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金融風暴十周年啟示

名家觀點/金融風暴十周年啟示


2017-11-15 01:57 經濟日報  李勝彥(作者是國立台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顧問)

民國96年(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重創美國金融業,風暴迄今已滿十年,但仍餘波盪漾。金融風暴之發生,基本上是因為貨幣政策和金融市場失調導致泡沫破滅所致,而政策和經濟是互動且連續的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因此要探討最近十年的金融風暴,則要回溯到先前的貨幣政策
美國政策利率的變動是金融風暴的重要源頭。例如,為刺激民國90年(2001年)網路泡沫破滅所產生的經濟成長驟降的現象,美國聯準會(Fed)自當年起便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其政策利率(聯邦資金利率),從民國89年(2000年)底的6.4%,下降到民國93年(2004年)5月的最低點1% ,另一方面,Fed為防止長期寬鬆造成景氣過熱,自民國93年(2004年)6月便提高其政策利率由1.03%到民國96年(2007年)7月之最高點5.26%。但自民國93年(2004年)以來,美國利率持續上升,對房貸的壓力也逐漸升高,終於在民國96年(2007年)爆發了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更由於其房貸全球證券化的違約,進而爆發全球金融風暴
為因應民國96年(2007年)以來,經濟成長低迷的現象,主要國家則一致採取超低利率和釋金異常寬鬆貨幣政策,該等政策雖自民國99年(2010年)起阻止了風暴擴張,期間經濟平均成長率,各國皆還不到風暴前六年平均成長率的一半,卻導致不動產和股票等資產膨脹這種情形有如法國學者皮凱提在其近著《21世紀的資本論》所指出,在低成長之下,寬鬆貨幣政策將擴大財富與所得的差距。以股票市場為例,美國道瓊指數在民國98年(2009年)2月到民國106年(2017年)9月之間上漲3.17倍
探討當前全球寬鬆貨幣政策是否能持續下去,各國通貨膨脹率的走勢將是一個很重要的「政策參考」指標。自民國97年(2008年)以來,美、歐、日、英等的寬鬆貨幣政策,皆設定以民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為政策目標。多年來各國皆受到通貨緊縮壓力,故寬鬆政策一直持續下來。近年來,因美國通縮情形稍見改善,有多數的月分,甚至出現CPI年增率超過2%或接近2%,故其貨幣政策趨緊;而歐元區則在1.5%左右,其貨幣政策偏鬆,但趨緊觀望;至於日本的CPI年增率則約在0.5%以下,遠低於2%之目標。對此現象,日本銀行(央行)總裁黑田東彥持續寬鬆,其反通縮立場甚為鮮明與堅定
另一方面,市場對政策的反應也是政策是否能順利推動的觀察指標。就以公債殖利率而言,較高的短期公債殖利率反映緊縮貨幣政策的跡象,而長期公債殖利率,若大於經濟成長率,則反映通貨膨脹的來到。
觀之美國公債市場走勢,自民國89年(2000年)以來迄今,其2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且大於10年期公債殖利率時間,在民國89年(2000年)有十個月,民國94年(2005年)有一個月,民國95年(2006年)有八個月,以及民國96年(2007年)有三個月。此外,在這相同的時點上,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水準值皆在4.5%以上,甚至亦有高達6.0%以上,其皆高於當時的經濟成長率。甚有者,在這些時間點上,分別發生了美國網路泡沫風暴和次級房貸風暴。
再者,自民國105年(2016年)初以來,美國Fed升息預期和行動甚囂塵上,2年期和10年期殖利率之差距已漸收窄到1個百分點附近,甚至低到只有0.8個百分點左右,其進一步發展值得密切注意。
市場除了對貨幣政策的反應之外,美國川普總統的財經思維對全球金融市場也有「定錨」的作用。川普對美國金融情勢曾表態:「美元利率不能太低或太高,也不樂見美元太強」。這個命題應是聯準會下任主席鮑威爾在「利率正常化」上的很大課題。

李勝彥

曾為銀行經理人,現為經濟學者,研究日本經濟長達30幾年,是日本通,前總統李登輝稱讚他為「國際金融專家」。曾任中央銀行業務局長、台銀總經理、台新金控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