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學戰國時期 誰能解世紀難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2822/web/

.聯合報社論/台灣不應再「錯看」兩岸關係
.聯合報黑白集/大學校長怎能不生氣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學戰國時期 誰能解世紀難題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學戰國時期 誰能解世紀難題


2018-01-26 01: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著名經濟評論家卡列茲基日前發表《馬克宏經濟學─歐洲新希望》一文,文中反思自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以來,已陷入了「失落的十年」,何以始終看不到可以全面有效解決問題的經濟政策,在分析了強調充分就業和再分配的「進步主義」經濟學,和提倡自由貿易和勞動市場自由化的「保守主義」經濟學,各有所偏、各有所執之後,卡列斯基似乎看到了新希望,那就是法國總統馬克宏成功地將「右翼」的勞動力改革和「左翼」的鬆綁財政和貨幣條件結合在一起,可稱之為《馬克宏經濟學》的出現,將會終結已長達十年的經濟停滯,至少對歐洲是如此。
這讓我們想起了2017年成立的「全球經濟轉型委員會」,該會由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史提格里茲與史賓塞共同推動成立,宗旨是解決全球經濟面臨的多項挑戰,包括成長停滯、貧富不均、移民問題與氣候變遷等,為市場經濟失能尋求解決之道。
史提格里茲說,現在需要「第三條路」。全球經濟委員會將於2019年提出最終報告,內容包括研究發現與建議。史提格里茲在聲明中指出,「我們需要新的法則及協同治理,以因應全球經濟體系迅速浮現的毀滅性趨勢」。
如今,金融海嘯爆發十年後,眼見各種經濟指標開始恢復正常,各國經濟專家多對前景作出了樂觀的推測,如U、V、W等型的反彈,但也有較保守的認為是L型的疲滯,我們卻判斷應該是L加V,即L型的實體經濟,伴同V型的資產價格,事實證明如今卡列茲基所謂的「失落的十年」,正是全球經濟十年來始終未見翹尾的L型遲滯;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的資產市場卻呈現普遍飆漲與泡沫化傾向。
誠如史提格里茲卡列茲基所指出的,後金融海嘯時期至少還面臨了多項麻煩:一、從各國到全球貧富差距的明顯惡化,2014年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21世紀的資本論》對此作了深入的分析,引發了各方高度關注,但可惜的是,似乎還未充分注意到量化寬鬆政策在各國及全球貧富不均上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二、反全球化浪潮的風起雲湧。除了貧富差距惡化外,還有移民問題、恐怖主義、氣候變遷等困擾,都成了反對全球化的理由。自二戰結束以來,給全球帶來巨大紅利與福祉的全球化進程,終於在進入新世紀未久即遭到重大挫折;三、在前兩者現象的交相作用下,又在不同地區激發了前所未見的民粹主義風潮,不僅衝擊社會安定,也影響政治穩定,甚至在不少國家導致政權更迭。所有這三個麻煩,貧富惡化、反全球化、民粹主義,都還在持續發展之中,甚至方興未艾。
在這一段期間,各國為了解決各自的問題,政治人物為了更多的選票,紛紛推出各種「冠名」的經濟政策,如「安倍經濟學」、「莫迪經濟學」、「川普經濟學」、「馬克宏經濟學」等等,蔚為一時之盛,但細觀其中內容,基本上仍不脫兩大範疇,各自在這兩大範疇中變動不同的政策組合,或拿捏不同尺度與分寸。
一大範疇是貨幣政策、財稅政策與基礎建設公共投資政策之間的搭配,普遍的傾向是擴張性的;另一大範疇,則是政府在市場運作中角色與介入力度的拿捏,基本上也仍是在偏左或偏右之間的選擇。
經濟理論、經濟思潮與經濟政策在各國之間呈現如此繽紛多樣、百花齊放的現象並不多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爭鳴之象。
其實,太陽之下無新鮮事,經濟學經過幾百年發展對各國經濟問題早已有一套成熟的理論與政策,不管「○○經濟學」都變不出新花樣。當前全球經濟學家真正的挑戰說到底只有兩個,一為全球化引發的空前貧富差距、移民問題、氣候問題、恐怖主義問題,二為新科技,如金融區塊鏈發展對貨幣政策與金融治理的考驗。任何能有效面對及解決這些新問題的新理論,才能被視為是21世紀的新經濟學。



