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從馬習會三周年 看兩岸經貿興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使盡洪荒之力,為韓國瑜造勢?
◆  聯合報黑白集/陳其邁勿「姚文智化」
◆  經濟日報社論/從馬習會三周年 看兩岸經貿興衰








經濟日報社論/從馬習會三周年 看兩岸經貿興衰


2018-11-10 01: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104年(2015年)馬英九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新加坡舉行「馬習會」,這是兩岸領導人在兩岸分隔70多年之後第一次會面,引起全球矚目。從民國97年(2008年)5月馬總統上任之後,就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原則下,與大陸展開各項往來,在大陸也接受此一原則下,雙方展開了各項交流與協商,在馬總統八年任期內,兩岸共簽署了ECFA等23項協議。同時,雙方由海基會與海協會舉行多次會議,然後再進一步由具正式官員身分的陸委會主委與國台辦主任,進行多次交流與協商。這期間兩岸事務主管建立了相當的信任,最終才促成「馬習會」。
馬習會可以說是兩岸關係達到最好的時刻,也是兩岸經貿關係最好的階段,民國105年(2016)蔡總統上任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兩岸交流也進入冷凍期,兩相對照更凸顯兩岸經貿關係對於台灣的重要性。
首先,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大陸來台觀光人數的變化。民國96年(2007年),陳水扁總統任內最後一年,大陸觀光客只能間接來台觀光,也沒有直航班機,當年來台陸客總數只有30萬人左右。民國97年(2008年)5月馬總統上任,6月兩岸就簽署了觀光和直航協議,陸客來台人數開始大幅成長,到民國104年(2015年)時達到最高峰的418萬人。同時,來台的海外觀光客總人數也由民國96年(2007年)的300萬增加到民國104年(2015年)的1,044萬人,這是來台觀光人數第一次突破千萬人次。
民國105年(2016年)5月,蔡總統就任,兩岸關係急驟惡化,導致陸客來台人數快速萎縮,預計今年陸客來台人數只有250萬人左右。雖然政府宣稱有東南亞觀光客來填補,但是一方面人數不夠,而且東南亞觀光客的購買力完全無法與陸客相比擬,使得台灣的國際觀光收入大幅減少,造成現在觀光產業一片蕭條
其次,在農產品方面,在民國99年(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及早收清單之前,兩岸農產品貿易中,台灣每年大約有1億美元左右的赤字。在早收清單中,大陸單方面給台灣18項農產品免稅,使得農產品對大陸出口快速成長,到了民國104年(2015年)時,台灣農產品已經享有近1億美元的順差。同樣的,民國105年(2016年)之後,大陸開始減少採購台灣農產品,使得台灣再度出現逆差。這兩年看到台灣香蕉與鳳梨都因盛產而價格崩跌,如果能透過兩岸農產品緊急採購機制,這些問題都可以獲得解決。
另外,最近美中貿易戰爭開打,美國對大陸商品課重稅,影響大陸對美出口,而大陸對美出口中有相當比例是台商的出口,一定也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這些台商產品有相當比例的原物科和半成品,是由台灣廠商提供的,也因此受到損害。
但是,當台商營運受到影響時,政府不但沒有設法協助解決問題,反而因為親美的政治立場,而做出一些對台商不利的決策。比方說,當美國對大陸生產的鋼鋁產品課徵25%關稅時,政府也要求廠商減少對大陸鋼鋁產品的採購;當美國政府禁止企業與大陸中興通訊有業務往來時,政府就立即要求企業與中興通訊進行貿易時,必須先得到政府的同意。然而,大陸市場占台灣出口的40%,而美國占台灣出口的11%,我們政府卻如此的追隨美國政策,而完全忽視大陸市場的重要,這樣的政策真的對台灣有利嗎?
總而言之,兩岸經貿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政府為了政治上的目的,完全忽視兩岸經貿的重要性,台灣的經濟也因此受到相當的衝擊。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所有的國際市場都應該積極去爭取,不論是大陸、美國與東南亞市場,都應該努力去開拓,但政府在意識型態主導下,使台灣經濟吃到苦果。我們真誠希望政府能夠立即改善兩岸關係,活絡兩岸經貿往來,進而改善經濟,讓台灣人民能夠重享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果實。







聯合報黑白集/陳其邁勿「姚文智化」


2018-11-10 00:3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市長選舉,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右)與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激烈廝殺,陳最近改採麻辣戰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也許被「韓流」逼急了,一向溫和的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最近改採麻辣戰術,到了口不擇言的地步。他近日舉美麗島事件為例,批國民黨是「殺人放火的政黨」,指責藍營根本不知「高雄人的痛」。
陳其邁的戰術轉向,不免讓人擔心他會掉進「姚文智化」的覆轍,愈走愈極端,反而愈失去中間選民支持。台灣民主化已卅年,政黨輪替也已三次,陳其邁卻還想靠四十年前的舊帳翻盤,顯然脫離高雄民心太遠。根據民調,陳其邁在五十九歲以下年齡層的支持度,全部輸給韓國瑜年輕及高學歷選民,早已不想被鎖在民進黨的陳年歷史記憶中;這點,陳其邁還看不透嗎?
所謂「姚文智化」,指的是姚文智在這次選戰中的偏鋒戰術,一點也無法打動台北市民。民進黨決定「柯綠分手」已是錯誤的第一步,而姚文智的競選策略又採取邊緣戰術:他找陳水扁擔任選戰顧問,猛攻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主張嚴禁掛五星旗,又故意路過喜樂島的獨派活動。這種「深綠」的訴求,不僅把自己邊緣化,也讓綠營「小雞」台北市議員候選人陷於險境。
試想,「柯綠分手」已是民進黨的不智,而姚文智又在刀鋒邊緣行險冒進,根本無意正視選民的期待。這樣的候選人,都快變成笑話,怎麼會有勝算?
陳其邁若看得出姚文智的不智,他得避免步上姚的後塵。指責他黨「殺人放火」這種偏激之言,賺不到選票。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使盡洪荒之力,為韓國瑜造勢?


