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聯合講座/拓增軍備,亦應落實國土安全整備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7961/web/

◆  學習歷程 做自己不要怕
◆  蘭嶼珠光鳳蝶瀕危 民間急政府冷
◆  伸不到對岸的橄欖枝
◆  扮豪豬、吃萊豬 蔡政府話術遮醜
◆  國民黨改革 比改名重要
◆  兩方案不讓基隆淪為「落濕地」
◆  聯合講座/拓增軍備,亦應落實國土安全整備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講座/拓增軍備,亦應落實國土安全整備


2020-10-12 02:06  聯合報 /   郭瓊瑩(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近來受美中台間之複雜情勢影響,我國不斷增加向美方採購國防武器,各項軍事整備之拓增已成新政策。保家衛國不只是領導人的天職,也是人人應有之認知與義務。多數老百姓非軍事專家,雖了解軍備投資之重要性,但並未全然了解其合理性與必然性。

先拋開「國防安全」,若自另類視角探究何謂「國家安全」?「國土安全」?則自更長遠的國家治理角度視之,似乎仍與國土資源之保全息息相關。

對上揭議題各國因其幅員、地緣政治與資源之差異各有重點。美國自九一一後於民國92年(二○○三年)設立了「國土安全部」司其境內之邊境管制、情報統籌、緊急應變以及防恐活動,比較傾向國防安全之格局。

日本在阪神大地震後,亦於民國90年(二○○一年)設立「國土交通省」,整轄了國土計畫、都市發展、河川港灣、國土測量、交通、觀光、氣象、災害及海域治安等重要國家建設,算是一個大部。

德國統一後,除了關注經濟發展外,更關注其「國民福祉」與「人權」,且係很科學地自消費者保護、土地健全生產之角度,將原有之糧農林業部整合了衛福、經濟、科技部於民國90年(二○○一年)重組為「消費者保護與糧農部」,尤特別注重基因科技之管理。

英國和德國類近,但特別重視鄉村發展,同樣於民國90年(二○○一年)將農漁糧部整合了環境保護、農漁生產與鄉村規畫,設立了「環境、食品與鄉村事業部」。

綜觀各國國土相關事務發展演進,得以一窺其國防與國土安全係內外兼備,且裡應外合的。換言之,沒有一個國家不「自私」考量自己內部之保全能量的,也因此除國防競賽外,各國均積極地投入生產力盤點及對消費者福祉之保全。

日本有「國土測繪局」配合「國勢調查」之空間資訊化,並設有「國土技術政策綜合研究所」作為國土經營之決策支撐。歐盟各國之國土空間規畫部門,亦重視國土資源系統之整合與即時精準度,此即高爾所倡議「數位地球」之政策實踐。

為此在前瞻綿密之事務官治理網絡下,政黨更迭並未能影響其國土安全。反觀我國之組織再造在精省後已談了廿二年,惟最關鍵的環境資源部、內政部、農業部卻依然原地踏步

當各國已應國際情勢以「自保」、「自衛」之立場快速大幅完成組織改造,除了國防外,糧食安全、國民健康、國土生態安全…似不能只有「自保自衛」之口號,亟賴有系統進行國土生態紅線之整備。不知,我國的國土安全格局保全何時可務實落地?










兩方案不讓基隆淪為「落濕地」


2020-10-12 02:08  聯合報 /   陳朝平/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擾攘多年的基隆輕軌,據悉,或將升級為中運量捷運,並與捷運民生汐止線整合,但是由於八堵基隆間路廊有限,輕軌或捷運直達基隆,就必須犧牲台鐵進基隆,「眾多」基隆民眾關心的「能否一趟車到台北」的問題,迄今尚無共識。探討這個議題,必須先釐清下面的問題。

一、基隆是全台通勤率最高的城市,卅七萬人口中,半數需通勤通學到新北、台北。但據基隆市府的統計,搭乘台鐵的通勤族不過萬人左右。萬人「台鐵常旅客」中,多少人的目的地是南港,多少人到松山,又多少人是直達台北車站的?沒有精確數字。

