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物價漲幅不容輕忽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5877/web 

◆  聯合報社論/比北農群聚更嚴重的,是死亡率升破四%
◆  聯合報黑白集/談判專家替自己拆彈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物價漲幅不容輕忽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物價漲幅不容輕忽


2021-06-23 00:5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濱江市場。中央社


5月中旬後,台灣本土疫情升溫,全國實施三級警戒,引爆大眾爭相搶購生鮮蔬果等民生物資,加上許多地區長期乾旱後連日暴雨,影響蔬果供應,而疫情延燒又加重物流塞車問題,物資供應益形緊張,更加劇物價上漲幅度,讓民眾倍感通膨上升壓力。不只民眾有感,主計總處的統計亦顯示,今年5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較去年同月上漲2.48%,創下民國 102 年(2013年)3月以來新高紀錄,且以商品類物價攀升為主要推力。

進一步分析 CPI,可發現七大類皆上漲,且上漲項目主要為油料費、機票、國內旅遊團費、旅館住宿費、蔬菜、水果、蛋類、商品類、非耐久性消費品等。其中,在國內旅遊團費和旅館住宿費方面,有別於去年6月初台灣大規模解封後,湧現報復性出遊潮與價揚效應,今年受三級防疫警戒影響,相關服務類價格應可回落,但其他項目漲價動能依舊,像是國內蔬果、蛋類等生鮮食材售價,既受天候影響削減供給,復因防疫期間民眾烹飪需求大增、物流受阻等因素而攀升。在異常天候短時間內難以改善,也暫時看不到解除三級防疫警戒的可能性,無法有效緩解物流業送貨壓力下,未來民生物資、商品類、非耐久性消費品等的價格漲幅料不易壓低。

而近來國際油價續漲,國內在出國留學旺季時,又出現組團出國打疫苗風潮,使短期間內油料費、機票、商品類、非耐久性消費品漲幅料將居高難下。

對此,主計總處與央行均認為,今年消費者物價年漲幅高峰落在第2季,下半年物價漲幅將逐季遞減。只因低基期因素漸次消退,若再加上三級警戒能隨著大眾低度活動與疫苗施打而解除,或是民眾居家防疫心態隨著時間拉長而逐漸彈性疲乏,讓生鮮食材需求回落,未來消費者物價漲幅便有機會走向收斂。

然而,這種台灣通膨走勢最後必然有驚無險的樂觀論調仍然有待商榷,主要是其未充分考量國際原物料上漲、供應鏈不暢恐將推升國內躉售物價,進而助長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的可能性

首先,今年美國等主要國家因疫苗施打率快速提高而陸續解封,人們漸漸恢復正常生活作息,景氣相應好轉,需求擴增將形成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動力。特別是各國為對抗疫情所實施的極度寬鬆性貨幣以及擴張性財政政策,不僅助長需求,也造成資金氾濫,甚至湧進大宗商品市場推升價格。

例如5月中經院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中的原物料價格指數就連續第三個月高於90%,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每桶原油現貨平均價年漲幅也連續第二個月破百,銅價漲幅則連續第二個月超過60%。迄6月間,國際油價不斷走高,銅價續處高檔,國際景氣也持續回溫,意味未來原物料價格供不應求下將易漲難跌,連帶使我國躉售物價維持高漲幅(5月已加快至11.33%)。若此趨勢持續或進一步惡化,10月起其漲價效應將陸續反映在消費者物價的走揚上。

再者,疫情肆虐導致供應鏈不暢,加以缺櫃、塞港、交期不穩、運費攀升等事件頻傳,使5月中經院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中的供應商交貨時間連續第五個月高於70%,反映交貨遞延現象相當嚴重,供不應求壓力有增無減,料將持續助長廠商生產成本,進而推升終端消費品售價的上漲。

要言之,考量到國際景氣回溫、需求恢復,會持續推高目前升高中的原物料價格,加以疫情造成廠商生產瓶頸等問題要完全復原亦需要時間等因素,則台灣消費者物價將不排除有持續上漲的風險。

倘若物價上漲時間持續太久,導致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甚至是造成通膨預期不斷上升,只怕屆時台灣社會將因應不及。










聯合報黑白集/談判專家替自己拆彈


2021-06-23 02:3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郭台銘購捐疫苗遭卡,總算由總統出面解決,除允給免責授權,還找台積電入列壯大政府主導聲勢。綠媒同讚「總統談判代表上身」,歌頌她利用台積電拆彈「壓力郭」,打出好牌。豈料,蔡總統隨即宣稱「沒說一定要在何時打高端」;原來談判專家要拆的「詐彈」,是療效未知高端疫苗

