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0008/web/
◆ 聯合報社論/新國會勿再當行政應聲蟲
◆ 聯合報黑白集/浮誇政客是防疫大破口
◆ 經濟日報社論/地緣經濟風潮再起
經濟日報社論/地緣經濟風潮再起
2020-02-18 23:3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開打一年多來,給世人最大的警示不僅是兩強權相爭,為全球經濟帶來強震,更點出自由貿易和投資將為全球經濟帶來絕大好處的主流經濟學立論,不再被全盤接受。同時,亦暗示美國戰略專家魯瓦克(E.Luttwak)於民國79年(1990年)代提出的「地緣經濟」(Geo-Economics)再度流行。
何謂「地緣經濟」?魯瓦克指出,就是大國強權間的競爭,沿用戰爭的邏輯,但以經濟與商業為對抗手段。換言之,即是國家透過經濟手段取代傳統軍事武力對敵國開戰,以達到政治目的,目前美國對中國掀起貿易戰即是例證。因為,當受益於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崛起,並挑戰美國在亞洲的軍事霸權,有關國家安全與全球經濟的辯論,已逐漸轉變為有關相對國力的爭論,並引發美國境內國家安全現實主義者(National-Security Realists)對「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的重視。
畢竟,當兩國彼此間的資訊不透明、往來不對等且互不信任的情況下,雙方會不斷地將武裝升級,以確保自身安全,這便是「安全困境」。而「安全困境」並不單有軍事上的意涵,也適用於經濟層面。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國際分工是創造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要件,但就國家安全而言,當代許多生產資本財或民間消費品的工廠都可轉為生產武器,使產業過度相互依存未必能讓世界朝向無國界全球市場邁進。相對的,產業相互依存反而是風險;尤其當一國幾乎壟斷某一產業的所有生產,其他國家便有「安全困境」之憂。所以,任何國家若不想在「安全困境」激起的經濟武力競賽中落後,就要有能力取得並維護自己最先進的製造部門。同時,更必須確保國防產業基礎的供應鏈,不設在潛在軍事對手的領土內,或侵略性第三國的境內。
由此可知,中國網通大廠華為在5G領域的強勢發展,正是觸發美國「安全困境」的關鍵。特別是華為的5G技術不僅會在商業競爭中獨強,更有滲入國防軍事領域的可能性,美國戒慎再三,其來有自。
既然「安全困境」的顧慮如此明顯,為什麼近代史上的已開發國家,在大多數時候仍支持自由貿易?主要是當強權國家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和無可匹敵的工業領導地位時,將有一段時間可以從容面對軍事及經濟的安全困境。再者,誠如19世紀的經濟學家李斯特(F. List)所言,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將有助於鎖住前者的優勢,且落後國家將處處服從主導製造、商業及海軍的強權。因此,19世紀的英國便大聲鼓吹自由貿易,但美、德兩國則看穿自由貿易理念是英國追求自我私利的宣傳,遂積極保護本國產業,免於與英國競爭,進而使美、德兩國於1900年代超過英國成為工業強國。
豈料,當美國成為全球經濟與軍事強權後,卻重蹈英國覆轍,並沉浸於對中國開放將促使其向美式資本主義臣服的美夢,輕忽了後進者將以違反市場法則方式來追趕先進國家的歷史軌跡。一如二戰後的日本、韓國、台灣也都曾運用法規、匯率操縱等非關稅手法,保護國內企業免於進口競爭,亦補貼本國出口等情形。而今日的中國則以國家資本主義推動經濟成長,加以共產政體的權力集中化,均使其「違反市場法則」及收割自由貿易果實的力量更為強大,也讓美國愈發難以招架。
如今,大夢初醒的華府政治圈已由國家安全現實主義者占上風(即使仍多少受制於華爾街及其背後的政治力),且無論民國109年(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如何,美國擁抱經濟民族主義的方向都不易改變,並將製造業視為國家軍事力量的基礎,要求本國製造業留在本土以示忠誠。這一切都顯示地緣經濟風潮將再起,美中貿易戰也只是地緣經濟爭戰的開端而已。
聯合報黑白集/浮誇政客是防疫大破口
2020-02-19 00: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路上常見戴口罩的人群。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周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數未增,街頭不戴口罩的人多了,連買口罩的人龍也見緩解;不料這口氣透沒幾天,出現死後確診首例。這名白牌車司機因不符通報定義而漏網,案情震撼人心,民眾趕緊又登入「戴口罩,勤排隊」模式。
