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思考上上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思考上上策
◆  聯合報黑白集/丁允恭憑什麼如此大膽
◆  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思考上上策


2020-09-12 00:2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近兩年全球產業界熱門討論的議題是供應鏈重組,這一波改變源自美中貿易戰與中國大陸生產成本的上揚,讓全球供應鏈布局出現轉向和重塑,近期我國與美國、日本、歐盟等代表在一場會議上交換供應鏈重組的經驗與可能方向,不同於美方多次強調要與中國經濟脫鉤,日本代表提出彈性供應鏈的概念在我國緊跟美國的反中腳步邁向去中供應鏈時,日本官員的談話值得我方省思
蔡英文總統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即隱含與中國大陸經濟脫鉤的意圖,只是蔡政府的說法是要避免台商將雞蛋都放在大陸這一個籃子裡。川普發動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戰,並進一步擴及到科技領域,台灣明顯地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我政府在看待供應鏈重組一事時更側重與中國大陸脫鉤,而非只是重塑台商的全球供應鏈。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泉裕泰在上述會議上發言,他並未強調供應鏈重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而是提到日本要與東協建立彈性的供應鏈,以強化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泉裕泰的談話內容,其實與四年前蔡政府的政策方針類似,若進一步解讀,泉裕泰的說法其實是日本企業要建立一個將中國大陸包含進去的彈性供應鏈退一步講則是建立不排除中國大陸的彈性供應鏈。令人擔心的是,蔡政府目前緊跟著美國的路線,選擇走上建立「排除中國大陸」的供應鏈體系。
蔡政府在政治上選擇緊跟美國路線,有其政治上的考量,但在經濟議題上就必須考慮更多客觀現實。首先,即便蔡政府再怎麼討厭中國大陸,都不能改變台灣對大陸貿易比重占25%的現實,這個占比目前還略高於我對美國與日本的貿易規模總和,在一定時間之內,大陸都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不論從生產、銷售等環節來看,大陸都是台灣不可排除的一環,供應鏈亦然,這也是即便美國與大陸大打科技戰,台灣的科技業龍頭台積電仍選擇在美國與中國大陸同時設廠,因為台積電明白,中國大陸與美國這兩大貿易夥伴,不論從生產上的供應鏈角度或銷售的市場考量,都必須兼顧,這樣業績才做得大。
過去20年全球跨國企業都受惠於大陸廉價的生產力,過度仰賴大陸供應鏈的缺點,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更顯突出,各國都在重新思考如何避免關鍵生產環節因疫情而受影響,這也是日本官員提出彈性供應鏈的背景。我們擔心的是,政府在供應鏈重組一事上重押美國路線,輕忽了即便近年台商因生產成本、疫情等因素離開大陸,但仍有相當規模的供應鏈仍在中國大陸。採取選邊站的供應鏈重組策略,並不適合台灣當前的產業發展方向,從台積電宣布在美設廠也維持大陸布局就可看出,彈性的供應鏈策略對我產業的重要性。
對台灣產業而言,與其緊跟美國的選邊站重組供應鏈策略,日本的彈性供應鏈策略其實更適合我們,其加速融入東協供應鏈體系的作法,更值得台灣借鏡。重塑台灣的供應鏈體系必須以彈性為出發點,目標是兼顧分散風險生產效率,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內,台灣並沒有建構排除中國大陸生產供應鏈的可能性,這一點可從蔡政府即便再不喜歡中國大陸,也不樂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終止可看出。
供應鏈重組不只要考慮政治層面,也須兼顧經貿現實與產業需要,選邊站只會讓供應鏈重組時缺乏彈性,對我企業而言是弊大於利。「去中化對蔡政府而言或許有政治與外交上的利益,但若要套用在供應鏈重組一事上,就可能產生反效果,不可不慎。












聯合報黑白集/丁允恭憑什麼如此大膽


2020-09-12 00:1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府前發言人丁允恭捲入性醜聞,監委申請調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府前發言人丁允恭遭前女友毀滅式爆料,除劈腿四女、強令墮胎外,最引人非議的是把高雄市新聞局長室當情慾摩鐵。事件爆發後,一路提攜他的監察院陳菊噤聲不語,兩天後才擠出一句該怎麼辦就怎麼辦」;閣揆蘇貞昌則先跳出來對丁語多疼惜「因為私領域影響好可惜」,還說藍營的批評無限上綱,不惜為丁擋砲火。
丁允恭強調是下班時間所為,但他搞錯重點,問題不在時間而在地點,在局長辦公室「辦事」,不僅不是私領域的事,更是任何時間都不允許的事。除「恭事公辦」外,丁允恭要求女友衣著暴露穿過辦公室的睽睽眾目鎖上門幽會,這種踐踏女性又把公家廳室當成我家臥房的膽大妄為,靠勢的不就是民進黨長期把持高雄,更別說女權糾察隊也裝睡;套句《少林足球》台詞「裁判、球證、主辦都是我的人,怎麼和我鬥?」
綠委以長官難管私領域為陳菊的沉默幫腔,但女方說曾向陳菊陳情,陳菊僅對丁口頭告誡,明顯護短;倘如陳菊所說沒收到陳情信,監委就更該調查菊團隊為何能遮天蔽日擋掉人民陳情?而後來丁允恭一路高升政院、前進總統府,不也靠勢菊系光環護持?
至於蘇貞昌嚴以待人寬以律己也不是第一回了,上次他女兒爆發標案爭議,他心疼家人遭抹黑,忘了民進黨如何追殺藍營親人。他嫌藍營「罵到那個樣子」,其實國民黨罵再凶也不及民進黨十分之一,如果男主角換成藍營人物,那可不是現在這樣溫良恭儉讓。











