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入華嚴的立體思維\星期透視/美中爭霸 香港淪為棋子

◆  軍人搏命 更需醫護國家隊
◆  四大條件 保障監察權獨立運作
◆  台灣是言論自由國家?
◆  蔡壁如被圍剿…民粹跟風
◆  台灣認同創新高…政治世代位移 統獨牌褪色
◆  大屋頂下/國民黨在吵什麼?開闢九二共識觀察修復期
◆  星期透視/美中爭霸 香港淪為棋子
◆  名家縱論/入華嚴的立體思維
◆  畫中有話/為旅遊業找活路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入華嚴的立體思維


2020-07-04 23:13  聯合報 /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統一企業前總裁林蒼生思考人與自然關係,提出身心靈的行為模式,著有「總裁聞思修」一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有位朋友馬叔禮老師,是真正做學問的人,他治學精神令人敬佩。幾十年來,一心讀書,不出門,不交際。我問說,這樣不是很寂寥嗎?他笑說,我喜跟古聖賢往來,其中樂趣,只有自己知道。
他說,與古聖賢往來,要誠心誠意視古聖賢為當今好友,深入他的思想理念、時代背景,及生活細節等等。久了,誠心誠意形成的磁場,會突破時空,與古聖賢生命磁場共振成忘年交,或無古今之交。讀孔孟如此,讀老莊如此,如此讀書,很像現場聆聽交響樂,其感受是與聽 CD 完全不同的。
馬老師又說,以這神入的方式研究易經,效果奇佳。因為易經本就是活的真理,千百年來都被讀死了,變成索然無味的哲理書。
孔子時代,卦要以竹簡掛在牆上四周(卦者掛也)。人在中央,從四方分布的爻辭中尋找相關聯的脈絡。例如,這裡談到牛,那裡也談到牛,在牛與牛間拉上一條無形的線。當無形的線滿布空間,易經的神經系統就在腦海裡活起來了。
易理在腦海裡活躍起來,取代原本邏輯思維方式。邏輯只是二元對立,而易理是多元變化。可以四面八方兼顧,不會有偏見差錯,不會有人為的分別心。如能以易理的思維方式,進入華嚴世界探索,或許將更有趣。
易經是古老的傳承,我相信易經有如此高智慧,古人的腦力絕不會比現代人差。至少在那時代,人的思維也一定是跟易經一樣,是超越時空,不受時間束縛,可以天人往來任馳騁,比現代人自由活潑多了。當我接觸華嚴經,才知道原來華嚴經在當時也是一種思想或思維方式革命。怪不得佛陀初講華嚴沒有人懂。
我年輕時常思考,佛陀夜睹明星而悟道,他究竟悟到了什麼?因為華嚴是佛陀悟道後,講的第一個法,所以答案一定在華嚴經裡面。所謂「悟」,他一定是超越表面意識,進入更深層的隱密世界,發現了什麼新的體會這才能叫「悟」。
平常人睡覺時,時空感覺消失了,如果是打坐,人好像睡了,也好像作夢,也很清醒知道周遭與內心一切,這時人的覺知可從潛意識的最底層,來看表面意識所感知的內外狀態,這種感知是全面性,我不知怎麼名狀,姑且稱為「立體思維」來與「平面思維」區分。
華嚴經之所以神祕,乃因它所呈現的,都是從潛意識底層看人世間所有世態變化。華嚴經提到有個「剎那際點」,時空在這剎那際點上消失;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濃縮在這點上,所以說三心不可得。金剛經所說的完全是這種立體思維下看到的真實現象。當然,佛經所提到的一些有名的句子,像千劫萬劫只是當前一念,「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凡此種種,用立體思維來理解,就不那麼抽象了。
從我家遠望,可以看到遠山雲靄變化,很美,很美。有時看久了,那無古今的感覺,偶爾又會出現。剛剛又看著遠山出神,居然錯把遠山當終南,只聞「採菊東籬下」,在腦中迴盪起來。我向陶淵明問安,說,改一個字如何?用「賞菊東籬下」,只要賞,不必採,豈不更好。陶淵明笑笑,我知道,默然中的微笑,必有無古今的情在。我很高興,我又多了位無古今的好友。
沒想到馬老師「超時空,無古今」的讀書方法,給我那麼大的啟發,也了解華嚴世界的立體思維,我相信這才是佛陀悟後想告訴世人的重要訊息之一吧!












