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安倍內閣 核心變調?

.兩岸熱抗爭 不智且反科學
.香港「四七大限」前 大陸先質變?
.聯合筆記/安倍內閣 核心變調?
.讓美艦靠港 恐捲入大國衝突
.草東的低吟 纏繞霸凌留的疤
.長庚醫師離職潮/醫療人員好過 病人就好過
.長庚醫師離職潮/急診的價值 從不是賺錢
.遏止塑膠瓶 回收重賞 使用課稅








聯合筆記/安倍內閣 核心變調?


2017-07-01 01:00 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路透資料照)


「我不知不覺中以強硬口吻反駁的姿態,掀起政策爭論以外的話題,正在深刻反省。」六月十九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國會正規會期結束記者會,開頭便向日本國民道歉。
同時,拋出了將進行內閣改組消息。安倍表示,為了進一步強化安倍經濟學,需要強有力的體制,他將新設負責人才投資的閣僚。
安倍的低姿態,反映自民黨內對東京都議會選舉大敗的危機感。日本內閣支持率因強行通過新增預謀罪修法、安倍捲入加計學園新設科系爭議暴跌,讓尋求長期執政的安倍政權面對重大考驗。
強化安倍經濟學只是改組理由,媒體分析,若自民黨在東京都議會選舉敗北,透過內閣改組人事牌來平息黨內的反對,才是安倍的真正意圖,改組的幅度可能大、可能小。
為了鞏固政權,起用小泉進次郎出任新設閣僚的呼聲浮出水面。小泉是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之子,外型俊秀,口條、形象俱佳,是自民黨的超級吸票機,常到各地助講輔選,若入閣將是改組的大亮點。
但小泉入閣只是用亮裝飾內閣改組的「招牌」,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官房長官菅義偉、副總理麻生太郎與外務大臣岸田文雄,這些人去留才真正反映安倍的「本音」。
安倍、菅、麻生與前內閣特命擔當大臣甘利明「3A+1S」過去是安倍內閣核心。菅出任官房長官至今四年半,創歷代最長紀錄,影響力大有影子首相之稱,他與麻生也因權力扞格衝突日升。這次引爆安倍政治危機的加計學園事件由他負責處理,傳出安倍非常不滿。
麻生則黨內動作不斷。他主張黨內派閥應比照兩黨政治競合,最有利黨的發展,領導的麻生會先後併吞山東派、谷垣派等,人數達六十人,躍升黨內第二大派閥,有意與安倍所屬的黨內第一大派閥細田派相抗衡。
安倍日前才修正了自民黨黨章,讓黨魁任期上限延長至三任九年,安倍接任黨魁四年半,對他而言,任期才剛剛走到一半,但檯面上,已有岸田、石破茂開始爭當「安倍接班人」;檯面下,菅與麻生過大的影響力也可能讓他漸如坐針氈。
有媒體指出,因病引退的前法相谷垣禎一有意重返政壇,安倍很可能啟用他出任副總理,此一安排如屬實,除將麻生拉下副總理位子,也為麻生派埋下兩強相爭的種子。
在野黨指責安倍是「一強的傲慢」,傲慢與否見仁見智,但安倍藉內閣改組重新鞏固自己黨內地位,或許才是這次內閣改組的重點。


兩岸熱抗爭 不智且反科學


2017-07-01 01:00 聯合報  陶在樸/陸委會前咨詢委員、台經院兩岸研究中心顧問(桃園市)

