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蘇蘅/媒體看選戰 眼裡只有馬戲團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媒體看選戰 眼裡只有馬戲團

◆  王健壯/羅秉成維權本色的政治考驗
◆  陳亮恭/電玩遊戲防老的產業契機
◆  盛治仁/選舉一時 做人一世
◆  方祖涵/計畫經濟的體育計畫
◆  洪蘭/棉花糖實驗新啟示
◆  林中斌/以色列最大港交中國
◆  黃介正/「辜汪上海會晤」廿年

◆  葉銀華/大陸經濟怎麼了?
◆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蘇蘅/媒體看選戰 眼裡只有馬戲團


2018-10-22 00:58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柯文哲(左)與韓國瑜,圖為合成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柯南瑜」無疑是這次選舉最令人矚目的焦點沒錯,台灣選舉已因社群媒體的爆發而改變,不但選舉主軸變成候選人有無表演才能,更使重要政見和公共議題淹沒在馬戲團表演和搞笑花招中社群媒體創造的推噓聲量,主流媒體的淺薄化和娛樂化,讓選民分不清候選人應該有什麼能力?誰真的有能力?
七月墨西哥大選,左翼「國家復興運動」的奧布拉多爾當選總統,美墨媒體都批評,墨西哥這次選舉和美國一樣娛樂化,結果將和全球潮流一樣「自我終結自由民主」。傳播學者認為,是主流媒體和社群媒體把選舉當成「賽馬」,他們只重視軟調趣味、感官刺激,共同製作這場「娛樂化的選舉秀」。
社群媒體究竟對選舉有無影響力?最近紐約時報一篇「誰會贏得社群媒體期中選舉」,深度分析兩黨在不同社群媒體的表現各有高下,但認為社群媒體反映的只是同溫層的「回聲效果」(echo effects),並不代表能夠拓展選民的支持
紐時用互動軟體,蒐集全美卅天臉書和IG選舉資料,並以喬治亞州的共和黨州長候選人坎普和民主黨艾布拉姆斯為例說,候選人粉絲多,不代表互動一定多;粉絲互動多,也不代表選票多。這篇報導也指出,許多政治策略家不同意社群媒體流行的重要性,認為這只是一種即時「選民情緒指數」(voter sentiment index),或最多反映某次競選活動很成功;但也可能出現「轉發不投票」現象
四年前,柯文哲以無黨籍之姿當選台北市長,直言「這是一場網路主導的選戰!」今年更變本加厲,志得意滿。無論打書、一日幕僚、直播實境秀,或推出學姊陪吃飯,組臉書、IG粉絲團,甚至開播「阿北面對面」節目,成天炮製網路秀場,搶攻新聞版面卻對自身弱點:「貧乏的政績」,提不出政見和願景至於韓國瑜,媒體有興趣的也是摩天輪、太平島等吸睛的議題,而不是嚴肅的政見
這未必全然是他們的問題,何以致之?投媒體所好而已
其實,雖然柯文哲之流的諸多活動,頂多只是搬演美歐一些網路競選策略,根本談不上新意;但因台灣媒體的淺碟文化,又無能力對社媒現象做深度分析,使得效法柯P的政治人物前仆後繼
美國政治學者Larry Sabato認為,政治娛樂化始於民國49年(一九六○年)面色蒼白汗濕的尼克森和充滿活力、表達清晰的甘乃迪電視辯論,卻使得攸關政治治理的政策變得更加破碎,候選人個人秀和訊息娛樂化,一步一步變成選舉主軸
當人們重視調味料,勝過牛肉本身時,食物的本質就已經失焦了。這場選舉中,很多縣市長候選人見諸媒體的曝光量,不到柯P和韓國瑜的百分之一。很多候選人和團體,很費心地經營政見和治理理念,面對媒體,只能「明月照溝渠」。這些縣市的可憐選民,根本無從知道誰當選會給城市帶來什麼願景。
然而,對媒體而言,在「眼球戰爭」的時代,政見一點都不重要。不是嗎?說媒體是社會公器,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