二、基隆人口最多的行政區是安樂區,安樂區的通勤族不會彎到基隆火車站去搭乘台鐵,而是依賴往返金山、萬里、大武崙到南港、台北東區與北車的客運。基隆其他行政區,如含八斗子在內的中正區、以及人口較少的暖暖,也多賴客運通勤通學。

三、基隆通勤族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當推自小客。車流量大,每天都塞車。駕駛自小客經一高的通勤族,絕大多數的目的地都是台北信義計畫區、內湖園區、大直和西區的北車。換言之,這一大批開車通勤族都不是台鐵能夠滿足的,換作是輕軌或捷運,依然無法滿足。

綜合上述,搭乘台鐵、且有一車到台北的基隆民眾,並非眾多,而是少數。其中,須一車到台北車站的,又應該是少數中的少數。所謂「眾多」基隆民眾關心的「能否一趟車到台北」的難題,是一個政治問題,並非真正的難題。

這個政治性難題的關鍵,其實就在於八堵到基隆間的路廊不足以容納台鐵與捷運。可有解決方案?有的,眼下有兩個解決方案。

其一,仿照淡水線,將台鐵改為捷運。基隆端起始點為基隆火車站,台北端終點為南港展覽館。此案優點包括可解決汐科站、民生汐止線共構用地問題,吸引原先搭乘客運及公車前往台北的客流量,減少高速公路七堵、汐止到台北段的車流量。由於本方案可從基隆一車直達南港,對於少數希望一車直達松山和北車的基隆民眾而言,捷運班次較台鐵密集,候車時間減少,持悠遊卡在南港轉乘板南線,票價不比台鐵貴,久而久之,習慣也就成自然了!

其二,保留台鐵不動,輕軌升級為捷運,台北端仍以南港展覽館為終點,基隆端則只到八堵,另規畫由八堵新闢捷運路線,經安樂區長庚醫院轉入中山區抵達基隆火車站。本案可以滿足少數想要一車抵達台北的基隆民眾,又可滿足更多基隆民眾通勤的需要。

上述兩案有利有弊,計利長期,最佳的方案還是兩案合一。一方面將台鐵改建為捷運,一方面延伸基隆捷運行經安樂、中山兩區,除能帶動基隆發展,改變基隆市區風貌,還可進一步解決基隆民眾通勤難的問題。整合北北基大眾運輸系統時,主政者必須衡諸於心的是,捷運,不是一條單行道,雙向通行的捷運,會帶動雙向來回的流量和商機。

卅多年來,基隆人口幾無成長,繁華落盡,而與後開發的新北其他行政區,優勢翻轉,成了一個道地的「落濕地」(Lost city)。捷運有無,實為關鍵。忍叫基隆繼續扮演大台北邊緣的落濕地?









國民黨改革 比改名重要


2020-10-12 02:08  聯合報 /   林清汶/世新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台北市)


報載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為洲於國慶日當天臉書拋出,「中國國民黨」黨名應討論是否去「中國」,引發討論;中央黨部旋即回應,目前國民黨焦點在為民生把關(食安議題),為民權奮鬥(公投等個人權利保障),讓人民看見國民黨之努力;但也為林緩頰,政黨的開放精神,類似名稱議題已討論多次,已有共識與定論,改革才是重心而非改名。

的確,在國民黨此刻氣若游絲階段,各種改革意見聲浪如排山倒海不斷,但切忌諱病急亂投醫現象。國民黨之黨產已被全面清理,去年總統大選選舉又失利,新任主席又未見力挽狂瀾讓民眾耳目一新,民調支持滑落已重創元氣,黨氣渙散,所剩殘餘價值者幾?