圖為總統蔡英文於去(105)年國慶大會上,致詞時再次強調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時,面色凝重許久。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維持現狀」變成政策口號,蔡英文總統並非第一人;一九一○年代德國處理養老年金問題,及近十年以色列處理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問題,均以維持現狀為政策口號。
維持現狀是一個符號,對對手有催眠作用,對自己人有安撫作用;既可掩飾底牌又可拖延時間。德國和以色列經驗說明,政策短期也許有用,長期而言窒礙難行。
台灣情況看來也不例外,據美麗島電子報蔡總統維持現狀民調,顯示五十一.三%民眾並不認為蔡總統在做維持現狀。為什麼會落得「說一套做一套」呢?原因如下。
第一、「現狀」如行雲流水無法留駐,所有社經參數均隨時間變化,博弈雙方初始條件更難維持不變,維持現狀只是幻覺。
第二、據一九七七年諾貝爾獎得主比利時普利高津教授的耗散結構理論,世間萬事萬物現狀可分三類,「平衡」、「近平衡」和「遠平衡」。牛頓和愛因斯坦理論可以解決平衡與近平衡問題,諸如蘋果為何落地,原子能如何發電;但不能回答英國何以脫歐,政治素人柯文哲和川普為何會當選等遠平衡複雜性問題。
第三、平衡和近平衡不會製造意外,遠平衡則不同。電影「驚爆十三天」內容描述古巴飛彈危機,就是遠平衡戰爭轉和平故事。一九六二年蘇聯在古巴設置對準美國的飛彈,美國總統甘乃迪如迎戰,世界可能毀於一旦。歷史證明當戰爭威脅和戰爭成本遠離平衡時,可能「突變」為和平。
第二個例子是素人參政,政黨政治發展到今天,即「政黨選舉」和「政府治理」遠離平衡,才會出現素人參加選舉的突變。第三個例子關乎全球化,許多老工業國家的「世界地位」和「本國成本」進入遠平衡狀態,出現英國脫歐和川普反全球化的突變現象。
第四、自一九八九年開放兩岸以來,遍歷近平衡、平衡和遠平衡三階段,今天兩岸處在政治和經濟整合的遠平衡。很多人認為馬英九治下的兩岸,遠平衡比較有可能朝「有序」方向發展,而蔡政府治下的兩岸,遠平衡可能走向衝突與意外的統獨突變。有人說這是派別觀點,其實這是科學判斷。
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證明,在遠平衡條件下,只要系統對外開放並不斷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當引進的負熵超過系統內部熵的發生量時,耗散結構引導了自組織的發生,半導體的鐳射就是範例。每個半導體的活性原子獨立的發出光波,這些光的頻率,方向雜亂無章,結果相互抵消。如果在半導體兩端施以電壓並達到一定閾值,光波將協調和自組織起來,鐳射光從而誕生。
耗散結構的自組織理論與政黨屬性無關,我們遺憾地發現,與巴拿馬斷交後,蔡政府的熱抗爭措施,顯然是要把台灣封閉起來,這既是反科學也是危險之舉。

香港「四七大限」前 大陸先質變?


2017-07-01 01:00 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一國兩制不但沒有加強港人對中國的認同,反而削弱認同感,圖為占中時香港人走上街頭的畫面。中央社



聯合報系列香港回歸廿年的專題報導,以多元角度,探討未來卅年香港在「四七大限」前的可能走向。綜覽各方觀點,我覺得一個較少被提及卻非常要緊的變數—中國大陸自身的改變。
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從「下層經濟觸發上層政治的和平演變」,為當時不少學者樂觀的期待;但隨著大陸崛起,四十年將過,民主自由的身影卻依稀難見。因此,有人搬出馬克思韋伯「現代民主是起源於某些地區獨有社會或文化條件」的說法,研判五千來傳統人治的文化,其強大基因將讓中國難以追隨西方自由化的腳步。
不過,如果歷史是指「人類活動洪流中體現有意義的秩序」,那麼我們觀察對岸的時間橫軸勢必須加長,畢竟西方國家的民主化有哪一個未經百年淬鍊,何況任何違反人性的政權都無法長久,就像作為一種使社會繁榮的經濟體制,共產主義從未奏效。
當中產階層興起,教育水平又普遍提升時,對政治參與的要求自然拉高,這種種普世現象均不隨任何人的意志移轉;同理,如果香港沒有回歸,當大陸與世界接軌,該區因「地緣關係」也會產生劇烈變化,那麼當中國十四億人口因改革開放,在素質上起了根本的變化,其原有政局又豈能紋風不動?
有人指,中共為紀念建國百年,內定「國家終極統一」為二○四九,也就是「四七大限」後兩年,所以勢將盡力把「粵港澳大灣區」建造成世界一流的城市群,好號召台灣民心。
既然「一國兩制」是作給我們看的,那麼習近平這次香港之行,對台灣這個「遙遠的領土」很可能會有所宣示,只是效果不問可知;然而卅年後,時間究竟站在誰的在那邊,而不先被「歷史終結」,大家不妨耐著性子繼續看下去!

