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去梯言/柯P的近憂與遠慮

.放峰會鴿子…率性的川普 重創美信用
.全球經濟整合大洗牌 台灣有沒有戰略?
.去梯言/柯P的近憂與遠慮
.保國不能保己 莫怪軍人上街
.別讓偏鄉童再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綠能屋頂零補助 民眾會想蓋?
.蘇嘉全、陳金德…人前土地正義 背後豪舍民宿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0044/web/




去梯言/柯P的近憂與遠慮


017-11-15 00:53 聯合報  公孫策

台北市長柯文哲(右)與辦公室主任蔡壁如(左),日前在市議會接受市政總質詢。 本報資料照片



姚立明大巨蛋「有詐」,柯P火了,要楊芳玲出來對質。這是台北市議會詢答的一幕,媒體關注柯P如何善了(更樂見他無法善了)大巨蛋案,但我注意的是中間一個小節:蔡壁如指揮兩位副市長上台答覆,被議長制止「妳不可以指揮他們上台」。本文的重點:大巨蛋案是柯P的近憂,而辦公室主任指揮副市長則是柯P的遠慮。
常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由於柯P眼前頭等大事是市長連任選舉,萬一大巨蛋案影響到連任,就無所謂「遠慮」了。然而,柯P現在是很多人寄予期待的未來總統人選之一,如果現階段不預為遠慮,將來就會出現近憂。
歷任總統似乎都有那麼一個親信,職位、角色可能不一樣,卻有一個相同的情形:他能夠凌駕行政體系與黨務體系之上,政務官與黨務主管都不敢不接受他的指揮。
這不是新鮮事情,打從漢武帝開始就有,那時候稱為「中朝」(或內朝)。
漢武帝設立中朝,是為了對抗「外朝」,也就是丞相為首的文官系統。在此之前,丞相可以「封還詔書」,相當於擁有皇帝詔命的副署權。而漢初丞相多由列侯中產生,列侯又都是開國功臣之後,時日一久,必定出現特權、腐敗、跋扈,漢武帝一意改革,於是成立中朝,集中君權,打壓相權。
漢武帝是英名之主,中朝率皆承命行事,不敢逾越自主。同時,漢武帝有一整套改革作法,包括經濟、財政、教育、監察,乃至軍事、外交,於是造就大漢盛世,而未曾發生臣下弄權。
但是,後來的皇帝才能遠遜於漢武帝,卻都維持君權集中制,於是尚書令(或中書令)凌駕丞相之上乃成為常態,但通常只有一人在「大內」指揮外朝,能力不怎麼樣卻又要指點江山,使得行政官員常懷「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嘆,盛世因此轉衰。這種模式歷代皆然,甚至民主時代亦然。
柯P在國人心目中是另類政治人物,更因為人們厭惡藍綠惡鬥脫穎而出。既然被寄予期待,自不可辜負選民期待;既然被期待是未來總統人選,自不宜重現過去的「大內指揮外朝」模式。如果柯P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中朝」,或許可以超越體制做出改革,但絕不能僅止於「市長辦公室主任指揮副市長」。

放峰會鴿子…率性的川普 重創美信用
黃奎博 ∕ 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 / 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昨日突然在馬尼拉舉行的東亞峰會開幕前,決定返回美國,為他十二天的亞洲行,畫下一個驚嘆號。據說東亞峰會本來不在他訪問計畫之內,但他最後決定參加這個自二○○五年十二月開始的年度區域盛會,沒想到最後還是走人了。

其實美國一開始並未受邀參加峰會,主要是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反對。一直到二○一一年,美國才和俄羅斯同時加入,與東協十國、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紐西蘭、澳洲、印度一同討論區域問題。

川普一開始沒有規劃出席,有一說是幕僚擔心他會失言,但如果真的這樣,他應該會在許多國際場合被幕僚所「勸退」。

比較可能的是,川普在峰會之前已經見過他比較想見的領導人,而且他覺得在東亞峰會上,不過是與之前參加過亞太經合會(APEC)經濟領袖峰會及「美國—東協峰會」的相同國家領導人再見一次,他所說的話也一直重複,所以有點失去耐性、意興闌珊,認為再留無益。同時也因為「通俄門」事件愈來愈大,他急於趕回美國坐鎮,所以一開始就想縮短行程。

這次的東亞峰會,習近平本來就指派李克強出席,沒有出什麼意外;李克強所說的打擊經貿保護主義,維護東亞區域發展,顯然與「一帶一路」繼續掛勾。反觀川普臨時要國務卿提勒森代打,對記者表示他該講早已講過了,顯然覺得疊床架屋的亞太峰會機制索然無味,甚至浪費生命。

