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經濟/美打擊貿易不公 台廠勿踩陷阱

.聯合報社論..企業出走潮反映台灣「四大皆空」
.聯合報黑白集.不准捍衛中華民國?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擊貿易不公 台廠勿踩陷阱







經濟/美打擊貿易不公 台廠勿踩陷阱


2017-04-08 03: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3月31日簽署了一項關於查緝不公平貿易的行政命令,其主要內容包括強化執行反傾銷稅、平衡稅及違反貿易與關稅法規等,以處理美國嚴重的貿易逆差同時,川普要求國土安全部於90天之內,提出如何執行上述政策的相關計畫。看來川普針對其競選承諾「降低美國貿易逆差」,確實提出了他的落實作為。
在去年美國總統大選競選過程中,川普曾一再指出,美國遭遇到貿易對手的不公平競爭,以致長期出現貿易赤字;如果他當選,一定會處理如何降低貿易赤字的問題。他特別指明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墨西哥和台灣等國,利用操控匯率及其他不公平貿易手段,長期享有貿易順差他甚至公開指出,未來將對中國課徵45%的關稅,對墨西哥課徵35%的關稅川普雖然沒有說會對台灣課徵多少關稅,但是由於他指名台灣也是匯率操縱國,也長期享有對美貿易的大量順差,因此台灣也在其貿易報復名單中
熟悉WTO相關規範的人士都知道,WTO有所謂最惠國待遇的規定,會員國對於所有其他會員國產品所課徵的關稅必須一致,不能有歧視性待遇。因此,美國不可能對中國大陸或墨西哥課徵不同的關稅,除非美國能在某些進口產品項目,找到進口國有傾銷或補貼的證據,才能據以課徵懲罰性關稅,但也只限於該項產品。比方說,美國和歐盟對於大陸出口的鋼鐵相關產品,就曾經多次提出課徵報復性的傾銷稅。但是,即使如此,國際上也認為川普不可能對中國大陸和墨西哥課徵普遍性的歧視性關稅。
雖然川普不可能把關稅拉高到45%或是35%,但是只要美國採取一些行政手段,讓某些國家的產品出口美國遭遇到一些障礙,就會和提高關稅有類似的效果。由於美國進口的平均關稅不到5%,如果因為行政命令所產生的貿易障礙,其效果類似把稅率提高到10%,其產生的反貿易效果就會相當可觀,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國家
據統計,2016年美國全年的進出口總值分別為2.19兆和1.45兆美元,貿易逆差高達7,343億美元,其中對中國、日本及墨西哥的逆差分別為3,470、689及572億美元,占美國最大貿易赤字第一、二、四名而台灣享有的順差只有133億美元,比上述國家少很多,因此美國似乎不應該把台灣當做主要的處理國家。但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赤字來自中國大陸,占美國貿易赤字總量近一半,而大陸對美國的出口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大陸台商所貢獻。這些經由大陸出口至美國的產品,有許多的原材料是來自台灣,也就是說,如果把台灣經由大陸而轉出口到美國零組件和半成品加進去的話,其實台灣對美國所享有的順差要遠遠超過帳面上所顯示的數據,因此美國利用一些行政上的作為,試圖減少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逆差,台灣必然也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現在美國提出的幾項影響公平貿易的行政措施中,包括違反貿易與關稅的相關法規,譬如分類錯誤、規避關稅及其他稅捐、偽標及摻假等,由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廠商在這一方面比較不規範,再加上我們享有的貿易順差很大,因此受到的可能影響將會很嚴重。
事實上,國貿局已提出警告,因為這些違反貿易規定的行為過去時有所聞,尤其台商在兩岸之間有很大的生產整合,有些廠商經常會利用兩岸生產的方便,任意調整申報生產地點,過去已經多次被警告甚至懲罰,現在更是會直接被點名。看來川普這一次是非常認真在執行關於不公平貿易的行政措施,台灣和大陸首當其衝,台灣的廠商和政府部門都要小心應對。

聯合/不准捍衛中華民國?


2017-04-08 03:2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間團體在中正紀念堂設置的看板塗銷了「捍衛中華民國」等字樣。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高凌雲/攝影