星期透視/美中爭霸 香港淪為棋子


2020-07-04 23:14  聯合報 /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中共通過港版國安法,美國以香港「無法維持高度自治」為由,將祭出制裁取消特殊經貿待遇。(美聯社)


香港回歸廿三周年前夕,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港版國安法,新成立的香港國安委及北京駐港國安公署,不受法律監督,從北京發布的相關任命,由中聯辦主任擔任國安委顧問,「一國兩制」下港人「高度自治」精神,已名存實亡。港人群起激昂,抗爭陡升,多個公民團體宣布解散,八十餘國表達立場,前途堪慮。
為了留住人心,北京在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前,精心擘劃「一國兩制」方案,可說是一次大膽實驗。當初設想,是主權回歸中央,治權留給港人,以求達到「一國」與「兩制」間的動態平衡。即便是敏感的特首和立法會的產生方式,基本法也選擇以漸進方式,將權利返還港人,為此,人大常委會在民國96年(二○○七年)確定政改方案:民國103年(一四年)直選特區行政長官,民國109年(二○年)立法會全體議員普選。除非特區政府請求(譬如有關在陸出生香港人的法律地位問題),基本上北京尊重香港自治權,港人對普選訴求,也以和平方式為之。
這種中央不干涉治權、香港不挑戰主權的動態平衡,維持了大約廿年。民國103年(一四年)六月,北京公布「一國兩制白皮書」,首次打破這脆弱平衡,明定中央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兩制從屬一國,有人甚至從法律面,認定香港特區政府沒有剩餘權;八月,人大常委會決議,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產生,等同否決基本法對雙普選承諾,刺激了空前激烈的雨傘革命,京港無力應對,鋪陳了規模更激烈的反送中運動,終至港版國安法立法。
令人好奇的是,北京的態度,為何自被動尊重港府,轉為主動強調中央全面統治權?
一種說法,是北京維安考慮,設若香港持續動亂,有可能波及大陸其他省市,鬆動習近平的統治地位。
維安論看似有理,但卻無法解釋為何北京在情勢仍然可控,卻開始強調全面管治的轉變。
個人以為,造成北京對港態度趨硬理由有二:一是習近平的強勢決策風格;二是中美對抗大格局,使得香港成為被犧牲的棋子。
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底上台的習近平,風格迥異於前兩位領導人,民族主義情結強烈,對內高度集權,強勢打貪反腐、廢除憲法任期條款、改革軍隊結構,對外則推出一帶一路、亞投行,將南中國海內海化,進而與美爭霸,雷厲決斷前所未見。對香港問題的處理,民族高於民生。
習近平紅二代性格,或可解釋為何北京自國安角度,處理港人對普選的和平訴求。港版國安立法過程中,官員不斷提出外國介入說法,此又涉及美中相爭的大國利益問題。美國對港版國安法反應激烈,在該法通過前,搶先宣布撤銷被認為是「核選項」的香港特殊貿易地位,未來美國可能將香港視為中國的一部分,改變自一九九二年給予香港特殊地位的「香港政策法」規定,港企的優勢可能喪失,企業總部地位及陸企在香港籌資能力,都將受到影響。
北京對香港出手,美國不將矛頭指向北京,反而制裁受害者,充分說明兩強在香港爭鋒的冷酷現實。最近美國升高對華為和中興制裁,對卅三家中國企業和四家媒體採取限制措施,看起來香港只是川普政府用來對付中共的眾多手段之一。
冷戰時期,兩個超強不敢正面交鋒,但卻經常在第三地,各自選邊打代理人戰爭。兩強相爭,大國利益優先,香港難逃棋子命運!台灣,要引以為鑑!













