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2893/web/
◆ 聯合報社論/當蔡總統的左手對打自己的右手
◆ 聯合報黑白集/歧視別塗中華民國妝
◆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預算移撥紓困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預算移撥紓困
2020-05-13 23:4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紓困2.0追加特別預算1,500億元案,立法院上周一毛未刪就快速通過。在此同時,行政院長蘇貞昌為1萬元之亂而向國人道歉,國民黨批評紓困1.0執行率欠佳,立法院再給預算,就怕行政院還不知道怎麼花;民眾黨則指仍有弱勢被忽視,呼籲要「救急、救窮、救難」;執政黨立委也認為舉債是花後代子孫的錢,希望行政團隊將經費用在刀口上,這些質疑都凸顯紓困2.0在預算編列和執行可能流於浮濫,全以舉債支應更會衝擊財政等問題。
追加預算通過之後,紓困之亂仍持續上演:交通部對所有計程車與遊覽車司機無條件發放3萬元極其爽快,而針對賣玉蘭花、舉廣告牌等更弱勢族群的擴大紓困方案,反而要受到門檻嚴格、程序複雜、資格難以認定等折磨,搞得申請者怨聲載道,基層公務人員也是身心俱疲,政府和民眾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農委會發給救急金的140萬農漁民中,99萬人連申請都不必就直接撥款入帳,其他無農保但有實耕證明者和漁民41萬人就要臨櫃申請,發生一國兩制的亂象。
再觀察民國107年(2018年)的農業就業人口為56萬人,加入農保的107萬人,農委會所指符合紓困的農民卻高達118萬人,顯然超出真正的農民範圍;而農漁民免稅,實際收入無法勾稽,農委會的排富形同虛設,讓許多經濟狀況不錯的田主、契作大農也可領取,甚至發生已領取紓困金3萬元的農漁民,還可重複領取1萬元的浪費情形。換言之,只要和農漁沾上邊的紓困都通通有獎,即可知農委會的紓困金發放是多麼的浮濫。
可想而知,追加預算通過後,為了避免執行成本太高,減少民怨,各部會只會學農委會,繼續擴大對象,加碼額度,紓困最後變得更加寬鬆、浮濫。此可以從蘇院長和衛福部道歉之際,交通部竟然火上加油,宣布對計程車司機再增加3萬元的補貼獲得印證。問題是,紓困金是掏納稅人的血汗錢,部會首長不斷擴大紓困對象到涵蓋假弱勢族群,或持續加碼紓困金到浮濫的地步,讓認真工作的勞工和軍公教人員,誠實納稅、繳健保費的更多數民眾感到忿忿不平。另一方面,顯得小裡小氣,限制東又限制西的酷碰券,若不能改成消費券對全民發放,遲早會演變成為振興之亂,防疫有成的蔡政府,最後可能晚節不保,敗在紓困振興之亂。
至於紓困條例有1,800億元以舉債支應,也令人擔憂;因為,就在立院審議紓困預算之前,行政院即函請立院同意將前瞻建設第一階段尚未編列的 900億元,併入第二階段的 4,200 億預算,才讓人驚覺民國106年(2017年)通過的前瞻建設特別條例有需要併入紓困條例一併檢討。
前瞻建設預計編列 8,400 億創下特別預算最高金額紀錄,也引發不夠前瞻、蚊子建設、地方財政錢坑等質疑。當時的行政院長林全承諾,各部會應辦理先期作業審查,若未完成可行性、綜合規劃、環境評估,不得動支;執行預算如有保留或結餘款,下期預算案應適度減縮;未執行部分,應解繳國庫,及透過滾動式檢討、地方配合款 4,127 億元及國發會定期公開執行進度及成果等等機制因應。
前瞻建設執行至今將近三年,國發會在網站專區公開的資訊都屬於老舊的文宣,看不到林院長承諾事項的執行情形,更無各期追減預算、解繳國庫等資料,民眾當初的質疑,例如電動、自駕降低軌道運輸的必要性,運量不大的地區比較不要軌道建設等,乃至於地方配合款可能導致地方政府面臨破產的疑慮,計畫是否應該調整,預算是否應該刪節的檢討,都付諸闕如。加上今明年的財政收入必將隨經濟停滯而衰退,更讓人認為前瞻建設有很大的節流空間,建議蔡政府何不就將往後移編的 900 億元,直接移用於紓困2.0,更符合前瞻精神?