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2020-09-12 00:1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新課綱上路,國二歷史從中國史改為東亞史,有教師批評三國史、武則天等內容都被刪除或簡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八課綱實施第二年,新學期開始,國中八年級的歷史老師發現,「中國史」改穿「中國與東亞史」的新裝進入教室後,略古詳今的原則下,以唐為界,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大幅縮水,不僅漢唐盛世消失了,三國亂世也不見了,學生將不知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不識唯一女皇武后。
新課綱上路滿周年之際,聯合報民調顯示,七成家長坦承不清楚新課綱實施理念與改變的內容,七成六的高中和六成七的國中表示在教學現場遭遇問題與困難。最近另有民調指出,七成二學生和七成七家長認為新課綱對學習造成困擾。其實,僅一本國中八年級的歷史新課本,就具體呈現了學生學習的困惑、家長指導的困擾和老師教學的困難。
三年前公告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時,中國史大減內容並移入東亞史脈絡中,已經備受批評。但多數爭議主要集中在高中的部分,因為高中歷史課綱捨棄了國別史而改採區域史,更用主題研究形式取代了傳統編年史的教材編纂,因此不但夏商周在新課綱裡消失了,整部中國史也被縱剖橫切散入東亞歷史空間裡,從而引發「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的質疑。
至於國中歷史,不重政治,不教盛世,不理亂世,不知興替,外界只知隋唐以前強調不同民族與文化的互動,宋元著重國際互動與商貿文化交流,明清則已在東亞世界格局中探討商貿文化和東西接觸的挑戰,而脫離中國史的台灣史,連明鄭都彷若只是東亞海域的一支勢力。但因國中課綱仍維持編年史形式,並從台灣史、中國與東亞史到世界史,由近而遠,依序編纂,各自成冊,當時並沒有像高中新課綱那樣引起太多注意。
等到今年暑假後開學,國中老師拿到八年級歷史新課本,才驚訝發現,略古詳今竟然可以略成這樣。一部中國史,商周依舊在,但有些教科書,炎黃堯舜、夏禹建朝隻字不提,學生只看到「有冊有典」的商周橫空出世;未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學生卻要了解秦以法家變法、漢初推行黃老、漢武推崇儒家;渾然不知有漢唐盛世,學生號稱提升了國際觀,但對世界各地的中國城為何都叫「唐人街」一定莫名其妙。學生還會知道三國鼎立,卻非學校教育之功,而是日本電玩之賜,且三國結局未定,歷史可以改寫,視手遊功力而異;甚至如果下一代把孔明、關羽都變成日本人,也不必太訝異了。
有國中歷史老師形容:「中國五千年歷史,只能前四千九百年講少點,後一百年講多點」,下學期課本就是那後一百年」,學生將進入晚清以降的中國百年變局。雖說「詳今」,但課綱既強化東西接觸的歷史意義,又簡化戰爭經過、條約內容或變法與新政項目,中國的百年歷史屈辱會不會就此雲淡風輕?
中國史面臨著雙重擠壓:首先是移入東亞,因而學生學的不是「中國史」,而是「中國與東亞史」;更精確的說,是東亞史範疇內的中國內外民族互動與商貿文化交流史。其次是略古詳今,因而含隋唐以上三千多年的歷史極度簡化,文化源流與歷史脈絡難以求索。其實略古詳今不能說完全不對,只怕是大略中國,不詳東亞:裁剪了中國史,學生不能初步掌握中國的文化和秩序變遷,恐更不易了解東亞地區逐步進入世界歷史舞台的國際秩序變遷、政治軍事衝突與商貿文化交流。而國中只得到淺薄無根又零散破碎的歷史知識,上高中又如何做跨越區域、跳躍時代的主題研究?
如果說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對蔡政府來說還會有哪個的爭議,至少歷史的智慧與文化的寶藏也不應棄如敝屣。這樣一部裁其源頭、略其精髓、支離破碎、主軸偏移的中國史,蔡政府到底想教給下一代年輕人怎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