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會出現金融危機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372/web/

◆  聯合報社論/政府別只想著權力,想想人民生計和健康
◆  聯合報黑白集/蘇揆,他們都想工作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會出現金融危機嗎?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會出現金融危機嗎?


2021-07-08 00:0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野村證券認為,台灣未來三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的風險分數皆僅次於美國、德國與日本,高居第四位;央行則表示,台灣總體經濟良好、金融產業健全,並無金融風暴疑慮。(本報系資料庫)


野村證券在新加坡的總體經濟研究團隊最近展示其追蹤40個經濟體金融危機預警模型其中,無論模型變數是否增加利率氣候變化風險台灣未來三年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風險分數皆僅次於美國、德國與日本,高居第四位

消息一出,中央銀行立刻發布新聞稿嚴正駁斥。央行認為該研究的金融危機定義與傳統界定不合,台灣金融指標上升是出現結構性因素,但因具備基本面支撐,並不表示系統性風險上升。相反地,台灣現在總體經濟良好、金融產業健全,因此並沒有出現金融風暴的疑慮。

台灣未來三年真的不會出現金融危機嗎?這是一個「價值不菲」的問題。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什曾說,「危機要花比你想像還要長的時間來醞釀,但危機的發生比你能想像的時點快了許多。」民國 97 年(2008年)發生世界金融海嘯時,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學家曾統計其先前38年間各國發生的金融危機,發現每年平均有3.2次銀行危機5.5次貨幣危機1.7次主權債務危機,另有特殊的雙重三元危機意即當今各國出現金融危機早已是常態」。

若是發生金融危機,必然會惡化經濟波動,需要耗費國家龐大資源來解決。台灣過去金融重建,花了2,841億元處理56家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政府管理金融機構首要工作便是避免危機發生。民國 97 年(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後,G20要求各國推動總體審慎監理與預警、強化巴賽爾協定的資本與流動性要求,並推動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監理與壓力測試,目的就是希望降低系統性金融危機發生機率

IMF曾歸納銀行發生危機的前兆,包括大量短期外資流入、國內信用過度擴張卻缺乏有效風險管理、實質經濟活動開始放緩,以及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等。至於亞洲危機,還有實質有效匯率及外國負債等兩項因素。國內信用快速增加且外資流入創造經濟榮景,經過「明斯基金融不穩定週期」轉化進入經濟衰退,匯價卻過度高估,就容易發生金融危機。所以,野村證券預警模型的基本結構尚屬正確,預警期間長達三年,自然就有「反向」預測概念;關鍵指標正偏離過高,就預言未來發生風險的機率也逾高

央行反駁野村的預警,立基於台灣經濟與金融現況良好。最近除內需受新冠疫情影響及物價上漲率稍高,台灣出現金融危機的機會確實渺茫。相對於央行滿意當前現狀,金融預警模型卻採取了「樂極生悲」的哲學。以國發會認定的景氣循環為例,台灣過去14次景氣循環的平均期間為53個月,其中擴張期38個月而收縮期15個月。最近第15次循環自民國 105 年(2016年)2月起,迄今成長超過60個月而尚無衰退跡象,已成為民國 55 年(1966年)以來最長的擴張期。但沒人能預言此榮景能持續多久,至於野村預警三年內會出狀況,也就不宜被斷然否定。

華爾街投資人目前最擔心的,就是美國股市長達12年的牛市何時戛然而止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今年連續超過10%的年增率,也讓人擔心房地產是否泡沫化。如果明年聯準會(Fed)升息政策不當,加上氣候天災人為衝突,資產價格泡沫被戳破,金融與經濟間發生惡化互動的向下螺旋,屆時台灣經濟榮景能否持續就令人存疑。

預警台灣在三年內可能面對的金融風險,其實只是提醒大家目前的榮景處於歷史高點,經濟下行的機率將愈來愈高。民國 85 年(1996年)沒有人看到次年的亞洲風暴,而民國 95 年(2006年) IMF 竟還奢言全球金融穩定。所以,我們面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正確態度應該是「謙卑」,「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才是政府面對當前世界金融環境應有的準備。











聯合報黑白集/蘇揆,他們都想工作


2021-07-08 00:3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本報資料照片


外傳民進黨內有人醞釀倒閣,備用人選陳建仁、顧立雄等已在牛棚熱身。總統府隨即否認這項傳聞,閣揆蘇貞昌則回應說:「我每天都想工作!」身為行政院長,蘇貞昌把「想工作」答得那麼誠惶誠恐,聽得出他很不想走。

蘇貞昌可能不知道,關於「想工作」這件事,許多民眾跟他有志一同,甚至比他更殷切。主計處剛發布五月失業率,飆升到四・一一%;五月丟掉工作的人即多達十二萬餘人,六月的數字若出來一定更慘。這些人,哪個人不「想工作」?

