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經濟/中美貿易大戰 台灣二招應變

.聯合報社論..反核食揭露台日夥伴關係的假面
.聯合報黑白集.謝志偉在說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中美貿易大戰 台灣二招應變








經濟/中美貿易大戰 台灣二招應變


2016-12-27 03: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還沒上任,中美貿易戰開打的跡象卻愈來愈明顯。台灣經貿關係與中美兩國緊密結合,要想全身而退幾乎不可能,似乎只有找出脆弱點,盡快提出備案,以求降低衝擊一途。
川普競選時多次高調批評中國,甚至指出中國用補貼低價搶市,用手段阻擋進口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竊賊。原本各界還期待偏激的競選語言,不至於完全轉化為政策,但這幾天川普宣布任命加州大學納瓦羅教授(Peter Navarro)出任在白宮新成立的「國家貿易委員會」(National Trade Council)主任後,再度拉高開戰的風險。
白宮國貿委員會是一個全新的幕僚單位,目前僅知其將負責經貿談判策略、提升美國製造業能量等議題,向總統提出建議,並將監督如優先採購美國等機制的落實。這個委員會不但看來位高權重,更受人注目的是首位主任納瓦羅。納瓦羅以旗幟鮮明,不假辭色批評中國經濟侵略著名;其暢銷著作之一的標題即為「被中國謀殺」(Death by China)。川普內閣中雖不乏支持自由貿易者,但納瓦羅強硬、主戰的立場,未來將可能主導經貿政策走向。
中美貿易大戰會如何進行?這跟為何美國要開戰有關。按川普「再度讓美國偉大」的政見思路,貿易戰有好幾重功能。第一,貿易戰可以作為製造產業回流的棍子,再搭配租稅、土地等蘿蔔,一推一拉間加速創造就業機會的效果。第二,貿易戰的各種武器中,如反傾銷稅、反補貼稅,甚至退出TPP或重談NAFTA(北美自貿協定)等,很多掌握在美國總統手裡,不需要國會批准,因此可以迅速推出馬上見效,退場也有彈性。最後,貿易戰的對象可針對產品,也可對特定國家,在政治上有很高的賣點,也很容易在選民心中留下印象。
中美貿易戰的意義,畢竟在於讓「美國再度偉大」,而非與中國兩敗俱傷,因而如何選擇武器至關重要。美國可以只是威脅而不真的開戰,畢竟自2006年以來,美國有31州對中國的商品及服務出口成長率超過100%,還有四州成長達五倍。貿易戰一定會引發報復,而各州的龐大出口利益也等於中國的報復力量。中國也有正面回應「美國再度偉大」的選擇,包含擴大對美農產品、航空器的採購、解除對美國雞肉的反傾銷稅,放寬自由貿易試驗區原本就在推動的服務業鬆綁,甚至鼓勵大型企業赴美投資等。
但威脅要夠逼真,恐怕必須要拿幾個產品/產業開刀祭旗,哪些產業會遭殃則眾說紛紜。有分析指出高科技產品將受傷最重,也有認為如消費性電子產品、紡織、汽車零組件及家具會是對象。但無論如何,台商大概都是受害最重的無辜對象之一。德意志銀行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若啟動對中貿易戰,短期內反而可能出現改由墨西哥、越南接手的「轉單」效應,使得其對美出口不減反增。但該份報告指出台灣因為與中國大陸結合太深,不但沒有轉單利益,對美出口反而會因此減少。事實上,2013年便已經發生過被美國課徵反傾銷、反補貼稅(亦即雙反稅)的中國太陽能模組廠商大量使用台製電池,導致我國產品跟著被課雙反稅的案例。
面對此一變局,政府提出的解法包含密切觀察、加強台美經貿及產業合作、推動新南向政策及爭取經貿協定等,固然言之成理,也有機會減輕衝擊,但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當務之急,是盡快盤點出可能受牽連的產品/產業及程度,第二步是構思如何協助業者透過調整供應商結構、調配生產製造地或其他政策支持作法,先撐過川普上任前二年的戰火再說吧!

聯合/謝志偉在說什麼?


2016-12-27 03: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駐德國代表謝志偉。 圖擷自謝志偉臉書