《香港回歸20周年》守護香港未來 需要「關鍵少數」


2017-06-30 19:17 世界日報  聯合報系採訪團隊/香港報導

專家認為,未來5年是香港發展關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香港外商銀行工作的Sam(化名)認為,上海人口多、整體GDP(國內生產總值)上升是必然,但若看人均GDP,上海與香港間仍有落差。香港國際化的金融措施、法治等,還是香港的優勢。
但Sam也說,現在中國企業的「紅潮」,在香港股市已經占了超過一半,香港也需考慮這樣的局面,產業不能再過度依賴金融,發展眼光應更長遠。
經濟前景看似還有樂觀的空間,但對於多數香港市民而言,對未來卻充滿無奈、甚至無力的情緒,「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維持現狀就很好了」,是很多香港人面對2047年的直覺反應。今年3月底的特首選舉,不具民意支持基礎的林鄭月娥當選,對香港人而言,無疑又是一大衝擊。
公民黨主席梁家傑說,北京對香港愈來愈不放心,是2003年的50萬人七一上街遊行、2012年反愛國教育運動,以及2014年雨傘革命三大事件造成,每次事件都給中央政府「再不管香港要失控了」的訊息,屢屢侵犯香港法治,如銅鑼灣書店事件、肖建華事件等,破壞市民對法治的信心。
「香港人未來可能有三種反應,一是移民,二是不問世事當順民,三是搞港獨。」但這三種反應,對香港的未來而言都不見得是好事。泛民派議員朱凱認為,要緩解港中緊張關係,中央對香港要放鬆。不要過度介入香港事務。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總監鍾庭耀指出,未來五年是香港發展的關鍵,香港在新特首上任後,需要重新考慮一國兩制的意義、以及過去20年有什麼經驗可以學習,重新總結後邁出新的腳步,「香港的核心價值、自由與法治,希望能愈來愈好」。
「需要一些關鍵少數人,堅守香港的身分、願意守護香港本土的文化與價值」。徐承恩認為,這些關鍵少數就像火種,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提出堅強的論述,能感動香港、甚至感動中國來的移民,「這是可以守護香港未來的」,雨傘革命不會是最後一次的社會運動,大部分社會轉變就是這樣產生。(系列完)

讓美艦靠港 恐捲入大國衝突


2017-07-01 01:00 聯合報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國防授權法草案,同意美國軍艦可定期停靠台灣港口。此舉可能會激怒中國,政府宜審慎因應。圖為美驅逐艦費茲傑羅號。 (美聯社)



美國參院軍事委員會通過「國防授權法」草案,列入美軍艦定期停靠台灣港口,總統府證實此一訊息;大陸官方對此則堅決反對,筆者試以歷史故事申論之。
首就戰略視角看,左傳桓公六年《鄭太子忽辭婚》:當時鄭太子忽為齊僖公出兵作戰,齊僖公為表示謝意,要將自己妹妹文姜嫁給鄭太子,鄭太子以為大國非耦,謙沖地辭退。
呂祖謙左氏東萊博議闡述:春秋時代,宋國以為有晉國做靠山,仍不免楚人侵逼,有易子而食的殘酷戰禍。更進一步說:其實與大國交往過密,反倒會招來禍患,趙國以女子嫁與小國君主,靠山不成,小國反遭併吞。
美國自兩岸隔海分治以來,雖有波折,向為我堅實盟邦。況且,美中日等列強鄰邦,我等本有等距的巧妙關係,若讓美艦停泊我港口,會使人誤以為美國與我國有準軍事同盟。試想:若美日與中衝突,我等軍港是否該開放美日軍艦停泊,捲入戰爭?呂祖謙的警告,豈能充耳不聞?
或謂:台海天險,美海軍艦隊巡防,若共軍來犯,必能殲敵於境外云云。《十國春秋》記載:當時北漢政權為遼國附庸,所據者乃今日太原,固若金湯,北宋軍隊久攻不下,當時還有號稱「楊無敵」的「楊業」(按:楊家將)為北漢坐鎮。推想:若遼軍與北漢裡應外合,宋軍豈能擊敗北漢,統一全國?然遼軍躑躅不前,北漢皇帝投降,楊業也歸順北宋;遼軍縱為軍事強權,軍力遠勝宋軍,又有何用?
美國雖為超級強權,然我國亦需體認,美軍子弟能否無限為台海和平犧牲?若他日有變,美軍不前,今日開放美艦停泊我港口,只見招禍,豈能保證實惠?
另就戰術層面討論。甲午戰爭時,最經典的「妙計」在於清軍租用英國商船「高陞」號運兵朝鮮。
當年英國乃世界第一強權,未料豐島海戰,日軍擊沉懸掛英國軍旗的高陞號,想靠他國威勢,狐假虎威,反而使無數清軍健兒葬身海底,國際角力靠「實力」而非「空想」!
綜上所述,前開鄭太子忽以為:「小國應自求多福,成敗操之在己,大國又有何用?」誠哉斯言!若全民一心,以一當百,大國與強權又豈敢欺壓我們?筆者所陳,乃歷史慘痛教訓,豈能無感。

