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粽論/如果AI能取代糟糕的政客
◆ 星期透視/強權豪奪 台灣如何自保?
◆ 大屋頂下/好自為之 台灣拒絕澤倫斯基尹錫悅
◆ 醫護不是政府的提款機
◆ 超徵稅收 應優先將教育優質化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如果 AI 能取代糟糕的政客
2025-02-23 04:20 聯合報/ 蘇蘅/政大傳播學院教授(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最近一位政大哲學教授提到,班上有個陽明交大電機系學生跨校來修課,特別想學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的理論。緣由是去年諾貝爾獎得主哈薩比斯在谷歌主持 DeepMind 的哈伯瑪斯機器(簡稱HM)的 AI 工具,引發他興趣。
谷歌團隊邀請哈氏主持這計畫,因為人們有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社會觀點,民主國家要達成共識太難了。這團隊用大型語言模型,把各種意見生成摘要,概述某群體在重要問題的一致意見,希望有助溝通和共識。
以哈伯瑪斯命名,這實驗不僅凸顯 AI 幫助人們在討論此類問題時找到共同點的潛力,更碰觸政治哲學和道德及文化衝突,必須回到人本解方。
近年臉書、X 和 TikTok 等社群平台,變成同溫層大溫床,演算法讓同樣想法的人,選擇加入所屬群體,群體反過來影響成員,盲信「另類事實」。另外許多國家的政黨或知識菁英,在意識形態、基本立場與理念思維更趨極化,壓縮公共議題的理性討論與對話空間,他們不但不思考真正解方,反用權力煽動仇恨,激化對立。
這些貪婪好權的政客如果被 AI 取代,該有多好?西班牙一所大學四年前跨國民調就發現,許多跨國民眾支持讓 AI 進行民主治理:歐洲人希望至少看到部分政治人物被 AI 取代;中國受訪者對透過 AI 代理制定公共政策的態度樂觀,反而美國人較謹慎。
許多年輕人厭惡極端政治惡鬥,認為用聊天機器人取代政客更好。機器人不會受到金錢、權力誘惑,可以同時與所有人虛擬交流,提供遠勝政客的知識和分析能力。
谷歌 DeepMind 科學家特舍勒說:「大型語言模型經訓練,可識別並呈現小組成員之間觀點重疊部分。」「它接受訓練並非要具備說服力,而是為了當調解人。」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哈伯瑪斯研究公共論域,強調政治公共論域對於民主實踐的重要性,公眾對於公共事務應該有自由討論和發表意見的空間和權利,因此公共空間能夠建立一個民主平等的自由討論的整合社會。
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 ChatGPT 出現前,多國已研究用聊天機器人取代政客。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普亭競選連任,俄羅斯有人推出叫 Alisa 的虛擬機器人挑戰,競選口號「用演算法的理性決策,帶給政治體系不同的未來」,在網站得到兩萬五千張票。
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曾推出全球第一個虛擬政治人物 Sam 競選公職,Sam 說會比任何政治人物更瞭解選民,不會忘記承諾,不會撒謊。設計者說,如果 AI 能夠幫人們整合理性意見,更能代表選民發聲。丹麥和日本也嘗試聊天機器人主導的政治舉措。
社會科學從來不會排斥科技。能夠從社會科學的視角駕馭 AI ,提供正確方向,本就是人類之福。
Deepseek 橫空出世,就有學生用它分析歷史奏摺、或古代戰爭的文件,不只在統計及數據上幫助歷史研究,更提供不同過往的歷史研究方法,諸如以新科技解讀過去無法處理的史料,大幅提高研究成果。
比利時根特大學教華語,也用 AI 以白話文轉譯佛經,大大提升學生學中文的興趣,也建構出空間和時間結合之佛學資料庫,並以視覺化呈現佛經內容。
史丹佛大學教授李飛飛曾說,母親不清楚她研究 AI 在做什麼,但問她 AI 能為人類做什麼?促使她創辦了人為中心的 AI 研究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的《權力與進步》書中提出,AI 的發展如運用不當,不僅會加速所得不均,也會強化獨裁者社會控制能力,因此總歸一句話:要能善用科技增強人類的工作能力,而非只想著用 AI 取代人類。
星期透視/強權豪奪 台灣如何自保?