除了失業者,目前實施「無薪假」的企業多達一千三百多家,影響的人數達一萬三千多人,重災區是住宿和餐飲業。這些無薪假的勞工,每個人都很「想工作」,他們的僱主也都很希望早一天開始恢復工作。但是,他們目前只能看政府臉色,癡癡地等官員作出決策。

蘇貞昌「想工作」,想的是自己的大權可以在哪裡施展一下,擺一下臉色給誰看,撒一下公帑以示恩惠,讓屬下作個哏圖幫自己吹一下政績。但一般民眾「想工作」,只是希望每天能夠正常上班,賺錢養家,過個有尊嚴的生活。這是不同的「想」。

更別忘了那個「想」字。蘇揆被稱為酷吏」,原因在他長於執行之嚴厲,卻忘了思考對人民尊重。趁著還有工作,請多想想這點。













聯合報社論/政府別只想著權力,想想人民生計和健康


2021-07-08 00:3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長柯文哲為避免「餓死的比病死的多」許多夜市陸續「微解封」。本報資料照


下周一有沒有可能「微解封」,取決於未來幾天的疫情發展,目前朝正向發展的機會很大。主要原因,除每天新增確診案例已連續數日低於五十,幾個大型群聚感染已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三級警戒導致民間日常經濟活動嚴重受創,再不適度解封,許多企業攤商難以支撐。蔡政府的防疫措施,向來以自己的控制便利為第一考慮,甚少顧及民眾的感受;經過兩個月的衝擊與悶燒,官員得換換腦袋了。

疫情延續一年半,去年觀光民宿業已有過一波倒閉潮;有些勉強撐下來的,碰到這次的三級警戒,仍只能宣告投降。在三級警戒的嚴格管制下,一般上班族可以選擇在家工作,但許多必須面對面服務的攤商、夜市和餐廳業者,則迅即受到嚴重衝擊。許多市場或夜市攤商生計受到影響,不少藝文工作者或表演團體難以為繼,許多臨時工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下一餐在哪裡。因此,當行政院長蘇貞昌還在誇稱台灣經濟基本面多好、股市還在如何創新高,他表現的就是「何不食肉糜」的態度。

基層民生經濟的困頓,還只是浮出表面較易觀察的部分。政府決策更常常怠忽的是,兩個月近乎禁足的生活,對一般人民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多大的損傷。例如,所有民眾都因缺少活動而體能下降肌力流失都因長期戴口罩導致換氣不順氧氣濃度不足。由於不上班、不上學的人變多,家中同居生活情況變得複雜,因而滋生的口角、暴力或憂鬱也在上升。這些,或許不像生計受困那麼顯而易見,卻間接影響到每個國民的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尤其是青少年世代。

不要以為「正常生活」是小事,《經濟學人》最近就外出、辦公、購物、交通、運動等指標評估全球五十國人民的「正常指數」,台灣在所有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僅略高於馬來西亞。台灣的總體正常指數評分僅四三・七分,比起列名榜首的香港九六・三及紐西蘭的八七・八,簡直天差地遠。在三級管制下,別說看電影、觀賽事、欣賞藝文活動成了禁止事項,許多公園和運動設施都被封鎖,在人煙稀少的山徑走路也得戴口罩。蔡政府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管制手法,除了耍官威和方便管理,有任何為人民福祉和健康設想的用心嗎?

蔡政府和陳時中團隊的一大特色,就是各種權力一把抓,滴水不外漏;無論外界有什麼不同意見,始終充耳不聞。而一旦出了問題,這個團隊也有絕佳的本事推、拖、拉、扯,總能保持責任不上身,愧疚不上心,黑箱內情不外漏,並繼續在那裡假裝指揮它指導不動的大局。從疫苗採購及施打、疫情篩檢和追蹤、口罩國家隊到疫苗國家隊的神話建構,無一不如是。那麼多民間團體希望購捐疫苗,蔡政府還大剌剌說這需經過它的恩准;明明現有疫苗絕大多數仰賴外國捐贈,蔡總統還堂皇宣示七月底施打率要達到兩成五。戲裡戲外,矛盾極了。

無法讓人民過正常生活的政府,是不合格的政府。為了防疫,人民必須犧牲某些便利,這難以避免。但這絕不是說,政府可以隨便藉此限制人民的自由與便利,卻又不負起相對的責任。過去一年半來,台灣人民節制地遵守防疫規範,自行保持社交距離,乖乖排隊領口罩打疫苗,認真當政府的「順民」。但一年半來,台灣的正常生活水準倒居全球倒數第二,我們的防疫韌性跌到全球末段班,死亡率則是全球兩倍。如此不成比例的表現,蔡政府對得起台灣人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