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油市震撼教育 難扭轉基本面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外交外包美國,斷交催化選票?
◆  聯合報黑白集/徐國勇撿到槍
◆  經濟日報社論/油市震撼教育 難扭轉基本面






經濟日報社論/油市震撼教育 難扭轉基本面


2019-09-21 23: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沙烏地阿拉伯規最大的石油設施阿布蓋格處理廠,14日遭遇葉門胡塞反抗軍組織無人機攻擊,一周來國際油價歷經飆漲後隨即大幅回檔,並在平盤上下小幅波動。幾天來的油價走勢,顯示市場預期這起事件對全球石油供給面的最強震撼期已經過去,在未來數周的極短期內,油價將隨著沙國石油設施陸續修復消息而走穩。與攻擊事件發生之前相比,油價仍上漲7%,未來極短期、短期、中期及長期油價又將怎麼走?
首先要了解的是這起災變的性質。阿布蓋格處理廠區設有18座穩定塔,功用是將原油中的各種氣態化合物分離出來,剩下的原油才能送到出口站,航空照片顯示有五座穩定塔受損嚴重。由於並非大型油田遭到攻擊,因此並不直接影響沙國的原油生產能力,工廠的修復只是時間問題。阿美石油公司執行長納瑟預料到9月底時,阿布蓋格廠的處理能力將完全恢復。果真如此,這起事件對全球原油供給將是「一次性」的震撼,衝擊將逐漸消褪。
探討國際油價動向,離不開原油供給與需求。全球原油需求變化相對穩定,近年來每年的平均日需求量約增加150萬桶,國際能源總署IEA原本對今年的預估亦復如是。但因美中貿易戰糾結難解,以及全球經濟成長普遍減緩,IEA再度下修全球原油需求成長水準,8月最新預估,每天平均需求量僅比去年增加約100萬桶。
IEA並預測,長期間由於全球對原油等碳基燃料的消費形態已經發生基本性轉變,包括電動車逐漸普及、石化業的生產效率提高,連飛機也更省油,因此長期需求成長將繼續下降,10-15年間便可出現「需求頂峰」,之後漸趨下降。因此需求面對油價的短期影響並不明顯,中、長期卻對油價不利,影響力緩慢而持續。
對油價影響較大且較不確定的則是供給面。首先在極短期間,沙國災變對油市的立即性震撼當然強大,油價飆漲也屬正常。
但由於受損的是設備,不是油田,屬於技術性而非基本性,因此供給並非不可復原。加上油國組織及夥伴國(OPEC+)正在減產保價,沙國以外的OPEC+國家仍有每天90萬桶的閒置產能可立即派上用場,油價上漲也能激勵美國頁岩石油業者迅速增產,且全球商業及戰略原油庫存量依然雄厚,這些因素雖不能阻擋油價上漲,但能抑制漲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起事件將加深國際油市對中東地緣衝突的憂慮程度,從而提高對油價的「風險溢價」,而極短期油價波動區間的中心線,預料將由每桶60美元提高到65美元上下。
至於短期,也就是年底前的油價動向,變數較為複雜。這段期間內沙國設施應可復原,且沙國還可能不再超額履行減產目標,這對油價當然不利。但問題在於美沙兩國對這次攻擊事件將如何因應?是否會對伊朗採取軍事事行動?沙國石油設施或油田是否再度遭到攻擊?都影響原油供給。另外,美中貿易戰能否緩解及全球景氣是否進一步走軟,則會影響需求面。因此未來三個月將是國際油價變動的關鍵期,且各項因素都存在高度不確定。
明年起的中期油價走勢,應該會回歸基本面。在供給面,國際油市庫存仍然偏高;OPEC+雖強調全球庫存已經減少到五年移動平均水準,但從民國103-105年(2014-2016年)全球庫存處於高峰,換言之,移動平均庫存量的基期及絕對數量已被墊高,加上美國等非OPEC國家產量持續增加,且全球原油需求成長減緩,因此OPEC+雖連年減產,加上美國制裁伊朗,但油價仍難有起色。OPEC+要想支撐油價,必須更長期、更深度地減產。
更長期間,需求面將居主導地位。節能減碳、再生能源普及化的趨勢原本就已成氣候;這次事件會使全球更擔憂原油供給脆弱性,可能激勵再生能源加速發展
因此,國際油價的短期動向雖存在諸多變數,但長空格局並不會因為沙國災變而得以扭轉。