疫情蔓延全球,台灣先前一時無憂,政府便利用特定媒體宣傳政績,從管制口罩到實名制,從「超前各國部署」檢疫陸客,到寶瓶星號大作戰、鑽石公主號旅蹤細胞簡訊,官員被包裝得英勇神武。疫情能見度僅止腳前,但高官造神攬功,吹擂制敵千里之外,麻痺人心莫過於此。
蔡政府報喜不報憂,只求高民調。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成立,交通部下令機場港埠提升檢疫警戒;但十天後鑽石公主號照樣泊靠基隆,如入無人之境。政府口說禦敵從嚴,結果作消毒秀補破網,發細胞簡訊安民心,還自誇「全球創舉」。
我國防疫高談「殲敵境外」,但也誤導民眾,以為只要切斷兩岸渠道便可高枕無憂。這例死後確診的「零星社區感染」適時提醒大家:新冠病毒早已穿透全球國界邊防,就算沒有陸客陸配,今天是台商,明天可能是日、美旅客帶原入境,務實之道絕非以低確診數編防疫神話,而是及早作好社區感染之準備。
疫情中心針對無症狀病例回溯複查,在患者死前及時發現,火速疫調補漏。所幸除了浮誇貪功的政客,台灣還有許多專業、警覺的防疫專家,替人民修補最大的防疫破口。
聯合報社論/新國會勿再當行政應聲蟲
2020-02-19 00:4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21日開議,各政黨如何透過防疫政策為產業紓困,是新國會首要任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將於廿一日開議,行政院長蘇貞昌屆時將作施政報告,說明政府的防疫作為。防疫紓困是當前國政重中之重,但施政絕不能病急亂投醫,行政、立法兩院互動機制也是我國憲政運作的核心,尤其是新國會初上路,各政黨試運行,如何藉由防疫凸顯行政立法雙翼協作能有效讓政策上路,為產業紓困解難,當是新國會首要任務。
蘇揆施政報告,當然應對當前緊急狀態做說明,但不能淪為防疫紓困專案報告。憲法明訂,行政院有責任對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施政方針指的是行政院對國家大政的方向和規畫,施政報告則是政院工作情形與結果。政院據此提出法案預算,立委據此提出質詢,這是兩院互動的基礎。新國會理當避免上屆國會之失,勿讓閣揆報告成為虛應故事,才能彰顯國會的憲政功能。
民進黨過去四年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無視立法院反映民意的憲法角色與制衡功能,頻頻為施政方便,把立院貶為「政院立法局」。在野黨力主國會早日開議,民進黨卻以「讓政院專心防疫」為由推遲,潛台詞就是視在野黨為「麻煩製造者」,把立法議事當成「防疫絆腳石」。這樣的思維,顯示民進黨團對新國會的定位,仍是「效率重於監督」。然而,「配合政院」若仍是新國會首要目標,勢將重蹈立法失能、憲政失衡的覆轍。
上屆國會最受人詬病的,就是對行政院提出的前瞻預算等法案一律強行過關,無視民意質疑與專業論辯,以致前瞻預算淪為各部會「特別預備金」,大開方便之門。這次紓困,除交通觀光業提二百億納入特別預算,交通部另有三百億觀光升級與轉型前瞻計畫,可能編在公務預算或前瞻建設特別預算中;如此乾坤大挪移,還美其名為「前瞻2.0」升級計畫。這正意味當時「前瞻不足」、如今「補救未及」的撒錢方案,見證觀光補助政策已呈疲態。如今面臨疫情大考驗,觀光業恐難過關,政府只有窮盡一切途徑繼續輸血應急。
紓困條例與特別預算有其急迫性,各黨團陸續推出條例版本,行政院要推的特別條例則內容未定。依政院初步方案,將針對觀光交通、內需產業、農業紓困提出六百億預算,只是針對產業難關救急撒錢,但未必能對症下藥。蘇貞昌說紓困要「雨露均霑」,顯示他沒有特殊對策,只是想要急就章撒錢舒緩民怨,這種消極方式勢將難以因應接下來的產業急凍挑戰。立法院必須針對政院可能偏失,調整條例與預算方向,不能只把納稅人的錢拿來填補企業虧空的洞,卻無法協助他們轉型升級,甚而成為阻滯產業「汰弱扶強」的幫凶。
對於立法院,國人其實已期待有限,這是我國民主政治的一大諷刺。新立法院長游錫堃對朝野的世衛組織共同聲明應該二讀或三讀都搞不清楚,對朝野協商如何進行也頗為生疏,但勢必有礙國會扮演中央民意機關的角色發揮。但如果連立法院都選擇當政院的應聲蟲,立法院長若只以敲議事槌為已足,那麼誰當院長都一樣。但如果游錫堃要讓立院成為有效的憲政機關,開議第一戰,在防疫特別條例上就不能讓新國會淪為政院附隨組織。
國民黨最初提紓困立法時,民進黨還說緩不濟急;如今行政院卻強調不能讓當年SARS特別條例在疫情舒緩時才通過的歷史重演,這也意味著民進黨將快馬加鞭闖關,不讓在野黨有討論的空間和時間。在野黨雖在國會席次上無法抵擋民進黨團大軍輾壓,在政治情勢上也無法成為紓困法案的絆腳石,但也不能因此妄自菲薄任意棄守。尤其,國民黨正在重建形象,民眾黨則需建立形象,就得拿出專業能力以理服人,做好立法把關,讓民眾能夠對新國會、新政黨、新政局感到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