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戰略思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青壯世代將成疫苗之亂最大受害者
◆  聯合報黑白集/現在政府不必被監督?
◆  經濟日報社論/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戰略思維






經濟日報社論/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戰略思維


2021-06-19 01:4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發表文章指出,「中國要承認,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下,中國管不了人民幣匯率。」換言之,人行最終必須放棄匯率目標,人民幣匯率最終將由全球所有市場的偏好、預期、交易來決定。

中國金融當局釋放出上述信息,一方面是為近期以來人民幣的持續快速升值提供背景說明;二來也許更重要的是正式宣布人民幣不再有匯率目標,不再掛鉤美元或以美元為核心的一籃子貨幣;人民幣匯率將完全遵循市場經濟,由全球依市場規律來決定。換言之,這也等於預示了人民幣國際化將以更快的步伐向前推進。

人民幣國際化無疑是美中金融博弈貨幣博弈核心部分。近期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持續升值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從美國的角度看,這是近年來美國持續採取高度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美元持續走貶弱化下的必然結果;就此而言,這是人民幣的被動升值。從中國的角度看,則是因為美元流動性過度泛濫,終於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開始迅猛上漲,為了避免輸入性通貨膨脹,中國對鋼鐵的出口,以人民幣升值的方式將通膨輸出或把通膨向美國反饋。

當然,這是因為中國具有向外轉嫁通膨的條件。中國身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愈來愈多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已居於壟斷地位;由於疫情在同為製造工廠的印度、越南肆虐,大批訂單轉至中國,更強化了中國的轉嫁條件。因此,現階段的人民幣持續升值,除了是因應當前國際通膨大形勢的必要手段,亦正好藉此放開長久以來的匯率目標,讓人民幣國際化跨出關鍵的一大步。

從戰略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是民國 97 年(2008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做出的重要戰略決定。當時中國與美國逐漸走向全球大博弈的形勢已初現徵兆,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半年之後的民國 98 年(2009年)3月,時任人行行長的周小川連續發表三篇文章,針對國際金融國際貨幣提出深思與建議。文章中針對的當然是民國 60 年(1971年)美國單方面毀棄布列敦森林會議的承諾,宣布美元不再與黃金掛鉤,讓美國因此擁有了獨占性的印鈔權,並因此發展成了一個美元霸權

這樣的國際金融及貨幣體系當然不能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因此大國如日本與歐盟等乃自謀生路,致力推動本國貨幣國際化。此舉當然為美國所忌並進行打壓,日圓國際化顯然並不成功,歐元國際化也走得相當艱辛。對中國而言,明知此路難行,但顯然別無選擇。

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大體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基礎工程,包括與各國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推進人民幣跨境結算,建立香港、新加坡及倫敦三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 SDR 貨幣籃子正式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等。二是「去美元化」,分別與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國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避開美國主導的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中國建構自己與某些國家之間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類似「去美元化」的動作也在歐盟及許多國家中進行。三是研究發展數位人民幣e-CNY),這是一種以區塊鏈技術設計「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正在若干城市試點,成熟後將正式向全球推出。

扮演一種國際貨幣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包括國家實力、國家信用及國際流通。美元一開始無疑同時具備三者,但在民國 97 年(2008年)之後,國家信用已大幅流失,由於始終未出現強勁的挑戰者,故美元霸權仍能主導全球。中國的人民幣姿態雖低,步子卻走得穩實,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而言,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對全球而言,卻是各國在美元之外的另一選擇。展望未來,美中貨幣對決終有登上擂台之一日,這一天看來已在接近之中。













聯合報黑白集/現在政府不必被監督?


2021-06-19 01: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記者曾吉松/攝影


綠營去年發明了「順時中」一詞,簡直比符咒還好用,一切望風披靡,人們也就相信政府「超前部署」是真的。但五月以來增加了一萬多人確診,陳時中的光環已經變塵土;他還在那裡作「不壞金剛」狀,就顯得很荒謬。

比方說,十幾萬名政府人員被排定優先施打疫苗,許多和疫情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也在列。對此,陳時中竟以事涉《個資法》為由,拒絕公布名單。這是騙肖ㄟ吧!政府施政必須接受監督,若《個資法》能拿來當擋箭牌,那麼「好心肝」的接種名單為何一夕就被抖出來?民間不能有特權,官員的特權就該受到保護嗎?

