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0643/web/
◆ 聯合報社論/教育,會面臨更大的隔離嗎?
◆ 聯合報黑白集/吳斯懷的鯰魚效應
◆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抵用券應擴大使用範圍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抵用券應擴大使用範圍
2020-03-08 23:0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造成百業受創,為振興經濟,經濟部研擬多時的「振興抵用券」方案終於出爐,不過,這次的振興抵用券規劃方案,與交通部去年9月1日至今年1月31日推出的「擴大秋冬國旅補助計畫」相同,充其量只是另一個新的國旅補助配套版,效果恐怕有限,政府有心要振興經濟,應該拉大格局、擴大使用範圍。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在立法院表示,特別預算的編列要「雨露均霑、立竿見影」;雨露均霑就是凡是受衝擊的產業,都希望能夠照顧到,並感受到政府在這時候不會雨天收傘。然而,從經濟部研擬出來的振興抵用券規劃案來看,要取得振興抵用券的必要條件是:結合國民旅遊住宿。也就是有從事國旅並住宿,才能拿到電子或紙本的600至800元抵用券,才可用於餐飲、商圈、夜市、藝文等四種適用對象,沒有從事國旅的話,就沒有抵用券可使用。
這個方案與去年交通部祭出的史上最優惠的秋冬國旅補助版可說是如出一轍,根本就是「振興國旅方案」,亦即交通部觀光局補助從事國旅的民眾部分旅宿費用,再多贈送一張溫泉券及中華郵政小鎮紀念明信片,經濟部則是額外加碼附贈一張200元夜市消費券。
據交通部統計,長達五個月的秋冬國旅補助方案,共吸引608萬餘人次出遊,對旅宿、餐飲、夜市攤商、溫泉等業者確實帶來不小的消費商機,但消費範圍仍有其侷限性,這次經濟部原版照抄,完全看不到蘇揆所說的「雨露均霑」。
畢竟這次除了觀光相關產業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外,受傷慘重的還有航空業和機場內各商家,以及百貨、電影院、室內活動等娛樂業,甚至各大眾運輸業也是生意一落千丈,這些業者完全被排除在振興抵用券的使用範圍,基本上就沒有所謂的「雨露均霑」,何況之前航空相關產業向交通部陳情,希望爭取將他們也納入抵用券使用範圍,交通部長林佳龍允諾會積極爭取,但顯然經濟部並不買帳。
雖然我國財政無法像香港政府一樣,可以大器的宣布:將針對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元港幣(約合台幣3.9萬元)現金,一方面可以帶動本地消費,另一方面則舒緩市民的經濟壓力。但經濟部提出的振興抵用券使用規定嚴苛,格局實在太小。
因為受疫情影響生計的人相當多,不少人還被迫放無薪假,收入減少,更有人因此失業,家中的經濟負擔加重,經濟部只給予從事國民旅遊者600至800元的抵用券,也就是給有能力出遊的人發放一些「零用金」,對那些真正受疫情衝擊的人,完全沒有助益,更遑論要振興經濟。
民國98年(2009年)馬政府因應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提出每人發放3,600元消費券,因為可使用的範圍廣,既符合各行業、每個人雨露均霑的標準,一家如有四口的話,更直接對有經濟壓力的家庭產生一定紓解的效果。
畢竟每人有3,600元可以隨意使用,原本沒有計畫消費的人,因為多了一筆費用,可以從事旅遊、享受美食,購買生活用品或添購新裝,儘管可能有人剛好消費的金額在3,600元左右,但多數人還是會增加一些消費,對刺激經濟絕對有正面幫助,無怪乎有工商業者呼籲政府,應該朝發放消費券的方向研究。
一般民眾絕對不敢要求政府要比照港府,每人發放1萬元港幣,但至少政府可以放大格局,研擬人人皆可取得振興消費券,且擴大使用項目與發放金額,因為限定使用項目,效果打折,絕對沒有激勵民眾願意多多消費的誘因。
聯合報黑白集/吳斯懷的鯰魚效應
2020-03-08 23:4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吳斯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78年(一九八九年)兩岸剛開放交流,表演工作坊推出新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其中「四郎探親」段子提及,李立群之父返鄉祭墳引發大轟動。金士傑不解問道:「祭墳有什麼好看的?」當下被指正:「祭墳是沒啥好看,但台灣來的人祭墳,他就可能好看了!」
退役中將吳斯懷的立委初體驗,堪稱「四郎探親」重演。
被認為是國民黨敗選「戰犯」之一,吳斯懷急於洗刷汙名。
立院首次會議,全院提出五十篇書面質詢,他一人包辦廿四篇,創下憲政紀錄,內容橫跨政治、國際、財經、教育到地方。首次國是論壇,吳斯懷登記發言;委員會首日議程,他不忘早早趕到無緣進入的外交國防委員會登記質詢。
吳斯懷的書面和口頭發言,內容四平八穩,肯定防疫與國防部的表現,甚至還「借用」了同黨立委的臉書文章內容。同黨卅九名立院同僚和整個藍營面對相關議題,尺度不會有太大差別。
但才因「下架吳斯懷」而坐收漁利的綠委們,不少人上任首件「問政」,就是上臉書批評吳斯懷的質詢。蔡總統、蘇揆也都降貴紆尊,跳出來批他「令國軍失望」、「讓全民憤怒」。理應中立的游錫堃,也建議他「應以專業提出如何讓台灣更強大」。
聯合報社論/教育,會面臨更大的隔離嗎?