大屋頂下/國民黨在吵什麼?開闢九二共識觀察修復期


2020-07-04 23:15  聯合報 /   黃年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論述報告,淡化了「九二共識」,引發國民黨大老們對江啟臣的連番質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體上說,國民黨因九二共識引發的爭議,不在雙方對九二共識的「功能認知」差異,而在對於未來如何與北京互動的「策略認知」有歧見。
當然,眼下爭議牽涉權力、話語權、世代、流派、傳承、方向,及利益等多種矛盾。本文僅就一隅而論,掛一漏萬。
先說雙方在九二共識功能認知的差異不大。就改委會所提「兩岸論述組建議案」本文看,完全看不到否定或廢棄九二共識語句。相關論述如下:一、歷屆政府關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表述,皆基於中華民國憲法。二、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三、法理台獨不可行。四、一國兩制不是台灣人民選項。
至於對造見解,可用「連戰對於九二共識的看法」為例:一、國民黨稱此為一中各表,也就是我們有表述中華民國的空間。二、我相信合憲又合法的九二共識。三、認同九二共識,不等於接受一國兩制。
兩相對照。相同處是:一、雙方都指九二共識是基於中華民國憲法。二、雙方都認知九二共識護持中華民國的底線與空間。三、皆不接受一國兩制。由此可見,雙方對九二共識功能認知差異不大。
最顯著相異處則在:一、連戰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論述,但「建議案」未表示將延續「一中各表」的表述形式,但也未明示反對。且「建議案」稱「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可謂「一中自表」,在「捍衛中華民國」立場上,較「一中各表」更鮮明強硬。
但雙方主要歧見畢竟未出現在「建議」,卻在案外。硝煙瀰漫,以江啟臣這句「九二共識是過去扮演兩岸求同存異的重要工具」為代表。既是「過去」,還有無「未來」?既是「工具」,還是否「政策」?
其中涉及雙方對未來與北京互動的策略認知存有歧見。此種歧見卻是出自同一事實認知,就是九二共識今天落到慘敗,主因在北京「元二談話」扭曲變造九二共識內涵(或被民進黨趁機扭曲變造)。這是北京背信棄義所致,因而國民黨未來與北京如何互動的策略,出現兩種歧異對立思考。
一、脫鉤鬆綁論。在九二共識上,國民黨被中共背叛的感受非常強烈。江啟臣說:「九二共識能不能存在,不能單方面怪國民黨,也應該問問北京對共識的態度有沒有改變?」游淑慧更挑明說:「不該問江啟臣還要不要九二共識,也要問一問習近平還要不要一中各表?」
這種被中共背叛感受可以理解。因為,如果九二共識內涵與闡釋權最後只能聽中共的,則回到九二共識該回到哪裡去?若回不去,或回去了仍有再被背叛與玩弄風險,乾脆就主張甩掉九二共識,不再使國民黨兩岸論述受北京挾持。你不容我「一中各表」,我就「一中自表」(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丟掉「一中各表」,就不用看中共臉色。脫鉤才能鬆綁。
二、留著門縫論。主張維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也感受到北京的背叛。馬英九說:「大陸要負相當責任,把九二共識解釋成完全就是一中,忘了各表。」這算是大白話了。
留縫論者認為,還是要留著九二共識這道門縫。畢竟,二○一五年馬習會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高度實踐,足證只要願意走就有可能走得通。為何要關上此門?
何況,北京正在搶救九二共識,就因不敢關上這道門。因為,北京知道,只有「九二共識」才有「一中各表」巧門;若關上這扇門,沒有一中各表,兩岸就回不去了,所以不敢關門。再者,民進黨如今硬說九二共識已翻頁,那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個兩岸欲回復關係的唯一接點與巧門,就是專為國民黨保留的。反之,國民黨若否定九二共識,就是幫民進黨解套,且拿香跟拜。因此,護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仍是國民黨兩岸互動的可保留選項,所以要留著。
脫鉤鬆綁論反映對北京的高度不信任,不願再陷九二共識,被中共玩弄。留著門縫論雖亦不滿北京變造九二共識,但認為留個門縫,可待峰迴路轉。所以,二者差異,不在如何看九二共識,而在如何看北京。
球在北京手裡。北京元二變造九二共識,可謂是卅餘年來兩岸政策的最大敗筆,非但使北京自己進退失據,更毀了國民黨,也使台灣反台獨大平台完全崩解。只有中華民國才能捍衛中華民國,北京「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必須轉換成「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沒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殭屍政策。自說自話,假裝活著,其實已死。
其實,北京不是沒有思考過一中各表,也不是沒有試探過。一、原本北京反對九二共識的各說各話,但後來在二○○五年連胡會成為政策。二、○八年胡錦濤在布胡熱線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三、「探索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是中共十八大政策主題。四、不斷出現「憲法說」,希望回到「他們的憲法」。五、一五年馬習會的形式與內容,皆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高度表達與實踐。六、馬習會證明,「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只是「背對背」自說自話,而是有可能「面對面」各說各話。所以,如何使「九二共識」從「元二談話」造成重創後復建重生,若能回看馬習會中北京所表現的高度,即知解鈴尚待繫鈴人。
國民黨陷於「脫鉤鬆綁論/留著門縫論」爭議,要化解歧異,就應「肯定九二共識/一致對應北京」。
九二共識受傷了。國民黨可以開闢「九二共識觀察期或修復期」,維護九二共識,修補一中各表。「建議案」主張,「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一中自表);後來江啟臣調整成「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留著一道給兩岸回頭的門縫)。我認為,脫鉤論及留縫論在此已有交集。
國民黨若主張「一中自表」,兩岸可能脫鉤。但若吞下「沒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就是服毒自殺。
因此國民黨新論述可以是: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若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
既說「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則也可解釋「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
進退攻守,這就是「九二共識的觀察修復期」,有條件地保留九二共識。北京若是無意回到完整的九二共識,或再排除「一中各表」,國民黨即應正式宣告放棄九二共識。國民黨有一貫兩岸政策,背信棄義的是中共。