聯合報黑白集/徐國勇撿到槍


2019-09-21 23: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內政部長徐國勇(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直播主之亂」讓高雄治安成為焦點,案子似大非大,刑事局長南下已屬勉強,總還算有點邏輯可尋,但從警政署長到內政部政次,甚至部長徐國勇都急赴高雄坐鎮,說只是關心地方治安,誰能相信?難怪被批評是「治安卡韓」。
一干嫌犯接連鬧事,街頭砸店、開槍、開車衝撞,又牽涉名氣網紅,媒體關注本是必然。這是高雄警方失職,市長也顏面無光;韓國瑜上任以來,未聞插手警局人事,如今整頓警界,檢討治安,不能無責。
但直播主亂象,屏東有擄人砍手腳丟包;持槍或槍擊,桃園也有挾持人質和埋伏殺人。這些都沒聽說刑事局、警政署或內政部的關切,只有全國治安表現良好前三名的高雄市,備受「禮遇」。
事實上,就在韓國瑜撂重話再發生就撤換分局長的六小時後,八名嫌犯就被逮捕到案。韓國瑜批中央「這樣搞法,把高雄形象搞壞,希望不要成政治操作」,並非無的放矢。
徐國勇回應卡韓質疑時一句「如果把治安做好,誰會卡他」,只顯得雞腸鳥肚;又指韓國瑜是總統參選人,高雄安全是重中之重,則有歧視之嫌,莫非沒人選總統的縣市,治安維護只配得二等公民待遇?
治安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有標準作業程序及應負之責;一旦有「撿到槍」心態,必然走味。內政部長應督促警政署在打擊幫派鬧事上完善法制規範充實基層警員壓制聚眾鬥毆的法律工具,但一場直播主之亂,徐國勇撿到槍也來亂?







聯合報社論/外交外包美國,斷交催化選票?


2019-09-21 23: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國民選總統以來首見三年斷交七國,五天連斷二國,邦交國創新低。沒有人知道接下去蔡政府還會在中華民國外交史上寫下什麼紀錄,但民進黨成為「外交敗家子」、蔡英文總統成為「斷交總統的歷史定位,幾可確定
面對五天連丟兩國的衝擊—如果還會構成衝擊的話,蔡政府已經形成新的斷交SOP:譴責斷交國、怒斥中國、撿槍拾砲大催票
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可以撿到;香港「反送中」,可以撿到;邦交國連斷,更可以撿飛彈。蔡英文一手高舉「護主權」,一手叫賣「亡國感」,毫不含糊!
於是,邦交連斷,總統府與外交部聲明雷同,依例指責邦交國要索不成、見利忘義;繼而痛罵北京打壓威脅、惡霸壓迫;然後重點迅速移轉到選舉,指中共目的在逼迫台灣人民接受「一國兩制」,干預台灣選舉,扭轉台灣總統大選!
北京外交打壓,不會受到台灣人民歡迎。但是各國恆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不能徒以道德價值繩責。中共打壓台灣,挖我牆腳,也不是從蔡政府時期才開始的;拒絕「一國兩制」,更從來就是台灣不分藍綠的主流共識,但如此斷交現象,李登輝不能、陳水扁不能、馬英九不能,蔡英文能!
蔡英文對斷交的回應,沒有對兩岸與外交政策路線的反省,沒有對國安與外交團隊應變的檢討,重點卻是在把斷交的焦點轉移到總統大選,把失職偽裝成無辜,將斷交歸責於中共,讓北京來幫她催票,使憤怒轉化成選票!因此,蔡英文白天面色凝重回應斷交,晚上就化身「台灣隊長」跑趴,熱情擁抱社群粉絲,最後呼籲年輕人跟她一起「守護台灣」。
台灣國際處境艱困,是不分藍綠都必須共同面對的。但接連斷交,卻看不到蔡政府對於國際與區域情勢變化的警覺,也看不到蔡英文對國家戰略與兩岸外交政策的調整,心心念念只在轉移失政焦點,甚至想著如何把國難巧妙轉化成選票,這樣要如何「愛台灣,護主權」?
索羅門外交轉向,讓我國持續陷入百日凌遲的外交窘境;吉里巴斯邦交生變,則讓我國遭遇「閃電斷交」的震撼。我國面臨各種不同模式的外交挑戰,日甚一日。但蔡英文樂於享受嗆聲北京的網路聲量紅利,卻疏於因應美中全球博弈的世界格局變化,甚至台灣的國安與外交,彷若幾已癱著靠美國在撐了。
惡化的兩岸關係,引來連天的外交烽火,蔡英文猶自夸夸大談民主價值聯盟。於是共軍機艦繞台,就有美艦穿台海、美機飛中線反制;我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突破慣例與美國國安顧問會面,還與美國官員共同會晤我邦交國官員;去年薩爾瓦多與台灣斷交,美國白宮就聲明關切,國務院更召回相關駐使,為台灣穩住了幾個邦交國。扶不起的台灣外交,日益仰賴美國護持
但美國為台灣外交護盤,考量的不是民主價值,而是戰略價值。對美國而言,拉美本是自家後院,南太島國則被鑲進印太戰略布局,都不容中共染指,台灣則能聽命分攤防堵中國的負擔。在中國大陸積極突破島鏈,進軍拉美,插旗南太的態勢下,美國不是擔心台灣邦交國還剩幾何,而是擔心台灣成為美國後院和印太戰略的破口。美中戰略競逐,以台灣外交祭旗。這回從索羅門到吉里巴斯,美國護盤無功而返,澳洲協助引起反彈,終究看管不住台灣友邦相繼出走北京,蔡政府外交外包模式破功。
外交應不分藍綠,以國家利益為重前朝外交成果,後朝繼續受惠,前朝外交受挫,後朝邦交恐怕也回不來了。我國僅剩的邦交國,一個也不能少。但如果執政者被意識形態綁架,只圖一黨之私、一人之利,只想把惡化的兩岸關係當成催票工具、把弱化的外交關係外包美國護持,只會讓主權淪喪,陷國家於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