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賴海哲一語驚醒夢中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054/web/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勿重蹈和平封院的誤判危機
◆  聯合報黑白集/外交部的牛皮破功
◆  經濟日報社論/賴海哲一語驚醒夢中人





經濟日報社論/賴海哲一語驚醒夢中人


2021-01-14 03:2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台美關係升溫,加上以國際標準開放美豬美牛後,台美雙邊經貿協定(BTA)就一直是眾所期待的「對價」。即將卸任的美國總談判代表賴海哲在本周的告白,算是澆了台灣一盆冷水。不過這盆冷水澆熄的不是美豬美牛是否白白開放的爭議,而是台灣以為只憑美豬就能換來協定的不當期待。

過去四年除台灣不斷呼籲外,美國國會議員也至少兩次大規模聯名建議賴海哲啟動跟台灣洽簽協定的程序,然而賴所領導的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迄今不為所動原因為何一直耐人尋味

這次賴海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終於點破二個關鍵。第一是在其任內沒有足夠時間處理與台灣談判涉及的法律問題;第二是台美貿易關係還有很多問題與爭端,並特別指出台美之間持續增加的貿易逆差。

拜賴海哲所賜,我們看到了擋在台美 BTA 前的大山真面目。首先,所謂沒時間或有推托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以下二個問題。第一,在美國眼裡台灣並非是一個「容易談」的對象,需要很多時間,但 USTR 沒有這個「美國時間」。第二,有限的美國時間只能分配給在優先名單上的夥伴,而台灣並非 USTR 要優先洽簽 BTA 的對象。

這二個問題都不是好現象。不只川普,USTR 過去在決定談判優先順序的考量因素中,基本包含政治經濟的重要性、代表性及談判效率考量。在川普任內,賴海哲完成了與韓國、墨加、日本及中國的經貿協定,也啟動了與英國及肯亞的 BTA。台灣對美國固然重要,但很明顯還有更重要的對象排在我們之前。若政治經濟優先性排不上榜,還可以用「展現十足準備」、以滿足時間效率的方式予以補充。明顯的,台灣並沒有讓美國信服 we are ready。相反的,一個美豬美牛都要花費十年才解決,其他同樣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從校園禁用基改食材、醫材審查到農產品關稅消除等等,這些問題都一樣不容易解決,可以理解美國所謂沒時間的原因

再看貿易逆差問題。從美中貿易戰導致貿易移轉開始,加上供應鏈調整及台商回流,我國對美直接出口研判只會繼續成長,在不改變台美貿易結構的情況下,美國對我的逆差擴大也是自然的結果。

我國出口美國產品,多數屬於半導體、工具機等能增加美國價值的中間產品,將逆差評斷為貿易糾紛不盡公平。目前拜登政府的立場目前不明,然而貿易逆差很容易被視為製造業外流的表徵,而拜登政見又將製造業回流視為重建美國競爭力的核心經濟政策,因而我們不能期待拜登團隊會輕易放棄將貿易逆差當作待解決障礙的看法。

某種程度,台灣應該感謝賴海哲的坦承,讓我們更瞭解台灣推動 BTA 經年卻不可得的原因真相。從此觀之,美豬美牛其實只是起步,只是台灣諸多「家庭作業」的一項;政府以為只完成這一題就能換得協定,是不切實際的期待,但不走這一步,就等於連起點都沒踏出。幻覺破滅當然令人不悅,卻也是成熟、務實面對處境的開始

朝野忙著政治責任攻防,但更重要的是尋求台美 BTA 推動策略的調整共識。近年來台灣的政經戰略意義已獲得美國國會的重視,未來如何維持熱度爭取拜登團隊的支持,是第一要務;其次,排入 BTA 優先名單有不少競爭對手(英國、歐盟已經在放話),因而需要台灣持續以國際規則、國際標準解決類似美豬美牛的爭議性問題來展現決心及解決能力,補強排名上的不利;第三,貿易逆差本身是市場供需的結果,就算政府加大對美採購能改變的還是有限,但不是沒有解方,例如協助引導台商對美投資,既可以投資代替貿易,又可呼應拜登政見,就是一個間接處理的方式










聯合報黑白集/外交部的牛皮破功


2021-01-14 03:2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外交部長吳釗燮。圖/行政院提供


幸虧,美國務院在最後一刻取消了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訪台。否則,蔡政府要強迫人民觀賞這場奇怪的外交接待秀,大家喝采也不是,唱衰也不是,尷尬極了。

從國務院的新聞稿看,取消本周所有官員的出訪計畫,主要是為了確保未來八天能順利交接」。這就點出了要害:「有效期限」只剩八天的政府,本該進入「看守期」,辦好交接。何況,川普召喚暴民搞得舉國不安,此時出訪能臉上有光嗎?