其實首次缺席東亞峰會的美國總統是歐巴馬,時間是二○一三年。當時因為美國聯邦政府預算危機,他決定不飛往汶萊參加東亞峰會,也不去印尼出席亞太經合會。 而且他因為競選連任,又與俄羅斯不睦,連二○一二年俄羅斯舉辦的亞太經合會都沒去。

但那導致了美國力推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稍稍受挫。若干東協國家領導人認為歐巴馬政府不太重視東南亞。媒體也報導,中國大陸在前述場合見縫插針,削弱了美國的戰略布局,而且使得焦點大多放在剛接任國家主席的習近平身上。

川普雖然臨時缺席東亞峰會,但他在東亞峰會前一天的午宴演說,要求實現自由、開放、公平、互惠的經貿體系,又說希望在「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區域的國家都能強大、獨立、繁榮,掌握自己的命運,不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庸,似乎處處機鋒、劍指北京。

川普這般的論述,對友邦國家是否口惠實不至,或者是否暗諷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設立附庸國,目前還不得知。但川普的缺席,很可能比歐巴馬那時的缺席還要麻煩。對美國而言,最明顯的麻煩就是讓美國冠上了傲慢自大和疏離亞太的罵名,也讓亞洲盟邦對於美國的政治承諾打了折扣。


 
全球經濟整合大洗牌 台灣有沒有戰略?
劉大年 ∕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 / 聯合報
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趨勢,正在產生明顯變化,台灣千萬不可忽視。

美國主要聚焦在重整自由貿易協定(FTA)。眾所周知川普主張美國優先,希望產品都在美國製造;所以上任後即退出強調國際分工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重新談判美國已生效FTA。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談判中, 美國毫不掩飾地直接要求明訂美國製造的比重。未來美國的FTA, 似乎可以改名為美國製造協定。

為了深化美國製造效果,川普又推出減稅及基礎建設方案吸引資金,以營造美國優質的營運環境。此種胡蘿蔔與棍子雙管齊下的方式,促使全球產業分工重新洗牌。

歐盟則重視落實FTA的概念。歐盟在經歷快速擴張時期,成員高達廿八國,但也衍生不少問題。除了部分成員因為債務高築的赤字問題,拖累歐盟經濟外,英國脫歐對歐盟打擊更大。另外歐盟國家民粹政黨崛起,不斷挑戰歐盟合法性,使得歐盟以落實歐盟規範強化紀律,並增加內部向心力為優先。未來歐盟可能不會再擴充成員;除了與日本建構FTA外,也不太會增加更多的FTA。

中國大陸目前的FTA策略是以一帶一路為基礎,沿線擴展FTA網路。包括與一帶一路上原先FTA結盟國家洽談升級版,及與其他國家建構FTA,並利用RCEP做為擴大實踐一帶一路主要載具。

面對主要大國的不同策略,其他國家則紛紛往大型FTA靠攏,其中以由原先TPP十一國所形成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為主軸。CPTPP與其說是TPP的延命符,不如說是紓解美國優先影響的緩衝器。

各國參與區域整合動機不同,但可歸納為利用開放增進貿易利益以避免被邊緣化,持續為國內制度改革提供外部壓力,並確保在全球自由化居於領導及規則制訂者地位。

雖然各國均強調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但卻在各有所求下催化出彼此牽制的經濟區塊。形成美國優先對抗一帶一路,歐盟重整制衡美國製造,CPTPP以擺脫對美國依賴等錯綜複雜的情形。再加上為了落實內部分工,強化供應鏈連結,各FTA普遍制定非常嚴格的原產地規定,各自形成供應鏈,對區域外國家的排擠效果更為明顯。

面對全球區域整合的變化,台灣除了表達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立場之外,應有更積極的作為。除了必須克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對於台灣參與區域整合所形成的障礙外;也應建構整體藍圖,並針對每一個地區的整合特性,制定具體策略,才有機會突破瓶頸。




保國不能保己 莫怪軍人上街
黃聰哲 ∕ 自由業(雲縣西螺) / 聯合報
年金改革在綠營操作下,喊出「世代不公」、「行業不平」、「貧富不均」等口號,因此「不公不義的年金」必須改革。最後不僅是社會主義所得重分配,而且趨向共產黨的社會階級鬥爭論,將年改埋下波折甚至失敗的火種。

軍公教已為退休預期收入付出相當比例的成本或代價,民進黨就地喊價的猛砍,不僅不公平,且淪為政治鬥爭,將軍公教人員作為祭品。

「軍人退撫基金估二○二○破產」,聽來聳動,但造成軍人退撫基金的缺口原因,第一是基金操作不良;其次是軍人退休年齡的限制造成早退,縱然改制校尉級延長兩年,也應無法彌補基金的缺口;最嚴重的是國軍歷經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等裁軍案,所造成的基金缺口才是元凶。

