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太空其實是樁好生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010/web/ 

◆  聯合報黑白集/國防部的「手機美肌」
◆  聯合報社論/能源問題已變成「屋裡的大象」
◆  經濟日報社論/太空其實是樁好生意





經濟日報社論/太空其實是樁好生意


2021-04-23 02:0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太空總署(NASA)19日宣布,火星無人探測船上的微型直升機「機智號」試飛成功。


美國太空總署NASA19日宣布火星無人探測船上的微型直升機機智號試飛成功,雖然起飛高度只有十公尺,在空中時間只有40秒,卻被比擬為萊特兄弟首次試飛的成就;更重要的是,16日太空總署與馬斯克的 SpaceX 簽下了29億美元登月艙合約。這兩事件代表重要的科技突破,也意味著商業機制終於進入了太空。

美國太空總署的登月計畫稱為「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以女神阿提米絲命名,她是希臘神話中阿波羅的孿生姊姊,而阿波羅計畫於民國 50 年(1961年)開始,從民國 58 年(1969年)阿姆斯壯成為首位踏足月球表面的人類開始,到民國 61 年(1972年)的六次飛行任務中,共有12名太空人踏上月球。

太空總署與 SpaceX 的這份合約是商用載人登陸艙,是「阿提米絲」登月計畫的一部分。這艘登陸艙預定載運一男一女兩名太空人降落在月球表面。

乍看之下,這似乎再次印證了特斯拉天才馬斯克的夢想:以科技來拯救人類,如果我們的星球發生任何不測,移居其他星球將是人類的下一個最佳選擇。

但其實背後經過激烈競爭,而且愈來愈多的創業家都進入了這行,SpaceX 在此次合約競爭下,擊敗貝佐斯創立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目前貝佐斯和馬斯克的財富分居全球第一、二位,兩人在太空探索領域也要互較高下。

貝佐斯太空事業的最大優勢就是財源豐厚,且敢於花錢,太空總署去年年度預算是226.29億美元,而藍色起源的年度預算則是1,700億美元。

雖然決定已經宣布,但目前還有爭議,太空總署原本預計於本月底前,在這場月球登陸艙合約的角逐中挑出兩家企業,最後卻只選了 SpaceX 獨家承攬,引發產業界和國會議員質疑,且該公司的「星艦」(Starship)火箭近幾次測試皆以失敗告終,也引發技術疑慮。

目前競爭的目標是登月,除了企業的競爭之外,還有國與國的競爭,去年12月,中國嫦娥五號飛船攜帶月球表面土石樣本成功返回地球,在七年間中國已經三次發射「嫦娥」登月成功,下一步就要準備載人登月。

美國前副總統潘斯在民國 108 年(2019年)宣布要加速人類登月計畫,在民國 113 年(2024年)完成,比目標提前四年的目的是要趕在中國大陸之前,如果晚於中國,美國丟不起這個臉。

登月太空計畫的第三重競爭,是要看哪一種制度最有效;民國 94 年(2005年)美國太空總署開放商業軌道運輸服務,提供私人公司前往國際太空站的載貨和載人運輸服務,現在商業的項目愈來愈多,但也只有美國開放太空生意,其餘國家都還是與軍事、政府機構或國營事業相結合。

資本主義的邏輯,擁有新技術的先驅企業很少會在市場上取得最大的成功,在先驅者出現之後,能夠優化新技術的企業,才能真正開發與占據新的市場。太空市場化可以藉電信自由化來理解,過去電信行業投資巨大、需要科技水準較高,向來是由國家或國營企業投資壟斷,後來一國接著一國,逐漸自由化,由壟斷化為寡頭,彼此競爭,提供更低廉的服務,競相投下資本研發,電信市場才告成熟。

太空生意其實是人類商業活動最後的邊疆、尚未開發的沃土,高盛在一份報告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人們或許可以到小行星上去挖金礦、找稀土;在外太空喝著咖啡欣賞地球;充分利用地球外充足的空間來發展 3D 列印。在這個尚未被探索的領域,龐大的利潤正在逐漸浮出水面,未來20年間,其行業規模將會成長至數兆美元。

台灣的航太產業民國 108 年(2019年)產值,雖達到新台幣1,340億元的歷史新高,近日傳出 SpaceX 詢問進入台灣市場的相關申請程序,然而台灣的太空產業一直是壟斷國家太空實驗室手中,之前曾有民營火箭公司想在南部試射,大家以斂財騙局視之,台灣要開放太空市場,加入國際競爭,恐怕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聯合報黑白集/國防部的「手機美肌」


2021-04-23 03:5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防部擬設立防衛後備動員署統籌執行後備軍事動員及民物力征集業務。圖/軍聞社


手機修圖軟體愈來愈發達,每人都能變得宛如明星。但想成為真正的型男美女,還是得下決心鍛鍊打扮,因為手機美肌功能帶來的仍只是短暫的虛幻。國防部近日宣稱,要把「宮廟義勇」納入後備動員,並讓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男成為軍官,這類放煙火式的擴軍作為,真禁得起現實檢驗嗎?

