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烽火下的台灣戰略選擇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3314/web/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烽火下的台灣戰略選擇
◆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應懂韓國瑜
◆  聯合報社論/七月才發振興券,白白浪費三個月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烽火下的台灣戰略選擇


2020-05-27 02:4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貿易戰似乎占不到大甜頭的情況下,川普政府又掉回頭來打科技戰。短短數日,連出兩招:先迫使台積電宣布赴美投資先進晶圓廠計畫,投資總額120億美元;緊接著,美國商務部宣布出口管制新規,全面封鎖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製造商供應半導體給中國華為

在此之前,美國政府限制出口的規定是,美國(技術)製造的組件占總價值25%以上,其後修改為10%,這次的新規定等於是一口氣把它降到了零。然而,與過去類似,新的制裁政策也設定了120天的緩衝期。其目的是維護美國企業的利益,因為美國晶片受此影響估計將減少 37% 的出口額,總值 830 億美元,衝擊太大其次是留下談判空間。相關制裁政策缺少細節和時間表,是為接續的博弈創造條件。

相較於斷供華為,美國逼迫台積電赴美投資,則有放眼未來,為美國重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的打算。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從經濟效益面考慮,明顯地並非利多,無論在規模經濟、員工組成、產業鏈體系等各方面與台灣相比都不具優勢,因此相關決策並非經濟性的考慮,而是一個政治性的考慮。至於川普政府,當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但似乎想要賭一個更大的局,就是預見到台積電在美投資設廠的諸多困難,期待台積電此一決定能產生讓更多的台灣工程科技人才,及半導體相關上、下游產業,隨著台積電也群聚美國。

美中科技大戰這齣戲演到現在,脈絡輪廓都已清楚浮現,兩大主角兩大配角,劇情則是美中世紀爭霸戰第二幕

美中世紀爭霸這個大形勢不必多說了,美國從歐巴馬開始就對中國採取遏制戰略,但效果不彰,川普乃改弦易轍,決定跟中國直接動手,短兵相接,但有個順序,先貿易戰,再科技戰,最後,不排除軍事戰。從民國107年(2018年)3月到民國109年(2020年)初,雙方主要是貿易戰的交鋒,其間科技戰也零星交火。貿易戰打到民國108年(2019年)底,美中關係已明顯惡化,作為美中關係締造者及見證者的季辛吉忍不住提出警告:美中關係如不受限制任其自然發展下去,其結果將比上世紀的一戰還要嚴重。所幸,現在還不算太晚,因為現在還只是在冷戰的山麓,還來得及。

然而事態發展似乎超過季辛吉的預期,一是進入民國109年(2020年)後爆發新冠疫情,使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二是美方發現貿易戰未能占上風,年初雙方簽訂的貿易協議更因疫情衝擊,目標難以實現,因此決定正式開闢科技戰場。

美方發動科技戰的前哨戰是中興事件及孟晚舟事件,旨在打擊華為,繼而通過各種影響力,讓一眾國家拒購華為設備,但兩年下來,未能奏效,於是重新部署,決定使出狠招:全面斷供。美國鎖定華為,是因為華為在5G領域已超前美國,領先世界;而5G之於工業革命4.0有「得5G得天下」之說,擒賊先擒王,必須先解決華為,不惜使出所有手段,把華為往死裡打。既然要全面斷供,那就得從所有供應華為半導體的企業下手,包括美國相關企業如高通,及最大供應商之一的台積電。當然,所有被限制向華為供應的企業都面對巨大損失,台積電及台灣一眾產業鏈中的企業成了夾心餅,處於空前的窘境與困境之中。

以中、美為兩大主角的世紀大博弈,在第二幕科技戰中出現了兩個配角,分別是華為與台積電,究竟該何去何從?華為的選擇沒有懸念,自然是中國大陸,主要的戰略是以空間(市場)換時間(技術升級)。至於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高科技電子業,面對的是技術依賴美國,市場則依賴份額將逐年上升的中國大陸,因此其戰略選擇取決於對兩個形勢的判斷:一是中國大陸未來在相關科技上追趕的能力與速度,二是中國大陸市場規模擴增的潛力與速度。簡單說,最終就是技術導向市場導向的較量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應懂韓國瑜


2020-05-27 00:4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副總統賴清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雙鐵防疫尚未解禁,高鐵突針對大學生推出「優惠活動」,時間巧遇罷韓投票日,遭諷是「Wecare專車」。無獨有偶,國防大學入學考試和罷韓投票日撞期,國防部也特別宣布延期。包括李進勇稍早在高雄發表「剁頭論」,台鐵提醒設籍高雄的員工可休假投票,皆堪稱連串「罷韓國家隊」行動。這是巧合或是策略,只要比對最近流出的「打賴」文件,答案已昭然若揭。

總統府電腦被駭而流出的文件中,陸續揭露了去年蔡賴初選廝殺的刀光劍影;蔡英文團隊的打賴策略,分工之縝密與翔實,令人嘆為觀止。從黨內政治運作到外部輿論醞釀,乃至網路風向操作,不只方方面面一網打盡,更是節奏緊湊分明。其中,兩位被提到「協處」打賴的外部人士,儘管當事人皆稱文件遭到「變造」;但從結果論,一人後來成了民進黨副秘書長,一人成了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這豈非論功行賞
從這些披露的文件看,外界即不難理解,當時賴清德為何會向蔡英文求饒:「請你的網軍停止對我的攻擊。」人們也終於清楚,為何原本民調大勝的賴清德最後卻被打趴,最後還被迫接受蔡賴配。誰能抵擋這樣綿密的組合拳攻勢?