台灣號稱施行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即是政黨政治之落實。台灣現階段政黨林立,截至民國一○六年四月十一日為止應申報政黨計有二八七個,計有五十四個政黨申報。數量極為龐雜,但能真正落發揮影響力者幾希?政黨如果無法在選舉中獲得支持取得政權,很快就塵封於歷史典藏中。

為此,國民黨不要陷於名稱之爭。中國國民黨是一部近代史的縮影,不管您喜歡或討厭,歷史事實永遠存在,最起碼也讓台灣民眾曾在安定中走向生存與繁榮,也讓過去半世紀以來政局穩定,西線無戰事。回想,民進黨尚未執政前曾高喊要更改「國旗、國歌、國號」等主張,現階段已乏人再主張了。

中國國民黨當今之計,仍應保持既有歷史核心價值,持續堅定對兩岸關係之穩定政策,如此讓原有支持者不致失望。再者,集思廣益能提出大快人心之計畫,搞噱頭賣點子吸引廣招年輕人等,而絕非陷於名稱上之更改煞費心思。我們珍惜在台灣民主生活,享受自由何其幸福,更希望永保台灣世代平安、康樂、繁榮。










扮豪豬、吃萊豬 蔡政府話術遮醜


2020-10-12 02:15  聯合報 /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漫畫/波波


在今年的國慶演說中,蔡英文宣稱:「我們有決心維持兩岸的穩定,但這不是台灣可以單方面承擔,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

這話聽起來非常冠冕堂皇,民眾黨團副總召表示希望看到具體的和平相處之道,共存之方」,不要流於「選邊押寶或流於文青式的口號」。

所謂「選邊押寶」指的是:長久以來,蔡政府一向都是以抱緊美國大腿,參加「美國隊」為榮。美國人看到有「盤仔」自願上鈎,接二連三地以「天價」賣了許多有待「升級」的「堪用軍品」或甚至是「廢品」給台灣;蔡政府竟然二話不說,照單全收。老美看到有機可乘,當然得寸進尺,不料蔡政府三巨頭竟然在總統府一字排開,宣布開放美牛、美豬進口!

當美國宣布將派國務次卿克拉奇來台參加李登輝的追思禮拜時,蔡政府更是上上下下樂不可支,宣稱「台美関係處於四十年來的最佳狀態」!美國大概是擔心蔡政府「亢奮」過度,克拉奇低調訪台,扺台後只參加總統官邸的私人宴會,而且在李登輝追思禮拜結束後,立刻走人

第二天,外交部長吳釗燮立刻對美國媒體表示:「台灣目前不會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一旦台海發生衝突,「也不依靠美國干預」!

明眼人不難看出:蔡政府這段「一反常態」的宣示,是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之下,不得不說的。如果借用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的比喻,可以更清楚地說,美國人希望用一系列的高價軍售把台灣裝扮成一隻「豪豬」,甚至要台灣人民及下一代吃下「萊豬」,叫「獅子」知難而退,不敢產生吞吃「豪豬」之心。可是萬一「獅子」不甩這一套,美國的態度十分堅定:「千萬別想拖我下水!」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顯然是看穿了蔡英文的罩門,所以大膽提出「台美建交」及「敦促美軍協防台灣」兩項「避戰」方案,並且獲得民進黨一致的支持。蔡英文有如「啞巴吃黃連」,心中必然大罵:「這些死囝仔!到底想衝啥毀?」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不誠無物」,「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在蔡英文「文青式」的演說中,最缺乏的就是一個「誠」字。儒家講究「修辭立其誠」,蔡英文的「文膽」替她「修辭」,卻是把人民當作「阿木林」。這種「文青式的口號」能夠「化解」什麼東西呢?