2025-02-23 04:20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
川普上台後,陸續提出收回巴拿馬運河、占領格陵蘭、清空加薩走廊,廣徵關稅,就任滿月國際社會哀嚎連連,但都沒有比「背叛烏克蘭」來得震動,對台灣的影響也最大。
二月十二日,川普宣布和俄羅斯總統普亭通話,雙方同意立即展開結束烏克蘭戰事談判。同日,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在布魯塞爾表示,烏克蘭要奪回失土「不切實際」,拒絕讓烏國加入北約組織,並稱美軍未來不會加入駐烏維和部隊,若遭俄國攻擊,美國或北約不會救援。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七月北約華府峰會期間,已就烏克蘭加入北約達成共識,至此,烏克蘭提出的和解三條件(北約成員、安全保證、收復失土)全部槓龜。翌日,美國財長貝森特抵達基輔,要求烏克蘭提供半數稀土約值五千億美元的礦產給美國,卻拒絕烏國提出礦產換安全的交易。接著,美俄外長在沙烏地會晤,進一步協商停火細節。
作為民主國家領袖,川普的和平方案,竟然照著俄國的劇本走,在澤倫斯基表達不滿時,川普批評烏國總統挑起戰端,是「不經選舉的獨裁者」,並暗示將不久於位。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大選期間,川普曾公開否定情治單位有關俄國介選的情資,人們不禁懷疑,他對獨裁者是否有所偏愛?對台灣有何影響?
首先,川普主導的和談,不但排除當事國烏克蘭和北約盟邦參加,他提出的對策,竟然是壓迫被專制獨裁者侵略的弱小民主盟邦,更糟糕的是,還趁火打劫要求經濟利益,對照前述他對各重要戰略地區的垂涎,一個掠奪式的霸權蠢蠢欲動。川普這種只有利益沒有敵友的打法,反射到他不斷聲稱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看起來對晶片業不會手軟。烏克蘭的慘痛經驗,美國是否會運用台灣的安全空虛,要脅晶片業?即使台灣加緊對美投資,是否足以換取安全承諾?
其次,川普上任不久,已成功結束二戰以來美國全力營造的國際權力與價值體系,一個新的多極秩序呼之欲出,美國利益優先、不承擔國際責任,民主價值對抗共產擴張的戰略思維已成昨日黃花,預料更多的國家在美中對峙的棋局中,將選擇避險。去年四月新加坡智庫民調,東南亞傾向和中國連接的民意首度超越美國,未來此一趨勢恐將更為明顯,中國大陸在南美和非洲的影響力也將更為鞏固,歐盟的戰略自主勢必更加清晰。在此情勢下,台灣的外交運作恐將更難為。
第三,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固然應該譴責,但三年前普亭宣布進攻烏國時稱,軍事行動的目標是使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卻也多少道出蘇聯解體後,烏國採取去俄羅斯化以及尋求外力為烏克蘭民粹主義背書的選舉策略。事實上,在強弱對比鮮明的國際爭端中,弱小方以激烈手法主動叫陣,經常是贏得民眾支持的有力武器,近年來台灣政黨採取「抗中保台」策略,從文化和教育方面「去中國化」、尋求外力奧援,手法如出一轍。賴總統上任以來,努力為新版「兩國論」提供歷史和法理支撐,日前出席論壇時指出,台灣將持續和民主國家一道面對威權主義威脅,激化兩岸以鞏固政權的策略不變,烏克蘭的教訓彌足珍貴。
結束烏克蘭戰爭的談判經驗,印證了國際政治中權力和利益兩個恆久不變的真理,台灣應引以為鑒。
大屋頂下/好自為之 台灣拒絕澤倫斯基尹錫悅
2025-02-23 04:18 聯合報/黃年
面對危疑不定的台美中關係,賴清德應看看今天的澤倫斯基;面對杌隉不安的國內政局,賴清德該看看現在的尹錫悅。
台灣拒絕澤倫斯基。