聯合報黑白集/歧視別塗中華民國妝
2020-05-14 00:1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原副教授招名威(左)課堂發言掀波,立委何志偉(右)日前舉行記者會質疑校方處置方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就搶搭反中風潮的弄潮兒而言,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確實成功製造聲量,一炮而紅。對於分不清虛實的學生而言,想要崇拜招教授之「英勇」,則恐怕搞錯對象。對於拒絕再忍受招名威粗劣的陸生,我們尊重你的自重。
一般生物教授在課堂上原不太容易談到政治,但招名威卻把握了每一次發射的機會。他嘲笑大陸人「喝毒奶」,還對著鏡頭向遠距教學的陸生說,「就是你」。他嫌北京公布的「武漢肺炎」數字太少,「哼,怎麼可能」。他信口說出種族歧視言論,「黑人喝酒不會臉紅」、「收垃圾的都是中南美洲人」、「好歹我們只比白種人低一階」。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給這種人教?
滿口歧視也就罷了,被檢舉之後,招名威還揮舞「中華民國教授」的大旗,想把事情炒成統獨事件,來遮掩自己的失德失行。果然,就有不明就裡的立委出來為他助勢,指控中原大學處理不當;教育部長潘文忠也立馬摻了一腳,說「國格」不容矮化。試問,難道只要喊一喊中華民國,什麼羞辱、說謊的事都可以做嗎?
蔡政府正在反中興頭上,招名威的作為恰恰反映了當前校園風氣之一隅,彷彿人與人之間已不再需要信任與尊重。十八世紀英國作家約翰生有句名言:「愛國是惡棍最後的藉口」,看來,招名威深諳此道。但歧視就是歧視,沒品就是沒品;在臉上塗中華民國妝,只會丟台灣的臉,不會讓你更顯高貴。
聯合報社論/當蔡總統的左手對打自己的右手
2020-05-14 00:1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崎專區有30戶農民租地,栽種有機蔬果並飼養雞和蜜蜂,構成豐富生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橋頭科學園區近日進行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因農委會、內政部對區內「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存廢爭執不下,環評暫時喊卡。長期以來,台灣工業和農業對土地的爭奪,農業永遠是輸家,這次似乎亦難例外。矛盾的是,橋頭園區是蔡總統爭取連任的「大南方大發展」政見,有機農業則是蔡英文任內大力鼓吹;現在面對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對打,蔡總統可有排解之計?
中崎有機農業專區的設置,是前高雄縣長楊秋興十年前向台糖承租土地成立。十年來,有卅戶農民在此租地栽種有機蔬果並飼養雞和蜜蜂,使用面積為卅一公頃,構成豐富的生態。卅一公頃的面積其實不大,但重點在「有機」耕作的積累不易。農民友善土地的十年耕耘,若任意被政府強行徵收,要易地再作有機經營,又得投入加倍心血重起爐灶,對農民極不公平。何況,有機農民當初承租台糖土地訂有合約,要到民國112年(二○二三年)才到期。
觀察農委會與內政部在環評會上對中崎專區的交鋒,充滿了本位的詭辯。農委會引據蔡總統催生的《有機農業促進法》,以法中明訂國營事業土地應優先設置有機農業促進區,要求保留中崎專區繼續發展有機農業。內政部則引用《新市鎮開發條例》反擊,認為中崎專區早在廿多年前即被規畫作為住宅區,一旦主管機關要開發,農地即應無條件拆除。問題是,現在政府要開發「科學園區」,卻引用《新市鎮開發條例》來釋法,顯然牛頭不對馬嘴。
如果不健忘的話,人們應記得十年前的「大埔事件」。當時苗栗縣前縣長劉政鴻為了擴建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強徵民間農地,讓怪手開進即將收成的稻田,導致一名大埔阿嬤為此抑鬱自殺。現在政府要廢「中崎有機農業專區」,情節竟如出一轍,是為了將高雄科學園區擴大至橋頭,因而要把已經耕耘了十年的中崎有機農民趕走。
諷刺的是,當年大埔事件主要的抗爭社運團體,正是當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所領導的「台灣農村陣線」,當時促成一波波抗爭,為民進黨創造了聲勢。其後,不僅陳吉仲順利飛上枝頭入閣,「農陣」其他健將蔡培慧成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吳音寧則當上台北市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此外,另名反大埔要角──環保律師詹順貴,則出任環保署副署長。而今,這些人卻眼睜睜看著中崎有機農被欺負,作壁上觀。
蔡總統推動橋頭科學園區的設置,和她大力倡導有機農業,都是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事。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七月,政務委員張景森宣布橋頭新市鎮雀屏中選為高雄第二個科學園區,並宣稱要以打破中科從決策到動工僅花十個月的速度推動,蔡英文並幾度前往園區現場考察關切進度。《有機農業促進法》則是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五月通過立法後,蔡英文八月出席「民國107年(二○一八)有機農業論壇」,鄭重宣示有機農業將是台灣新農業重點。右手推高科技、左手護有機農業,話都說得如此動聽;但當工業的鎯頭撞上農業的軟殼,蔡總統的手有沒有辦法平衡拿捏呢?