伸不到對岸的橄欖枝


2020-10-12 02:15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系榮譽教授(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在雙十國慶發表演說,提到了幾個重點,有些雖只是應景之言,但也值得玩味;有些則反映國內與國際的最新狀況,更值得探討。

首先,蔡英文在演說結尾脫稿演出,竟然祝賀「中華民國生日快樂」。自從蔡執政以來,當她意氣風發時,如訪問巴拿馬期間就會強調「台灣」,而「中華民國」擺在括弧裡。但若諸事不順、選舉失利,或是選舉之前就會高喊「中華民國」,這時「中華民國」就成為她的催票工具。

今年中共高強度大規模演習頻仍、軍機連日擾台,兩岸衝突有一觸即發之勢,蔡英文自然覺得有必要高喊「中華民國」以號召全民對抗強敵。

其次,蔡英文建議,兩岸「本於相互尊重、善意理解的態度,共同討論和平相處之道、共存之方」,並說「台灣有決心維持兩岸的穩定,但這不是台灣可以單方面承擔,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她還指出,「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

無疑,她是向對岸伸出和平橄欖枝,但這卻是一根在可見未來伸不到對岸的橄欖枝。執政以來,她一直批評對岸要她接受九二共識才有兩岸對話,是預設立場,但只有兩岸都接受九二共識或其他雙方可接受的新共識,自然會有「對等尊嚴」,甚至出現「習蔡會」之類的「和平紅利」。

第三,蔡英文將日益嚴峻的區域情勢與兩岸關係掛鉤,導引出兩岸都需要推動和解與和平對話,以化解區域的緊張局勢。不過兩岸關係目前只是兩條平行線,並無交集,就算她手下文青的文筆再好,也不可能在可見的未來扭乾轉坤。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表示,「情勢在改變,只有超前部署,才能掌握未來,才不會在變局中隨波逐流,甚至被別人決定了命運」,似乎意有所指。顯然,在美國連續透過明示、暗示手段告訴台灣,台美的雙邊貿易協議不可能那麼順利,「台美建交」與「台海有事美軍馳援」更是假議題之後,她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最讓蔡英文稱心如意的事莫過於國民黨的「拔刀相助」。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六日臨時提出「台美恢復邦交」、「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兩項決議案並順利通過。

國民黨本意也許是藉提案提醒人民看清楚蔡政府外交與國防政策的荒謬與不切實際,實際上卻幫了蔡英文大忙,不但為民進黨解套,而且還讓蔡英文在國慶演說向大陸表明「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時,強調「這就是台灣人民的主張,也是朝野政黨的共識」。此顯示,國民黨的兩項提案已成為她向北京叫板的籌碼。

兩岸在現階段當然沒有對話與談判的空間,但若國民黨繼續在敏感議題上向民進黨靠攏,恐怕那就是國民黨在兩岸關係邊緣化的開始。











蘭嶼珠光鳳蝶瀕危 民間急政府冷


2020-10-12 02:10  聯合報 /   蕭福松/大學教師(台東市)


聯合報報導蘭嶼珠光鳳蝶瀕臨滅絕專題,引起大家對珠光鳳蝶保育的重視。換個說法,假使聯合報未做此深入報導,一旦珠光鳳蝶消失了,相信很多人也沒啥感覺,因與現實生活無關。但對地球來說,任何生物的滅絕,都是一個警訊,提醒人們再不重視生態保育,也許地球最後就只剩下人和機器人。

廿年前,一位從蘭嶼調回本島的國小校長,在校園角落自費興建一網室,裡頭種滿港口馬兜鈴,每次我去訪視時,他就帶我參觀,詳細介紹他復育蘭嶼珠光鳳蝶的經過。

有一回去,他送我四顆珠光鳳蝶的蛹,篤定地說:「兩天後,您一定可以看到牠們美麗的身影。」我半信半疑,帶回家放在書桌上。第三天早上,在小孩驚呼聲中,發現客廳有四隻色彩很豔麗漂亮的大蝴蝶在飛舞,小孩興奮得又叫又跳,我趕緊拿相機拍攝,欣賞好一陣子之後,打開門窗讓牠們飛出去。

