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對抗疫情 順勢調整產業結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掌握國家機器的人,別再製造防疫亂象
◆  聯合報黑白集/傷人以言,甚於劍戟
◆  經濟日報社論/對抗疫情 順勢調整產業結構






經濟日報社論/對抗疫情 順勢調整產業結構


2020-02-16 00:1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才不過一個多月,卻已明顯打亂從中國大陸到全球的經濟。中國的就業問題持續惡化、內需低迷、實質復工困難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危機,短期間帶來的衝擊比之已持續一、兩年的美中貿易戰尤烈。目前全球各機構對疫情的經濟衝擊大多鎖定在短期的評估,只是這場疫情對於全球經濟很可能不會僅是短期衝擊,更可能有深遠的結構性影響,實不能不小心因應。

到目前為止,肺炎疫情的實質影響在於各項消費受阻、停工造成斷鏈等,如果僅止於此,且疫情可以很快結束,則衝擊還不會太大。只不過這兩項條件可能都很難達成。首先,當年SARS很快就確定與溫度有關,入夏即可終止,因此對於長期經濟決策影響不大但如今長年如夏的新加坡卻爆發中國以外最慘烈社區群聚感染,這足以讓各界對疫情的自然中止失去信心,不確定性的擴大也必然影響長期投資與生產決策。

其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也勢將較疫情來得久遠。此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威脅在於貿易戰與龐大的債務危機,是否能安然度過原本就有不少疑慮。

這次疫情除了進一步深化貿易戰帶來的斷鏈危機、外資撤離、就業低迷等衝擊之外,原本可作為屏障的內需也瀕臨危境。更嚴重的是原本還算可運用自如的貨幣及財政政策都面臨投鼠忌器的窘境寬鬆的貨幣供給很容易推升正在飆升中的物價,對企業的紓困措施又存在使企業債券違約及銀行壞帳飆高的風險。積極性的財政政策是各國正在考慮中的抗疫利器,卻不適用於中國。先前為了抵銷貿易戰衝擊,中國已不斷提前耗用地方債額度,財政支出大增,但收入面由於大規模減稅降費,使得財政收入成長創30年來新低,也使財政政策的運用極具侷限性。

中國經濟面臨的是嚴峻的外在衝擊複雜的結構性問題,恐非一時半刻可以妥善解決。對全球各國而言,中國經濟盤旋惡化也不是什麼開心事。近20年來,中國在全球生產鏈與價值鏈中快速壯大,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已非17年前的SARS可比。

也因此各國在這次疫情中已深刻感受到系統性風險的可怖,而這種風險遠較人為的貿易戰來得不可測且嚴重。其影響就是使已然退縮中的經濟全球化腳步更加縮慢,也使得美國政策導致的短鏈革命更快速發展,科技戰爭導致的供應鏈壁壘分明更快發生。

這些結構性衝擊也迫使台灣必須嚴肅因應。由於情況遠比SARS時期來得複雜且難測,我們的因應也就不能僅止於防疫與簡單的產業紓困措施,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

首先,全球與中國經濟深度連結本就存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性風險,貿易戰已彰顯這種特性,幸而台灣有適度因應甚至受惠,如今疫情的不確定性更加深了這種風險可能的危害。我們的因應除了被動歡迎台廠回台投資之外,趁機調結構、調體質與深化產業的創新能量其實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要務。

所謂調結構,一來是要大膽摒除在供應鏈中過於受制於人、自主能力不足、易受到外在風險衝擊的產業,強化在供應鏈中具關鍵地位的產業,並在未來科技戰中擇取嵌入優質、低風險的供應鏈。

所謂調體質,是必須捨棄過去追逐低成本的慣性,引導企業把風險控管視為經營要務、引導產業重視供應鏈安全。而強化產業的創新能量才能掌握非製造利潤來源,減少外來風險對製造活動帶來的危害。

對於業界而言,紓困固然是必要之舉,但對政府而言,必須要能提供整體經濟因應國際風險長遠政策規劃。這種規劃必須立即著手,急迫性與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短期紓困措施













聯合報黑白集/傷人以言,甚於劍戟


2020-02-16 00:2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楊蕙如被控操控網軍、被起訴涉侮辱公署後神隱,前天才首度現身台北地院開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捐贈大陸防疫物資箱上印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引發極大回響;樸實無華的詞句,有著深刻渾厚的人心穿透力。網軍案公訴檢察官春秋》「傷人以言,甚於劍戟」,批評「卡神」楊蕙如逾越言論自由界限,侮辱中華民國,亦能一語中的,直擊要害。

網軍案首度開庭,楊蕙如終於現身。以「卡神」行事作風,若非大選事關政權輪替,怎可能迫其神隱?選後大勢底定,有得「靠勢」,期待她認罪悔過更難矣!她對所涉養網軍帶風向間接害死外交官,不但辯稱「沒有業主」,製造斷點;又上綱至「自發性對抗中國網軍」,恐怕也是「召喚輿論禁衛軍」轉移焦點的企圖。

