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經濟/當台灣拚南向 菲律賓已轉向

.聯合報社論..兩岸走入以所謂民意為號召的冷對抗
.聯合報黑白集.死在最不應該的地方
.經濟日報社論.數位經濟崛起 政府不能忽視









經濟/當台灣拚南向 菲律賓已轉向


2016-10-13 01:2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上任三個月來不時有驚人之語,前不久,他說美國總統歐巴馬是「婊子養的」,引起國際震驚與側目。但杜特蒂真正傷害白宮的言論是他稍後發表的,菲國10月與美國在南中國海的海軍聯合巡邏將是最後一次。他聲明:「中國眼下勢力正強,他們在該地區擁有軍事優勢。」如果對照他在就任前說的,「中國有錢,可以幫助菲律賓搞建設。」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菲律賓新領導人夾在中美兩大強權之間的選擇邏輯。
面對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並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美國因應此等變化,幾乎在同一時間確定的「重返亞太」劍指中國的大戰略,從東北亞的日、韓以降,到東南亞東協十國,整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國家,似乎都處於一個愈來愈窄的戰略夾縫之中,也面對了一個愈來愈難的戰略選擇。有堅定選擇靠向美國者如日本,有堅定選擇靠向中國者如柬埔寨,但更多的是暫時選擇了搖擺平衡於兩強之間。
雖然選擇的結果不盡相同,但選擇的邏輯卻大致雷同,主要考量的是:經濟、安全。經濟牌無疑是中國的強項:一、14億人口規模的巨大市場。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二、既是全球第二大的外資輸入國,又是全球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三、正在啟動中的「一帶一路」大計畫,覆蓋66國。既有高鐵硬基礎的配套,又有RCEP投資貿易協定軟基礎的配套;四、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美國GDP固仍為世界老大,但10至15年後將被中國超越。換句話說,中國相較於美國,潛力大,速度快,前景佳,故對亞太諸國而言,中國「經濟牌」的誘惑難以抗拒。讓它們的戰略選擇感到為難的是美國的「安全牌」。
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說得好,作為小草(小國),既怕兩頭大象(中與美)打架,又怕兩頭大象做愛。對一眾小國而言,最佳的狀態是中美兩強處於勢鈞力敵的對峙與平衡。如今,亞太國家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已愈來愈深,中國幾乎已成了所有亞太國家最大的貿易對象國,所以很自然地,它們傾向於與美國保持相對緊密的政治與軍事關係,此即為美國「安全牌」的賣點。
現在的問題是,形勢與日俱變。一方面,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的經濟關係似乎益趨緊密,另一方面,美國與眾亞太國家的安全關係卻發展不一,有些仍在強化之中,如日、韓、星,有些則似乎開始出現了鬆動的跡象。這與兩個形勢的變化有關,一是美國的軍事實力,二是美國信守承諾的能力。
美國的軍事實力在全球範圍無疑仍是首屈一指、無人能望其項背的,關鍵是在西太平洋。在西太平洋,美國一貫的優勢,即以航母為核心的「介入」能力,正在面對中國以各種反艦導彈為武器的「反介入」能力的挑戰。李光耀曾預見到此等形勢的出現,並預言中國將取得上風,因為這個地方距中國近。
至於信守承諾的能力,美國也正在面對嚴峻的考驗,事關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處境。美國一手主導的TPP有12個成員國,包括美、日及一些亞太國家,卻把中國排除在外,該協定被認為是對抗中國在亞太不斷增強的經濟主導地位的一項武器,但當所有成員國冒著激怒中國的風險都簽署通過的協定,如今卻極有可能因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雙雙反對而胎死腹中。果真如此,形同在最後關頭被拋棄的一眾亞太國家又如何能對美國一再承諾的安全牌寄以信心。
這即是亞太新形勢,面對著這樣的變化,亞太諸國都正在作出困難的選擇,東向、西向、南向,各有各的邏輯與判斷,孰對孰錯,最終只能由時間來給答案,但菲律賓的「轉向」,無疑還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值得深思與判斷的空間。

聯合/蔡總統的「嘴唇服務」


2016-10-13 01:24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英文說lip service,直譯「嘴唇服務」,是指光說不練,空話罷了。甚至可以引申:正因不打算行動,又無法誠實說不,所以用「嘴唇服務」敷衍一下。這種心口不一,有時比真小人還糟糕。
蔡總統在國慶演說呼籲「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強調自己「善意不變」,兩岸應盡速坐下來談。這番話,有人解讀表現出彈性,也有人譏諷,蔡英文應先從自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做起。
十月是國家喜慶季節,網路瘋傳海軍製作一支「中華民國生日快樂」影片,讓人感動不已。但綠營有人叫囂「雙十節未必是國慶」,葉匡時則po網感嘆高雄到處看不到一面國旗,乃至蔡英文在國慶大典上對鄰座的馬英九視而不見,連招呼都不打。種種景象,很難令人感受到執政高層「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陳水扁在二○○○年的國慶演說提出「四不一沒有」,初時也被解讀為向對岸釋出善意;但證諸日後施政作為,只凸顯其兩面手法。今天蔡英文自稱「善意」,如何證明不是口是心非?正如同綠縣市首長向陸客喊話稱「善意」,但諸如綠營王定宇將張銘清推倒在地的事實歷歷在目,對陸客減少稱樂見「台灣空氣會變得比較好」;這種等級的「善意」,教人如何消受?
有人感慨,從沒見過像今年這般冷清的國慶日。蔡總統該先說服國民相信她「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否則,自稱善意終不過是「嘴唇服務」。