川普月前告訴福斯新聞:澤倫斯基與一個比自己大得多、強得多的實體作戰,他不應該這麼做……他現在應當與普亭達成避免戰爭的協議……我(川普)本可輕鬆完成這筆交易,但澤倫斯基卻決定「我想戰鬥」……他不應該反抗這些。
把川普的話攤開來說,就是:澤倫斯基自不量力地觸動了戰爭,又自不量力地拒絕停止戰爭,其實是咎由自取。甚至居然抗拒我川普為他主持停戰交易,更是不知好歹。
川普如此冷血。如此輕蔑澤倫斯基,如此汙辱烏克蘭。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後,內部政治立即出現「親歐友俄」與「仇俄入歐」兩條路線的鬥爭。
季辛吉曾總結情勢說:烏克蘭不應在西方(歐洲)及東方(俄羅斯)之間抉擇,不應成為一方反對另一方的「前哨」,而應成為連結兩方的「橋樑」,不應加入北約。
然而,烏克蘭的政治自始即陷入「前哨vs. 橋梁」的衝突,且是愈演愈烈,政權亦在社會的慘痛撕裂中幾度更迭。在民粹氛圍中,「親歐友俄」路線日漸消弭,「仇俄入歐」路線迅猛發展。激進仇俄的「班德拉路線」及亞述營(就是烏克蘭的黑熊青鳥)雖居少數,但引領了風向;政府當局則一方面被激進勢力挾持,另一方面又有心利用激進勢力,遂出現封禁異議電視台、壓制俄羅斯語、推倒銅像等納粹化「轉型正義」的政治操作。至政局急遽惡化到克里米亞脫烏及烏東兩州割據,烏克蘭內部政治的流血與撕裂已不可收拾。
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的澤倫斯基,領導著被稱為歐洲最腐敗與國民所得墊底的國家,且將面對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春天的總統選舉,因而升高「仇俄入歐」的炒作,藉為玩弄國內政治的槓桿,詎料竟觸動了俄烏戰爭。
總而言之,俄烏戰爭其實是烏克蘭民主內戰的溢出。其間,自民國一○三年至一一一年(二○一四年至二○二二年)的烏東八年內戰就死了一萬四千多人。烏克蘭的「青鳥民主」,對內玩火,對外自焚,由「浴血的民主」走向了「浴血的國家」。
澤倫斯基走到今日國破家亡的下場,當然是掉進了美國及北約主導的對俄政策之陷阱所致。但美俄在利雅德首度會談後,川普卻厲斥澤倫斯基「根本不該開啟這場戰爭」,甚至辱罵澤倫斯基「極度無能」,是「未經選舉的獨裁者」,因此主張烏克蘭應舉行總統選舉。
至此,澤倫斯基慘遭川普「人身攻擊/人格毀滅」,已從美國的棋子淪為棄子。
川普是在如今事後才嗆烏克蘭「何必當初/不應挑起戰爭」。其實,他卻早已暗示台灣:小筆尖不應該與一個比你大得多、強得多的書桌作戰。這卻已是「有言在先」。
此情此景,賴清德應該看看今天的澤倫斯基,再看看川普眼中的筆尖台灣。
台灣也要拒絕尹錫悅。
尹錫悅宣布戒嚴,猶如袁世凱復辟。他的道德主張是為了抵禦朝鮮威脅。他指控「巨大在野」的國會是「不擇手段親朝鮮的反國家勢力」,因此必須用戒嚴來終止國會運作。
尹錫悅明知戒嚴令須經國會同意,竟動手欲驅逐並拘捕國會領袖及議員,使國會開不成會。他要衝進國會的軍隊,帶槍帶斧頭,帶手銬帶繩子,每四個軍人把一個議員拉出去、揹出來,一網打盡……。
這就是尹錫悅的「更大的民主」。
觀察尹錫悅的操作過程,他在體制內的主要支持者僅國防部長金龍顯及總統警衛處長金成勳等人。他居然想用如此單薄的力量,來撬動並顛覆如此巨大神聖的民主憲政體制。這種「東廠政治」,可恥固然,尤其可笑。
賴清德有幾分像尹錫悅,更有幾分像澤倫斯基。
先說像尹錫悅,例如:尹錫悅團隊將政治異議者一律稱為「朝鮮同行者」,賴清德團隊則將政治異議者指為「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尹錫悅想用戒嚴一舉顛覆憲法、解構國會,賴清德則雖尚無這樣誇張的動作(但民進黨黨部小編聲援尹錫悅),唯僅僅看他將大法官會議變成了「東廠大法官」,他的「東廠政治」就已經足夠玩得游刃有餘了。這豈不也就是變相的戒嚴統治?又何必戒嚴?
