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治仁/民主不該只是目的
◆ 蘇蘅/操弄社媒故技 川普這次能贏嗎
◆ 王文華/人生沒有「演算法」
◆ 黃介正/美大選中國辯論 掃到台灣?
◆ 沈呂巡/中共駐外使節印象記
◆ 葉銀華/金融業財富管理2.0方案 有效嗎?
◆ 陳亮恭/被疫情耽誤的全球大計
◆ 趙春山/中共軍演 96年台海危機2.0?
◆ 嚴震生/女性獲投票權後 賀錦麗再創歷史
◆ 王正方/拜託政客不要寫論文了
◆ 周行一/低成長、高風險、機會多的時代
◆ 林中斌/拜登制中 剛主柔輔 漸趨調適
◆ 楊志良/假如我是年輕人
◆ 王健壯/大學校長集體站出來
◆ 洪蘭/高齡化的銀髮商機
◆ 盛治仁/國旅競爭力 EP值比CP值重要
◆ 馬凱/民主一定會敗壞?
◆ 方祖涵/職業運動,救贖還是獎賞?
◆ 黃介正/北京 安內必先穩外
◆ 范疇/美國借名片論—Taiwan還是R.O.C.?
◆ 薛承泰/抄襲與造假
◆ 李清志/走出天龍國
盛治仁/民主不該只是目的
2020-08-21 23:38 聯合報 /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即是民主的象徵。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右)與民主黨對手拜登。 (美聯社)
最近看了一部「Boys State」(新世代公民)紀錄片,內容是關於一千多位美國高中男生參加一個位於德州的營隊,去模擬現實政治體制下的選舉過程。來自不同背景和意識形態的男生,被分配到兩個虛擬政黨陣營,透過連署、拉票、提出政見、形成黨綱、演講、辯論,和初選等過程,各自推出候選人來參與最後的大選,選出州長等重要職務。
片中真實反映當代美國政治的分歧,以及選舉過程中這些孩子面對的困難抉擇,讓觀眾能夠有很深沉的省思,也獲得今年日舞影展記錄長片的評審團大獎。
在競選過程中,候選人要在不同議題中表明立場,也面臨不同的選戰策略抉擇。當自己明確知道本身的議題立場和多數選民是不同時,究竟應該真實說出自己的看法,還是閃躲,甚至隱瞞或改變立場。
因為片中角色都很坦誠地分享自己內心想法,我們看到了候選人面臨的兩難抉擇。演說時要呼口號還是談政見?候選人只要在台上高喊 USA,很容易引起台下共鳴,很快就全場沸騰。談政見不見得討喜,固然有可能爭取到支持,同樣也會讓反對者更凝聚。
另外,要進行人身攻擊,還是用道德訴求爭取認同?該尋求共識、還是利用分歧?一位主角說:「提出團結的訴求聽起來固然很好,也對我們國家長期發展有利,但是卻贏不了任何選舉。」「你必須用人身攻擊並深化分歧議題來凸顯自己和對手的不同。」
片中兩個陣營,剛好選擇兩個不同策略,一邊用尋求共識的道德訴求;另一邊以分歧議題動員並進行人身攻擊。一直到接近片尾才揭曉選舉結果,非常扣人心弦,在這裡就不劇透了,讓讀者有機會時自己觀賞結果。
看完這部片,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看到年輕人這麼有想法和主見,而且論述、組織和表達能力如此優秀,真是覺得江山代有才人出。這個已經八十多年歷史的營隊過去也培養出柯林頓總統和錢尼副總統等政治菁英。年輕人有機會早早接觸政治實務培養素養和運作能力,對於人才培育絕對是正面的。
另一方面,片中年輕人的成熟和世故,也令我吃驚。一位主角事後接受訪問時說,他們這一代受到社群媒體和各種宣傳及假訊息影響,是前所未見的。因此他們也學會如何在選戰過程中運用這些工具來影響民意。片中部分主角有著超齡的成熟度,但少了年輕人該有的理想性,為求勝選,不擇手段。如果為了一個虛擬的政治職務,都願意製造分裂並進行人身攻擊,未來真正投身政治時,又會為了獲得權力做出什麼事,令人憂慮。
民主制度和選舉,不能保證優良國家治理的結果。民主政治弊病所在多有,包括政黨間的互相消耗、競選過程金權和派系的操弄、民粹對立、假訊息林立等等。這種檢討不是要否定民主,而是要提醒民主不純粹是目的,也是給人民安居樂業及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手段。
我們不要貶低民主,也無須神話民主。程序上的投票權只是低標,真正值得驕傲的,是過程中理性論辨,可以團結人民,結果又可以選賢與能的民主,才是我們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