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借鏡南韓經驗 洽簽台美貿易協定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借鏡南韓經驗 洽簽台美貿易協定
◆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未投先輸」
◆  聯合報社論/政府的自滿 升高台灣疫後經濟走衰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借鏡南韓經驗 洽簽台美貿易協定


2020-09-13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將在明年1月1日解除美豬美牛進口限制,是否可以成為台美貿易協定的敲門磚?或是美國還有所求?各界看法不一。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先做好準備,以面對美國實力堅強的談判團隊。
美國今年11月3日總統大選,下任總統將在明年1月20日就職,若是目前被看好的拜登當選,台灣解除進口限制正在政權交接時,美國負責談判的貿易代表署(USTR)也面臨人事更迭。即使川普連任,美方也將檢視台灣開放美豬美牛的落實情況,所以不太可能立即啟動談判。
台灣也不需太在意較晚啟動,不如先做好談判準備。2006年啟動談判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雖然已相隔十多年,但台韓產業結構及對美貿易相似程度都很高,美韓FTA的互動經驗,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韓國在談判前即先開放美牛,以及放寬外國影片進口配額,這些都是美國長期詬病要求韓國必須先改善的問題;在韓國付出「頭期款」後,雙方才正式開始談判。所以未來除了美豬美牛外,美國可能要求台灣繳納更多頭期款,台灣必須做好因應。
韓國在農業採取守勢,台灣未來也不例外。韓國將稻米當成最後防線,最終成功將稻米排除在開放範圍。雖然仍必須將其他農產品降為零關稅,但爭取到較長的降稅時程,最長達到20年(蘋果及梨子),牛肉也有15年;另外也靈活利用季節關稅及關稅配額,以及農產品的特別防衛制度,以降低自由化衝擊,值得台灣參考。
韓國農業開放程度不低,所以預先規劃協助農業轉型及補助方案,以降低國內阻力。台灣解除美豬美牛進口限制,政府已經準備大手筆提供百億基金,甚至還考慮加碼;未來在面對農業大幅開放,政府必須量力而為有所節制。
美韓工業部門大約95%產品在生效五年內關稅即降為零,未來台美貿易協定可能比照類似時程;美國會針對台灣高關稅產品,例如關稅17.5%的小客車為主要目標。
特別是在川普執政「美國製造」要求下,各國車廠在美國生產比重大增,未來很有可能藉由台美貿易協定而長驅直入,對於目前已經低迷的台灣車輛產業衝擊很大。
美國雖然大幅對韓國開放市場,但也要求在區域內製造比例高,所以搭配相當嚴格的原產地規定,例如紡織成衣業,相同模式也可能運用在台美貿易協定。
美韓雙方在政府採購擴大適用範圍,美方也要求韓國進一步開放電信及教育服務業,未來有可能是美方要求台灣的重點。
此外,川普上任後重新修訂美韓FTA,主要增加防止匯率操縱條款,未來隨著台美貿易逆差擴大,美國納入此條款可能性會增加;另外美方也可能將數位貿易規範納入。
綜合而言,未來台美貿易協定若能到位,將是台灣最全面性的貿易協定,對於台灣效果大,但衝擊也不小。除了農業部門提供必要輔導措施外,目前針對工業及服務業的「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也應有所調整。
台美貿易協定顯示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的突破,但不應把台美貿易協定當成萬用鑰匙,可以開啟以前台灣被封閉的FTA大門,而認為台灣因此可以加入美國已經退出的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以及美國沒有參加,而中國居於重要地位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這種認知除了不切實際,更觸犯談判大忌。因為在談判之前即現出底線,透露台灣對台美貿易協定的急迫性需求,而讓外界認為此協定對於台灣不但利多,對台灣建構其他FTA更有助攻效果,台灣不可或缺,如此一來豈不是給美方更多予取予求的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未投先輸」


2020-09-13 00:5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馬英九(左)與國民黨黨主席江啟臣(右)昨天出席顧食安公投連署。 記者葉信菉/攝影


蔡政府宣布開放萊劑美豬及卅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國民黨發動全民食安公投反制。政治攻防本是民主常態,但看民進黨政府既要國人評理,卻又指公投是政治手段等矛盾回應,真不知今夕何夕!
美豬美牛雖早已進口,卻是歷經無數次民意展現及朝野折衝後,才形成如今不含萊劑美豬及限制月齡美牛的「有條件開放」局面。蔡政府強行推倒這道食安長城,更對食安公投冷嘲熱諷,與民意的距離何止千里。
閣揆蘇貞昌指國民黨「一反過去,為反對而反對,國人可以評評理」;但當時馬政府堅持牛豬分離、排除內臟,蘇貞昌刻意混淆牛豬,蔡政府還全豬進口,閣揆的高度只會打烏賊戰?
真要提過去,誰不知民進黨過去反美豬美牛的強勢?尤其「零檢出」,幾已成為民進黨食安神主牌及選票提款機。如今教育部禁萊豬入校園,台南市長黃偉哲要人民用嘴投票;閣揆既要國人評理,何若舉辦讓全體國人都能評理的公投?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公投屬於政治的手段,但相較於國民黨訴諸公投,蔡政府不願與民溝通,不理國會,跳過部會專業評估,逕行開放美豬美牛,這才是最黑箱的政治手段。
蔡政府前年被公投大敗嚇壞,去年就修法沒收公投;如今在蔡政府威勢下,全民食安公投遭封殺或破局的機率頗大。民進黨政府卻「未投先輸」,輸掉過去對食安的承諾,輸掉以往面對民意的謙卑,更輸掉曾經堅持的民主價值。