打賴如此,打韓還需要手下留情嗎?民進黨當然動用所有國家資源,無所不用其極進行割喉戰,以奪回高雄執政權。要說誰對「罷韓國家隊」的陸海空聯合火力感受最深,可能不是韓國瑜,而是賴清德吧。














聯合報社論/七月才發振興券,白白浪費三個月


2020-05-27 00:4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刺激消費,振興券預定七月上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擾攘了近兩個月的酷碰券」,行政院終於決定更名為「振興券」,預定七月上路。根據新的遊戲規則,除擴大發放對象為全民,並取消原僅限於行動支付的規定,每人可付一千元現金換取三千元振興券。從酷碰券演進為振興券,雖然方法稍見改善,但仍暴露了政府施政脫離現實的事實,尤其缺乏時間成本行政成本概念,才會設計出如此繁瑣的東西

行政院四月初提出酷碰券構想,總額僅一三四億元,每人每月最多只能領取一千元,且限用在四個行動支付平台。方案一出,外界負評連連,認為缺乏刺激消費的誘因,對低所得者及未使用行動支付的民眾不公,而且偏袒四個行動支付平台。經過一個多月的吵嚷,行政院終將酷碰券更名為振興券,並將發放金額擴大為四六○億。問題是,行政院用的仍是「酷碰」思維,民眾必須先掏錢購買振興券才能享受優惠,除了不便民,反映出蔡政府凡事分配管制的威權心態。

可笑的是,行政院先前對酷碰券自信滿滿,誇稱其「花四千給一千」的設計,可以為刺激消費帶來「四倍效果」。如果這樣的說法屬實,那麼新版「花一千給三千」的設計,豈非將造成消費「三倍緊縮」的結局?政府官員當初信口開河,而今如何自圓其說?更糟的是,從酷碰券到振興券一吵就近兩個月過去,這樣的行政效率,如何能救疫後的重建之急

不可否認,台灣防疫工作確實展現了「超前部署」的作為,成果亮麗。然而,在解封與振興工作上,政府卻出現了作業牛步化的現象,完全是落後及滯後布局。檢視防疫進程,台灣自四月十三日起即未再出現本土確診案例,迄今一個半月,這個「不叫消費券的消費券」才搞定設計,還得等到七月才發放。如此遲緩,真的是看不到民間商家嗷嗷待哺嗎

許多人更納悶的是,為什麼政府不直接發給每人兩千元振興券,為什麼還要大家花一千元去買三千元的券來抵用?說穿了,這項設計的精神,其實是在展示政府控制欲權威感:民眾非要親自大排長龍去購買振興券,人們才會銘記蔡政府的施惠恩澤,商家才懂得感謝蘇揆的德政。其中奧妙,從口罩的「實名制」發放即一覽無遺:人們無怨無悔地排長龍領口罩,對政府的苦心充滿「感恩」,從鐵腕下領到的口罩令人倍感珍貴。

問題是,發口罩不僅耗費藥局的人力,也耗費民眾的排隊時間及等待心力,這些都是政府轉嫁給人民的成本。同樣的,發振興券要先掏一千元去換三千,勢必出現新一波排隊潮,換成郵局超商代工。政府若認為人民的時間就該耗費在這種無聊的程序上試問,國家的競爭力將從何而來同樣荒謬的是,近日兩名學生在國中會考時因未戴好口罩而有五科被記零分,在疫情尾聲如此踐踏侵犯受教權,整個社會竟在「順時中」的氛圍中裝作視而不見。可見,疫情對人們的「馴化」作用,到了什麼地步。

我們必須提醒的是,政府在紓困及振興工作上的遲怠現象,應該快馬加鞭提升速度。我國防疫有成,不僅減少了民眾的生命財產損失,更重要的,是為台灣爭取到經濟衝刺的先機。當其他國家還忙著防疫抗疫,我們若不能利用這段搶到的時間加快部署,卻每天自滿於「零確診」的戰果而不作為,台灣就是在浪費自己的戰果。最近國內無薪假人數暴增至兩萬多人,實施無薪假企業更高達一千兩百多家,超過當年金融海嘯的規模主要原因,就是政府誤判了疫情的連鎖效應,使得服務業受創的災情逐漸向製造業擴散。如何慎選地區對象,適度重啟航空客貨運航點,都是必須思考的事。

振興券要等到七月才發,真的太遲,整整浪費了三個月的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