學生上演納粹變裝秀引發爭議,駐德代表謝志偉卻在臉書插科打諢,說會出現這種事,都要怪國民黨「把黨旗當國旗」。這種發言,外長李大維也覺得不妥,認為謝志偉已不是電視主持人,身分不宜。
納粹變裝秀引發以、德兩國的抗議,謝志偉不嚴肅面對此事,卻還有心情藉機大批在野黨;其邏輯,真教人開了眼界。這種東拉西扯、不問是非的態度,除反映其心態扭曲,也辱沒了他駐德代表的職務。
光復中學是一所聲譽不錯的高中,這次之所以會出現離譜的納粹崇拜秀,主要是台灣的教育及社會價值混亂所致,讓學生無法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連教師和校方都迷失方向。就這點看,在台灣,這恐怕不只是一校一班的問題。
以謝志偉的說法為例,他不僅沒有一句對納粹的譴責,卻把中華民國國旗的問題扯成「納粹陰魂」,更把台灣揮舞國旗的人形容為「血滴子」。如此失當的類比及狹隘的偏見,究竟想向社會乃至學生傳達什麼思想?
謝志偉雖當了駐德代表,卻仍未擺脫他電視名嘴的脫口秀心態;事實上,像他這樣用「妖魔化國民黨」的放大鏡看世界的人,在民進黨內相當普遍。彷彿人間發生任何大小不幸,只要手指著國民黨,凶手就可手到擒來。這種不能「就事論事」的態度,也就談不上明辨是非黑白;長期在這種政治汙染下受教育的一代,又如何建立理性的價值觀?
謝志偉在說什麼,你聽懂了嗎?

聯合/反核食揭露台日夥伴關係的假面


2016-12-27 03: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食安公聽會場外抗議聲浪不斷,民眾高呼「反核食、要健康」口號。 記者黃義書/攝影


反核食公聽會最近重新召開,持續發生民眾抗議場面,一時恐難善了。與此同時,外交部也證實,日本政府因不滿台灣持續管制日本核災食品,因此暫停召開「台日經濟夥伴委員會」,進而使「台日經濟夥伴協議」(EPA)談判宣告停擺。先前傳出蔡政府擬以解禁日本核食以換取台日簽署EPA,如今看來,並非空穴來風。
這其實不是蔡英文上台後台日兩國首度觸礁事件。原本預定在今年七月底召開的「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即因為南海仲裁案出爐,而被推遲到十月底舉行。十月底召開時,更因為外界質疑蔡政府擬以沖之鳥的「主權換漁權」,而讓這項會議在各說各話下倉促落幕。台日談判接連觸礁,對一向自詡為親日的民進黨政府,真是情何以堪。
回顧去年七月蔡英文的訪日之行,日方為了表示對民進黨即將執政的高度期待,不僅由安倍的胞弟岸信夫全程陪同蔡英文參訪安倍的故鄉,以凸顯民進黨與日本情誼之深厚;日本政府更刻意安排蔡英文與安倍在餐廳閣樓的「不期而遇」,以顯示雙方緊密的價值同盟。然而,日本再高的期待似乎不敵政治現實的考驗,雙方再多的默契仍必須接受台灣民意的試煉。
十月的「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不了了之,民進黨不少人認為,是國民黨杯葛及社會親中反日的意識形態作祟所致。事實上,堅持沖之鳥的主權與漁權不可分割,一直是台灣多數民眾的基本態度;不以主權交換漁權,也是國內民意的最大公約數。至於解禁日本核食的難產,執政黨將之歸咎於國民黨的無理杯葛,事實上,若非民眾對日本核食具有強烈反感,已淪為國會少數的國民黨恐無能力指引民意。
由此可見,當前台日關係的難題,並不在於國民黨的強力反對,也不在於台日政府關係不夠緊密,而是在台日長期不對等的關係下,台灣民意對於蔡政府對日本的盲目屈從感到不滿,並因而反撲,這是結構面與現實面碰撞的結果。
首先,談台日不對等關係的結構面。蔡政府上台之後,民進黨與日本政府雖具有共同的反中立場,但台日間不對等關係的格局並未因之改變,日本仍一如過去完全以其國家利益為出發點,且以「上國」之姿來指導台灣。至於民進黨,則和以往一樣,把日本當成抗衡中國的利器,卻對台灣自身的利益缺乏完整考量。也正因為如此,在台灣有求於日本多於日本有求於台灣時,會讓民進黨對日本有一廂情願的幻覺,從而輕忽日本務實的本性。日本堅持台灣先要解禁福島核災食品,台日兩國才有可能啟動台日經貿協議談判,原因正在於此。
其次,談台日兩國政府忽視台灣民意的現實面。日本過度「靠勢」民進黨執政的權力,卻忽視台灣民意的多變性。安倍政府以為,完全執政的蔡英文應該是無所不能;殊不知,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在短短三個月即面臨雪崩式下滑,這讓蔡英文面對解禁日本核食議題顯得難以著力。
另一方面,民進黨也低估了國內民意對於進口核災食品的反對。蔡政府在三天內匆匆開了十場公聽會,急欲強行通過此案,這種霸王硬上弓的作風反而助長了反撲的火勢,使事態擴大。日本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夫在「台日經貿會議」上,違背默契說出責備台灣的重話,當然是對蔡政府的處理能力感到不耐,卻也暴露了日本高調指導政局的傲慢
一位日本學者最近評論台日關係說:「在解禁福島食品輸台問題上,日本太強勢,台灣太急促。」這正是對當前台日關係的最佳寫照。日本若不能放下「上國」的身段,好好傾聽台灣民意,只會讓台日兩國人民的情感越來越遠;反觀,民進黨若不能務實地看待台日關係,只片面追求聯日抗中,恐將喪失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