由於疫情延燒,蔡總統展現彈性,稱願嘗試各種方式讓疫苗來台。對是否必須繞過代理商上海復星,她主動受訪時說,會有幾個可能性處理,只要國家立場得到「基本尊重」。

蔡總統善用白手套解決爭議,須重回談判專家的務實,才能為民眾爭取福祉,就不知她是否言行如一。先前林全在商言商,原本一帆風順;但蔡政府反中意識形態作祟,又唯恐影響國產疫苗生路,因而胎死腹中。此番總統出手,其實是在江心補漏。

綠朝權貴護航高端疫苗,但高端竟向 CNN 宣稱其保護力是「有打比沒打好」,弄得民怨沸騰。疫苗政策如此左支右絀,蔡總統只好施巧計藉「護國神山」消解郭董光環,外保威勢,內平雜音。千萬訂單授權既出,於是她出面切割高端,收回自己「七月開打」之言。

總統拆彈,華麗轉身,但炒股金主早已獲利了結。這項決策轉向,是五百多條人命換來的,他們的公道都還鎖在政治黑箱裡。












聯合報社論/比北農群聚更嚴重的,是死亡率升破四%


2021-06-23 02:2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本土染疫死亡數仍未顯著下降,死亡率已升至4.06%。圖為接體員將確診遺體送入火化。記者侯俐安/攝影


台灣連兩日確診數僅七十多例,許多人為疫情趨緩感到舒一口氣。一年半來走過許多「加零」的日子,人們如今覺得「二位數」已很不錯,其間變化真是難以想像。但目前談樂觀似仍嫌早,原因是北農的群聚感染已累增到五十多人,承銷商、員工、派遣工均中鏢,消費者亦擔心採買染疫士林長照機構四十八人確診,同樣讓人驚心更嚴重的是,本土死亡數仍未顯著下降,死亡率已升至四・○六%,這幾乎是全球平均數的兩倍了

北農在上月十四日即傳出首例確診,卻未能有效控制,疫情從位於萬華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擴散到中山區的第二果菜市場。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北農供應的蔬果量達全台四分之一無法勒令其停業;二是蔬果批發運作牽涉的人員龐雜疫調追蹤不易;三是近年來農委會和北市府爭奪北農人事權的事件不斷,如今北農董座和總經理都由民進黨人士擔任,不斷與北市府互軋;一旦出事,北農反變成了三不管地帶。

最近全台「同島一命」的口號雖喊得震天價響,但一碰到「藍綠」政治試紙,這口號即告失靈。北農的情況便是如此,顯示台灣的政治只問恩仇與利害,不可能同心,即使是有過合作關係的綠白亦無例外。先前柯文哲防疫部署得宜,止住了萬華外溢的疫情,綠營立刻拿「好心肝」診所打疫苗的事討伐他;面對北農的疫情,雙方也都抱著「看好戲」的態度。試想,只要有人表現積極獲得好評,立刻有人在背後扯他後腿;如此狹隘島國政治文化,如何「同心」而「一命」?

國內確診人數降到兩位數,關係廿八日台灣能否將三級警戒降至二級;目前南部地區已出現這類呼聲,希望降低對經濟活動的衝擊。但降級不應草率行事,經濟活動管制或許可以稍稍放鬆,但國內其實還有許多不明感染源未曾徹底清理;一旦任意解封,可能使疫情捲土重來。最嚴重的是,台灣染疫死亡數已達五七五人,死亡率高達四・○六%,較全球平均死亡率二・二%已經高出許多。這顯示,台灣雖有豐沛的醫療資源,卻無法在緊要關頭發揮搶救人命的功能,令人扼腕!

不要小看四%這個數字。一個多星期前,指揮中心首度承認台灣染疫死亡率高於全球均數,當時台灣的死亡率僅二・七八%;事隔一周,這個數字已攀升為超過四趴。亦即,確診數雖然下降,但死亡率仍在上升,且目前仍有一千三百多人被列為重症患者。人們或許以為印度的疫情已經很悲慘了吧,但該國有近三千萬人確診,其死亡率迄今才一・三%;美國是全球最大確診國,死亡率也僅一・八%。至於死亡率比台灣還高的,都是經濟條件比較不足的埃及、辛巴威、蘇丹、墨西哥、厄瓜多等國家。台灣的健保制度在世界備受稱許,我們的醫療人力素質優良,我們的醫療資源豐沛;然而,為什麼我們無法在這場致命的病毒攻擊下妥善為性命把關?這真的是一件極令人困惑不解的事。

最簡單的解釋,是指揮中心過去一年因過度自負和傲慢,而疏於用心籌謀緊急部署;因而當疫情趁虛而入,全台就猝不及防了。但粗略的描述,仍不足以解釋:為何五月間有那麼多的確診者送不進醫院,旋即在家中悄然身亡?為何那麼多人送進醫院,卻苦等不到必要的救治藥物?為何醫院需要那麼多的高氧救命配備,最後得透過民間捐助才能取得?為何近百名長者施打疫苗身亡,沒有人敢喊暫停又提不出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