草東的低吟 纏繞霸凌留的疤


2017-07-01 00:51 聯合報  鄧敏宏/社大講師 (宜蘭市)

「草東沒有派對」在今年金曲獎殿堂一夜成名,不僅拿下最佳新人,「大風吹」一曲獲年度歌曲獎,最後更是得到最佳樂團獎。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金曲獎,「草東沒有派對」一口氣拿下了最佳樂團、最佳年度歌曲及最佳新人獎,引發了與天團「五月天」的世代交替(或世代對決)之爭。
其實,我的草東初體驗,是在開車上下班的途中,收音機傳來的,原本低迷的嗓音,喃喃唱著「哭呀/喊呀…那東西我們早就不屑啦/哈哈哈」,來到整首歌曲末段的嘶吼,心想這個孩子怎麼了,童年的陰影讓他長大成了怪獸,狂爆吶喊完之後,短促簡單的吉他Solo,彷彿又恢復了平靜。
這真的世代之聲呀。草東的詞與曲(或編曲)確實戳中的這個世代的氛圍,廿到卅青年被稱為魯蛇世代的集體無力感,就不用再贅述了;我聽到的是,來自個人更深的層面,「一樣又醉了/一樣又掉眼淚/一樣的屈辱/一樣的感覺」,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受校園暴力—同儕之間的叫「霸凌」,老師對學生的叫「體罰」,會不會是那樣的剝奪感,讓他長大後成了一頭沉睡的獸,在夜黑風高時咬人一口。
我不知道,草東的創作是否真的試圖指控暴力的黑暗之心,但相較於「五月天」的正能量,「草東沒有派對」給了音樂正反併陳的機會,因為這個世界本就是光與暗並存。
草東的得獎,確實為流行音樂再開一扇門窗,當我們看著被稱為「非主流」的草東,別忘了,十年前的蘇打綠,也是非主流一掛的。
決定了,今晚就用草東的《大風吹》作為孩子的催眠曲吧,我要用哼的,你也可以試試看,很好聽的。

長庚醫師離職潮/醫療人員好過 病人就好過


2017-07-01 00:48 聯合報  許瑞庭/家管(台北市)

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集體出走,衛福部認為,針對財團醫院管理的醫療法修法,勢在必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沒有人喜歡生病,偏偏生老病死,沒有人可以逃過;醫師這門志業受到大多數人景仰,然而醫師不是聖人,也得適度休息、陪伴至親家人、照顧好自己的身心。
聽聞長庚醫院急診醫師爆發集體出走潮,讓我心有戚戚焉。身為罹患腦疾的慢性病患,長庚醫院對我有著無法用金錢數字量化的革命情感。
年幼時父母帶我看遍各大醫院,都無法讓我的病情穩定,直到在長庚顱顏門診、腦神經內科與外科三位醫師陪我長期對抗病魔下,病情總算得到控制;最後讓我的人生雨後天晴,雖然當時花了數十萬元,甘之如飴。
或許醫師受了不平等待遇,或少了該有的尊重,才決定集體出走,希望醫院高層更重視問題,盡全力對醫護人員釋出善意,努力留人也留心。雖然「醫院」也是營利事業,但請再盡一點社會責任,讓更多病人不再難過,也讓辛苦的醫療人員日子好過,努力邁向「多贏」。

長庚醫師離職潮/急診的價值 從不是賺錢


2017-07-01 00:43 聯合報  胡勝川/醫師、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花縣吉安)

林口長庚急診醫師離職風暴愈演愈烈,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緊急從美返台,昨天一下飛機,直奔林口長庚,在教育大樓一樓召開緊急會議。 記者李樹人/攝影


