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經濟/川普經濟學發酵 企業快應變

.聯合報社論..美河市案凸顯政府區段「沒收」的劣跡
.聯合報黑白集.只許州官放火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經濟學發酵 企業快應變







經濟/川普經濟學發酵 企業快應變


2017-01-08 04: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再度在推特砲轟在墨西哥設廠的汽車製造商,這回砲口瞄準日本豐田汽車。 法新社

福特宣布取消在墨西哥設新廠,回歸美國生產。圖為墨國夸奧蒂特蘭市福特工廠的招牌。 歐新社


「川普經濟學」正在發威,繼日前迫使福特汽車放棄在墨西哥建廠,回歸美國生產之後,川普又放話豐田若在墨西哥設廠出口美國,將遭到美國重稅侍侯。這些威脅利誘短期內會獲得一些效果,讓依賴美國市場的各大企業必須調整規劃中的投資案,來應付川普政府的「需索」;但中長期而言,企業將會努力開發其他市場,來避開對美國的依賴。各國對美投資和貿易終將逐漸減少,對美國發生「短多長空」的效果。美國經濟目前其實已經翻落世界首位,未來和王座的距離將迅速拉開更遠。
2015年的全球經濟生產,以換算美元的數據來看,美國以18兆美元大幅超越中國的11兆美元但若以購買力平價(PPP)調整的數據觀察美國其實已在2014年被中國些微超越,2015年中國更以19.4兆美元明顯地領先美國的18兆美元
中國不願意喧嚷,以免被美國盯上而產生不利後果;美國也不願挑明,畢竟是顏面無光之事。一般平民百姓仍以為美國還是世界第一,但經濟專家們可都心知肚明;加以中國經濟一年成長6%以上,而美國不到3%,美國的世界經濟首強不僅已經一去不復返,今後距離過去「那些美好的老時光」也將愈來愈遠了。
要維繫美國經濟的風光歲月,應該是維持一個開放的引才環境,讓全球一流人才流入美國為其所用,讓谷歌、臉書、蘋果等類型企業源源不斷地產生,也讓美國企業到全球各地落腳,善用當地物美價廉的生產因素在全球獲利。
但是,川普代表的美國半數保守選民卻反向而行,要拴緊人才流入的管道、嚴格管制企業對外擴張、削減透過貿易的因素資源流動,其結果很簡單-美國將會自處於全球化的主流之外,「美國外」的全球化會繼續進行,「美國內」的全球化腳步停滯,讓美國的經濟競爭力變弱,終將導致高關稅也檔不住的貿易赤字,美國經濟會逐漸潰敗。
美國的相對衰退,本來可能需要一、二十年才會明顯,但川普政府的計畫如果落實且持續,大概五到十年就會看到明顯的「效果」。有趣且諷刺的是,屆時川普大概已經不在大位,苦果將由未來的執政者和民眾去承擔了。這其實和台灣李前總統的兩岸政策類似,在「戒急用忍」之下,禁止高科技大廠赴陸投資,當時的台灣經濟還算可以;但失去掌控大陸市場的良機,而紅色供應鏈還是靠其他外力協助,逐漸建構完成,反過來成為台灣廠商的競爭對手。
川普和他的策士們,雖然枯思索腸地要恢復美國的經濟地位,可惜開錯了藥方。二次大戰結束時,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的經濟生產,美國占了全球三成,也許還可以用這種「威嚇治療法」來對外榨取專業化和貿易下所獲得的生產剩餘,但目前美國經濟生產僅占全球16%,對全球經濟影響力僅剩過去一半時,威嚇的效果其實有限,只會讓大家盡量迴避美國,將美國「隔離」在全球化之外,加速美國衰敗。
處於這樣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國企業界的自處之道,要分兩類企業來看:大企業,特別是對美享有明顯貿易順差者,或者要設法對美進行若干投資,或者分散對美出口途徑以避開矛頭,另外要開發新的市場,同時強化反傾銷案件的處理能力。中小企業則可以聯合爭取政府協助,來建構上述大企業可以獨自完成的應變;也可以考量轉進對美國貿易順差較少的國度投資。
針對此項發展,政府可做的雖然有限,但除了強化整體和協助企業對美進行反傾銷訴訟的能力外,還是要積極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包括對美國)、協助企業開發新出口市場,來分散市場、減少來自美國的貿易風險。