我很佩服那位校長復育蝴蝶的專業技能。他告訴我,他在蘭嶼服務期間,就已發現珠光鳳蝶瀕臨絕種,而他對昆蟲素有研究,覺得復育並不難。因此,在調回本島後,自行種植港口馬兜鈴,藉以復育珠光鳳蝶,事實證明他復育成功。

接下來,他試著聯絡農政單位,希望獲得合作復育的機會,但得到的答覆是私人不准復育,那是違法的。他一氣之下,把網室拆了、馬兜鈴毀了、珠光鳳蝶全放飛了,所有研究心血,隨著他退休,只能埋藏在記憶裡。

我對那位校長的挫折感到十分遺憾,但也不免疑問,政府重視保育又不准私人復育,這是哪門子邏輯?難道怕民間能人高手,搶了學術研究單位的風采、飯碗?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推動觀光,離島如蘭嶼,更是「偽出國」的熱門首選。民宿一間間蓋,出租機車供不應求,又為了方便遊客遊覽賞景,停車場、觀景台、遊憩步道不斷闢建,在商機願景迷霧中,原始林地不斷的被剷除破壞。忽略了任何一棵樹、一株草,都孕育著無窮的生物生命,可惜都毀於人類的貪婪和無知。

發展觀光不必然就得犧牲生態,如能兼顧保育,不僅能豐富觀光資源,也能為保育地球盡一分心力,而這一切實應由有權力做決策的政府來擔綱規畫執行,才不致政府搶開發、民間搶賺錢,不重視生態保育又各行其是的結果,就像蘭嶼珠光鳳蝶一樣,面臨滅絕的噩運。










學習歷程 做自己不要怕


2020-10-12 02:07  聯合報 /   周漢強/高中教師(台中市)
108課綱起每個高中生都要建置學習歷程檔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很多人擔心,學習歷程檔案要做得好,高一就要確認未來想申請大學校系的方向,集中火力在重點科目。除了要把學習成果做好做滿,最好外加大量多元表現幫襯,才能獲得教授青睞。但是每一所大學校系公告採計的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大多只要二到三件,而且項目集中在探究與實作課程和自主學習成果。顯然大家事先的擔心和未來實際的狀況有不少落差,才造成很多人的焦慮和恐慌。

小校的多元課程不夠多元,大校的多元課程搶不到?這樣的擔心應該是來自於學習歷程檔案採計修課紀錄,很多人會擔心申請醫學系就要修過醫學課、申請電機系就要修過電機課,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學校再大也開不出所有學生需要的課。

所以各大學校系公告採計的重點科目,都是教育部公告課程中已經有的科目,包括語文、數學、自然、社會、科技、健體、綜合等課程。所以各校原有的各項課程就已經夠用,而多元選修課程的性質是以試探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並不是大學先修班的概念,不用搶破頭去擠熱門課程。

學習成果要多、要精采?各大學校系目前公告採計的學習成果,數量大概都在二到三件之間,採計項目以探究與實作課程為主,而這門課也是新課綱課程變革的重點方向。

所以老師和同學只要把心思多放一點在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學習上,高中三年最重要的學習成果就已經完成大半。其他課程的學習成果只是在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重點是從「不會」到「學會」之間的轉變,而不是寫出什麼精采絕倫的大論文。

多元表現要多、要精采?多元表現採計的是學校課程以外的學習,每校同樣採計二到三件左右,而且重點集中在「自主學習」。多元表現和學習成果看重的重點一樣,想要看到學生學習及轉變的過程,而不是最後完成的精采作品。這些作品評分的重點和方向,各大學教授都已經緊鑼密鼓在互相討論並且制定尺規,未來應不會發生評分標準混亂不一的狀況。

其實,各大學採計學習歷程檔案的項目可在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網站查詢得到,很多學生被老師和家長要求製作大量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而覺得疲累,有可能是源自於家長和老師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一知半解所導致。希望教育主管單位能更多宣傳和解釋,化解大家心中的焦慮,才能讓好的政策真正發揮原有的功效,提升我們下一代的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