聯合報社論/政府的自滿 升高台灣疫後經濟走衰風險


2020-09-13 00:4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政府控制新冠疫情,信心滿滿,如今更進一步擴展到經濟領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以來我國在控制新冠疫情上的表現讓政府信心滿滿,這股自信不但從內政延伸到外交,現在更進一步擴展到經濟領域。蔡英文總統近期評價我國在防疫期間的經濟表現,認為因為沒有封城,讓我國經濟維持穩定成長;她並對美中貿易衝突對台灣經濟的正面影響感到振奮。在蔡總統的自我肯定與樂觀預期中,我們卻可從近期多項經濟指標與施政表現看出蔡政府自我感覺良好的拚經濟成績單,背後隱藏著政府不願告訴國人的風險。
讓蔡政府如此自負有三個原因:台灣股市今年頻創高點,交易量火熱;房市表現也不俗,九二八房市推案量逾二千四百億元,是有該項統計以來新高;國內旅遊市場更出現報復性消費,各大風景區擠滿了人潮。光看這些亮麗的數據,確實會對台灣經濟表現充滿信心,但若進一步分析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就可看出政府的自負跟台灣實際的經濟表現有相當大的落差。
蔡總統多次以台股表現佐證拚經濟有成,但今年台股突破歷史高點靠兩個因素:台積電與便宜的資金。台積電權重占台股三成,只要台積電上漲,台股就易漲難跌,但其他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卻未如台積電亮眼。台股強勢的另一個原因是熱錢亂竄,因為全球對抗疫情實施低利率零利率政策,流竄的資金推升了股市,已有分析師警告這是泡沫化的前奏。熱錢也推升了房市,在房市推案金額創新高的同時,國人還清房貸的年限也創新高,顯示國人收入的增幅趕不上房價的漲幅。
台灣經濟表現沒有如股市、房市的表面數據那麼亮眼,簡單的證明就是無薪假人數仍有一萬五千餘人。雖然政府解釋目前無薪假人數已較前幾個月的兩萬餘人下降不少,說明經濟已有改善;但不少產業界人士指出,最近無薪假人數減少與歐美急單湧現有關,這些訂單並非經濟面改善,而是國外買家擔心入冬後疫情捲土重來而大幅增加庫存。當前出口的榮景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一旦疫情再度升溫,出口可能再度由盛轉衰。
對台灣在疫情中經濟表現的自負,反映在政府推動紓困3.0的消極與牛步。八月立法院臨時會本應審查紓困3.0方案民進黨國民黨反對為由,順勢讓預算審查延至本會期再議。國民黨認為政府之前的紓困案編列預算草率,執行效率更差,紓困3.0不能重蹈覆轍,主張嚴審;民進黨未能反省紓困預算執行的弊病,反而順勢將紓困預算推動不力甩鍋給國民黨。
今年稍早的多項紓困政策,蔡政府毫不珍惜寶貴的預算資源,各部會競相提出紓困方案,只為了博得短暫的民意支持。交通部一開始的紓困措施對計程車司機提出各種補助方案,對真正需要振興的旅遊業者出現排擠效應,疫情的影響尚未遠離,國旅的補助預算卻可能下個月就用罄。
為討好勞工,政府在紓困初期推出首年免利息的貸款,但規範與配套都不足,許多未受疫情影響的勞工也來申請,政府原先編列的五十億元預算不敷使用,只能緊急追加預算。政府口袋並不寬裕,為了買新戰機、推動前瞻計畫,加上紓困的預算,只好不斷舉債明年中央政府一年以上的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增至六點一兆元,長債比率達百分之卅二點六的近八年新高。僧多粥少,連紓困預算都捉襟見肘,更遑論疫後的振興預算。
各國努力規畫疫情結束後的經濟發展方向,而非僅著眼疫情中的紓困。蔡政府沉浸在抗疫有成的虛榮中,不但對當前亟待協助的產業與失業勞工缺乏有效率的紓困,編列紓困預算也因拮据的財政而顯得綁手綁腳,對疫情結束後的經濟發展更缺乏有遠見的系統性規畫。當產業界疾呼加速紓困與振興時,政府若繼續自滿於虛幻的經濟數據,台灣疫後的經濟很可能走向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