也有反對者擔憂,是否會同先前放寬機組員居檢成為防疫破口,但如同以色列與英國面臨確診人數回升仍放緩生活管制般(當然台灣疫苗也需盡速到位),歷經近兩月的三級警戒,台灣當能逐漸尋得均衡。與病毒共存,當是下個階段必面臨的議題。











民之所好 危老屋的第三條路


2021-07-09 01:59  聯合報 /   蘇南/雲科大營建系及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台北市)
目前台灣住宅約九百萬戶,其中屋齡超過卅年以上約有四百萬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七日下午三點到八日早上七點多,花蓮共發生十四次地震,嚇壞人!中央氣象局說,這兩天還會有規模三到四的地震,若超過規模五以上,不排除會有更大地震。

目前台灣住宅約九百萬戶,其中屋齡超過卅年以上約有四百萬戶。台北市屋齡四十年以上老宅比例達四十點二%,常見的加強磚造公寓,耐用年數僅約五十五年,如若發生大地震,老舊公寓恐有結構安全的疑慮?另外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前興建的大樓,因係採用當時舊建築技術規則法規設計,耐震能力是否足夠,也令人擔心

四月十八日花蓮發生規模六點二地震,去年四月十八日花蓮六點三強震。還有一○七年二月六日的六點二地震,造成十七人罹難。另,今年六月廿四日凌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屋齡四十年十二層之香普蘭大廈南棟突然瞬間坍塌,造成五十四人死亡,八十六人失蹤,凸顯集合住宅建築之老舊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其實都會區有很多住戶,都想要老屋更新、重建,地震來時就不必忐忑不安。問題是,因為現在住宅公設比已經從以前新建時的五至十%,提高至目前建築技術規則規定的卅至卅五%左右也就是拆除老屋後重建新屋之室內專屬空間」,將會減少廿%左右,都會影響重建意願

雖然透過「都市更新」重建可把建築物「容積率增加五十%(上限),但那需七、八年時間,因為土地產權整合曠日廢時,可能還分不回原來地面層之店面。若走「危老條例」重建,或許可「一坪換室內一坪」,問題是,需建物及土地所有權人「全數」同意才可,何況分回來的「土地面積持分」或許會少掉一半以上,利潤有很多被建商、都更公司、危老團隊賺走。

建議要從新冠肺炎傳染得到啟發,建築物不一定要以「大量體」集合住宅來改善都市景觀,因為需要向主管機關申請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程序很複雜!

筆者建議,為避免「群聚」及節省能源,及有更好的空氣、採光,若能另訂前述都更制度、危老條例以外的「第三條道路」鼓勵政策、法律制度,使原來的低矮連棟建築住戶,可取得約廿%以上容積獎勵,彌補新法規增加的公設比」,使能一坪換室內一坪」,甚至還可以把多蓋出來樓地板,拿去賣取回建築費用,相信是「民之所好」。












充滿貓膩、未知與期待的疫苗預約平台


2021-07-09 02:02  聯合報 /   邱元平/自由業(新北市)
政務委員唐鳳推出疫苗接種預約平台,民眾反應熱烈,有超過百萬人湧入登記,但現階段其實沒有開放本島預約開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後,便吸引民眾轉發相關訊息並參與。不過,很快就發現這只是登記意願,不是預約疫苗接種,於是出現批評聲浪。此事大有貓膩。

明明說要從金馬澎開始試辦,當天平台首頁只寫「第○一期開放登記對象:第九類…第十類…」,沒有任何只在金馬澎試辦聲明,這有點諷刺。因為一九二二作為疫情專線,本該解答人們對疫情的各種疑問,結果卻讓官網只做疫苗登記預約,甚至還會讓人產生誤會與混淆。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根本是刻意操作,因為這樣有很多好處。

第一、轉移媒體與民眾焦點,讓大家注意力,從特權疫苗、疫苗乞丐與「詠春疫苗」,轉到登記預約平台上,讓不滿怒火暫時降溫。第二、營造集體期待心理,不管民眾知不知道登記和預約並不相同,總是會有不少人抱著「有登記就有希望」心情,這樣參與的人才會多。第三、造成既成事實,讓各地方都轉用單一預約系統;第四、可檢驗網路訊息流動軌跡,對於追蹤、標示群組,甚至個人都有幫助。