2020-03-08 23:4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陳時中表示,第二波疫情攻擊來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累計已破十萬例。當中國大陸的疫情開始出現「境外傳入」的轉折時,台灣的防疫作戰也面臨「兩面夾擊」的轉變。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把澳洲音樂家確診形容為新冠病毒對台灣的「第二波攻擊」,台灣守住了大陸往外擴散的第一波疫情,現在要面臨從世界帶回台灣的第二波疫情攻勢。
澳洲音樂家在台期間的接觸者中,有十九人是國家交響樂團(NSO)成員,而這些音樂菁英又多半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對此,陳時中憂心疫情從校園擴散,「我直接建議不要到校上課」。東吳大學已證實,該校音樂系有三名兼任老師是NSO團員,已按規定停課。當台灣已開始承受第二波疫情攻擊,並把守備重點放在制定「社區集會指引」和擴大醫院整備時,也必須重新審視校園防疫工作。
面對正在全球快速擴散的新冠肺炎,愈來愈多國家關閉學校以對抗疫情。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全球已有十四個國家實施全國性停課,導致近三億從學前到高中階段的學生無法上學。另外,還有九個國家實施區域性停課;如果這些國家也全部停課,無法上學的人數將增加一億八千萬。全球教育中斷的規模和速度,都屬空前。
回頭看台灣,在防疫體系上,府院因為繞了許多政治遠路,直到二月底在學者專家與地方政府的多方敦促下,才以「超前部署」的需要及指揮官不變的原則,將疫情指揮中心從二級開設提升到一級開設。但在校園防疫上,政府卻做出了反向的「超前部署」:在早期僅出現少許境外移入案例時,教育部便提前宣布中小學延後二周開學,大學也隨後跟進;後來,等到確診倍增並出現社區感染時,學生反而都必須戴起口罩上學。
然而,口罩不夠、家長恐慌,才是讓全國學生都被迫放了一個空前超長寒假的「不能說的秘密」,也是政府以停課作為「超前部署」校園防疫的真正原因。這突如其來的延後二周開學,在配套不備的情況下,衍生出公校私校不一、安親班和補習班照舊、照顧防疫假缺乏標準,以及學生受教權受損等問題,並引發後續諸多考招與國考期程衝突的連鎖效應。隨著疫情升高,老師的防疫責任加重,家長的焦慮卻未消解。
學校停課的影響,可能比一般人想像的還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授課時間縮短,影響學習效果;學校關閉,使得教育整體表現下降,也讓許多家長難以兼顧工作職責和兒童照顧,生產力下降。停課還會加深教育不平等,弱勢孩童連仰賴學校提供的餐食和保護都可能中斷,優渥家庭卻擁有更多資源為孩子填補學習空缺。教科文組織呼籲各國以大規模的「遠距學習」,來緩解教育中斷困境;在危機時期對教育進行投資,可以提高社區的抗災能力和社會凝聚力,這也是未來持續復甦的基礎。
從防疫的角度看,雖增添一筆「開學之亂」,延後開學至少為校園防疫整備多爭取了兩周的時間。同時,也如同要求親師生共同參與了一場防疫作戰演習,從民眾心理上達到全民防疫動員的若干效果。亦即,延後開學,爭取防疫整備時間的意義,大於防止疫情擴散的目的。問題在,教育部多次保證、縣市長多次巡視、學校也多次演練,有誰注意到開學後口罩不夠的廚工,可能成為防疫的破口?
陸港澳生至今仍然禁止入境,滯留陸港澳的台灣學生也被拒國門之外,但確診澳洲音樂家卻能咳嗽直入國境、咳嗽練團彩排、咳嗽公開演出。那麼,當國家交響樂團團員開始停課隔離後,台灣在第一波疫情中只針對陸港澳而「超前部署」的校園防疫,守得住從世界掃回台灣的第二波疫情攻勢嗎?教育,還會面臨更大的隔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