副總統陳建仁曾宣示,將設計全新退伍俸給制度,並與公教退撫制度脫勾,應是先見之明。國軍員額需求多寡,當視國家安全為考量,戰時需求量大,平時精簡,所以退撫基金的需求是動態的,不如公教基金穩定。解決之道,將軍人退休給與改為恩給制,或維持由國防部撥款挹注,尊重由「國家負最後責任」的法律承諾。

八百壯士此次以「未溝通、未知會、直接攤牌」為由抗爭,府院自知理虧,承諾以一個月為期,多窗口溝通。然以民進黨兩面手法,如同公教年改在年改會一年溝通的成案,到立法院卻以暴力多數決砍得越深,視誠信如無物,軍改的溝通會否如公教年改竹籃打水一場空?只有靜觀以待後效。

陸軍官校操場上有句「不貪財、不怕死」的標語,看起來雖是口號,但軍人氣節很多來自這六個字。法律規定所應給與,是軍人與國家所訂的終身契約,不容撼動;軍人「重法視令」如命,輕然將以生命遵守一輩子的法令驟然更改,是不容易接受的心理因素。軍人被要求保國,卻不能保己,這是軍人上街抗爭的現實因素。

「夫兵,猶火也」(左傳),小英處理之際宜「戰戰兢兢」、慎之又慎,切莫「自自冉冉」引發更大的抗爭,付出更大的社會代價。尤其讓軍人「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感到茫然,豈是英明如小英者所當為。

台灣的國防安全,以現代戰爭的殺傷力,想要延長抵抗時間,非有完整後備動員制度不可,所以現役及退伍軍人在年改上宜放在一起思考,奉勸民進黨府院諸公放大格局,不應重視現役而輕退役者,否則賠上的是國家整體安全。


 
蘇嘉全、陳金德…人前土地正義 背後豪舍民宿
魏世昌 ∕ 工程師(宜蘭市) / 聯合報
報載宜蘭縣政府最近要「退稅於民」,代理縣長陳金德卻遭人質疑擁有農舍曾經營民宿,部分建築違反農地農用。對此,陳金德表示,民宿早就沒開了,農舍是前妻的,縣府退稅將全數捐出。

陳取消違規農舍加倍課徵房屋稅的作法,引人非議;有人說,為討好近兩千戶在農地違法興建豪宅的富人,他如此曲意奉承,現在被打臉了吧。也有人說,替違規者解套,其實是用公權力替自家人解套吧!

幾年前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蘇嘉全也爆發豪華農舍爭議,為了停損,蘇才決定將農舍無條件捐出。

這些高官人前講土地正義,背後卻搞農舍民宿,都是自作聰明過了頭的後果。自作聰明之人,為顯示自己的不凡,遇到比自己能力稍差的便瞧不起對方,大肆炫耀自己的厲害,很容易陷入傲慢自大的迷思。

看似精明實則愚蠢,任何政治人物都應引以為戒!


 
別讓偏鄉童再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何俊青 ∕ 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台/聯合報
立法院正審查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草案,對於偏鄉問題藍綠都一致關切,值得肯定。

許多人看待偏鄉常以「不足」觀點思考,常見的論述是「偏遠居民人口結構老化、文化刺激不足、低社經背景的子弟因家庭教育資源不足,而無法取得好的教育成就」,事實上應該以「多樣」角度思考其中差異,都市的教育不會也不應該是偏鄉教育的未來。

偏鄉教師的專業必須超越班級,不能只在「教室準備好」,還必須「學校與社區準備好」,因為偏鄉教師面對隔代、單親、失親、失業、家暴等問題影響下弱勢家庭的扶助,承擔更多的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甚至經濟扶助的責任,偏鄉教育不單單教育問題。偏鄉孩子需要教師的陪伴更甚於課業的學習,偏鄉教師必須常常關心孩子是否有晚餐可以吃?繳不繳得起畢業旅行的費用?有一位偏鄉教師告訴我,他第一次家訪是流著眼淚走出學生家門的,因為孩子家裡沒有書桌也沒有床,他必須趴在地上寫功課!

