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制台胞返國即是違憲
◆ 聯合筆記/疫情決策 是專業還是民粹
◆ 國民黨兩岸論述會向江啟臣靠攏?
◆ 江老師 繼續未完的兩岸關係課
◆ 用App預約取口罩 減少群聚風險
◆ 用民族認同 尋兩岸未來
◆ 改善芭樂採運品管 再銷美不遲
◆ 培育新生代選手 打破揠苗助長迷思
◆ 漫畫/難民潮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疫情決策 是專業還是民粹
2020-03-08 23:45 聯合報 / 郭崇倫
美國總統川普2日邀藥廠開會,商討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和解藥。(美聯社)
在脫歐辯論時,強生曾痛斥專家悲觀的預測,一再強調要傾聽庶民的聲音;但最近新冠疫情記者會上,已經是英國首相的強生,左右分別站著他的科學顧問與醫學顧問,信誓旦旦說,政府一定要根據科學來決策。
在疫情蔓延全球之際,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專業決策,政治退位。前美國亞太助卿坎貝爾還在大西洋月刊撰文樂觀認為,疫情肆虐證明民粹主義的侷限,專家與制度還是很重要的。
但真正困難的決定,永遠不是專業的,而是政治性的。一方面科學與醫學對這場疫情所知有限,必須在不確定的情況之下做決定,這就需要政治判斷;另一方面,所有決策都涉及有限的資源,做有效的運用,這就是政治;譬如誰應該被檢測?這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階級問題,有錢的人可以負擔得起上千美元的檢測費用,但窮人只能活在惶惶不安中。
武漢封城,或是放進方艙醫院的疑似患者,甚至鑽石公主號乘客限制下船,其實並不是為了他們好,而是政治決定,保護其他大多數人,讓少數人先被犧牲。
川普在從印度訪問回來的專機上,沒有闔眼,瘋狂轉台,看談話性節目,尤其不滿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專家所稱,美國疫情擴散已經擋不住;專機一落地,當晚就召開記者會,已經一天半沒有睡的川普,火氣十足,一開始就宣稱疫情擴散是可以避免的,完全不提他剛獲知加州有本土病例。
他還派副總統潘斯擔任應變小組的召集人,而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控制訊息:未來政府衛生官員和科學家要公開受訪或發表聲明,須先取得應變小組的許可,所有政府要發布的疫情訊息,也必須經過副總統辦公室。
川普過去處理危機,盡是民粹的老伎倆,譬如抹黑批評者,扭曲不利消息為假新聞,引開注意力,提醒民眾是川普讓股市節節上升的;但這次碰上病毒,統統不管用,疫情並不因川普說不嚴重,就變得不嚴重,病例節節上升,死亡人數開始累積,從西岸擴散到東岸,根本圍堵不住。
川普過去習慣由股市的升跌,估計連任的勝算,華爾街第一周就連續大跌五天,跌掉十二%,讓川普膽戰心驚,急忙施壓聯準會降息,結果降了兩碼,還是沒用,反而被市場看破手腳,陷於無計可施的窘境。
除了國內決策,還有國際合作,如果國與國之間沒有協調合作,乒乓來回傳染,疫情無法斷根,更糟的是以鄰為壑,排外相互指責。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秘書長太過討好北京,大家不相信其能擔負起全球領導;有人建議應該仿照民國97年(二○○八年)金融危機,由美國召集國際高峰會,研商具體合作辦法,但川普政府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
疫情加上民粹,世紀性的災難正在成形。
改善芭樂採運品管 再銷美不遲
2020-03-08 23:59 聯合報 / 蔡國顯/導演、芭樂農(高雄市)
台灣芭樂為亞洲產區芭樂輸美首例。圖/防檢局提供
拜讀四日民意論壇「銷美芭樂凍壞 只因冷藏技術?」一文,心有所感。
去年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公布芭樂可以銷美的喜訊,振奮了國內農業和芭樂產業,但筆者在未輸美前就擔心而提醒整個採收運送過程應注意,今果然真應驗了當初顧慮的問題。
筆者曾興高采烈地將多籠芭樂送進農會專屬冷藏庫保存,三、四天後去取回,發現有五分之一以上變瑕疵品。遭受凍傷的品管運輸問題,應立即改善到完全沒問題為止,否則輸美應考量是否先暫停,以免自斷生機,之後要再找新契機,就難上加難了。
此外,目前芭樂在採收、篩選、包裝的控管上,尤須注意和加強,特別是保麗龍保護套的長度、厚度和密度都還不夠標準,在採摘、篩選和裝箱運送過程中,由於粗心大意,果實常碰傷,無法完整的保護果實,筆者吃足了苦頭,造成很多無奈的損失和消耗,現雖有改善仍未達理想。果實採送過程碰傷是不應該的,但芭樂產業鏈不太重視碰傷的事。
多數芭樂農急就章的濫用氮肥催熟,適得其反,易造成品質低落,不易保存,應當注意。