畫中有話/為旅遊業找活路


2020-07-04 23:11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台灣防疫上半場表現好,但代價也可觀;泰半產業蕭條,旅遊觀光首當其衝,門可羅雀;近日,連旅遊業龍頭雄獅及五福,傳出高層重整及大幅裁員壞消息。
疫情時代,各國陸續開放國境,近日英國將台灣納入首批入境免隔離檢疫國家名單;相形之下,我國在國境開放政策保守許多。旅遊業真正能獲利的,還是在國際旅遊,如仍繼續鎖國,恐怕面臨更嚴峻倒閉和失業潮。












軍人搏命 更需醫護國家隊


2020-07-05 00:33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漢光演習2日在大甲溪出海口預演,一艘拖運演習用靶材船隻,因風浪過大翻覆。 圖/台中港務消防隊提供


漢光演習預演,海軍陸戰隊突擊橡皮艇在合格海象操作時翻覆,人員落海送醫,操演出現安全漏洞與瑕疵,「零意外、零傷亡」恐成口號。
軍訓練最令人詬病:求好心切、抄短路,求快、求美、求好,達成使命第一,短時間要把久沒訓練的技能搬上檯面,常誤以為部隊該會的,複習一下就好了,有技術專長種能幹部在,經過幾周複習,很快就進入狀況。
在風險管理上,常會疏忽「意外值」,看出事送醫士官兵正值戰技高峰期,翻舟落水理應很容易脫困,這是基本學能,造成如此重傷令人惋惜!
美軍訓練或作戰重視人道,在風險管理中,預判會發生傷亡事故,救護艦艇、飛機、直升機、救護車及醫療單位等,都會熱機預備。嚴格訓練,是軍人最大的福利,依程序、步驟訓練,到模擬戰場景況,從單兵徒手至班、排、連、營組合作戰演練,依個人編裝與作戰需求,攜著戰鬥裝備訓練,含緊急逃生均列在課表施訓。
在新冠疫情侵襲下,部隊在嚴謹作戰訓練下,如能加上最好的急救醫護人員待命,在「醫護國家隊」資源保障下,相信國軍官兵會為保衛家園接受最嚴酷訓練。只是年金改革下,那些曾拚死拚活的官士兵及眷屬,傷了這些人的心和士氣;先要恢復政府的誠信,才能安軍心士氣。
花好月圓永不殘,國軍訓練發生挫折,會勇敢再站起來。記取教訓,求精求實、從嚴從難,才能避免「零意外、零傷亡」淪為口號。