林口長庚急診勞資紛爭鬧得沸沸揚揚,媒體報導似未觸及問題核心,其實這是急診醫學的危機事件。
廿三年前筆者排除萬難、在眾多醫界大老的反對聲中創立急診醫學會,乃因看到急診病人的權益受到漠視,當時急診病人是由正在受訓的住院醫師為病人看病;看病沒有品質,該住院的病人無法住院,因為沒關係就有關係,反之有關係就沒關係,因此整個急診室堆得像難民營一樣。
有鑑於此,急診醫學會應運而生,我們倡言以受過專業訓練的專任急診醫師為病患服務,俾能達到急診醫師的核心價值—搶救病人的生命,維護病人的權益。
急診醫師有其專業,不是任何科醫師可以取代,更重要的是急診作業常面臨暴力威脅,這也是很多醫師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這次事件暴露出急診主任的角色、權利與義務,全國的急診醫師都知道沒有人願意當急診主任,因為主任的法定業務太多,要開數不清的院內外、中央和地方的各式會議,還要負責各式評鑑和教學活動,以上工作都是沒有產值的;而醫師的薪資主要來自產值,急診主任工作比別人忙,薪資又沒有比別人多,誰心甘情願做呢?
這次事件提到因為急診虧損,故採系列措施以為因應;然急診的收支算法很特殊,在帳面上它一定虧損,全國沒有一家急診的帳面收入是達損益平衡,因為只有檢傷分類的健保給付,是算在急診單位的收入,其它例如檢驗、放射線和各式檢查等收入歸屬,都不是急診的,但它確是在急診創造的。
急診住院後也會創造一些利潤,全都是院方的,但病人是否能順利住院,為醫院營造一個好的名聲,則要歸功於急診人的向心力與努力,急診對於醫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呼籲各醫院院長不要太苛責急診是否賺錢,更重要的是急診負有不可替代的社會責任,是守護生命的磐石及人們仰賴的地方。
急診既是這麼重要,主任又沒有人願幹,如何解決呢?愚以為院方要和急診同仁協商,制定人性化的特別條例,規範急診主任的權利與義務,例如應上多少臨床班,其它時間則作行政、教學、開會等雜事,重要的是其薪資不能低於一般的急診醫師,自然會有優秀的人願意當急診主任,勞資均按既定規則行事,則不會有糾紛發生。
希望這次事件快點落幕,長庚醫院能一本初衷重視急診,不以急診賺錢為目的,引進足量的急診醫師,制定人性化制度,俾有人願意扮演急診主任的角色。
運用智慧和策略,盡量將該住院的病人收住院,減少在急診留觀的人數,則北台灣的急診病人有福,創立急診醫學的初衷亦得以發揚光大,是所願也!

遏止塑膠瓶 回收重賞 使用課稅


2017-07-01 00:57 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英國衛報報導,新數據指出,全球塑膠瓶用量大增,平均每分鐘賣出約100萬個塑膠瓶,造成諸多環境問題。 圖/擷自英國「衛報」


英國衛報報導,二○一六年全球賣出近五千億個塑膠瓶,這些塑膠瓶,危害能不下氣候變遷,令人心驚!
每個人不妨算一算,一天究竟要丟掉幾個塑膠瓶?自己是否也是環境惡化的幫凶?為何塑膠瓶如此氾濫?除了個人習慣,我看政府要負最大責任。
同樣是汙染,菸稅可以不斷調高,但是塑膠瓶這種世紀之毒,卻不見政府對使用業者調高稅率。另外,很多飲料都可以用紙盒,像果汁、鮮奶、豆漿…,但業者大都使用不環保的塑膠瓶,難道無法調整改進嗎?要解決塑膠瓶問題,就看政府有沒有魄力。
想起兒時有次去兒童樂園,喝完玻璃瓶裝飲料後,可以退二元,於是我開始收集空瓶,那次兒童樂園之行還倒賺幾十元,同學知道後也效法,一下子整座樂園的空瓶都被我們搜刮一空。
現在紙張、寶特瓶、玻璃瓶價錢太低,人們也懶得分類,或許這也是台灣各地爆發垃圾危機的原因之一。
如果政府可以提高塑膠瓶的回收價格,不用太高,只要一個一元,就算消費者亂丟,相信很多資源回收者會搶著要,手搖杯飲料也可以納入。重點是必須對使用塑膠瓶的業者課以環境汙染稅,用這筆稅金去保護環境,是個三全其美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