要發揮「藏兵於民」的效果,先決條件是,軍人們在現役時就是可用戰力。如今義務役期僅四個月,淪為「兵不願學習、官無心要求」的虛應故事,已眾所皆知。如果他們在服役時面對救災任務都難派上用場,卻指望他們退伍後脫胎換骨變成精銳戰士,豈非異想天開?如果扮演基層戰鬥兵都嫌不足,還要他們化身率領作戰的軍官,這是在演動漫嗎?

近年國軍轉型募兵,強調的是軍人工作職業化、官兵服役長期化,部隊求精不求多。這與國家擁有大量熟練的後備軍人,一聲令下就可動員作戰,是截然相反的方向。想擁有質與量俱佳的後備戰力,唯一的解方,就是恢復徵兵。然而,從政客到國防部,誰敢提此議?

後備戰力的問題,已成了誰也不願說破的國王新衣。於是,國防部只能挖空心思,猛按手機上的美肌修圖鍵。至於真正的容顏該如何見人,答案實在太尷尬,就是「誰記得誰痛苦」了。











聯合報社論/能源問題已變成「屋裡的大象」


2021-04-23 03:4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季青漫畫


象是當今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牠站在客廳裡,是個龐然大物,任何人不可能看不見。英諺「屋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指的就是有些明顯易見的事物,所有人都看見了,唯獨屋子的主人視而不見。看不見屋裡的大象,若非眼盲,就是心盲。台灣的能源問題已經四處破漏,有如屋裡的大象;大家若裝作看不見,就等著大象把屋子撞毀。

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宣稱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要達到「燃氣五成、燃煤三成、再生能源兩成」的發電配比,實現「非核家園」目標。事實上,不必等到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從蔡政府過去五年的推動進度,人們已可預見這張支票必然跳票。尤其,昨天是「世界地球日」,四十國領袖舉行氣候變遷會議,作出減少排碳的承諾但蔡政府早已不提減碳,連減碳會議都不開,就是自知無法達成

蔡政府的能源問題,一是挖東牆補西牆,難以均衡;二是明知目標無法達成,卻繼續欺騙大眾。急於廢核的結果,是火力發電全開,造成全台空汙和碳排的加劇,民眾需付出身體健康為代價,台灣則承受環境破壞。即使如此,仍無法確保供電充裕。最值得注意的,是綠能發電進展遲緩。台灣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綠能電力僅佔五・六%,民國 109 年(二○二○年)則為五・四%,不僅毫無進展,而且不進反退。尤其,國內正遭逢大旱,水庫見底,哪有餘裕創造水力發電

目前核能發電比重約在十%上下,蔡政府一旦切斷核能,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又上不來,最後,只能用燃煤與天然氣來填補。目前台灣空汙嚴重,PM 二.五紅爆紫爆,肺癌、氣管炎鋪天蓋地,那隻恐怖的大象已經現形。人民若還不聞不問,要坐以待斃嗎?

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當時的賴清德院長、經濟部長沈榮津和能源局長林全能曾宣示,我國再生能源發電量民國 109 年(二○二○年)要達到二五二億度。如今實際數字出來了:去年的再生能源電力僅一五一億度,只達到目標值的六成不到,不算及格。諷刺的是,他們三人都已因「有夢最美」,分別升官了。然而,三人允諾的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再生能源要達到五四六億度電,這個目標要靠誰來完成?

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後的問題還不止如此。歐盟執行委員會宣布,歐盟國家將於民國 139 年(二○五○年)達到碳中和,美、日、韓等國近來都宣布跟進。而我國雖於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即使執行順利,到了民國 139 年(二○五○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有一億四千萬噸,離「碳中和」仍有一大段距離。

歐盟今年七月將就「碳邊境調整機制」立法,簡單說,是為徵收「碳關稅」做準備。一旦施行,台灣製造的產品之碳足跡,就會成為課稅對象。台灣在缺水又供電不穩的情況下,再加上高碳製造,這是另一頭顯而易見的大象;就算蔡政府看不見,台灣的企業界和金融界都已經看見了,並開始預做各種準備。

蔡英文在前年競選連任時曾承諾:「我向全國人民保證,只要蔡英文在、執政團隊在,台灣不會缺電。」她還說:「現在無論是光電還是風電,系統建置上都超過我們預設目標。」問題是,「裝置容量」不等於「發電量」,台灣的實際風能發電僅裝置容量的一兩成,太陽能發電則僅裝置容量的三四成,要用裝置容量來隱瞞「屋裡有大象」的事實,是騙不了百姓的。

把國家看成一座房子,人民是主人,總統、官員、立委都是公僕。現在屋裡有一隻大象,政府的政策和執行顯然出了嚴重錯誤,僕人還一意孤行,但主人能不儆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