深一層看,克拉夫特沒法來台,其實也是被國務卿龐培歐拉去陪葬這些天,龐培歐自己也打算出訪比利時和盧森堡,並會晤歐盟和北約高層。但發生川粉暴動後,這些歐洲領導人批評川普是「政治縱火犯」及煽動民主動亂的「恐怖分子」,拒絕會見龐培歐龐培歐自己無法成行,只好順便喊停克拉夫特訪台

就在前一天,外交部長吳釗燮還吹噓說,克拉夫特來訪,是要和我方討論如何促進台灣在國際組織的參與」。然而,克拉夫特僅剩一周的任期,她又不是職業外交官,要如何協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這個牛皮不免吹大了。

事實上,多數民眾都覺得這個訪問「怪怪的」,我們的外交官員卻說成大突破,不覺得判斷太離譜嗎?歐洲領導人都不想見龐培歐,事關榮譽,道理還不明白嗎?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勿重蹈和平封院的誤判危機


2021-01-14 03:2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台灣再傳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事件,北部某醫院醫師確診,並傳染給其護理師女友。這名醫師如何感染仍然懸疑,推測是幫重症患者插管時,接觸到分泌物。但插管由麻醉醫師執行,染疫醫師只在旁協助,且穿著全套防護裝備,為何仍遭感染,有待繼續調查。此事引起民眾高度關切,許多人對指揮中心的曖昧態度感到不滿,擔心資訊不透明易引發誤判,陳時中切勿大意。

外界對指揮中心這次的處理態度,有三點批評:第一,消息在前一夜已傳開,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卻斥為謠言,難道政府有說謊和隱瞞的特權?第二,指揮中心拖了近廿小時才公布事實,但內容簡陋,「北部某醫院」的稱謂太過籠統,無助於民眾趨避判斷。第三,對於媒體的訊息揭露採取兩套標準,寬嚴不一,親綠媒體顯有更多特權

政府部署防疫時,應避免引發民眾恐慌,這個原則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避免引發恐慌並非「至尊定律」,教導民眾做好自保,避免他們在資訊真空的情況下猜疑或躁動,才更符合現代公民社會的精神。在當今資訊飛竄的時代,指揮中心仍採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訓民「古法」,顯不恰當。

更令人憂慮的,則是政府對於這名染疫醫師的感染源頭仍釐不清頭緒,只能猜測,這可能會造成後續的連串失誤,風險更大。事實上,台大醫師黃立民去年十月即曾預言,國內「一定會爆發院內感染」。其理由是,台灣已不斷向其他國家輸出多起確診病例,表示國內一定存在病毒,只是尚未竄起,就看哪家醫院會第一個爆發但指揮中心自恃防疫成績良好,始終不承認台灣輸出病例,並將之解讀為他國誤診。如今,黃立民的預言成真,指揮中心還有什麼託詞?

進一步看,這家北部醫院是收治新冠患者的專門醫院,染疫醫師則是專責醫師;照理說,院方對醫護人員應備有嚴格的防護措施。在這種戒備標準下,竟還出現院內感染,顯然在什麼地方發生了破口;如此,感染者會只有一人嗎?而衛福部會同專家追查,竟然無法確定感染源,未免不可思議。

如果大家不健忘,應還記得去年二月台灣發現首起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也是在北部某醫院,由一名女患者傳染給三名護理人員和一名清潔工;最後,查出共感染了包括照護家屬在內等八人。這名案卅四患者之所以變成超級傳染者,主要是她沒有「旅遊史」,被當成其他病患處理;在醫院未設防下,導致照顧她的護理師及周遭人員陸續染疫。

更糟糕的一次誤判,發生在十八年前 SARS 期間。當時一名曹女士赴和平醫院就診,看診醫師第一時間就懷疑她染煞,將訊息通報疾管局,也在轉診單上提醒曹女士轉診的新光醫院注意。隨後,衛生署昆陽實驗室一下子驗出三個 SARS 陽性檢體,其中兩個都是曹女士,從不同醫院送來。當時擔任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的蘇益仁根據檢驗結果認定曹女士為感染者,在專家委員會上舌戰群雄,但最後疾管局卻以曹女士沒有旅遊史將她排除。如此草率的決定,造成後來和平醫院被迫封院,共一百多人感染、廿多人死亡。後來查知,曹女士是在搭火車北上時,遭同車香港旅客傳染

和平醫院之所以演成封院,正是決策者政治凌駕專業的結果,為了保持光鮮戰果而不願面對事實,結果社會付出了慘痛代價。今天台灣的新冠防疫能有此成績,許多要歸諸於和平封院的血淚教訓,陳時中切不可重蹈誤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