若以內政部鴨霸的釋法態度,中崎專區只怕難以保住,恐將被強行推平,這是台灣農業一向的宿命。儘管農委會表態希望保留,但陳吉仲本人對此事卻保持低調,無意積極爭取。
至此,這個燙手山芋恐怕需要蔡英文親手收拾才行。最佳解決之道,是把中崎專區納入橋頭園區,作為其公園、綠地的一部分來規畫。《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規定,綠地應占開發面積的十%以上;橋頭園區面積為二六二公頃,而中崎為卅一公頃,正接近這樣的比例。
至此,這個燙手山芋恐怕需要蔡英文親手收拾才行。最佳解決之道,是把中崎專區納入橋頭園區,作為其公園、綠地的一部分來規畫。《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規定,綠地應占開發面積的十%以上;橋頭園區面積為二六二公頃,而中崎為卅一公頃,正接近這樣的比例。
試想,一個涵納了有機農場的科學園區,不是更前瞻與均衡的理想模式嗎?如果當地的土地尚未被炒作到不可開交,蔡英文插手,也許還有機會搶救。
「文化恐怖份子」鄭麗君高人氣引退 留下三個燙手山芋
2020-05-14 12:59 聯合報 / 本報記者陳宛茜
行政院長蘇貞昌14日率內閣總辭,各部會官員在最後一次行政院會後在廣場拍畢業照,在合照完文化部長鄭麗君(中)和同僚握手致意。記者邱德祥/攝影
內閣今天總辭,文化部長鄭麗君中午在臉書宣布確定不續任,希望回歸家庭陪即將上小學的孩子。從去年民進黨勝選後,鄭麗君屢屢傳出異動,出路包括選台北市長、再上一層當行政院副院長等,最近又多了一個「選高雄市長」。如今她以「陪兒子長大」為由請辭成功,先休息沉潛陪孩子,又可以為下一階段的政治之路鋪路,不失為一個聰明的選擇。
鄭麗君四年文化部長任內,立院三讀通過新版文資法、國家語言發展法、文策院設置條例、文化基本法等重要法案;並和財政部協調完成出版業減免營業稅、擴大藝術品展覽銷售免徵營業稅。
可以推動這麼多法案,民進黨掌握國會過半數固然是原因,鄭麗君本身的意志力更是關鍵。一位多次參與文化部主管會議的博物館館長便說,對鄭麗君的意志力印象深刻,她總能用清晰的思路與堅決的意志力,說服與會者支持她的想法。
鄭麗君自己也說,為了爭取預算,快變成行政院的「文化恐怖份子」、而主計處處長「看到她就怕」。
在台灣文化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鄭麗君是任內通過最多重要法案的文化首長,同時也是向行政院爭取到最多文化預算的首長,其執行力深受藝文界肯定。去年鄭麗君透過臉書表達「回歸民間」的辭職意願時,藝文界為此動員連署請部長留下,寫下台灣文化界的先例,也證明鄭麗君的高人氣。
在鄭麗君的個人魅力與堅持下,重要法案迅速通過。但過度迅速的效率也令人憂心,立委好好討論了嗎?如攸關藝文界的「文化基本法」,只用了一個上午便通過,許多條文標舉理想、卻有難以落實的困境。如法中的「保障藝文工作者之生存權及工作權」其實定義模糊、執行困難,也因此當初宣稱六個月內要完成修法建議,如今過了一年都還只聞樓梯響,成為繼任者必須接下的燙手山芋。
鄭麗君任內立志推動的法案多已三讀,唯一剩下的就是攸關中央社、央廣媒體轉型的公媒法,還在草案階段。此一法案涉及複雜的媒體與權力結構,也是在鄭麗君堅強的意志下誕生。如今鄭麗君離開,此一須部長意志力推動的媒體轉型,恐怕胎死腹中。
鄭麗君任內最大的爭議,當屬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去蔣化」。她宣布將中正紀念堂內有關蔣中正的文創商品下架、停播蔣公紀念歌,遭批評傷害族群情感、扼殺觀光商機。去年她在資深藝人餐會上遭藝人鄭惠中掌摑,鄭惠中宣稱「去蔣化」是她訴諸暴力的理由,此事也成為鄭麗君任內最大的風波。
趕在去年內閣總辭之前,文化部送出中正紀念堂兩個轉型方案,交由行政院召開跨部會協商決定。當時政委林萬億宣稱去年六月將公布方案,但一拖一年,拖過了總統大選,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仍未公布,眼看要交給下一個文化部長處理此一具高度爭議性的燙手山芋。
此外,新冠肺炎風暴是台灣文化界迄今遇到最大的風暴,兩波紓困方案已弄得文化部兵疲馬困,疫情舒緩後的「振興」又是更艱鉅的挑戰。鄭麗君此時離去,繼任者如何維持疫情期間團隊的穩定、協助藝文界走出新冠肺炎風暴開創新局,將是第三個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