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下市潮是企業出走的冰山一角
.聯合報黑白集/銅像公投沒你想的容易
.經濟日報社論/農業缺工嚴重 看見台灣行政怠惰
經濟日報社論/農業缺工嚴重 看見台灣行政怠惰
2018-04-22 00: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以農業為最主要產業的雲林和南投兩縣,長期以來受困於缺工嚴重,卻無有效紓解途徑,趁今年元月底蔡總統在雲林和農民座談時,由縣長李進勇當面反映請求協助。蔡總統當場承諾由雲林率先「試辦」引進外籍農業移工,若成效良好,再推廣到全台各地。之後,李縣長的規劃作法全被中央部會否決,問題重重讓「試辦」困難。如果一個困擾台灣20年以上的農業問題無法解決,連總統出面還是讓部會互相推諉、無法獲得根本解決之計,這種無能的行政效率難怪會讓總統和內閣民調都持續低迷,也讓台灣的農業產值長年無法成長。
一樣是面臨了農業缺工的日本和南韓,分別在1993年(日本)和2001年(南韓)就以不同的名義開放農業移工進入、協助各種農業工作,日本目前有2.4萬外國人在農業領域工作,南韓在三年前有4,500人,並規劃持續增加。日韓兩國雖然都有不同的配套,但總是讓最需要勞工協助的農業領域,有一個可以獲得人手的途徑,不會在後繼無人之下,減少經營規模,或甚至必須關閉農場。
但在台灣,問題從1995年就已嚴重,各縣市不斷反映、各協會不斷陳情,這次連總統都已經出面要求,但還是遭到相關部會相互「打槍」、繼續拖延,行政院也不願扛起責任徹底解決。相關部門不知是否存著下列想法:反正正規經營農業的農民(選票)不多,而且已有「老農年金」安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0年都混過去了,幹嘛要承擔風險、負起責任?
這件事若不解決,被迫非法使用一般外籍勞工充當農民,會愈來愈多,造成一般工業外勞「失聯」的數目也隨之增加,因為在農業部門非法打工賺得的薪資高於工廠月薪。依據移民署統計,南投縣近三年失聯移工上千人,被查獲的711人中就有487人非法從事農務,占了近七成。這麼嚴重的農業缺工現象,行政院還繼續讓農委會和勞動部互推皮球,坐令問題持續惡化,令人百思不解。
媒體報導,在動輒違背「就業服務法」之下,農委會想到要以新南向國家(包括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的青年來台「度假打工」,或利用外籍漁工利用「休漁」時助農,或開放已經來台的移工利用「假日」打工,來解決農業缺工。由於後兩者根本違反就業服務法,因此在和外交部、移民署開會協商之後,將嘗試和這些國家接觸、了解簽署雙邊度假打工協定的機會;一年打工上限180天,可延長一年,每年總人數不超過1,000人,每國不超過200人,但可以逐年調整。
我們幾乎可以斷言,這種「應付式」的開放,只是不負責任地拖延時間,將問題拋給往後的繼任者。因為,僅僅是雲林縣一年所缺的農工缺口就高達6,000人次,全台缺工的總數必然在萬人以上,以1,000人為限只是在應付交差了事。而且以越南為優先對象,剛好是南韓經驗中管理不易、「逃跑」機會最高的國家;南韓其實是以柬埔寨、緬甸和尼泊爾為主,目前根本已經停聘越南籍農業移工。顯然,相關部會對問題並未深入研究。
想想看,澳洲對台灣的年輕人度假打工並沒有任何名額限制,日本對台灣的名額限制也高達5,000人之多,加拿大和英國都提供台灣每年1,000人名額,為何沒有台灣青年會滯留不歸?日本現在除了一般以實習(研修)生名義引進的農業移工外,將於幾個特區引進有經驗的較長期農業移工,每年在日本工作半年,前後可達六年。
如果有這麼多國家的經驗可以參考、學習,而我國花了20年還搞不定這個問題,我們只能說:台灣經濟還沒有被拖垮,實在是上天保佑!