軍事院校校友在中正紀念堂舉行活動,看板上寫著「捍衛中華民國/還原歷史真相」。
紀念堂管理單位出面交涉,希望活動「回歸中性,不要有政治語言,以免引起困擾」;並認為,「不同族群有不同訴求,有些字眼會引起別人鬧場」。主辦單位不得不把那十二個字用白漆塗掉了。
此事引發議論。一、是否涉及文字檢查?這十二字即使是「政治語言」,誰能用「以免引起困擾/可能有人鬧場」而加以禁止?二、此一指令本身難道不就是一種政治語言?三、接著,又說是沒有申請架設看板,而非針對文字;但何以後來文字塗掉,看板卻留了下來?
那十二字有何不對?陳水扁在總統任內曾說:「我們誓死對抗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敵人。」二○一五年九月,蔡英文任黨主席的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說:「我們一直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而且也大聲說出來。」蔡總統又在就職演說中說:「我依中華民國憲法當選總統,我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和領土。」這些「政治語言」,擲地鏗鏘,豈不皆在「捍衛中華民國」?
至於「還原歷史真相」,更是蔡政府轉型正義的核心工程;難道也只容民進黨主張「真相」,而不准別人「還原」?
口口聲聲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蔡政府,竟出現不准「捍衛中華民國」的錯亂;這是揣測上意,或是情勢失控?就算那句是政治語言,在言論自由日前夕去摀住別人的嘴巴,又算什麼?

聯合/企業出走潮反映台灣「四大皆空」


2017-04-08 03: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積電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基地若出走,台灣恐喪失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聚落契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正當政府賣力推銷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際,傳出台積電等多家重量級企業正考慮或已決定赴海外設廠的消息,其投資金額之大,加總幾為政府基礎建設規模的兩倍。曾幾何時,把「愛台灣」掛在嘴邊的政黨,再也留不住本土企業。這些在國際上受到尊重的台灣企業,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竟顯得如此艱難,不得不另尋出路。
僅近一兩個月,傳出將出走赴異地投資的企業,就有四、五家。其中,台塑因六輕擴廠計畫多年來受阻於環評,打算赴美國德州及路易西安那州建廠,投資金額達五千億元主要原因是,六輕擴廠計畫受阻,整體產能及企業發展計畫發生變化,台塑為了維持競爭力,只能選擇外移至法制和環評較可測的地方
更受矚目的,則是半導體龍頭台積電考慮出走的消息。其三奈米晶圓廠原本計畫落腳南科高雄園區,卻因擔心政府推動「非核家園」可能導致電力供應不繼,加上南部缺水問題遲未解決,環評也無把握,因變數太多,而將設廠美國納入考慮。這個投資額達五千多億元的計畫,更是一個技術最先進的工廠一旦出走,對台灣產業的心理衝擊非常可觀
除此之外,義聯集團則趁著美國總統川普祭出減稅利多,決定放棄在越南受到耽擱的投資計畫,轉往美國設置鋼廠,第一期投資達五百億元集團負責人林義守說,在台灣設廠,環評過不了,南向也挫敗,只好布局美國鴻海集團最近在廣東的投資達兩千多億元,同時,也計畫在美國投資兩千兩百億設置面板廠另外,日月光則攜手高通,將前進巴西設置南美洲首座半導體封測廠,投資金額為兩億美元
這些指標型企業選擇出走,原因其實相當接近,都認為台灣缺水、缺電、缺人,環評又有太多不確定性,這「四大皆空」,皆不利企業穩健發展台灣不缺的,大概只有「亂」,這樣的社會環境與政治氛圍,企業想留在自己國家投資奮鬥,變成難以達成的奢想。
我們且逐項分析這「四大皆缺」。第一,缺水。許多高科技廠商唯已窮盡能力節水,一滴水重複三次使用,但目前政府的水資源經營,仍有許多因素難以克服。以今年春天為例,前兩個月,雲林以南的降雨幾乎掛零,台南地區日前已開始實施限水水資源如此匱乏,工業若再與農業或民生搶水,勢必受到社會責難,企業如何能放心
第二,缺電對高科技廠而言,電力是工廠廿四小時運轉不可或缺的動力,但政府的能源政策卻是高調彈得太多,行動卻跟不上來,弄得險象環生。今年的局面將更險峻,春季應是電力最充裕的時刻,但備轉容量低於六%的「供電警戒」已經超過十天,核一廠二號機組六月將停機,核三又將歲修,供電委實很難樂觀。短期得天天提心吊膽,長期就更得憂心供電,「非核家園」說得容易,走起來步步驚心。
第三,人力一例一休搞得勞資雙方都被綑住手腳,調度困難,人力成本倍增。更大的問題,是人力補不上來,年輕人不願進工廠,外勞的引進也早已超過上限,仍平衡不了市場的人力荒,但政府迄無對策。
第四,環評。環境評估的初始設計是正確的,但經過政治的操作,卻被扭曲成以「否決計畫」、「醜化企業」為目標,完全走偏。環評的原意,本應是政府協助產業瞭解設廠投資可能遺漏、未計入的外部成本,盡專業的提醒之責如今變成官府環評操縱准駁大權,高高在上,讓人卻步。若不重新思考環評的設計初衷,重建環評的公信力,不僅台灣難望再期待企業投資,且企業紛紛出走,包括蔡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也未必過得了關。
台灣的「四大皆空」,不僅趕走企業,也趕走我們原有的繁榮。這種情景,難道只有企業該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