芭樂輸美,要嚴格控管每一環節,以免因產運銷疏忽,把這個得之不易的大好市場丟掉,對國家顏面及將來貿易都是嚴重的傷害和損失。建議政府應趕快成立一個類似基金會的人民團體來嚴格控管,否則失去市場,政府的努力就白搭了。
培育新生代選手 打破揠苗助長迷思
2020-03-08 23:59 聯合報 / 曾清淡/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許德敬(從右至左)和祖父許振芳、父親許弘恩都是撐竿跳好手,一門三傑在體育圈蔚為佳話。記者賴香珊/攝影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全球,今年東京奧運會能否如期於七月廿四日開幕仍有變數。而迎向更久遠的未來,我國體育界正持續推動中長程訓練計畫,以落實新生代選手的培訓。其中在田徑界被尊稱為「台灣撐竿跳高教父」的許振芳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概念,他呼籲我國必須打破「揠苗助長」迷思,及早培育新生代。
許振芳這個概念是從杜普.蘭蒂斯的身上獲得啟發。蘭蒂斯年僅廿歲,最近表現非常搶眼,上個月接連以六公尺一七、六公尺一八,兩度打破撐竿跳高世界紀錄,更成為問鼎東京奧運會的熱門人選。蘭蒂斯出身於運動世家,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瑞典人,蘭蒂斯同時擁有這兩國國籍,他選擇披上瑞典的征衫。其父以前就是撐竿跳高選手,母親除了打排球外,也參與田徑的七項全能運動。
蘭蒂斯自幼受到父親薰陶,一頭栽進撐竿跳高領域。這種情形如同許振芳家族,許家三代先後投入撐竿跳高,許振芳本身就是傑出選手,長子弘恩在輔大體育系就讀時曾獲全國大專運動會金牌,長孫德敬是目前國內頂尖選手,最近在高雄舉行的港都杯締造五公尺一十個人最佳成績。
國人的傳統觀念,始終認為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宜貿然接受正規訓練,以免影響發育。但許振芳不以為然,他覺得訓練方式可以循序漸進,一開始不妨當成遊戲,培養興趣,然後逐漸施予程度不一的訓練;這個概念如今在撐竿跳高神童蘭蒂斯的身上獲得印證。蘭蒂斯三歲時就在父親的引導下接觸撐竿跳高,以道具玩出興趣,七歲開始接受父親調教,接著持續締造各年齡層組別的世界參考紀錄。
許振芳一生奉獻撐竿跳高,曾獲教育部頒獎,他在南投縣草屯商工任教時利用學校禮堂的一隅闢建場地,開國內風氣之先,創辦國際室內邀請賽,即便學校毀於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被迫易地另建校舍,而許振芳也退休了,但這項室內邀請賽仍持續舉行,即將邁入第廿七個年頭。
基於對撐竿跳高的執著,許振芳語重心長地呼籲「別輸在起跑點」,他舉中國大陸為例,小孩子六、七歲時就被選才,施予田徑、游泳或球類項目的訓練,體操更從四、五歲就開始培養。環顧國內,許振芳期盼選才培訓的起步不宜太晚,否則會跟不上運動界的時代趨勢。
管制台胞返國即是違憲
2020-03-08 23:57 聯合報 /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新北市)
滯留武漢台胞表達回台心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媒體報導,中共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表示,「在武漢保衛戰迎來勝利曙光之時」,要提前謀畫分次分批推動滯留武漢人員離漢工作。
但目前滯留湖北的台胞仍遭政府管制返台,而有意控告政府違憲。內政部長徐國勇對此則表示「我認為他們不會贏」,他認為在疫情的當下,已構成憲法第廿三條可限制人民自由的四項要件,亦即避免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增進公共利益及維持社會秩序。然而,人民對疫情恐懼時,也是政府最可能恣意濫權時,台灣自詡為自由民主國家,徐國勇的見解仍該受到檢驗。
憲法第廿三條規定「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其中的「所必要者外」和「不得以法律限制之」是徐國勇刻意忽略的規定。尤其「不得以法律限制之」是指,即使構成了限制人民自由權利的必要,也須有法律明文為依據。
依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五條第一項:「居住台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入出國,不須申請許可」,即表示國人回台是個人的自由權利。政府將滯留湖北台胞的列管名單發函給飛抵台灣的航空公司,要他們不得搭載,此措施實質上已侵害台胞返國自由權利,既違憲又違法。
再者,滯留湖北的台胞就算「化整為零」搭機返台,豈會涉及「妨礙他人自由」和「動搖社會秩序」?且「增進公共利益」是指在現有狀況之上的增進,但他們返台將損害哪項公共利益之增進?至於「避免緊急危難」是指突發性的危難,有何理據可證明台胞返台就會造成緊急危難呢?