今天的賴清德,只要用了「金成勳們」做大法官,只要用了「金龍顯們」做 NCC 的委員,他就能操弄他的「黨國體制/東廠政治」。這形同將「班德拉/亞述營」植入了國家憲政體制,這就是他口中的「更大的民主」,這個手法當然比尹錫悅細緻得多了。
柯建銘不啻就是賴清德的金成勳,他將立法院的民主制衡指為「受到習近平指揮」,揚言發動對「親中賣台」四十一席藍委滿門抄斬的大罷免。鍾佳濱則是賴清德的金龍顯,剪開欄柵要放群眾衝進立法院。他們不也就是想將立法委員一個一個「拉出去/背出來」嗎?
賴清德應當尊重憲政體制的正規運作。其實,近期在立法院發生的國會改革法及其他法案或總預算的爭議,沒有一項(注意,沒有一項)不是民進黨自己在野時曾持的改革主張,其中更有多項賴清德自己過去問政所堅持的倡議,爾今他竟然欲藉「東廠政治/青鳥民主」將其推翻。如此這般,賴清德與尹錫悅相互輝映,二人正在競賽「更大的民主」。
再說像澤倫斯基,例如:澤倫斯基豢養了亞述營,賴清德則是黑熊青鳥的政治飼主。澤倫斯基的納粹化操作,使得烏克蘭最後只能走向「反俄仇俄入歐」,而完全斷送了「親歐友俄」的可能。賴清德的「台灣扈從美國化/台灣烏克蘭化」,也使台灣只能走向「備戰引戰」,而葬送了兩岸「避戰止戰/和平競合」的契機。
猶如烏克蘭,台灣一直也存在「A親美仇中備戰」及「B親美和中不引戰」的兩條路線鬥爭。二者平分秋色,甚至「親美和中不引戰」的民意尚高出一籌。賴清德應當使二者在「真正民主」中公平發展,而不應全力策動 A 黑熊青鳥,而扼殺 B。這種一面倒的傾斜的兩岸政策,猶如澤倫斯基,根本是納粹化操作的偽民主及反民主所造成。
如季辛吉說,台灣也可以做東西的橋梁,而不必作任何一方的前哨。只要民進黨維持一個「真正民主/非納粹化」的台灣,台灣就絕不會有澤倫斯基,台灣人民也絕不會作出烏克蘭的選擇。
台灣拒絕澤倫斯基的「青鳥民主」與尹錫悅的「東廠政治」。賴清德,好自為之。
醫護不是政府的提款機
2025-02-23 04:14 聯合報/ 盧俊瑋/皮膚科助理教授(台北市)
全民健保制度邁入第三十年,《聯合報》二十二日也刊出關於健保三十年相關報導。然而卅年來,台灣分級醫療卻始終停滯不前。
健保署最近宣布,醫學中心門診營收占比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五,否則將處罰。以台大醫院為例,每日門診人次高達九千至一萬,在「不得拒絕病人」與「門診不得超標」兩項限制下,醫院與醫護人員無不憂心,深怕努力付出卻淪為代罪羔羊。
這項政策看似為推動分級醫療,實則治標不治本,只是將問題推給醫院與第一線醫護。台灣病患享有掛號自由,不論輕重病都習慣直奔醫學中心。因為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病人擔心診所設備不齊,或誤診延誤治療,選擇大醫院也就無可厚非。初期感冒症狀,有可能是肺炎、心臟衰竭或其他重症,即便醫師都需仔細判斷,一般民眾更難分辨。這才是真正導致醫學中心門診量過大的原因。
然而,健保署不願觸碰病患掛號自由,也不願提升基層醫療品質,只會用懲罰醫院的方式硬推分級醫療。壓縮門診後,病人看診更困難,候診時間拉長;不少人為求安心,轉向急診,進一步擠壓急重症救治空間;慢性病患者若無法定期追蹤,病情惡化後住院,醫療成本反而上升。
更嚴重的是,門診收入是醫院維持營運與更新設備的重要基礎。若營收受限,醫院財務惡化,不僅無法提升醫療品質,甚至連急重症體系也可能被迫縮減。此外,醫護人員長期超時工作已經疲於奔命,門診限縮後,患者湧入有限的診次,醫師診療壓力更大,恐加速人才流失。