教師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通常花更多時間在處理地理和專業隔離的問題,必須比在都市付出更多交通、時間、金錢,甚至健康成本。例如必須凌晨在電腦前搶火車票,不然就要站幾個小時火車去出差;或是一下大雨公路中斷就無法回家;曾有一位在蘭嶼的教育夥伴將臨盆,夫妻倆在淒風慘雨下焦急的等飛機降落,這種故事最讓人揪心,但這都是偏鄉生活的具體寫照。

偏鄉學校往往是當地最大組織,是團結地方的精神堡壘,許多善心人士或企業都透過學校贊助弱勢學生早午餐;有時捐款多,只好存入孩子帳戶供學習或基本生活開支,煩惱的是偶有酒醉家長來校要錢!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提高偏鄉教師加給等相關福利,但物質的激勵對偏鄉教師招聘和留任,通常是不可預測的。不要「只有」獎勵,應運用不同的方法多管齊下(如改善交通)支持偏鄉教育環境。若僅強制教師六年不流動,也可能留下人在偏鄉心在都市的教師。

偏鄉教師流失關鍵有二:一是地方政府控管正式教師員額不聘滿;二是想在偏鄉任教的代理教師考不進去,考上偏鄉的正式教師不想待在偏鄉。有些教師自考上偏鄉起,就計畫要調動或重考,過客心態讓偏鄉成為初任教師的訓練中繼站。加上現行教師甄試與教育現場沒有關係,無法篩選出具偏鄉服務熱誠的教師,許多長期在偏鄉受肯定的代理老師,總是因筆試考不過年輕的對手而與正式教師失之交臂。

應該讓同樣具有教師證,卻真正想留在偏鄉的代理教師留下來,在偏鄉長期代理的事實已證明了他們的意向。當然有偏鄉服務熱誠不應僅限本地人,確保有意願留在偏鄉最重要,情意(affective)的評量原本就必須拉長時間,採行試用期(非專案教師)或代理實務的加分是可嘗試的方式。不要再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讓熱愛偏鄉,願意深耕偏鄉的教師留下來吧!


 
綠能屋頂零補助 民眾會想蓋?
許懷元 ∕ 南加大公共政策與管理學博 / 聯合報
為達成蔡英文政府「二○二五非核家園」、「再生能源占廿%」的國家發電政策目標,近日行政院提出「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方案,甫一提出,其中家戶太陽能補助政策卻立刻急轉彎,從原本補助建置費用的四十%到完全零補助。若新版的補助政策通過,未來有意安裝太陽能板的民眾只能自掏腰包,或將自家屋頂租賃給出資建置太陽能板的開發商,換取躉售費率打二折的電費優惠。

太陽能屋頂具環境外部性,減少火力電廠與其所引起的碳排放和空氣汙染,並有創造就業機會、低輸電損耗、降低我國對進口燃料的依賴等優點。惟屋頂型太陽光電系統規模小,無法達到規模經濟,故建置成本相對昂貴,須靠政府補助方可達大規模建置。

若政府採取新版「零補助」方案,家戶將屋頂租賃予開發商僅能獲取躉售費率二折之電價優惠;若家戶自行建置,則無成本補助,單靠躉售賣電給台電,回收微薄,回收年限將達十年以上,恐降低民眾安裝意願。

在政策上,建置補助可先試行短暫幾年,視成效再做調整,補助比例可逐年降低,在太陽能市場逐漸成熟之際階段性退場。以美國聯邦政府為例,其對商業與住宅太陽能安裝的補助始於二○○五年的「能源政策法案」,補助數次延期,最近一次為二○一六年。延期後,於二○一九年底前安裝太陽能板或太陽能熱水器的民眾得減稅卅%、二○二○年安裝減稅廿六%、二○二一年更減少至廿二%。

地方政府若有心做領頭羊,亦可發放補助予當地居民。例如,台中市目前規劃二○一八年五七○億元經費補助家戶設置太陽能板,每瓩補助一萬八千元,每案最高補助卅萬元。美國加州即為透過大力補助而太陽能發展蓬勃的成功案例, 二○○七年至二○一六年間的「加州太陽能計畫」補助近廿二億美元、共一九四○MW的自用太陽能發電容量,包括獨棟房屋、公寓、及低收入戶皆有受惠。為了避免廠商或家戶利用「只蓋不發電」領取補助的投機行為,規定達卅kW以上的系統依據其實際發電量,分五年領取現金返利,且返利從二○○七年的美金零點四三元∕瓩逐步下降至二○一六年的零點零一元∕瓩。

促進屋頂型太陽能建置的政策尚包括政府協助低利融資,取得貸款的太陽能板家戶在每年繳交房屋稅時,一同歸還政府該期貸款與利息,還款年限最多為廿年。若大廈住戶並無獨立屋頂空間安裝太陽能板,住戶們亦可協商共同安裝、一齊發電、同享賣電利潤。

中央政府研商補助屋頂型太陽能板,立意甚好,惟須多方考量、廣納意見,以免成效低落、浪費公帑,或圖利少數開發廠商。安裝屋頂型太陽能系統受限建築法規、當地氣候、家戶用電行為等複雜因素,以國外經驗觀之,唯有多項綠能屋頂補助政策並行,加上配套措施與地方政府的配合,且適時修改政策內容,屋頂型太陽能才能在台灣各地迥異的地貌與生活型態「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