民國92年(二○○三年) SARS疫情時,因已訂有《傳染病防治法》,且還不構成「人民遭遇緊急危難」的情況,總統並未依《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第三項「總統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的要件,發布緊急命令。若要限制台胞返台,何不發布緊急命令呢?
日前因應新冠肺炎制定的「特別條例」第七條明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若認此為授權政府可限制人民自由權利的法源,豈不如同效法希特勒獨裁的「空白授權」法?何況大法官已有多號解釋宣告類此「空白授權」法規屬違憲。
用App預約取口罩 減少群聚風險
2020-03-09 00:05 聯合報 / 張有賢/製造業(台中市)
「多購一片」口罩實名制新規定上路,即使下雨,藥局前仍出現排隊人龍。記者侯永全/攝影
台灣的口罩實名制,已成為一些現在也發生「口罩之亂」的國家效法的對象,不過現在都會區各藥局門前還是可看到大排長龍景象,但媒體也報導有些區域藥房或衛生所口罩庫存仍多,後續天氣將日趨炎熱,讓民眾在烈日下大排長龍畢竟不是好方法,而且政府不是鼓吹避免群聚嗎?排隊也是一種群聚,將增加風險。
據聞政府將推出口罩實名制2.0版本,目前口罩實名制已進行一段期間,政府手上應該有不少大數據,且口罩日產量也越來越多,是應該好好分析一下,看是否可以讓民眾改用手機App或電腦利用健保資料,事先購買確認交易後自行選擇時間及地點至藥局領取,運用大數據引導民眾錯開時間地點,如此可以產生分流,也避免大家都需排隊。
至於長者或不方便使用資訊工具者,經過分析可以在社區藥局或衛生所保留一定比例優先長者分地購買,如此可以減少群眾排隊的社會成本,也減少更多的群聚風險,才是好的便民措施。
國民黨兩岸論述會向江啟臣靠攏?
2020-03-08 23:46 聯合報 / 黃奎博/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外交系副教授(台北市)
國民黨主席補選結果,被視為年輕世代的立委江啟臣勝出。但主席補選結束後,關於兩岸政策論述的路線之爭很快會浮出檯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李登輝時代曾以「一中各表」做為與中共政治互動的諒解,兩岸兩會開始協商;馬英九時代主要以「九二共識」奠下擱置爭議、協商互利、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的基礎。中共則始終強調只有「一個中國」,在台灣方面不偏離這個大原則的時候,可以與之在兩岸功能性事務中擱置爭議。
這幾年,國民黨很少提到「一個中國」和「一中各表」了,「九二共識」成為兩岸論述的主力。它「九二共識」核心內涵始終是「一中各表」、擱置主權爭議。
中共在胡錦濤時代逐漸接受「九二共識」,代表它接受兩岸求同存異,「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習近平去年初將之片面解釋為,「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達成『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與國民黨「九二共識」的詮釋並不相同。
簡單說,「九二共識」本來就是一個比「一中各表」更模糊的政治語言,並沒有完全一致的定義,更不等於「一中原則」或「一國兩制」,而這也就是為何習近平會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因為二者確實不一樣。台海雙方可以於此各取所需,具有很強的工具性。
「九二共識」既有助兩岸事務擱置主權爭議,共策功能性事務的協調與合作,又可保持中華民國的實質存在,但它並不是最終解決兩岸政治爭議的萬靈丹。所以剛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江啟臣認為,「擱置爭議有什麼錯?」、中共要先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要有「擱置主權爭議、展開兩岸功能性交流」的精神。
當「台灣主體性」日益升高,江啟臣的「兩優」:「台灣優先、民主優先」也沒有錯。「九二共識」就其政策內涵而言也沒違背這兩點,但卻仍失去了論述動力和主要市場。之所以如此,除了宣傳及論述的問題之外,還有大環境的問題。