2018-11-10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韓國瑜前晚在旗山舉辦「高雄三山造勢晚會」第二場,堅持不使用負面攻擊打選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鳳山造勢晚會的成功,韓國瑜在旗山的造勢湧進滿坑滿谷的人潮,網路直播則黏住了更多熱切的眼球,社群媒體群組裡也瘋傳水洩不通的會場空拍畫面。韓國瑜一直堅持用不同的方式競選:不使用負面攻擊,不設立競選總部,靠「一瓶礦泉水」打選戰,這些都超乎藍綠傳統模式,卻有效橫掃南都綠土。
韓國瑜僅憑單槍匹馬,迅即攻破綠營鐵票區,主要是他能直指人心地揭穿民進黨在高雄廿年的統治神話。民進黨原本對他輕蔑以對,直到驚覺韓流席捲、人心思變,才緊急調整部署,形勢已陷於被動。韓國瑜說「民進黨全黨打我一人」,這其實低估了民進黨,因為民進黨如今是窮盡黨政能量要殲韓於灘頭。且看,蔡英文親下高雄大開支票,陳菊人馬則偕同總統級團隊進駐操盤;包括電視台討論韓流的主持人「被請假」,檢調對境外網戰及資金、賭盤的監控,乃至小野越俎代庖的挺陳其邁,都是這次選舉的奇特景象。
韓國瑜從被藍營遺忘的角落鵲起,原本無人看好,短短時間竟能匯聚成沖垮綠營全台防線的巨流,堪稱異數。事實上,回顧韓國瑜崛起的幾度轉折,在在映照著民進黨黨政複合體的意識型態掛帥、爭權奪利、犧牲農民生計與民生權益的面貌。民進黨如今陷於苦戰,只能說是貪婪無盡,而自食其果。
首先,當初民進黨搶官分贓,連韓國瑜不起眼的北農總經理職位都要強爭硬搶,種下今天的苦果當時段宜康先開了第一槍,指控北農黑幕重重,要求檢察官調查打擊菜蟲,農委會也應聲附和帶風向接著,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在議會應和質詢,號令農委會、挾持柯文哲,扮演強奪北農的圍事分子後來,北檢查北農並無不法,還給韓國瑜清白而韓國瑜大戰王世堅的幽默機智和口才便給,那段影片贏得七百萬次的點閱,也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了韓國瑜。
其次,民進黨的黨政複合體不惜死纏爛打,終於奪下北農;結果卻派文青新貴吳音寧去出任總經理,取韓國瑜而代之。這幅年薪二百五十萬元的「實習生總經理」景象,看在全台新世代眼中,當然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高薪實習生」與「賣菜郎」的對比、「管中閔上不去,吳音寧下不來」的對照,都讓民眾徹底看穿民進黨「用人唯私」、「罔顧民生」及「意識形態治國」的面目。
第三,韓國瑜奉命南征高雄時,陳水扁之子陳致中翻出廿五年前韓國瑜在立院掀桌打翻陳水扁的「黑歷史」,意欲將他打成「黑道」。但這段往事並未受到社會責難,反而為韓國瑜塑造了另一種「英雄形象」,認為他「打貪」有先見之明。何況,那次爭執,起因是韓國瑜被陳水扁「把榮民當豬在養」的刻薄言論所激怒;對照今天陳水扁保外就醫卻肆無忌憚踩法治紅線的傲慢姿態,益發映襯韓國瑜的英勇和果敢。
簡言之,一開始是段宜康逼出了韓國瑜,王世堅吹響了韓國瑜,吳音寧墊高了韓國瑜,陳水扁也拉抬了韓國瑜現在民進黨全力動員「滅韓」,從國會立委到文化界到綠營候選人都參與圍剿;但從結果論,他們都在幫韓國瑜造勢。尤其,民進黨中央執政的不得民心,陳菊團隊人馬的提前棄高雄而去,新潮流系在內閣部會爭權奪位的難看吃相,都是助長韓國瑜聲勢高漲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人們生活過得無憂,這股強烈的民怨又從何而來?
那些排隊罵韓國瑜的,以及整個民進黨出動的打手,其實都在為「韓流」添加能量。正因為民進黨強烈的權力欲和掌控欲,正因為派系分贓、分化社會的諸般醜態,讓人們看穿民進黨的執政幻術。北漂青年的憤怒無法虛構,中壯世代的悲哀也絕非捏造;問題就在,民進黨何時才能承認自己的愧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