陳時中裝聾作啞的本事,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在野黨立委往往被他唬到舌頭打結。例如,他扯來扯去,把「三加十一」的決策推給別人又扯回自己,最後卻以「沒有會議紀錄」推掉所有責任。試想,如果真沒有會議紀錄,衛福部是根據什麼發文給航空公司就算沒公文,也有人負責打電話吧

這些帳絕不能等來日再算,因為明天的口罩擋不住今天的病毒。如果「沒會議紀錄」能被接受,那麼政府同意高端不做三期試驗,也將變成無頭公案;不安全的疫苗打進國民身體,也就不會有人負責。

重大決策沒人認帳,也沒紀錄,現在政府都不必接受監督了嗎?











聯合報社論/青壯世代將成疫苗之亂最大受害者


2021-06-19 01:3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政府錢、權一把抓造成疫苗之亂,僧多粥少的結果,民眾已失去選擇疫苗的權利。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這波疫情已有近一萬四千人確診,五百多人死亡;而台灣唯一賴以徹底解決疫情的疫苗,則從購買、排序到施打都發生不同狀況的混亂。除了訂購及產製疫苗游移失策,加上特權私心作祟,使得政府原應充裕供應的疫苗變成必須嚴格排序列管。僧多粥少的結果,民眾已失去選擇疫苗的權利;若依此狀況發展下去,疫苗之亂的最大受害者恐將是台灣的青壯世代。

衛福部長陳時中聲稱,十月底前將讓六成民眾至少施打一劑疫苗,亦即,約一千四百萬人接種。但如此龐大的疫苗從何而來,則完全是未知數。儘管政府聲稱八月底前將有一千萬劑疫苗送達,但半年多來官方說法一變再變,宛如畫餅充飢。以現在我們手上已施打和已取得,加上美、日兩國口頭承諾將捐贈數量,距離政府宣稱的一千萬劑目標,仍有三、四百萬劑的落差。換言之,這其實是一張空白支票

檢視政府目前匡列的十一類優先施打對象,從第一類的「醫事人員」到最後一類的「五十歲到六十四歲成人」,人數已多達一千五百萬人。由此排序看,以最樂觀的估計,進口疫苗頂多只能涵蓋到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就算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捐贈的 BNT 疫苗獲准進口,也只能涵蓋到第十類的「重大傷病患者」罷了,無法及於第十一類的五十歲到六十四歲的成年人。何況,上述談的都只是供施打第一劑,若要完成兩劑接種,就更遙遙無期。

亦即,要彌補接下來的疫苗缺口,台灣只能寄望僅經二期臨床試驗、尚未驗證保護力,且無法取得國際認證的「國產疫苗」。除了認證和保護力問題,兩支國產疫苗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在試驗過程中因高齡受試人數不足,未必能提供給六十或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施打。對此,最近傳出衛福部研擬用「年齡分層授權」的方式,以「排除年長者施打」作為解套。但如此一來,無論就施打條件或疫苗供應數量看,青壯世代除了施打國產疫苗,可能已別無選擇。

簡言之,全台六十四歲以下的人口,若不屬於醫事人員,又非「維持政府運作」或所謂「高風險」的族群,都將成為被國際認證之進口疫苗拋棄的一群。境遇最慘的,是五十歲以下的青壯世代,他們是當前社會運作的中堅分子,卻將變相成為國產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對象。這真是情何以堪!

當然,進口疫苗並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目前國際認證可供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施打的疫苗,只有 BNT 疫苗;但這支疫苗採購一再卡關,眼下前途未卜。至於我國已取得的莫德納和 AZ 疫苗,則只能供十八歲以上民眾施打;其中 AZ 疫苗的副作用,在青壯和年長族群亦產生不小疑慮,多國已宣布棄用。如此一來,「年長沒得選,青壯靠國產、年少沒得打」,勢將成為台灣疫苗接種的最大困境。

其中風險最大的,要算是青年和青少年族群。這個年齡層的人口,正好是支持民進黨的主力族群;但在疫苗之亂中,他們卻成為最沒有選擇的一群,這是何其諷刺!青年世代是未來社會中堅,也是活動力最旺盛的一群;如果接種國產疫苗無法使他們產生足夠的保護力,他們極可能成為下波變種疫情最大的潛在破口。

蔡政府一再強調,「已為購買疫苗盡最大努力」,但事實顯非如此;BNT 疫苗遲遲無法來台,就是最鮮明的反證。青壯世代可能萬萬沒想到,蔡政府為護航國產疫苗放棄代工又因反中棄買 BNT 疫苗,最後竟使他們成為政府錯亂疫苗政策下的最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