聯合報黑白集/大學校長怎能不生氣


2018-01-25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準校長管中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又出招,這次管到大學校長頭上。動作看似針對教育部,要求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釐清疑義,否則不得進行後續聘任作業;講白了,選出的校長不合我意,就別想上任。綠委諸公的權力大到這樣無法無天嗎?
管中閔這次通過多位精英候選人競爭,以非台大校友身分當選台大校長,外界雖意外,但難得地給予佳評,認為他提出的「必須改革」政見可挽救台大近年頹勢。新官還未上任,管中閔「老藍男」的身分先成了綠營眼中釘,儘管遴選委員秘密投票根本沒有「誰投票給誰」的議題,卻硬被栽贓莫須有罪名。
立委蹧蹋人成了習慣,眼裡只有藍綠,沒有尊重學術的概念。這次出手挑剔台大校長遴選,正暴露出台灣整體高等教育的悲哀。剛舉行的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才聞校長抱怨:政府一手調漲薪資,另手卻凍漲學費,「是要我們去偷去搶嗎」,連出席的蔡總統也無言以對。民進黨一方面讓總統與會以示重視高教,一方面放任立委透過教育部搞「不准你聘校長」的把戲,這個黨斯文掃地的程度還真嚇人!
黨政軍的手進了公共媒體,黨政軍的手也要伸進大學校園。老實說,如果不是還想替台灣做點事,能當大學校長的人誰願意受這種鳥氣?不甘受辱者大不了拂袖走人,只可憐剩下「綠色沆瀣一氣」的台灣還有什麼教育前途?且看高等學府有沒有「自己的校園自己救」的最後一絲自尊心!



聯合報社論/台灣不應再「錯看」兩岸關係


2018-01-25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主教任命,梵蒂岡向北京讓步,圖為仍屹立教廷的中華民國大使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去年底稱習近平是「理性的決策者」,說對台動武應該不是他的選項;時隔不到一個月,她接受綠媒訪問卻改變了說法,稱沒有人能排除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值得關注的,不是蔡英文對中共動武的判斷或猜測是否準確,而是總統對兩岸在各個場域的交手與競合究竟有無基本的定位與全盤的估計。
近期兩岸交手的熱度明顯升高。M503航路之爭,已影響到六萬台商的春節返鄉,但雙方在僵持中。在更大的畫面上,人們看到的則是中國大陸軍事活動日益頻繁,包括共機繞台,以及美艦在南海等地與共軍的對峙。在外交上,則傳出梵蒂岡在主教派任上對北京低頭,台梵邦交可能動搖;其他許多未浮上枱面的壓力,則在悄悄進行。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矛盾態度與錯綜影響,使蔡政府的判斷受到影響。一方面,美國國會提出了友我的《國會授權法》與《台灣旅行法》,另一方面,美國務院、貿易代表署、及領事事務局卻屈從中共壓力,陸續將我國國旗從官網上移除。這釋放的是矛盾的訊息,對台灣而言,短多未至,長空已降。川普近日批准對進口太陽能板和洗衣機徵收卅%到五十%的高關稅,開出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槍;此舉,勢將衝擊相關台商的經營,經濟部卻支支吾吾以應。若美中大戰擴大,難道我們只能默默承受變成雙方的夾心餅嗎?
川普總統掀起中美貿易戰,其實並不意外,這是實踐其競選諾言。去年底,川普公布任內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把對中國的定位從歐巴馬時代的「戰略夥伴」關係翻轉為「戰略對手」,並揚言將大力遏止中國各種形態的經濟擴張與市場不公平競爭,包括中共在南海的擴張。川普此舉看似任性,更被批破壞全球貿易秩序;但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這是他鞏固政權的必要手段。問題是,台灣對此有沒有我們自主的立場?
從上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一直植基於一項假定:更多的國際交流有助於大陸開放,使其政策和政治體制漸漸向先進國家的「典範」看齊,並接受西方主導的區域及全球秩序。西方國家也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可帶動中產階級崛起,人民表達意志的力量將會擴大,中共的一黨專政體制將逐步走向民主化。然而,中國大陸崛起了,中產階級也壯大了,但中共的民主化其實並未如預期發生。尤其近期西方國家民主政治失靈的種種現象,更讓大陸內部覺得中國的政治體制優於西方民主,而無須引進失效的西方體制。川普將美中關係從「戰略夥伴」轉變為「戰略對手」,是因為看到了大陸的威脅,也是為了安撫美國內部的失落感。
長期以來,台灣處理兩岸關係多半是跟隨著美國的腳步,而採取模糊論述、消極處理、維持現狀等方式,寄望以拖待變等待更佳契機。蔡英文認為習近平是「理性決策者」,亦由此而來;因此不斷採取「小事挑釁、大事沉默」的模式與其周旋,以為可以保持兩岸關係在一進一退的安全拉鋸範圍內。但是,由於政黨輪替導致的藍綠決策差異,使得台灣在兩岸政策中不斷波動擺盪,而難有進境。另一方面,為了迎合美國的立場,也讓我們自身的兩岸關係策略空間與主動權大幅縮窄,陷於「溫水煮青蛙」的困境。
川普領導的美國已失去了原有的政策穩定和善意,習近平領導的中共兩岸策略,亦恐非如蔡英文期望的「冷和」。台灣夾處於兩岸關係與強權爭霸戰中,恐怕沒有「選邊站」這樣的簡單算盤,而必須謹慎思考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利益;尤其,不能因決策失誤而讓兩岸網民在任性的叫罵中失去彼此的善意。面對爭勝的中國大陸,蔡英文「小事挑釁、大事沉默」的作法已陷於劣勢,她不能再錯看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