聯合報黑白集/銅像公投沒你想的容易
2018-04-22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中山大學銅像公投結果,孫中山銅像維持現狀,蔣中正銅像則移至校內其他地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銅像具政治意涵、拆不拆則更甚。中山大學花了一年時間,從校史、塑像始末、美學意涵和校園空間再利用等角度,讓師生進行多元探討。相對某些獨派青年動輒潑漆、砍銅像的激烈手段,乃至政客假民意之名無理要求拆遷,中山大學的作法相對進步。
公投結果,六成三師生支持孫中山銅像留在原地,主張遷至校內其他地方者僅一成七。換言之,逾八成師生認為孫中山應該「留校」,這與執政黨一心「去中」的立場有極大反差。蔣中正銅像部分,主張留在原址的有四成六,雖未過半,但和主張移至校內其他處所者相加,也有六成三同意「留校」,顯示多數師生不認同蔣中正是獨裁者的極端主張。
審視這座雙人銅像的設置始末,更能理解這次公投結果回歸理性的意義。中山大學是蔣經國在總統任內籌建,設計成孫中山、蔣中正一坐一立的銅像,並刻意讓蔣中正塑得比較老,以貼近人民對他的印象。因蔣中正銅像稍微失真亦難掩私情,若遷至校內「蔣公行館」似無妨。
這次公投若只問「拆不拆」,也許兩座銅像都可「原地保留」;但題目設計成三個選項,最後演成一留一移。可見,公投題目如何設計大有機關。
聯合報社論/下市潮是企業出走的冰山一角
2018-04-22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鴻海大陸子公司富士康互聯網(FII),快速獲准在大陸A股掛牌。 路透
立委曾銘宗日前驚天一爆,指不少上市櫃公司正詢問如何從台股下市,改赴中國大陸A股上市,提醒政府注意此一發展中的「下市潮」。曾銘宗曾任金管會主委多年,他提出此一警訊頓時引發議論,有人稱是假議題,也有人說暗潮洶湧,也有人呼籲政府要速擬防杜之策。下市潮雖尚未爆發,但台股正面臨強大的「內推外吸」的壓力,必須積極因應。
台灣企業西進布局,進而在大陸上市,是企業發展的合理過程。過去的案例,像IC設計龍頭聯發科旗下的匯頂;近期的案例,如鴻海集團大陸子公司富士康互聯網(FII)快速獲准在A股掛牌,食品大廠南僑也說會跟進。此外,工業用紙大廠榮成紙業已公告,其子公司榮成環科擬在陸股上市。這些訊息一波波,在在關係台股骨幹企業,顯示陸股對台企的磁吸效果不小,下市潮並非危言聳聽。
以前述企業的大陸子公司為例,它們原本可以選擇回台掛牌,但這些子公司卻「捨台就陸」,在大陸上市生根。如此一消一長,台股失去的不只是幾檔個股,還包括未來吸引資金活水的產業群聚魅力。另一些企業,則是默默將有價值的業務分拆成為獨立公司,再轉到其他市場上市;這種看不見的企業出走,帶走的是產業前景及就業機會。政府推動的台商回台掛牌,十年吸回百家企業,相對海外的數十萬台商大軍,凸顯了台商的選擇。
這些現象,均造成近年台股擴容結果不豐。據統計,去年上市櫃公司合計有一,六五一家,比前一年淨增廿七家,雖有成長,成長率卻是十年來最低,比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時期還差。為此,金管會今年還特別訂下衝刺百家IPO(公開初次募股)的高目標。但更嚴重的是,做為上市櫃公司儲備庫的興櫃公司,近三年卻是不增反減,今年三月更比去年底少了十一家。就算沒有下市潮,此一緊縮現象對台股也是一大警訊,說明在台掛牌籌資對企業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台股魅力漸失,可說是內推外吸的結果,且於今尤烈。先以「外吸」而言,技術創新是經濟成長的定律,尋找新創產業到本國掛牌上市是當前全球大勢所趨,各大交易所無不竭盡所能招商,已有一些台灣企業證實接到邀請或表示心動。對岸更是動作不斷,去年底先釋出協助台企在陸上市的訊息,還喊出要形成「台企類股」。大陸今年再發布惠台三十一項措施,加以光速核准FII上市的典範在前,及MSCI納入大陸A股的資金效應在後,都令企業難以抗拒。
反觀台股,雖然證交所等機構也四處招商,但在防弊、防中兩大心理過度運用下,其實產生了把企業「推走」的效應。例如,前年浩鼎解盲事件爆發後,金管會訂下浩鼎條款,部分措施如強制股票集中保管對象擴大及年限延長雖是針對生技業而來,卻對整個科技業延攬人才產生衝擊,若干原擬申請掛牌的生技事業更因標籤化而撤件。「防中」心理更為可怕,凡申請來台掛牌者,不論法人或個人都要經過陸資、陸籍的嚴格檢視,往往令台商打退堂鼓。最近金管會發函經濟部,希望放寬公司內部人員對陸投資的五百萬美元限制,因為門檻太低、又擴大解釋,即使台商願意回台上市,也常因此卡關。而這只是眾多「防中」規定之一。
台股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及許多優質上市櫃公司,因而才有傲視國際的殖利率水準,吸引全球資金匯聚於此。政府必須改正心態留住企業,才是強大台灣資本市場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