四大條件 保障監察權獨立運作


2020-07-05 00:24  聯合報 /   周陽山/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大陸所教授(台北市)
蔡總統提名監委名單惹議,國民黨特別點名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前左)不適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國人對於監委適任資格,及人權委員會的功能日漸關心加拿大學者瑞芙Linda Reif)在《監察與人權書中指出:廿世紀,行政權大為擴張,官僚運作招致普遍不滿,許多國家設立獨立監察制度因應。根據維也納國際監察組織統計,目前有超過一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一九八個獨立的監察機關
各國監察制度因歷史傳統與政治條件差異,各有不同;有的強調人權保障,監督公共行政與司法,期符合法治原則,並「確保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北歐瑞典、芬蘭、丹麥、挪威,及大英國協成員,如紐西蘭等,由國會同意任命監察使,屬此類型
加拿大最高法院曾指出:「賦與監察機關權力是期望藉此處理司法、立法與行政無法解決的問題。」監察機關是制衡行政部門的另一道防線,藉此彌補法院與行政訴訟的不足。由於監察機關具快速、非正式與民眾易於接近等優點,正可透過法治監督與人權保障,以增進政府施政績效、提高決策透明度,並強化民主問責,以促進善治。
監察權第二種類型,是結合審計,監督官員操守、官箴和廉正。北伐完成、全國統一後,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17年(一九二八年)設立審計院,民國20年(三一年)改立監察院,同時將審計院改為審計部轉隸屬監察院。近期又增設人權委員會,朝第一類整合。
此外,波蘭民國8年(一九一九年)設立最高監察院,為審計監察機關。該院設院長一人,副院長二至四人。民國76年(一九八七年)增置民權監察使公署,設監察使一人,副監察使二至四人;該署受理民眾陳情,以監督政府行政的運作。
以色列於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設審計長,民國60年(一九七一年)起,另增一項新任務,擔任「公共申訴督察長」,結合北歐式監察使功能,保護民眾權益,免於官僚怠惰和侵害。該機關員工約五百人,其中五分之一負責公共申訴督察業務,五分之四負責審計工作。
第三類係法國式共和監察使」,不同於前兩類監察使由國會行使同意權,共和監察使卻是由代表行政權的部長會議同意任命,一任六年,不得連任其主要任務有三:一、協調並解決民眾與行政機關之爭端;二、對政府提出改革建議;三、參與國際社會有關基本人權之活動。
共和監察使有權懲戒失職官員、向刑事法庭起訴以及對終審定讞之判決,命令其執行的權力另外,共和監察使在全國設立三百多個服務據點,由無給職地方代表,每周輪值,就近協助民眾陳情,藉此協調爭端、紓解民怨
從各國監察機關功能、職掌,與獨立性看,監察委員適任條件,應該包括下列各項:一、超越黨派、監督行政權運作的獨立人格與專業能力。二、對分權制衡、法治國家與民主究責的信念與堅持。三、對保障民眾權益、維護基本人權的奉獻精神與道德信守。四、清白的從政經驗與良好的社會聲望。這四項也正是監察權獨立運作的最大保障













台灣是言論自由國家?


2020-07-05 00:20  聯合報 /   黃瑞麟/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陸媒東南衛視兩名駐點記者因違反規定,被要求離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十月被派去香港採訪反送中相關新聞,當時港警知道我們記者當中有人假藉記者名義直播,刻意抹黑港警,因此要求記者出示記者證。筆者出示後,港警只呼籲我們要真實報導,不要幫破壞公務的黑衣人講話,並要求我們站在允許的安全範圍;這是給予媒體的尊重與採訪自由。可惜,後來局勢改變,筆者離開香港後,才陸續爆發港警對媒體的不友善。
幾年前,筆者採訪陸客,他們提到兩岸的不同處,是台灣有言論自由,甚至喜歡看台灣媒體的政論節目,逛完夜市回到飯店,還特別看政論節目重播,不同立場名嘴對台灣政府的毒辣批評,政府居然不會禁止這樣行為,讓部分陸客看到台灣節目而羨慕。
東南衛視兩名記者遭政府要求廢證離境,或許政府有政治上考量,但對於媒體報導限制,似乎過苛讓人看到比到香港採訪時,港警對媒體記者驅離行為還要粗暴
針對大陸媒體採訪限制,叫筆者如何向曾經帶過的對岸實習生、採訪過的陸客,驕傲地說「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