這三年多來,不僅美國朝野多主張抗衡中國大陸的政策,習近平因為兩岸關係漸行漸遠而開始加速統一時間表,增大外交打壓力道並提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而且香港「反送中」延燒半年,更激化了部分台灣人民「仇中」、「恐中」、「拒中」的態度,使得兩岸政策立場比較溫和的國民黨兩面不是人。
然而國民黨也要想到,天下大勢變化快速。馬政府時,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相對和緩、香港問題並不突出,以「九二共識」包裝的兩岸政策及其和平紅利,尚可為多數務實的台灣人民所接受。
倘若國民黨因為前次大選失利,忽視了對「九二共識」內涵的詮釋(而非名詞爭議),包括擱置爭議、協商互利的基本精神,不僅會讓台灣加速陷入兩岸敵對的漩渦,更非常可能會在大環境再次丕變時,來不及回到自己的論述戰場。
江老師 繼續未完的兩岸關係課
2020-03-08 23:50 聯合報 / 楊宗鑫/研究人員(台中市)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當選國民黨主席。記者季相儒/攝影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民國92年(二○○三年)江啟臣初到東吳大學政治系任教時,開設的第一門課程便是「兩岸關係」。當時他曾不諱言表示,自己專長在國際經貿組織,對兩岸關係則希望能夠教學相長。時過境遷,江老師在轉換跑道後,長期在立院國防外交委員會擔任委員,補強了處理兩岸交流法規制定的經驗。
那麼,其未來的兩岸主張可能如何呈現?上過江老師課的人都知道,其對於國家主體意識有高度的堅持,也因此即使到了本次補選,他提倡的「台灣優先」仍被有些人指是種隱性台獨。但其實與此同時,他也極力尋求兩岸問題和平解決。
他時常提起在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的經歷:當時正在金門兩棲偵蒐營服役,前線氣氛凝重,許多同袍甚至已著手寫遺書,後雖落幕,但也由此認識到兵凶戰危,並深感和平的可貴。
由此可知,他很難被歸類為統派,因為他認為「九二共識」是可調整的、民主自由是不應被犧牲的、政黨的兩岸論述是需要民意認可的;他更難被歸類獨派,因為他認為堅守中華民國才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他所欲追求的,其實是對兩岸分裂分治現狀的正視。
在國際法上,中國如同過去的東西德、當前的南北韓一般,都屬於「分裂國家」。前兩者的雙方實力大抵相當,均分別加入聯合國;兩岸之間則因領土、人口懸殊,致使中華民國的客觀存在一直遭對岸視而不見。過去的國民黨主席,當然都堅守中華民國,卻怯於向對岸主張;而今天的江主席,顯然已不願再掩耳盜鈴,認為該就此說分明了。
對岸學者在評論補選結果時,認為江主席的兩岸論述應予充實,但其實透過分析其言行的蛛絲馬跡,他的立場已明擺在眼前:唯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兩岸才有續談的前提,否則就算個別政治人物有意,也過不了台灣民意這一關。
用民族認同 尋兩岸未來
2020-03-09 00:04 聯合報 / 許文彬/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
國民黨新主席江啟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黨立足於中華民國憲法的政治基礎上,希與大陸方面平等往來,彼此理解。在中華民族的大屋頂下,傳承悠久之歷史文化,兄弟手足情深,攜手合作;於地球村中共同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前進。從而雙方共存共榮,互利雙贏,邁向和平發展、百姓福祉的正確道路。」
在台灣內部敏感的統獨議題上,採取「民族認同」的中性立場,尋求海峽兩岸的政治最大公約數。如此當可達到外交休兵、避免戰爭的理想目標。進一步可以把千億鉅額外購戰機之人民納稅錢,改用來作為全民健保、長期老人照護的社會項目。同時省下外交撒幣,改用在自己國民的身上。相信廣大百姓終會感受到國民黨改革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