聯合/黃志芳案暴露台式民粹政治的淺薄


2016-10-13 01:2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黃志芳原本內定出任駐新加坡代表,卻突然生變。 本報資料照片


從江春男到黃志芳,我駐新加坡代表接連難產,除隱示蔡政府「新南向」的前途多舛,也說明台式民粹政治的淺薄,通不過專業外交的檢驗。而蔡政府外交人才之捉襟見肘,至此也暴露無遺。
新加坡政府拒絕接受黃志芳為駐星代表,主因大約有三:第一,政府尚未徵詢星方意見,官員即逕自披露黃志芳將出使的消息,不符正常外交慣例,亦不尊重駐在國。第二,黃志芳使星消息傳出,黨政人士即渲染此布局是要以新加坡為推動南向的「指揮站」,府方亦未否認;這種將出使國當成戰略基地的作法,犯了外交大忌,新加坡當然反感。第三,黃志芳二○○八年因巴紐案去職,該案掮客之一吳思材持有新加坡國籍,並與另一掮客金紀玖在星國開設聯合帳戶,我國並在星國提出告訴追還款項。黃志芳進行金錢外交之事,因此在星國人盡皆知,並不光榮。
從以上分析看來,黃志芳使星遭拒,當然是蔡政府在外交上的一大挫敗。而這次的挫敗,基本上似無關乎中共的打壓,而是我國不遵守外交專業與慣例,又不尊重新加坡的立場所致。尤其,台灣內部自我耽溺式的民粹作風盛行,所有操作均只為國內政治消費之用,但放在國際場合,終將自取其辱。
之所以說黃志芳被拒無關中共打壓,主要是,中星之間最近才因南海問題連續發生爭執。在國際上,新加坡一向以「中間人」及「不結盟」的角色自許,但在南海議題上,卻因強調區域戰略平衡,被北京認為是「親美遠中」。在九月下旬的「不結盟運動首腦峰會」中,新加坡提議將南海仲裁結果寫入大會文件,卻未獲通過。其後,中共鷹派媒體《環球日報》為此大批新加坡,復引發星國駐北京大使羅家良強硬回應。也因此,以中星兩國的不睦氣氛,不可能聯手運作反對黃志芳,而是新加坡政府基於其自身國家利益所作的決定。
嚴格而論,以黃志芳曾任外交部長的資歷,比起江春男的國安會副祕書長資歷,顯有過之;新加坡政府稍早接受江春男,而今卻拒絕黃志芳,自耐人尋味。亦即,撇開個人條件不談,讓新加坡不滿的,應當是我政府在外交應對上的粗魯草率,一連串的荒腔走板演出,讓對方決以「否定」向台灣示警。其中,當然包括了:絕不容許台灣將新加坡當成新南向的指揮作戰基地,搞亂東協國家間的關係。
類似問題,在馬政府時代其實也曾經上演過。當時,駐星代表史亞平數度踩到新加坡的外交紅線,而引起兩國關係一度欠和,包括:國慶日在使館懸掛國旗並唱國歌、不當會見該國在野黨人士、乃至未知會星國逕自接觸中共人員等,皆觸犯星國政治禁忌,甚至遭到該國外交次長約見訓斥,最後因關係已僵,只能調離當地。史亞平和黃志芳事件的共同軌跡是,兩人都深受總統重用,但可能也因此操作上便顯得草率,踰越了駐在國可以忍受的尺寸。
在台灣,當政治已民粹到百無禁忌的地步,只要套上一句「愛台灣」的大紅花布,什麼事都可以正當化,在外交上卻淺薄畢露。史亞平未經協調地唱國歌掛國旗、愛見誰就見誰,黃志芳要把新加坡當成南向指揮站,從民粹的角度看,有何不可?問題是,當我們談的是「新南向」、「站起來、走出去」,台灣能絲毫不遵守國際禮儀或地主國的規範嗎?
黃志芳以「新南向辦公室主任」被總統指派出使新加坡,已暴露蔡政府用人的侷促與拮据;如今因不便明說的原因遭新加坡拒絕,他還能坦然回任南向總指揮的工作嗎?去年初黃志芳申請加入民進黨,出任「國際事務部」主任,其實就在等著執政後能披掛上外交戰場一搏;誰料,出師未捷,他已連栽兩個跟斗,而以「總統府十二等祕書」職作收。
放眼望去,蔡英文總統的外交策士群中,誰還有餘勇可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