楊蕙如辯詞最大漏洞是,既然強調善意評論、應受言論自由保護,又豈不知一切善意皆應盡可能本於事實?因此檢方回擊指她「未就具體事實辱罵大阪辦事處」、「如果要對抗假訊息,關大阪辦事處何涉」,打臉她「對抗假消息的動機不足以為理由」。如今意識形態凌駕一切,檢方力抗諸多「東廠」之大不韙,當庭以春秋筆法批楊蕙如傷人辱國,難能可貴

台灣社會嚴重對立、假消息四竄,很大原因是網軍頭頭或唯利是圖,或護主心切,不惜一切興風作浪。檢察官以「傷人以言,甚於劍戟」訴諸公論,就是要告訴大眾,爭論是非黑白是一回事,若以亂掰來帶風向,甚至損及人命、辱及國家,只要公義尚存,這就是不容挑戰的紅線!










聯合報社論/掌握國家機器的人,別再製造防疫亂象


2020-02-16 00:3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誇讚口罩實名制是「全世界唯一最成功」,引發討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陸委會所提陸配子女入境方案急撤,但政治效應餘波盪漾。前總統馬英九蔡英文總統人道喊話,「不要讓民粹輾壓人權,歧視凌駕人道」。蔡英文則回嗆,既然已經做過總統,也應該知道做決策時,現在以疫情掌控為最優先;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幫腔,掌握過國家機器的人,不要只講風涼話。

既然馬、蔡、蘇都曾經或正在掌握國家機器,他們的批評與辯駁,當然不會只是「風涼話」,甚至也不會只是人道或防疫的爭議,其中還包括防疫體系與防疫決策、疫情資訊與防疫整備、社會動員與社會責任等問題。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用「小明的故事」解釋陸配子女入境方案。他說,陸配孩子「小明」本來就是長期居留,在台灣生活、讀書、使用健保,過年時跟著媽媽去大陸看外公外婆,
但因為台灣防疫要求,沒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小明無法回來。

陳明通希望能為未成年且在大陸沒親人照顧的小明們,開個「人道小門」。但「小明的故事」未能打動人心,「小門」被鎖上,「人道」遭隔離。

「小明的故事」,在陳明通的政策說明裡只是簡單譬喻,但在兩岸防疫政治裡卻相當曲折複雜。想開人道小門的陳明通,成為可能導致台灣防疫破口的帶原罪人;急鎖小門的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則成為守護台灣的防疫英雄。

但陸配子女入境方案一日數變,最後是蔡英文出手,讓陳時中打臉陳明通,卻凸顯了防疫體系紊亂防疫決策扞格。事實上,疫情指揮中心二級開設,應變所需之新聞發布、入出國管制等防疫措施均屬指揮中心任務;指揮官則負責統一指揮、督導及協調各級政府機關防疫工作。因此,不但陸委會的方案是在指揮中心提出的,陳明通的「小明的故事」也是在指揮中心述說的。

問題是,疫情指揮官衛福部長上有強勢政院、側有平行部會,指揮協調攸關防疫成效。陸委會的政策,如果未經指揮中心討論評估就率爾提出,那是防疫體制紊亂、指揮虛設,以致政出多門;而如果指揮中心已經評估同意,卻因蔡英文擋不住壓力而撤回,那就是民粹政治壓倒防疫專業。然而,疫情蔓延時,台灣缺口罩、缺酒精、缺人道,就是不缺政治考量政治口水

尤其蘇貞昌批馬「講風涼話」,不但反駁陸配子女入境問題,還對馬曾批評口罩出口禁令,回報一箭之仇。但「口罩之亂」本來就是蘇貞昌當初既提醒戴口罩防疫,又保證供應無虞,卻同時發布出口禁令的錯亂而起。政府保證破功,國人才發現口罩不夠的真相,馬英九因而改說「行有餘力下可提供大陸防疫物資」,而蔡英文隨後同樣表示「行有餘力下願對中國提供協助」。換言之,這是防疫整備中資訊不透明所致,卻無端潑出許多政治口水。

更離譜的是,蔡英文極力稱許經濟部長努力協調口罩生產,民眾卻在全國徵用半個月後發現,仍有卅七家工廠未被徵用,反而陷入合法口罩賣不得、平價供給被控哄抬的困境,以及二成口罩產能空置卻任醫護缺口罩、民眾排長龍的荒誕。原來防疫決策者一直都在狀況外,掌握著國家機器卻製造著防疫亂象,蘇貞昌居然能自誇口罩實名制「全世界唯一最成功」!

同樣,陸配子女入境涉及的防疫風險與檢疫能量,未見指揮中心令人信服的專業說明,只聞陳時中沒有選擇台灣國籍,應該自己承擔的國族煽動,與日、法等國撤僑的人道包容相去何止千里。陳時中在武漢台胞包機返台時的流淚,在確診病患痊癒後鼓勵社會不要對立、不要標籤化的呼籲,卻在專業被迫迎合民粹之際消逝。然而,不只人權與人道,蔡英文要台商回台投資,疫情來時卻把陸配子女棄於門外人民會在「小明的故事」裡得到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