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CPTPP前景光明 台灣不該缺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黨政軍退出校園」,民進黨除外?
.聯合報黑白集/愛心氾濫與正義氾濫
.經濟日報社論/CPTPP前景光明 台灣不該缺席






經濟日報社論/CPTPP前景光明 台灣不該缺席


2018-01-27 01: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及進步協定(CPTPP)」的11個國家已經解決歧見,將於3月8日在智利正式簽字。規模雖比原來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12)」小得多,但參與國不僅希望未來美國能重新加入,而且還期待再擴及更多國家。
英國金融時報形容CPTPP少了美國,就如同「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劇中缺了王子一角。畢竟TPP從2010年談判開始後,就一直由美國主導並逐步擴大到12國,參與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額達到全世界的40%。少了美國,格局與分量明顯縮小。
其次,CPTPP的重大缺憾在於少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參與國多屬出口導向,但進口需求卻相對縮小。日本雖是經濟大國,但仍高度依賴出口;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會員國亦同,而且彼此間已經有東協經濟共同體機制,區域貿易不會因為CPTPP而得以促進;澳洲、紐西蘭、秘魯、智利則是原料出口大國,對製造品需求相對有限。供給多,需求少,結構失衡問題將逐漸明顯,出口國仍需尋求外部市場,也將使整個協定的效益大打折扣。
美國不參與,專家估計將使CPTPP能夠創造的經濟效益比TPP減半,但仍相當可觀;尤其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汶萊等國,因為這些國家的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相對較低,而與其他參與國的貿易更可觀。
CPTPP能繼續向前走,主要是基於前瞻性的眼光。因為TPP之所以擁有不凡的價值,在於這項協定並非只著眼於降低關稅,而是針對保護智慧財產、數據流通、勞工與環保條件等方面設定新標準。在長期間,即使是越南等國也同樣能受益;日本政府則是以此為工具,推動國內的結構性改革。
此外,美國川普政府目前正壓迫日本及其他亞太國家,要求各國與美國簽署雙邊貿易協定,目的當然是要以大壓小,各個擊破,以爭取對美國更有利的條件。現在11國有CPTPP在手,與美國談判時也能有更多的籌碼。
最有利的一點,就是CPTPP協議仍是以TPP為基礎,只是將美國所重視的條款暫緩實施,而非刪除;則未來美國政權輪替後,新政府便可能不必再經過冗長的談判,就可以加入CPTPP。
再往前看,CPTPP的參與國若能擴大,將更有看頭。目前台灣、南韓、泰國、印尼與菲律賓雖尚未加入,但也都曾表達過參與的興趣。若CPTPP能從11國擴張到16國,將使各參與國能夠蒙受更大的經濟利益。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評估,CPTPP若能擴大到16國,經濟利益將提高兩倍,約達每年5,000億美元,比原來的TPP-12還大。這是因為CPTPP-16將擁有日本、南韓及台灣三個先進經濟體,而這三者將有助於發展全亞洲的新價值鏈。
做起來當然不容易。首先,泰國與印尼加入的意願不高,因為兩國必須進行困難的國內改革;台灣雖有熱情,且已開始準備,但中國可能抵制台灣加入。日本現在是CPTPP的領導國,因此應該在外交上多做努力,以說服泰國及印尼加入。
各會員國也應向中國保證,如果中國能接受協定中的高標準條款,便也歡迎中國加入。CPTPP的內容已將中國所倡議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囊括在內,兩者在提升區域經濟利益上其實是殊途同歸,且能使中國更進一步打入亞洲快速成長的市場,有助於中國的繁榮與改革,同時也為其他參與國提供了龐大的市場,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了新的催化劑。何況少了美國,中國加入CPTPP的意願將增強。
再者,CPTPP一旦生效,將使美國出口業者受損,尤其是農產品,因此美國國內反對川普貿易政策的聲浪正在升高。這也有助於使美國看清最大的利益所在,並說服美國重新加入,因此CPTPP若能順利落實,並見到明顯成效,則不僅能把中國拉入,還可能使美國回頭。這當然是條漫漫長路,目標卻通向光明。台灣要加入雖然不易,但也不應放棄努力。