其實這個系統還是有優點,包括讓指揮中心看到民眾意願與區域差異,能降低每次疫苗分配的困難,也能夠較為精準;其次也能減少醫護人員枯等窘境,以及基層造冊聯繫的辛勞;也有機會加速往下開放,提高施打率等。但這些好處是否能實現,恐仍有變數。

當然對穩定民心也會有幫助,就像之前口罩系統一樣,會把實體人龍變不見,全都改成網路排隊。且在每周三收單前,民眾可互相關心登記了沒、猜下周可能會打哪種疫苗。等簡訊就像去年等各種券開獎,收到的會很開心地去預約,順便「驕傲一下」。其他人看到就想說「那我就乖乖等吧,反正總會輪到我…。」

其實這系統有這麼多好處,是因它解決許多因疫苗不夠衍生的問題。所以這個系統還是值得期待,但期待之後,會不會落空則未可知,因為很多未知與問題,早就被整個流程的複雜性,及討論與批評聲浪掩蓋。包括原本地方政府運作多時的預約系統,及鄰里通報關懷,一旦都派不上用場後,會不會引發新問題?各縣市政府是否真的都願意採單一窗口,而不爭取雙軌並行?對於登記後遲遲等不到通知,又會有多少人將失去耐心?

另外,等到本島開放到第十類時,勢必有數百萬人完成登記,就算扣掉不符資格者,考量目前施打量能,屆時恐怕收到第一批簡訊通知者都會集中在第九類,之後才開放…;這其中依然有很多會由人為定義,但外界不一定能清楚看見的規則。

所以這段時間,指揮中心更要注意資訊透明,也要讓民眾能從系統上獲得一定程度訊息回饋,否則恐怕一九二二接線人員擴充再多也不夠。某年總統大選,打響「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口號。但築夢還是要踏實,才會有信任相隨,也不用一天到晚澄清假訊息了。













補教未解封 問疫苗何時夠


2021-07-09 02:09  聯合報 /   邱世長/教(新北市)
疫情三級警戒延續,不少補教業者直嘆快撐不下去。記者林俊良/攝影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三級再延到廿六日,「微解封」鬆綁民生飲食育樂等相關行業,但不包含與家長息息相關的補習班與安親班,家長仍要繼續兼顧事業與家庭,小孩要置身何處?蠟燭兩頭燒,台灣疫苗何時才足量,讓大家恢復正常生活?

網路盛傳一張哏圖,「開學前」教師笑口常開,家長則是面無血色,因為小孩在家中作亂;「開學後」,家長是笑逐顏開,老師則是破口大罵,因為小孩在學校作亂!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也是疫情受害者。原本期待的暑假,變成「居家放假」,這場不像暑假的暑假,讓學生悶悶不樂!

疫情不僅造成官員苦惱、家長操煩、學生無聊;台灣的經濟發展,百姓的民生問題,更是大受影響,衍生的社會治安等問題,更不容小覷。何時才能再見曙光?答案還是疫苗!

只要台灣擁有充足的疫苗,國人的疫苗施打率至少能達到六成,台灣當前的百業蕭條,就能重見天日,民眾也能再展歡顏,重新就業,台灣也能再次展現生命力。













仇中聯美,錯失外交籌碼


2021-07-09 02:12  聯合報 /   王晨鐘/退休外交人員(高雄市)
在美中較勁中,台灣仇中聯美錯失外交籌碼。歐新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五日晚間,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及德國總理梅克爾舉行視訊峰會。這是繼美國總統拜登與 G七國家領袖峰會,稍後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亭峰會後,另一場令人矚目的峰會。這一連串峰會令世人眼花撩亂,但是觀察家卻從中清楚地看出,什麼才是「外交」。

習近平上任後,先後提出「新型大國關係」,及「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每句話都深深踩在美國痛腳上。

