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去核別躁進 減煤才是首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失落的正義:大法官以「不釋憲」為成績單
.聯合報黑白集/賴神台南經驗真嚇人
.經濟日報社論/去核別躁進 減煤才是首務







經濟日報社論/去核別躁進 減煤才是首務


2018-08-21 01:5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日前批評「以核養綠」的主張,認為是一種似是而非、落後於世界潮流的說法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最近則拋出了備用與備轉電力預估太樂觀、太陽光電土地難取得、再生能源併網品質不佳等議題,希望政府能把核電作為選項,提供穩定又便宜的電,否則10月又要調漲電價,恐形成業界壓力。政府和工商界的看法南轅北轍,值得好好釐清。
蔡總統所指的「世界潮流」,照她的說法,不過就是緣起於2011年到德國和一位議員討論過德國綠能的經驗,加上今年德國綠電占比從17%提高到超過30%,預計在2022年可望實現非核家園目標,而目前世界上搞非核家園的國家,另外還有比利時、瑞士,屈指可數,怎談得上「潮流」;而且比、瑞比台灣早推動,至今還使用核電,可知推行非核家園要成為潮流,絕非易事。
德國雖然推動非核有成,但條件和台灣是天差地別;因為德國位居歐洲中心,電網可以和鄰國相通,自己發電不敷使用時可以從鄰近的九個國家輸入電力,電力過剩時可以輸出,使用高比率的風力與太陽光電沒有後顧之憂,甚至法國的核電是德國缺電時最穩定的來源,當然推動非核家園也就輕而易舉
但德國快速推動非核,卻已經發生許多負面影響。電費飆漲了兩倍多,已是台灣電費的四倍以上電力過剩時,還須用「負電價」鼓勵民眾多用電,造成浪費,也造成電網負荷過重。例如,2017年德國發電太多,多到要花錢請鄰國把過剩電力消耗的次數就超過100次,需要採取干預措施以避免電網不穩的情況達到1,200多件,而因為不可能預估風力與太陽能的發電量,又必須準備兩倍的備用電力以因應天氣意外的變化。2020年之前,為避免停電事件,德國還必須預做準備,補助燃煤電廠重新回到電力生產,結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增不減
由此可見,把對德國的接觸放大為世界觀,凸顯政府高官「坐井觀天」。就像前不久國發會主委去德國考察,發現德國幾乎沒裝冷氣室內卻不熱,回來就發表要檢討台灣的建築設計的高見一樣,如此偏頗的「知彼」顯示連對「知己」都有問題。參考錯誤的對象訂定能源政策,如何不會出錯?又怎能怪工商界對穩定無缺的供電高度疑慮。
其實台灣應該參考的是無鄰國可調劑電力的南韓、日本日本發生福島事件的七年後,訂定新安檢標準,重啟核能發電機組已經有六座,今年3月發電量超過100萬瓩的超大型核能發電機組更恢復運轉,證明在基載方面仍依賴核電,故其2030年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占24%,核能仍達20%、天然氣27%、煤26%、石油3%南韓是全球核電廠第六多的國家,共有25座反應爐,供給約三分之一電力需求,總統文在寅宣示「無核家園」政策不久,去年底出現髮夾彎,恢復興建兩座停工三個月的核能反應爐,顯示依賴核電的情況短時間內也難以改變
事實上,去核並非世界潮流,減煤才是。例如因為空汙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英國年初公布民國114年(2025年)10月前分階關閉燃煤電廠計畫,目前只剩下八家,一家將於今年停止發電。南韓也擬關閉十座老舊燃煤發電廠、停建一座新發電廠。而台灣推動非核家園的過程中,這幾年反因缺電隱憂而火力全開,燃煤發電高達45%,空汙和溫室氣體排放嚴重,甚至還計劃民國114年(2025年)興建深澳燃煤電廠,這也證明確實有缺電的風險,也違反減煤的世界潮流。
總之,工商界和民間並非反對非核這個目標,而是希望政府體認台灣孤立電網的侷限,間歇性的綠能發電不夠穩定的缺陷,提醒非核家園不能淪為趕時髦,太過躁進的風險,將以缺電、空汙增加或電費飆漲為代價,讓經濟民生受到衝擊。