真正的解方,是建立有效的轉診制度,提高基層醫療診療費用,改善診所設備,讓民眾信任基層醫療;同時,可考慮進一步調整醫學中心部分負擔,引導病人分流。而不是用懲罰醫院、壓榨醫護人員的方式,掩蓋分級醫療失敗的現實。
醫院不是罪人,醫護也不是提款機。當政府只顧省錢,卻不解決根本問題,最終受害的,仍是所有病人。
超徵稅收 應優先將教育優質化
2025-02-23 04:14 聯合報/ 饒達欽/台灣師大工業教育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近年來年年超收數千億稅款,投入工程者居多,例如:八千八百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如能將其十分之一用於教育,有很多美好的教育願景將可實現。
「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許多政治人物以此為座右銘,但又無以為繼來耕耘此塊貧瘠之地;且官員如走馬燈遊走,易使「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行政措施陷入瓶頸。欲國強民富必須有素質良好人民,人民素質又繫於教育之良窳,良好教育實踐又繫於經費之充足。
教育是脫貧致富、甚至是培育世界級人物的磐石瑰寶,不少政治領袖貧寒出身,藉由教育與自身努力,高居國家政治殿堂,掌理國政;反之,為非作歹、窮凶惡極者,大都缺乏關愛與教育栽培。此種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育而不理之歪風,形成社會負擔與亂源。如教育能積極扮演另類救火隊之一,人民有福!家邦有幸!
舉例而言,國民義務教育師資是否充實?素質是否依科技趨勢而快速進步與發展?眾所皆知:代理代課教師「游牧」現象,造成「師」難安於「職位」、「學生逐師而異」亂象。若人事經費不足,有司機關應統籌處理,豈可讓教育破了洞再去修補?語云:「土水師怕抓漏、醫生怕治咳」,師資之不足正類似漏水之填補,永遠難痊癒!
又科技新陳代謝、迭代快速,已從硬體轉趨軟體,由地面上升為雲,由雲至端;台灣擅長的 CPU(中央處理器)進速至 GPU(圖形處理器)、NPU(神經處理單元)、TPU(張量處理器);AI 產品也迅速應用至各行各業各產品。各級學校中有多少電腦教室有 GPU?如何用?有何成效?各級學校有何科目或教材介紹、導衍這些科技趨勢?
尤其最近 DeepSeek 橫空出世與 Grok 3 之急起追越,加速了AI 語言模型開發與應用。某國已有風聲將在骨幹選才考試中加入新 AI 模型測驗與習作。回想卅多年前,教育高層倡議的「電腦輔助教學與測驗」之推廣應用,都遙遙無期。又曾繁花似錦的亞卓市(Educities),也不是日日春了。這些例子讓人擔心:缺乏彎道超車的創新精神,且人走茶涼。
因此,如何與新科技同步?如何在跨專業領域、跨國地域、跨文化中多元生活與生存?國科會主委也質疑為什麼台灣學者沒有人得到諾貝爾獎?請問國科會及教育部有否足夠經費做一系列的長期重點項目培育工作?抑或每年行禮如儀審查計畫給經費挹注,已是做了奠基與功德工作?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教育經費之充沛與應用,教育界必需共同齊發聲與努力。
產業發展、人民生計及國家之盛衰與興亡皆繫於教育之良窳,千萬不能讓時間洪流沖走我們。因為若只是開幾門「課」充充數,一○八課綱十年才一換時,且教師質與量皆難擔大任之際,台灣之生生不息將是曇花一現。形式主義、保守主義,慢半拍及拖泥帶水將難以厚德載物!作為知識分子基層,綁手縛腳之際,不能悶聲無視,冀希大家共同努力,將教育辦好、辦優,代代薪傳才有力!永保厚德載物之底蘊與璀燦。