蔡壁如被圍剿…民粹跟風


2020-07-05 00:18  聯合報 /   蕭思源/自由業(苗栗市)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為「用詞不精準」道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受訪說出,「年輕人就是跟風跟流行」,引來各方撻伐;蔡壁如後來強調,並非指所有年輕人都在跟風跟流行。
且不論蔡說法是否精確,從政客、網民一面倒批蔡,不去探究這說法有幾分真實,這樣的民粹反應,令人駭異。無疑地,這也是存在偏頗的評斷,反證了蔡所言並非完全不是事實。
蔡應是指,年輕人衝動,不去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缺獨立自主精神但這現象豈只存於年輕人,整個社會都有此現象。跟風代表是可被操控,盲從受利用,跟著喊打喊殺,完全不知要為自己行為負什麼責任。
如果我們的社會夠成熟、夠理智,不會以偏概全同時更應就整個社會習於一窩蜂現象深入檢討
現今社會跟風盛行,跟霸凌是一步之隔任何有違當道的發言或意見,一定是被視為異徒,慘遭民粹修理;沒人去探究社會為何會有此現象?當社會墮落,一切都被視為當然,又如何向成熟民主社會邁進?













台灣認同創新高…政治世代位移 統獨牌褪色


2020-07-05 00:13  聯合報 /   翁履中/山姆休斯頓州大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德州)
政大選研中心3日發布民調顯示,台灣人認同感是67%,創下歷年新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大學選研中心公布政治態度趨勢調查,有六成七台灣民眾認為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創下執行國族認同調查以來新高紀錄。在統獨立場上,表達願意維持現狀,但傾向未來獨立比率,也大幅上升到兩成七多。前所未有的變化,反映出主流民意對台灣主體性支持,也透露可能正從兩黨政治,走向一黨獨大機會上升。是否代表在野黨永無翻身之日,而民進黨可永遠執政?
民選總統以來的近卅年間,民眾對兩大黨的支持度互有漲跌,但雙方各有穩定支持基礎,維持相互抗衡力量。國民黨支持群眾,多半認同中華民國和中國有一定脈絡關係,並對國民黨為台灣帶來經濟起飛抱持肯定。而民進黨支持者,除當年受到不平待遇的本省人外,最大支持來自千禧年後新世代選民對傳統官僚體系的反感,及對民主自由的嚮往。
從世代政治看,多數親歷「台灣錢,淹腳目」的國民黨支持者,總是基於對兩岸和平及經濟繁榮的期待,不願讓台獨主張破壞現況,因此即使恨鐵不成鋼,也不忍苛求國民黨改革。可惜,時間不等人,選民再死忠也扭轉不了人生進入下半場的現實。相較下,學運世代政治人物,都成現政府的中流砥柱,太陽花覺醒青年更是綠營鐵桿義勇軍,從廿到四十歲年齡層,綠色,似乎成了政治正確符號。
最新民調凸顯全面性世代交替,傳統藍營選民心聲固然重要,卻不得不面對逐漸凋零比例。的確,經濟起飛的四小龍經驗,和黨內尚有爭議的九二共識,對藍營支持者來說,都是不可抹滅的輝煌,可是在年輕世代眼裡,只是無感的歷史。
隨著政治世代位移,藍營能不能再起,取決於是否看見民意走向,決心改革。如同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所說,也許我們無法永遠替年輕人打造美好未來,但是我們永遠有機會,可栽培年輕人去創造美好未來。現階段國民黨,或許短期看不見翻身機會,但扎根新世代必須立刻行動。
相較谷底的國民黨,民進黨也沒那麼容易可永遠執政;眼前沒有對手,但迎來的是,對全面執政的檢驗。接下來幾年內,至少要面對三個挑戰:第一、兩岸關係繼續冰凍,必須確保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但不開戰。第二、要確保經濟不被邊緣化,還要向外擴展商機。第三、對財富分配不均及各項社會議題必須落實承諾。另外,民進黨執政有超過萬名的政治任命,任何重大貪汙舞弊,都可能讓順風成逆風。
當台灣民意在國家認同和兩岸立場上逐漸一致,可以想像更年輕一代,將不會再被統獨給綁架,他們對各項議題也會有不同體認。世代交替不會停留在專屬民進黨支持者一方;面對更年輕世代,執政黨如果沒有辦法替人民解決問題,而在野黨能即早看見主流民意隨之調整,民進黨遲早也會面對統獨議題失靈、甚至太陽花光環褪色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