聯合/只許州官放火


2017-01-08 03:53 聯合報 聯合  黑白集

一例一休上路後各種物價上漲,行政院盯上九家近日漲價的知名連鎖餐飲業者,要找他們到消保處「喝咖啡」,了解他們上漲的時間、項目和理由,包括鬍鬚張、八方雲集、三商巧福等都在列。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一例一休帶動漲風,行政院先排出大陣仗警告企業不得漲價,繼則展開「約談」行動,已有九家連鎖餐飲被鎖定,罪名是「抹黑」一例一休的政策美意。這大帽子一戴,被「有罪推定」的商家難保不變成人民公敵。
號稱民主政府,做起事來卻像推土機,比威權政府還威權,林全內閣的作風讓人不敢苟同。政府心知肚明,這些商家販售的不過是市民日常飲食,替代性很高;如果胡亂漲價,消費者就不會再上門。台灣滿街滷肉飯、水煎包,要說哪些店漲價可能觸犯「聯合行為」,恐是欲加之罪。
更何況,連林全都公開說了,一例一休實施,「漲價是必然的」;那麼,政府何以率先出來打壓商家,不許他們因應勞基新制作出相應的調整?政府可以任意修改制度,讓企業的經營空間變窄,卻不准企業因應環境變化調整營運策略,這種作法,不正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政府要查的重點,其實不是哪些商家趁火打劫,胡亂漲價;而是要觀察,企業漲價之後,有沒有把利潤回饋給員工,包括加薪或發放加班費在內。那樣,才是既不礙市場競爭的原則,又維持了照顧勞工的初衷,一例一休才不會淪為「三輸」。
一例一休之所以變成怪物,變成連小學生都擔憂的問題,必須怪政府決策不思前想後,卻一味蠻幹。試問,當初討論新制時,經濟部可曾發出過任何聲音?如果沒有,做出來的決策怎麼會正常?

聯合/美河市案凸顯政府區段「沒收」的劣跡


2017-01-08 04: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捷運新店機廠小碧潭站聯合開發案美河市工地,引起當地民眾不少質疑,大法官最新解釋指出,為興建捷運徵收之土地,不能任意移轉成聯合開發。 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政府與日勝生集團共同開發位於新店小碧潭捷運站的美河市建案。 本報資料照片


大法官就美河市開發案做出第七四三號解釋,認為「以公益之名徵收,不應移轉給第三人」。美河市徵地依據的是《大眾捷運法》第七條兩年前大法官第七三二號解釋已認定違憲,至此,該案的法律爭議塵埃落定。後續的原地主權益彌補、官員究責,如何確保不再發生政府惡意徵地、剝削人民財產,考驗著標榜轉型正義的蔡政府。
政府惡意徵收土地引發民怨的事件層出不窮,苗栗大埔案、南鐵東移案、高市果菜市場拆遷等案,造成住戶被迫遷離、財產化為烏有,甚至造成居民憤而身殉。政府不當揮舞公權力,除了濫權,更嚴重毀損公信力。放眼全台各都會區,有超過一百個捷運聯合開發案是循美河市模式操作,若皆得逞,對土地正義的傷害難以估計。
一般土地徵收有所謂「五加一」原則,依序為法律依據、公共利益、必要性、比例原則、損害人民權益最小化;這五原則確認後,才是「完全補償」民眾。這些原則,旨在約束政府不得隨意徵收私有地,以保障人民的財產權
從美河市聯開案的幾個關鍵時程,不難看出政府遊走法令、曲解規章的行徑。民國八十七年該案細部計畫公告時,徵收的三萬坪土地註明是「捷運系統用地」;九十四年通過都市計畫審議時,名目變成「捷運新店機廠聯合開發案」。三萬坪基地,捷運系統僅用掉約一萬坪;剩下的兩萬坪,蓋起了美河市超過十萬建坪的二十九層連棟巨廈當初徵收補償原地主每坪不到四萬元,而美河市完售金額超過三百億元,社會怎可能不質疑政府圖利財團
聯開案晚了七年才提出,外界懷疑,是為營造有利、可運作的法律環境。九十三年《大眾捷運法》第七條修正,授權政府徵收土地可以做聯開使用,原徵收的三萬坪基地遂有了蓋豪宅的授權,遂於次年提出美河市計畫
在捷運法第七條增修之前,政府對徵收私有土地的利用,都嚴格限制必須依徵收目的「交通用地」使用,且徵收面積必須對民眾損害最小。市府聲稱,與日勝生簽約執行聯開案曾請示中央部會,問題是,請示的是哪個部會?土地徵收中央主管機關是內政部,有請示內政部嗎?若請示非土徵主管部會,不是刻意遊走法律嗎?
即使新修的捷運法第七條授權徵收土地可做聯開使用,但也詳列了必要規範,但北市府並未嚴格遵守這些規範,處處都從寬解釋。第七四三號解釋「以公益目的徵收土地不能移轉給第三人所有」,但一○一年監察院糾正北市府時即指出,三萬坪「興辦交通事業」的基地,超過八成五是強制徵收私地取得但聯開案竟然有七成公有地移轉為私有,不但不符比例原則,更難逃圖利第三人之嫌
聯開案打破都市計畫禁忌之大膽,令人驚嘆。美河市聯開案興建超過十萬建坪連棟巨廈,超過二千個住宅單位,估計有近萬人入住;這麼多人口所需的學校、綠地、道路、市場、水資源、廢棄物,要怎麼應對?
一連串強徵民地、迫遷案的背後反映地方政府以財政手段壓榨土地正義。例如,為因應財政困窘,地方政府恣意徵收土地,低價取得私有土地後變賣,或移轉給特定第三人,以增加進帳。尤有甚者,對於開發案動輒給予不符比例原則的容積獎勵,容積率儼然成為生財法門。政府大筆一揮,就有滾滾財源,卻使都計、都更、土徵的精神遭到扭曲。
美河市原地主的權益要如何彌補,恐仍有漫長的司法程序要走;其勝算如何,仍無法樂觀。從七四三號釋憲文公布後各造的反應看來,似乎宣示意義大於實質。蔡政府必須正視這次釋憲,成立專責機構檢視所有爭議個案,廣邀民眾參與討論,侵害人民居住權、財產權的野蠻行為才不致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