聯合報黑白集/賴神台南經驗真嚇人


2018-08-21 00:3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北台灣出現登革熱疫情,行政院長賴清德說願意分享「台南經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台灣出現登革熱疫情賴清德大發豪語,說願意分享「台南經驗」。此語一出,民眾都驚呆了。大家記憶猶新,三年前台南登革熱疫情大爆發,確診病例達二萬多人,其中一一二人死亡。這樣的台南經驗,哪個縣市想要分享?
賴清德動不動就提「台南經驗」,其實只證明他經驗不足、見識短淺,常常「笑果」遠大於「效果」。例如托育政策,就是拿過去台南的「準公共化」為樣板;但明明不少縣市公托制度遠比台南成功,卻被逼著要走回頭路,因此各地反彈聲音不斷。托育新政,至今還不知道怎麼收爛攤。
賴清德在市長任內力倡「功德台灣」,結果行政院推動長照,他竟要求照護員「做功德」;在此之前,則是要消防員捕蜂捉蛇做功德,皆引起嚴重反彈。此外,賴清德任內頗為自豪的台南治水成績,竟一連兩年在沒有重大天災情況下淹大水。這些殘破的台南經驗,讓人不忍卒睹
賴清德過去被尊為「賴神」,連不進議會、路邊救人都被大肆渲染,但許多政策疏失卻未受到檢驗他出任閣揆,這些「神蹟」才一一破功他的民調死亡交叉,只是露出原形,應非小英之累
一如高雄經驗,台南經驗常被民進黨拿出來說嘴事實上,台南和高雄一樣,不少社會、經濟指標幾都排在六都後段班雙城都是綠營長期執政,可謂難兄難弟,卻被「神化」這些嚇人的「台南經驗」,賴神還是別再提了吧







聯合報社論/失落的正義:大法官以「不釋憲」為成績單


2018-08-21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法官接二連三的「不釋憲」紀錄惹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法官所司何事?基本上就是「釋憲」一事。但這一屆大法官與眾不同。若問他們至今交出的成績單如何,統統留在「不釋憲」的紀錄裡
這屆由蔡英文任命之司法院長許宗力所領導的大法官,以連續不受理人民的釋憲聲請,製造出令外界譁然的新聞效應,也引發了社會的爭議和批評針對在野黨立委提出「前瞻計畫預算」的釋憲聲請,大法官不受理的理由之曲折牽強,被法界譏為「破天荒」針對「黨產條例」的違憲之虞,監察院聲請釋憲年餘,卻排不進大法官「待審理」之列,令資深新聞工作者大嘆「憲法崩於前
最近此起彼落有關年金改革的釋憲案中,先前已有一六八人提出的四件釋憲聲請,大法官決議不受理最近大法官新出爐的不受理決議,乃針對花蓮等六縣市政府,認為「未經上級機關層轉,不符合聲請資格」這個理由,就法論法,不能說純屬虛構但反過來說,大法官拘泥於法條,卻漠視法理,漠視引發社會軒然大波的爭議問題,不知這是「法匠」思維抑或推託高手?或者,是否「政治正確」到忘記職守?
且看迄今紀錄,民進黨政府一旦打定主意推動特定施政作為,只要打著「正義」大旗(雖說多半只是選擇性正義),就不顧「適法性」的考量蠻幹;《黨產條例》如此,《促轉條例》如此,年金改革亦如此!若尚有一絲「依法行政」的認知,則僅僅憑著基準的「信賴保護原則」,加上「不溯及既往原則」,就足以讓上述的黨產條例、促轉條例、年金改革等,在建立制度和執行手段上出現不同的局面
但民進黨顯然深信,「正義可以走在法治前面。既然如此,大法官如果秉此「正義」準則,則六個縣市政府的釋憲聲請代表了轄下多少民眾的心願,難道沒有任何正當性值得納入釋憲考量?大法官卻忽然在此刻咬死法條,用技術性手法認定「不符聲請資格」;請問,向來揮舞得呼呼作響的「正義」大旗,失落到哪裡去了?
大法官接二連三的「不釋憲」紀錄,留下政治斧鑿斑斑,堪稱解嚴以來之最。難怪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黃耀南謂「非常惡質、惡劣」,寧非表述了人民心聲?
台灣走向民主化以來,司法界為洗刷「法院是執政黨開的」之恥,各種制度變革力求免於政治干預,脫鉤於威權時代「定於一尊」的衙門思維,包括釋憲之門為人民大開。儘管「大法官乃唯一釋憲機關」的制度仍未能撼動,但諸如黨產條例爭議,甚至出現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主動提出釋憲聲請的轉折。可見,連「小法官」都不甘自縛手腳,力圖守護憲法精神。再說,蔡英文宣稱的司法改革標榜「人民當家」,所以才要推動國民參審制。既然宣稱改革,為何司法院大法官卻反其道而行,一而再、再而三將人民釋憲權利踐踏於腳下
蔡政府執政的我行我素,各界早有所感,但難道連大法官也淪落到「完全執政、完全獨裁」的境界嗎?回顧陳水扁到馬英九時代的歷任司法院長,從翁岳生到賴英照到賴浩敏,縱然各人風格有別,從未自甘墮落到以政治顏色自我標記。而外界就算不滿「恐龍法官」等個案,對大法官多少仍維持「仰之彌高」的印象,鮮少以政治標籤為之質疑。像現在這般,令平民百姓都指著大法官破口大罵「非常惡劣」的,可有前例?
翁岳生卸任司法院長一職時曾落淚呼籲,法官勿為政治工具,政治人物勿踐踏司法這是司改史上令人悸動的景象,既是司法人「我心如秤」的承諾,也傳達出「政治止步」的期許翁岳生的學生許宗力如今接棒了司法院長職位,是否也傳承了翁老師的風骨?許院長捫心自問,不知有什麼樣的答案向自己交代,卻可嘆外界已有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