聯合報黑白集/愛心氾濫與正義氾濫


2018-01-26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桃園六和高中國中部在桃園機場舉辦英文演說快閃表演,傳達正確的讓座觀念。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桃園機捷最近上演了一場國中生的英語演說快閃,主題是宣傳「正確的讓座」。別以為這在勸人讓座,正相反,主題是提醒人人都可能有「隱性需求」,教民眾不要扮演「正義魔人」強迫別人讓座。與此同時,台北捷運也在印製發放「隱性需求」貼紙,以免博愛座的乘客常常坐立難安。
台灣人愛心氾濫,導致很多人常以正義使者自居。大眾交通工具上常見「指揮讓座」糾紛,搞到博愛座沒人敢坐,以致需要宣傳坐下的「隱性需求」。這令人啼笑皆非,卻又不是笑話。愛心氾濫,造成正義氾濫;這是製造奧客的淵藪,是討好文化的起源,也可能演成「不問是非,推廣偽善」的災難。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漸漸卻連台灣人自己都受不了:怎麼這麼多奧客?其實這正是一體兩面。「最美的風景是人」宣傳服務犧牲的美德,結果「過度讓利」,讓那些「被讓」的人食髓知味,占盡便宜卻理所當然
現在服務業整天給人哈腰鞠躬,更推波助瀾了奧客索求無度,隨時隨地想要多「拗」一點好處。甚至有人「不拗白不拗」養成習慣,讓台灣旅客冠上世界有名差勁的形象。無怪乎有人嘆,台灣奧客比大陸多!無怪乎有人呼籲,捷運的博愛座乾脆廢了吧!
如果捷運需要發「隱性需求」貼紙,的確不如直接廢了博愛座。但政壇繼續著「會鬧的孩子有糖吃」的媚俗風氣,更需要廣發「沉默多數之隱性需求」的貼紙吧!



聯合報社論/「黨政軍退出校園」,民進黨除外?


2018-01-26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大準校長管中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即將上任前夕,民進黨對他發動了兩波奇襲。第一波,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和時代力量利用審查教育部預算的協商機會,要求教育部在台大遴選爭議未釐清前,不得進行後續聘任作業。第二波,則由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跟進爆料,指控管中閔的論文涉及抄襲。而追究實情,其實是該論文的共同作者陳建良指導之學生在論文中引用了老師的手稿資料,不料張廖萬堅卻倒果為因。
這兩波惡意攻擊,是否能迫使教育部屈從,終而影響到管中閔的就任,目前尚難分曉。但無論如何,民進黨利用國會預算審查的權力,赤裸裸地染指大學校長的選派,已經是醜態畢露。表面上看,這只是台灣無止無休的「藍綠惡鬥」的一環,人們已司空見慣;然而,台灣大學畢竟是台灣第一學府,它的學術聲譽和校園形象必須加以維護,不容吃相難看的政客任意踐踏
最諷刺的是,當年高喊「黨政軍退出校園」及「校園民主化」的是民進黨;而如今,讓黨政鐵蹄重新踏入大學校園,汙染並分化學術獨立的,也正是民進黨。對於今天的自己背棄了過去的理想,民進黨難道一點都不以為忤?而時代力量枉受年輕世代的信任,竟也跟在民進黨後頭玩這種骯髒的政治打壓遊戲,難道不覺得可恥?
進一步看,民進黨插手台大校長遴選,並不是它首度違背自己「黨政軍退出XX」的誓言。且看,最近華視的人事紛紛擾擾,人們才驚覺,公廣集團旗下的公視和華視原來已遭「綠化」,變身為「台獨三台」的兩個小弟,成為「老大哥」民視的附庸。當年,民進黨把「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口號喊得多麼響亮,到處拉布條示威抗議。而如今它執政,卻悄悄透過人事指派,讓黨政勢力完全吞噬媒體──而且是拿政府公帑資助的公共化電視台。這種不顧媒體公共本質的鯨吞蠶食的手法,讓人反胃。
別人執政的時候,就高喊「黨政軍退出」;自己執政的時候,就情不自禁把「鹹豬手」伸進去。這樣的政黨,腦子裡除了擴張權力和勢力,還有其他東西嗎?我們再看一下不同的例子。早年蔣經國時代將水利會由「官派」改為「民選」,這是「還政於民」,讓台灣的民主從基層扎根;而民進黨日前強行通過《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修法,卻將水利會收歸「官派」,奪權於民。民進黨對權力的熱愛,可真是大小通吃,葷素不忌。
回顧這次台大校長的遴選,先前的各種運作和角力,已經把台大校園搞得烏煙瘴氣,好不容易經幾輪投票,才產生新人選。就算管中閔是馬政府時代的政務官,綠營卻連承認遴選結果合法的雅量都沒有,非要將他拉下台,這是什麼民主素養?而台大校長不過是個學界職位,民進黨竟然要勞駕國會總召出馬杯葛,這種「牛刀殺雞」的手法,亦顯不相稱。更有甚者,這次大綠小綠聯手,利用臨時會審查總預算的機會向教育部施壓,立委的權力能撈過界這麼遠,政治人物隨便就要插手大學人事;試問,當年高呼「校園自主」口號的,又是什麼政黨?
若不是管中閔還有點底氣,一般學術圈中人物若經歷民進黨這樣無所不用其極的包抄圍剿,恐怕早就棄械而逃,唯恐深陷泥淖萬劫不復。這是真正值得擔心之處:民進黨不僅將抹黑、攻擊、合縱連橫等手法帶進政治,更將這種政治烏賊戰術帶向社會各個領域,使得台灣社會充滿謾罵、謊言與戾氣,而弄得誠懇、謙虛、忠實做事的人沒有存身之地,這難道就是「台灣價值」?
那些跟隨民進黨參與過「黨政軍退出校園」、「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役的公共知識分子,請再看看今天這一幕;你們不覺得自己目擊了犯罪現場嗎?那又為何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