拜登上任後,一方面繼承川普抗中基調,另一方面卻改採多邊主義聯合其他大國共同制中。於是上演「美日二加二」、日本首相菅義偉訪美、G七峰會、美俄峰會等戲碼。成功地發表聯合公報,強調「台海和平及穩定的重要性」,反對任何可能升高緊張情勢,傷害區域穩定的片面行動。並對新疆維吾爾人權表示關切。表面看來,中共一時間陷入四面楚歌的不利局面。然而,這些大國內心卻各有盤算;表面上呼應美國主張,私底下卻不放棄在中國大陸的利益

二戰後,法國戴高樂總統建立獨立外交傳統,尤其要擺脫美國影響,因此雖然參加北約,卻退出軍事同盟。在歐洲事務,更是與德國結為軸心,力抗美國干預歐洲利益。德國戰後積極發展經濟,統一後成歐洲經濟領頭羊,有責任帶領歐洲與最強大經濟體合作。當中國大陸成第二大經濟體後,德國必須與中共維持良好關係。

事實上,G七峰會期間,法、德在對中態度上已語帶保留。只是礙於拜登親自到訪,盡力正面回應。此次與習近平舉行視訊峰會,就是為法德基本態度做最好註解。峰會中,馬克宏表示,法國致力以務實態度繼續推進和中國合作,支持達成歐中投資協議並願就 WTO 改革應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和中國溝通。梅克爾則稱,歐中關係非常重要共識及合作領域多,應相互尊重,加強對話減少分歧。德國支持儘快召開雙邊領導人會晤,期盼雙邊投資協定儘快獲批。

另方面,俄羅斯外交手腕更高明。普亭明知拜登來訪,是為了分化俄中關係,不希望俄中結盟共同對抗美國的西方反中聯盟。但是普亭仍與拜登把手言歡,使美國對克里米亞烏克蘭情勢三緘其口

更甚者,六月廿八日習近平與普亭舉行視頻會談。事後中共公布《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續約聲明表示:「中俄徹底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互不存在領土要求」。俄羅斯深知美中矛盾極深,雙方都急於尋求盟友在此情形下,俄羅斯自然待價而沽,設法從中獲利法、德又何嘗不是如此

外交工作要旨,就是不論大國或小國,都要審時度勢,利用各國利益的交集或矛盾,設法從中獲利。反觀台灣,蔡總統執政後,在美中較勁中,仇中聯美錯失外交籌碼,如此作為能稱「外交」嗎?














防疫決策不敷衍 要便民更應務實


2021-07-09 02:14  聯合報 /   蕭思源/自由業(苗栗市)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再延長三級警戒至7月26日,但也宣布許多微解封的鬆綁措施。記者潘俊宏/攝影


指揮中心做了一個既解封也沒解封宣示,三級警戒延至七月廿六日,放寬某些限制,但又強調各項這不能、那也不行的規定。

記者會上各部會分別說明防疫業務內容,看似局部解封,但原來防疫規定依舊,若出問題,那就不是自己部會的責任。

現代公務員不應該如此畏事怕責任,從中央各部會所做說明,好似解封是順應民眾要求,若再爆發疫情,那是消費者、業者沒按規定,或說地方業務執行者沒盡到責任。現在中央防疫作為,盡是用這種態度做決策,難怪下層公務員無奈,依指示辦理就好。

一位好同學為到北榮回診,自苗栗搭車一日往返。他說中午雖見賣便當者,但防疫規定餐廳不能內用,戶外不准進食,買了便當不知哪吃;餓著肚子五點回苗栗家門方進食。這就是現在政府決策的典型態度,完全不考慮民眾事實所需。

防疫需要每個人都懂得自律,政府防疫決策一定要從便民著眼,且要務實可行;過多細節規定,只為了防範少數不守規定者,卻縛了社會大眾手腳,本末倒置,存著不可取的敷衍卸責心態。













畫中有話/無薪假 誰來解


2021-07-09 02:15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新冠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昨宣布三級持續兩周,但部分行業微解封,希望為死水一片的內需找活路。

勞動部資料顯示,無薪假人數持續上揚,微解封能否幫勞工及商家走過低迷?主事者若仍執意防疫滴水不漏,上市場要排隊掃實聯制的新生活一日不退,即便一波波紓困,無薪假難題也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